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切忌過激: 七情指喜、怒、憂、思、悲、驚、恐,七情養(yǎng)生的意義在于七情與人體內臟相通應。正如黃帝內經(jīng)所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本褪钦f,喜應于心,怒應于肝,悲應于肺,憂應于脾,恐應于腎,所以五志七情過激必然損傷相應的臟器。 具體來講大喜傷心,大怒傷肝,大悲傷肺,大憂傷脾,大恐傷腎。如果喜怒無常就會發(fā)生許多疾病,“百病皆生于氣”,如大怒則氣血上沖過度就會得薄厥中風;過喜也會使心氣突然弛緩而倒地心臟病猝發(fā);過悲可致肺氣受損而氣喘短氣;過憂則氣郁結傷脾而食不下;過恐則傷腎致精關失固,出現(xiàn)大小便失禁。所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p> 可見,中醫(yī)高度強調七情調節(jié),五志不能過極,這是中醫(yī)養(yǎng)生的要旨。 七情要善于內守: 七情的藏露關系著臟氣的藏露,因為七情為五臟所系,所以要保護臟氣內藏,就要注意情志內守。然而七情又決定于心,因為五志喜、怒、悲、憂、恐與五臟心、肝、脾、肺、腎的對應關系是: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其中又受心神主導,心動則五臟六腑都會受影響,所謂“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所以心神內守是七情內守的關鍵。 心神內守在于少貪節(jié)欲,所以相對而言要“恬淡虛無”才能做到心神內守,心神內守方能七情調和而百病不生。 肝膽調達則心態(tài)平和 心情的調和,在于心理疏導。在中醫(yī),疏導功能歸屬于肝膽,因為肝主疏泄,膽主決斷,肝膽調和,氣血通達,心情才能舒暢。 肝主調達,肝氣舒則氣不郁,肝氣郁則氣結,氣結則血淤,所以要氣血調達,首先要肝調達。 肝主生發(fā),肝氣生發(fā)才能振奮生機,生機振則氣血通暢而心情愉快,可見心神與肝膽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養(yǎng)肝保肝,使肝氣保持調達是七情調和、心情舒暢的重要途徑。肝主升發(fā),所以個性內向,或不愿意和別人交談的人,心里有什么不舒暢,就可選擇早上,太陽出來時,面向東方,借肝氣生發(fā)、陽氣上升之際去大喊大叫,去抒發(fā),去宣泄,也可以在散步中或體操中默默地講說,或輕聲自言自語,或歌唱,從而讓心中的不快宣泄出來,消散到廣闊的空間中去 佛學的心理修持是值得借鑒的。人的一生要平衡心態(tài),必須從每一個人的實際情況決定輕重取舍,既要看重一些,也要看淡一些,也只有看淡一些才能看重一些。人的一生好比一幅彩色畫,有的地方要濃,有的地方要淡,關鍵在于濃淡調勻。如此便可去掉因不切實際的妄欲、妄念而帶來的痛苦、心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