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又改名趙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jù)漳、泉二州的陳洪進于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jù)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并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quán),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yīng)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早年經(jīng)歷 趙光義是宋宣祖趙弘殷和杜太后所生的第三個兒子,宋太祖趙匡胤之弟。后晉天福四年己亥年十月七日甲辰(939年11月20日)生于開封府浚儀縣崇德北坊護圣營官舍。 起初,趙光義之母夢見神仙捧著太陽授予她,從而有娠懷孕,直到趙光義出生的當天夜晚,紅光升騰似火,街巷充滿異香。 趙光義從小聰穎而不群,與別的孩子游戲,都畏服于他。后周顯德七年(960年),趙光義參加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 趙匡胤即位之后,封趙光義為殿前都虞候,領(lǐng)睦州防御使,不久領(lǐng)泰寧軍節(jié)度使。征討李重進之后,趙光義被封為大內(nèi)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進占太原之后,趙光義又被改封為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 登基為帝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飲酒,當晚共宿宮中。二十日清晨,趙匡胤忽然駕崩。二十一日,晉王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 當政初期 趙光義繼位后首先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yè)。任命其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封齊王,侄趙德昭為節(jié)度使和郡王,趙德芳也封為節(jié)度使。宋太祖和趙廷美的子女均稱為皇子皇女,宋太祖的三個女兒為國公主。宋太祖的舊部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等人都加官晉爵,他們的兒孫也因此獲得官位。而一些宋太祖在世時曾加以處罰或想要處罰的人,趙光義都予以赦免。 不過,趙光義注重培養(yǎng)和提拔自己的親信。其幕府成員如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人都陸續(xù)進入朝廷擔任要職,慢慢替換宋太祖朝的大臣。此外,趙光義還罷黜了一批元老宿將如趙普、向拱、高懷德、馮繼業(yè)和張美等,將他們調(diào)到京師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趙光義擴大科舉的取士人數(shù),他在位時期,第一次科舉就比宋太祖時代最多的數(shù)字猛增了兩倍多。科舉使不少有才華之人都有機會入仕。[ |
|
來自: Confucius365 > 《盤點與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