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遠國 李黎鶴 《老子想爾注》是天師道的重要秘典。關(guān)于它的作者,世有二說。一說是張陵所作。唐玄宗制《道德真經(jīng)疏外傳》與杜光庭《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列古今箋注《道德經(jīng)》幾十家,于《想爾注》下皆云:“三天法師張道陵所注?!碧漆尫铡?strong>辯證論》說:“漢安元年(142),道士張陵分別《黃書》,故注《五千文》?!逼浜?,宋謝守灝《老君實錄》、彭耜《道德真經(jīng)集注雜說》、董思靖《道德經(jīng)集解》,俱引杜光庭云:“注者有尹喜《內(nèi)解》、漢張道陵《想爾》、河上公《章句》?!?/span> 祖天師像 清代彩繪 北京白云觀藏(資料圖 ) 一說是張魯所作。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序錄》說:“不詳何人,一云張魯,或云劉表。”《傳授經(jīng)戒儀注訣》中,《想爾注》作《想爾訓(xùn)》,列于大字本《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之后,并說:“系師得道,化道西蜀,蜀風(fēng)淺末,末曉深言,托遘想爾,以訓(xùn)初回。初回之倫,多同蜀淺。辭說切近,因物賦通。三品要戒,濟眾大航。故次于《河上》。”系師即張陵之孫張魯,明確認為《想爾注》為張魯依托于想爾所作。 劉大彬《茅山志》卷9言:“《登真隱訣》陶隱居云:老子《道德經(jīng)》,有玄師楊真人手書張鎮(zhèn)南古本,其所謂五千文者,有五千字也。”今敦煌殘卷本《想爾注》亦作“卅輻”,經(jīng)、注連書,字體不分大小,章節(jié)不別,保存著東漢晚期注書的形式。 又據(jù)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箋》,敦煌天寶十載寫本卷末記有“道經(jīng)卅七章”、“五千文上下二(卷)”、“系師定”等語??梢姟断霠栕ⅰ氛菑堲斣谄涠ū尽?strong>老子五千文》的基礎(chǔ)上作的。故饒宗頤說:“當是張陵之說而魯述之,或魯作所而托始于陵,要為天師道一家之說。”(《老子想爾注校箋》) 1 《想爾注》是對《老子》的解讀 在《想爾注》中,作者通過對《老子》的解讀,圍繞著對“道”的信仰,神化老子,要求人們信行“真道”,奉守“道誡”,結(jié)合“積善”與“積精”,以致“仙壽天?!?。并認為治國亦須“師道”,以教化民,才能獲致“太平符瑞”。從而將老子的哲學(xué)神秘化與宗教化,并明確提出了存在著一個長生不死的境界和通往仙境的途徑。 張魯天師(資料圖 ) 首先,《想爾注》把老子的“道”改造為具有二重性的“神”。注文中所說的“道”是有人格、有意志的,雖然他無聲無臭、無影無蹤,然而又無所不在,無所不包,并主宰著天地萬物,至尊無上。 其“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句注云:“魄,白也,故精白,與元同色。身為精車,精落故當載營之。神成氣來,載營人身,欲全此功無離一。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許?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諸附身者悉世間常偽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獨一處。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誡教人,守誡不違,即為守一矣;不行其誡,即為失一也。” 這就是說,道是永恒不變的真體,他既是無法表像的自然神,又是可以顯現(xiàn)的人格神。