一說起三希堂,內(nèi)行的人,必然知道其中意義。這么說,一副作品,若其上蓋有“三希堂”的印章,那便能證明這幅作品的價值之連城,一點也不夸張。 當然,外行的人,估計就不明覺厲了。怎么就能增加書畫作品的價值呢?讓小九來說道說道,內(nèi)行的朋友也可以來分享你所知道的三希堂。 “三希堂”的由來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把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視為三件希世之寶, 將其珍藏于養(yǎng)心殿內(nèi)的西暖閣,此閣原名溫室,因藏此三寶,易名為“三希堂”。 他親筆書寫的“三希堂”匾額,至今還懸掛在墻上,匾額兩側(cè)有對聯(lián):“懷抱觀古今;深心托豪素”。豪素,指詩文著作。 三希堂內(nèi)部 我們普通人的思維直接順桿爬,顧名思義,三希堂正是因為有了這三幅非常之珍稀的作品而得名“三?!薄F鋵嵅蝗荒?,有著“農(nóng)家樂審美觀”的乾隆皇帝還是那個重視我大中華文藝的皇帝。說他胸懷古今,博覽群書,一點都不為過,當然,他還勤政親賢。 他曾說:“吾今之名此堂,謂之為希賢、希圣、希天之意”。愛賢,重德,順法天地自然的治國之道才是乾隆奉行的“三?!闭嬉狻?/p> 《為什么一篇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文字,竟能號稱天下第二行書?》文中分析局部截圖上有 三希堂印章 其實說到三希堂,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是,《三希堂法帖》。 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令人,從內(nèi)府收藏的歷代名家書法中,精選名帖,聚集眾工,將其模勒上石,鐫刻成帖。因為帖中有三王之作,而珍藏這3件稀世珍寶的地方又被稱為三希堂, 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全名是《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 所謂“法帖”,即是把名家書法集而成冊, 供他人效法之帖。在當時的那個年代,帖中的字,是如何這般傳神地鐫刻在石頭上呢? 我們知道,刻碑要先書碑,而古代書碑的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書丹,就是用筆蘸朱砂,直接在石頭上寫字以備鐫刻。 另外一種就是模勒上石,據(jù)說,《三希堂法帖》制碑就是用這種方法。 故宮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 首先用透明的紙,附在原帖之上,鉤勒出字的輪廓,再在鉤好的紙的背面,用朱砂再次反鉤出輪廓,故稱為雙鉤。 然后覆于備刻的石頭, 以紙數(shù)層疊放于摹紙上,永石均勻砑磨,使朱砂粘于石面之上,據(jù)此鐫刻,而書家的原墨跡也得以完整保留。 其后,乾隆十七年,又從宮中藏品中再次精選歷代名人法書五卷,摹刻上石。至此,始成完璧。但直到清末,才廣為流傳。目前,《三希堂法帖》原石共500余塊,均嵌于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壁上。 閱古樓內(nèi)石刻 這是一部書法通史! 《三希堂法帖》共分32冊,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書法叢帖,集歷代書法精品之大成,共收集自魏、晉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書法大家的作品,以歷史順序編纂,囊括了當時宮廷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名家名作之墨跡珍寶,按年代順序編次,這是一部書法通史! 注:明亡之后,許多宮室舊藏流于民間。清康熙后,多次下詔搜討,乾隆時尤甚,致使歷代名家墨寶多羅致于宮廷。故此,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孫過庭、懷素、柳公權(quán)、蘇軾、黃庭堅、米芾、宋徽宗、趙孟頫等歷代書法大家真跡都有集于此。 其實說到這兒,小九不得不再次回憶起王凱在《國家寶藏》中為乾隆洗白時說的那句,“我就是在炫,我炫的是景德鎮(zhèn)藝人,我炫的是大清盛世”,“我不求天下人理解只想讓后世知道,盛世王朝就該海納百川!” 關(guān)注盛世九五,更多好料等你來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