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前,從現(xiàn)在的勝利門廣場到烤鴨館那段無錫市中心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沒有一個完整統(tǒng)一的名稱,有的稱它為北門內(nèi)直街,有的叫它北門內(nèi)上塘,還有的叫它北門內(nèi)大街。 今天我們單說一說大市橋街、寺巷口一帶是無錫美食的匯集處。當年無錫最大的京都菜館迎賓樓便坐落在寺巷口,迎賓樓周圍還有高順興面館、菜根香素菜館等,無錫名牌產(chǎn)品醬排骨的創(chuàng)始店“慎余肉莊”,開設在大市橋街最南端的鳳光橋與三鳳橋之間的橋堍下,永春潤紙鋪店門口的唐麻子鹵貨攤上的醺青魚、油爆蝦、脆鱔,膾炙人口,本地的美食家專程到唐麻子的攤點購買。正對大市橋的古觀音堂下面的一家鹵菜炒貨店,他家的油氽茨菇片和熏蛋,風味獨一。 大市橋街上有兩家特色的點心店,其中一家在王興記餛飩店創(chuàng)建前便負有盛名的過福來餛飩店。“過福來”坐落在浴德池浴室南側,其創(chuàng)業(yè)歷史要早于王興記幾十年,過福來老板來自八士橋,過姓。1864年(同治三年),過老板便來無錫城內(nèi)大市橋開設過福來餛飩店,那時還沒有機制餛飩皮子,包餛飩的皮子全用手推,和面加鹽有一定的標準,推皮子要有一手過硬的手藝。推出來的皮子要大小整齊,厚薄均勻,肉餡要新鮮,咸淡適中。那時味精還沒有發(fā)明問世,餛飩湯料全部用雞和豬腿骨熬成。過福來的餛飩久煮不糊不散,一只只形似元寶,所以過福來的手推餛飩在無錫久盛不衰,其名氣與后來王興記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年國民黨元老吳稚暉到無錫訪友小住,他在錫必吃的食譜上,除三鳳橋的醬五花外,最重要的是到過福來去吃一碗手推餛飩。 過老板生有一個女兒叫過蘭秀,小名巧仙,過老板去世后,由其妻過尤氏做主招贅徐錦山為婿,徐生子名春華,自此過福來餛飩店由徐姓經(jīng)營。 另一家有特色的點心店是開設在施弄口與寺巷口之間的“呂藕記”。這一家點心店非常奇怪,從早到晚開著店門,兩間門面柜臺占了一間,店堂內(nèi)放了兩張八仙桌和幾張條凳,店堂內(nèi)收拾得干干凈凈,真可說得上是一塵不染,可從來看不到有吃客在堂口居案大嚼,也見不到什么爐灶碗盤碟筷。明明掛的是呂藕記點心店招牌,那么這家點心店究竟經(jīng)營的是什么樣的點心品種的? 原來呂藕記經(jīng)營的是制作工藝精湛用料講究的高檔名點湯包,湯包共有肉餡、雞肉餡、蝦仁肉餡、蟹粉肉餡等。呂藕記的湯包皮薄、味美、汁多,每天供應的量是根據(jù)老主顧每天所定數(shù)量而制作,不供應堂吃。每天下午兩點鐘以后,便有居住在城中心大河上,小河上,鎮(zhèn)巷,小婁巷那些深宅大院里的鄉(xiāng)紳豪富派傭人、傭婦、丫頭提了掛籃、食盆來取貨,所以這家呂藕記完全是為所謂上層社會服務的。 呂藕記還經(jīng)營一項業(yè)務,便是代銷“顧橋杜打薄餅”。薄餅便是春卷皮子,顧橋生產(chǎn)的薄餅,大小均勻,皮薄如紙,包起春卷來不破、不裂,春卷中所包餡心不外流,在油鍋中易煎透。 除了上述的美食外,還有三家有名的火腿店,分別是吳奇齋(兼營野味)、乾泰火腿店和春森陽火腿店。 茶食店有朱鼎盛和谷香村,三陽南貨店除經(jīng)營南貨外,還兼營茶食。三陽有自己的茶食作坊,其制作的月餅、杏仁酥、一口酥在無錫頗負盛名。大市橋街還有一家信盛福南貨店,規(guī)模較小。其他還有祥康和瑞春兩家茶食店。 寺巷口和大市橋周圍有多家醬園糟坊,有名的陸右豐、楊恒泰、福泰、恒興盛、泰昌都在這里設有分號。 八十多年前不少老店鋪,特別是有名的老字號,他們恪守商業(yè)道德純樸的經(jīng)營作風至今還深深銘記在人們的記憶中。 本文為2009年出版的《無錫橋街巷》一書中“中山路北段百年街貌商市憶舊”文中摘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