后來道教的三清圣祖等,均可如此理解。而太上老君之名號,當始見于此。 太上老君 宋代碑刻 蘇州玄妙觀藏(資料圖 ) 在注中,道是有“氣”、有“精”、有“神”的。道散形為氣,“道常上下,經(jīng)營天地內(nèi)外,所以不見,清微故也。”“道氣歸根,愈當清凈矣?!薄昂?,莫不欽仰。”精源于氣,是萬物生成和人類生存的根本,故注曰:“所以精者,道之別氣也?!薄胺种c萬物,萬物、精共一本?!本从跉猓侨f物生成和人類生存的根本,故注曰:“所以精者,道之別氣也?!薄胺种c萬物,萬物、精共一本?!薄叭f物含道精,并作,初生起時也。吾,道也。觀其精復(fù)時,皆歸其根,故令人寶慎根也。”這樣一來,便為天地萬物的生成找到了一個共同的本源“道精”,亦為道教的保精長生學(xué)說提供了本體論基礎(chǔ)。 此外,作者還認為道中有“大神氣”,即所謂“道神”,因此“不可以道不見故輕也”。足見《想爾注》的道不過是有機生命、人的投影而已。顯然,這是一種泛生論的、擬人化的神學(xué)宇宙觀。《想爾注》也十分重視神秘的“一”的作用,認為道存在的彼岸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以至人身,都可以借“一”以相通的。 這里所說的“一”,也就是道、太上老君;“守一”就是信奉大道、老君,遵守道所規(guī)定的戒律。他說:“今布道誡教人,守誡不違,即為守一矣;不行其誡,即為失一也?!辈⒚鞔_地否定了各種意守身神的方術(shù),認為它屬“世間偽伎”,并非真道。因此,專一守誡乃是《想爾注》最重要的思想線索,它貫穿于全書之中。 老君傳道圖 明代彩繪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資料圖 ) 換而言之,《想爾注》所說的“守一”,核心內(nèi)容是守誡,守誡是將形而上做“道”落實到形而下的修道的橋梁,是理解《想爾注》的樞紐:道“淵兮似萬物之宗”,故“人行道,不違誡,淵深似道”?!暗蕾F中和”,故“當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違道誡”。道為“真”,“樂質(zhì)樸”“,故當至誠信道,“勉信道真,棄邪知,守本樸,無他思慮”。道樂清靜,故“道人當自重精神,清靜為本”。道樂“善”,故當“信道言善”,“至誠守善”。 總之,守誡奉道是道教徒修行的第一要則。正如注中所曰:“誡為淵,道猶水,人猶魚。魚失淵去水則死,人不行誡守道,道去則死?!睆倪@個形象的比喻,可見作者對守誡的重視。得道成仙,長生不老,這是道教的最高理想?!断霠栕ⅰ芬膊焕狻D敲?,人又怎樣進入長生的境界呢?《想爾注》所指出的途徑主要有“結(jié)精”、“煉氣”、“養(yǎng)神”、“入靜”等,這和后世內(nèi)丹修煉的法門基本相同。 2 怎樣進入長生的境界 這里講述了兩個問題。道重生生不息,種類不絕,所謂“繼祠”,即指子孫代代相承,故教以房中之術(shù),以延續(xù)種族的發(fā)展。但若持術(shù)宣淫,不知節(jié)度,則為傷生之大害。因此,雖年少之時精滿氣壯,亦當節(jié)制兩性生活,這是養(yǎng)生的一大要點。祖國醫(yī)學(xué)理論認為,精是構(gòu)成人體的物質(zhì)基礎(chǔ),是指一切精微有用的物質(zhì)。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爆F(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證明,精包含著多種激素和其它未明因子及細胞遺傳的基礎(chǔ)物質(zhì)DNA和RNA等等??梢姡侨梭w生產(chǎn)發(fā)育和維持各種生命活動的基本原素。精耗費甚易而聚固頗難,如不加節(jié)制保養(yǎng),耗蝕過甚,就會影響人體的各種機能,令人羸弱早衰甚至夭折。