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譽為“明代王羲之”, 書法藝術堪稱一絕勞皇說事情 百家號 06-06 08:19 書畫之家 古代帝王自幼拜師學藝,博覽古今。他們不僅治國有方,在書法藝術上也是獨樹一幟,各領風騷。比如宋徽宗趙佶,自創(chuàng)“瘦金體”為后人所學習。 自古帝皇多惜才,比如梁武帝喜愛鐘繇的書法,唐太宗熱衷于王羲之的字體,在當時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到了明朝,書畫推崇風氣更甚。自明成祖朱棣即位以來,廣求四方善書之士寫外制,若是發(fā)現其中書法不錯的人才則會讓他們寫內制,只要能有幸被皇帝賞識,都會委以重任。 如此誘人的升官發(fā)財機會,很多人都垂涎。在這么急功近利的情況下,書法難免會千篇一律。但也不能否認,也正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誕生了一位偉大的書法大家——沈度。 沈度何許人也?篆、隸、楷、行樣樣精通。是明代“臺閣體”書法的代表人物。其書法形式結體平正,筆致光結,風格秀潤華美,適合皇家的欣賞口味和審美標準。深得明成祖賞識,名噪一時。最有名的墨跡有《敬齋箴》、《四箴銘》等。“臺閣體”崇尚法度嚴謹,絲絲入扣,清秀耐觀,沒有病筆。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沒有數十年的臨池不輟,絕不能有所成就。 世人常稱沈度的書法“八分尤為高古,渾然漢意”,可見評價之高。 沈度還有一件聞名于世的真跡,那就是永樂大鐘上的經文。洋洋灑灑23萬余字均出自他之手。這也算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創(chuàng)作之一了。 為何沈度會如此備受皇帝欣賞?看了史上記載,或許你就明白了,有些人的成功絕非偶然。 明代學者李紹文《皇明世說新語》云:“太宗征善書者式而官之,最喜云間二沈學士,尤重沈度書,每稱曰‘我朝王羲之’。” 其實沈度還有一個藝術造詣和他相當的親弟弟,叫沈粲。每次見面沈度也都會和皇帝提及:“臣有弟粲,其書勝臣”。沈粲的名聲最后也沒有他哥哥大。 可見整體大環(huán)境是好的,大平臺同樣很重要。若不是沈度正好被皇帝發(fā)現得以賞識,中國歷史上可真是會少了這樣一個博學多才的大家。人們常稱沈度的書法“如美女簪花般”,這樣的稱謂倒也是符合小楷干凈勻稱,字態(tài)方圓的特點。別具特色,不像前人的小楷那樣婉約。
沈度,(1357~1434),明代書法家,字民則,號自樂。明松江府華亭(今上海金山)人,與弟沈粲(càn)皆擅長書法。永樂時以善書入翰林,由典籍歷遷侍講學士。 沈度《行書七律詩》,紙本,縱24.5cm,橫29.2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沈度擅篆、隸、楷、行等書體,婉麗飄逸,雍容矩度,為明代“臺閣體”書法的代表人物。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賞識,被其譽為“我朝的王羲之”,名重一時。 注:館閣體,是指因科舉制度而形成考場通用字體,以烏黑、方正、光沼、等大為特點。明代稱“臺閣體”,清代改稱“館閣體”。 沈度,隸書《歸去來辭》,臺北故宮藏。 關于沈度的書法,明楊士奇《東里集》中是這樣說的:“善篆、隸、真、行、八分書。洪武中舉文學不就,成祖擢為翰林典籍。一時翰林善書者如解大紳之真、行、草,胡廣大之行、草,滕用亨之篆、八分,王汝玉、梁用行之真,楊文遇之行,皆知名當世,而胡、解及度之書,獨為上所愛?!?/span> 沈度《隸書七律詩》 紙本 縱23.2cm 橫34.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并說沈度的書法,以“八分尤為高古,渾然漢意?!?/span> 沈度《敬齋箴冊》,楷書,縱23.8cm,橫49.4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沈度以長于臺閣體書法而有墨跡《教齋箴》、《敬齋箴》、《四箴銘》等傳世。 其中《敬齋箴冊》為沈度52歲時所書小楷作品,代表館閣體最高水準。其筆力勁道,氣格超邁,通篇結字勻停,行列齊整,形貌豐潤淳和,端雅雍容。只是因過于關注精巧與雅致,故筆墨較少變化,這也是“臺閣體”千人一面、千篇一體的通病。 《敬齋箴》局部 沈度還有一件舉世聞名的作品,那就是永樂大鐘上的經文。內外鑄有經文230184字,無一字遺漏,鑄造工藝精美,為佛教文化和書法藝術的珍品。 注:永樂大鐘,中國現存最大的青銅鐘。鑄造于明永樂年間,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大鐘被移到萬壽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置覺生寺(今稱大鐘寺)。 沈度更多書法欣賞 沈度《楷書四箴頁》 “四箴”是宋代理學大師程頤根據孔子《論語·顏淵第十二》中“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發(fā)展而成的道德戒律。 言箴 言箴曰:人心之動,因言以宣,發(fā)禁躁忘,內斯靜專,矧是樞機,興戎出好,吉兇榮辱,惟其所如,傷易則誕,傷煩則支,己肆物忤,出悖來違,非法不道,欽哉訓辭。 視箴曰:心兮本虛,應物無跡,操之有要,視為之則,蔽交于前,其中則遷,制之于外,以安其內,克己復禮,久而誠矣。 動箴曰:喆人知幾,誠之于思,志士勵行,守之于為,順理則裕,從欲惟危,造次克念,戰(zhàn)兢自持,習與性成,圣賢同歸。 聽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閑衺存誠,非禮勿聽。 《千字文》
結語 館閣體對于今天還具有多大的意義?在飛速發(fā)展變化的時代,我們是要保持對書法敬畏的姿態(tài),堅守書法最本質的傳統(tǒng)?還是大刀闊斧的改革、創(chuàng)新,成為某一個歷史階段的藝術符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