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小人之過也必文?!?/P> 譯句: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目光短淺、口是心非、人格卑下的小人, 即使做錯了,也不會勇于承擔責任,改正過錯, 而是尋找客觀原因、推卸責任,以此來掩蓋過失。 他們的見識、胸懷、勇氣,決定他們只能如此; 因為他們看不到長遠,看不到深層次的東西。 井底之蛙,只能夠看到井口大小的天空; 鼠目寸光,鼠輩,只能夠判斷眼前的東西能否可吃? 但要想到:錯誤、過失,不會因人為的掩蓋而消逝。 錯誤的行為起始于錯誤的認識; 只有認真剖析錯誤發(fā)生、存在、發(fā)展的原因, 方能釜底抽薪,從思想觀念上,徹底解決問題。 如果多讀些古今中外關(guān)于優(yōu)秀文化的書, 那么,就可以知道:人和人類不斷進步, 就在于不斷發(fā)現(xiàn)并糾正錯誤的思想認識。 君子與小人,真理與謬誤,生與死, 往往就在于一念的差異。 蔡桓公不聽扁鵲的忠告,諱疾忌醫(yī),最終葬送自己; 《晉書·周處傳》:周處年輕時,兇暴強悍,危害鄉(xiāng)里; 被鄉(xiāng)民把他與蛟龍、白額虎并為三害,盼除之。 周處醒悟,殺死了蛟龍與白額虎, 又改過自新,成為了當時一名忠厚的臣子。 《左傳》:“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P>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關(guān)鍵是:一個人要勇于、善于糾正錯誤的東西; 把錯誤、缺點的數(shù)量減至最少,程度降到最低。 孔子曾反復(fù)強調(diào):有過必改;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論語》:“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P> “不遷怒,不貳過?!?/P> 他本人非常歡迎別人指出自己的過失,聞過則喜。 “終日不見己過,便絕圣賢之路?!?/P> 賢達圣人之所成為賢達圣人, 是因為他們平日?!叭∥嵘怼?, 不斷尋找并改正自身存在的問題。 經(jīng)常內(nèi)省自咎,勇于改過, 才能夠成賢至圣,不斷提升生命的價值。 但愿每一個人,都能夠認真讀書、修身養(yǎng)性、反省自己; 無則加勉,有則改之,不要文過飾非、尋找推托之詞。 如果不反省錯誤,不尋根溯源,不“鏟草除根”, 那么,錯誤的認識、錯誤的根源,仍會占據(jù)心靈的位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P> 習以為常,錯誤的累積,會使自己抬不起頭、喘不過氣。 壓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竟然還是自己的錯誤認識與錯誤的“堅持”。 君子也可以變小人,小人也可以變君子; 演變的結(jié)果,關(guān)鍵是看一個人的學(xué)習與悟性,特別是對錯誤的認識。 有知識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能正己。 在特定的時空環(huán)境,考驗的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意志。 人生路上,來來回回、起起落落; 三十年河?xùn)|,四十年河西; 人生前行,切不能粗心大意; 有時候,一旦跌落,永遠也爬不起。 針小的孔,過斗大的風; 蟻穴,也能毀掉千里長的河堤。 要想不讓小錯誤發(fā)展成大災(zāi)難, 就要把錯誤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之時、起始之時。 切記、切記…… 作者:追夢1979 2015年4月1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