從養(yǎng)生學(xué)觀點看,人體的精更是內(nèi)煉至寶,所謂“人身精實則氣充,氣充則神旺,”此相因而保其生者。 結(jié)精為養(yǎng)生要法,故《想爾注》中進一步強調(diào)說:“古仙士實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今但結(jié)精便可得生乎?不也。要諸行當備。所以精者,道之別氣也,入人身中為根本,持其半,乃先言之。夫欲寶精,百行當修,萬善當著,調(diào)和五行,喜怒悉去,天曹左契,算有余數(shù),精乃寧之。惡人寶精,唐自苦,終不居,必自泄漏也。心應(yīng)規(guī),制萬事,故號明堂正道,布陽邪陰害,以中正度道氣。精并喻像池水,身為池堤封,善行為水源,若斯三備,池乃全堅。心不專善,無堤封,水必去。行善不積,源不通。水必糝干。決水溉野,渠如溪江,雖堤在,源流泄必亦空,行糝火斤裂,百病并生。斯三不慎,池為空坑也。”這就告訴我們,結(jié)精并不是一種孤立的方法,而涉及到道德修養(yǎng)、情緒涵養(yǎng)諸方面。 孫思邈採自明洪自存《仙佛奇蹤》(資料圖 ) 首先,“夫欲寶精,百行當修,萬善當著。”也就是說,修行積善為寶精的先決條件。通過道德品行上的修養(yǎng),求得心理和精神上的平衡,避免破杯這一平衡給人軀體健康帶來的影響。 照書中的說法就是:“至誠守善,勿伐身也?!币驗閷毦顷P(guān)系到一個人的社會心理、道德品質(zhì)和自我克制能力的復(fù)雜過程,因此較之其它養(yǎng)生方法更要求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心理與社會關(guān)系意識。 其次,要求“調(diào)和五行,喜怒悉去?!比梭w內(nèi)部的陰陽五行調(diào)順,五臟六腑氣血沖和,是保養(yǎng)精氣的重要因素。書中說:“五臟所以傷者,皆金木水火土氣不和也,和則相生,戰(zhàn)則相克?!庇终f:“喜怒五行戰(zhàn)傷者,人病死,不復(fù)待罪滿也。今當和五行,令各安其位勿相犯?!贝送?,精緒穩(wěn)定與否也關(guān)系到能否寶精,養(yǎng)生者亦當加以重視。 故曰:“心欲為惡,挫還之;怒欲發(fā),寬解之,勿使五藏憤怒也。自威以道誡,自勸以長生,于此致當。憤爭激。急弦聲,所以者過。積死遲怒。傷死以疾,五藏以傷,道不能治,故道誡之,重教之丁寧。”在修行窒欲的基礎(chǔ)上,即可“結(jié)精成神”。 書中說:“人之精氣滿藏中,苦無愛寧之者,不肯自然閉心而揣挩之。”這里所說的“藏”即腎藏。故結(jié)精成神,就是在愛精固精、精氣旺盛的基礎(chǔ)上,將意念作用于腹部下丹田,凝神入氣穴,“自然閉心而揣悅之”,達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的效果。誠如書中所說:“精結(jié)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jié)精自守?!?/span> 總結(jié)《想爾注》中有關(guān)房中的論述,其大要在于“實髓愛精”,“還精補腦”,故注中多處言之。這種主張與歷代養(yǎng)生家言是一致的?!?strong>老子河上公章句》說?!皭劬厥?,髓溉骨堅?!薄叭四芤詺鉃楦?,以精為蒂,如樹根不深則拔,蒂不堅則落。言當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泄。”《黃庭內(nèi)景經(jīng)》說:“三神還精老方壯。”“結(jié)精育包化生身,留胎止精可長生。”《抱樸子內(nèi)篇·微旨》亦云:“善其術(shù)者,則能卻走馬以補腦?!?/span> 所謂“走馬”,比喻泄精,卻走馬即謂固精而不泄,如此則筋肉堅強,骨髓充盈。這些均為神仙家言,亦張陵天師道要諦,與《想爾注》之說,正同出一源。誠如法琳《辯證論》所評述的那樣:“實髓重精,仙家之奧旨。”煉氣亦為修煉的重要手段。這個氣在注中叫作“道氣”,“道氣在間,清微不見,含血之類,莫不欽仰。”或謂“清氣”,“清氣不見,像如虛也,然呼吸不屈竭也,動之愈益出?!惫市逕捳邞?yīng)當弱志守靜,專氣致柔。 三寶成丹圖 明代彩繪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資料圖 ) 具體的方法是,在練功下手之際,首先要求清心正定,排除邪想雜念,氣沈丹田,即注中所謂“弱其惡氣,氣歸髓滿?!焙粑袣?,作到深、長、勻、細,綿綿若若,“為柔致氣,法兒小時”,如胎兒一樣的行內(nèi)呼吸(胎息)。澄神安體,意念守中,求得松、定、靜的入靜效果。 照注中的說法是:“真思志道,學(xué)知清靜。當時如癡濁也,以能癡濁,樸且欲就矣。”即誠心立志,勤學(xué)苦煉,明曉清靜無為大道。這與后世丹法煉己煉意的功夫大致相同。在高度人靜中,人自能進入一種似睡非睡,如癡如醉,萬念俱泯,一靈獨存的境地:“然后清靜能睹眾微,內(nèi)自清明,不欲于俗?!奔茨軆?nèi)視返聽,外察秋毫,明了人身與宇宙唯妙唯徼的千變?nèi)f化。 這時人之心息相依,神氣交合,自覺丹田真氣萌動,暖意湛然,恰如注中所說“微氣歸之,為氣淵淵深也?!庇终f:“清靜大要,道微所樂。天地湛然,則云起露吐,萬物滋潤?!边@相當于內(nèi)丹修煉的“產(chǎn)藥”階段。此外,行氣應(yīng)當選擇時間。注文說:人法天地,“常清靜為務(wù),晨暮露上下,人身氣亦布至,師設(shè)晨暮,清靜為大要?!敝鲝堅谠缟洗蟮厍逍隆㈥枤馍仙畷r、或晚上萬簌寂靜、陰氣退符之時煉功,效果最好。 慧燈圖明代彩繪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資料圖 ) 除了結(jié)精、煉氣以外,還有“養(yǎng)神”。養(yǎng)神是在寶精愛氣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strong>想爾注》以清靜無為作為養(yǎng)神的基本法則,要求心不煩勞,情緒穩(wěn)定,恬淡寡欲,從而使氣血歸藏,陰平陽秘,百骸無病,再配合以結(jié)精煉氣,使人延年益壽。 注中說:“道人當自重精神,清靜為本?!庇衷疲骸爸鼐袂鍍?,君子輜重也,終日行之不可離也?!痹诰唧w的行持上,首先要求情緒和心理上的自我控制和解脫,“情性不動,喜怒不發(fā),五藏皆和同相生,與道同光塵也?!痹诟叨热遂o的狀態(tài)中,“志欲無身,但欲養(yǎng)神耳”。所謂“無身”,即忘物忘我,萬物皆空的意境。顯然,這是脫胎于莊子的坐忘。 龍呤虎嘯圖明代彩繪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資料圖 ) 注中把清靜法則提高到效法天地的高度,指出道的本體即為清靜。說:“自然,道也,樂清靜?!薄暗莱o欲,樂清靜,故令天下常正。”因此,效法道的清靜,成為養(yǎng)生修道必須遵循的原則,貫穿于全部修煉進程中。如行氣之時,“用氣喘息,不合清靜,不可久也?!毕喾?,“大清靜,合自然,可久也。” 從養(yǎng)生的實踐上看,心理、情緒乃至環(huán)境上的清靜,確實是需要的。不如此,就無法做到排除各種干擾,專誠至一的進行氣功養(yǎng)生的鍛煉。從這個意義上講,《想爾注》清靜養(yǎng)生的學(xué)說是符合古代養(yǎng)生理論的,至今仍有合理的科學(xué)價值。《想爾注》中這些內(nèi)煉功法和理論,是在當時社會的養(yǎng)生實踐上提煉出來的。 據(jù)葛洪《神仙傳》所載,張?zhí)鞄煴救司褪且幻\的體驗者,并卓有成效?!捌渲尾∈拢圆扇⌒?、素,但改易其大較,轉(zhuǎn)其首尾,而大途同歸也。行氣、服食,故用仙法,亦無以易。”即師承先秦三派仙道,而開道教煉養(yǎng)門戶。 (編輯:西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