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聲學 人們很早就發(fā)現(xiàn)在空曠的廳堂中和在山谷中一樣有回聲現(xiàn)象。兩千多年前就有人注意到在樂池里鋪放稻草會影響樂隊的發(fā)聲。我國還有在戲臺下放瓦缸以增加共鳴的做法。 這些實際上都是混響和回聲對直達聲的影響問題。所謂混響就是聲音在墻壁、天花板、地面和室內物體上多次反射,聲強逐步降低傳到人們耳朵中的聲音。如果回聲比較強,混響時間較長,就會使人聽不清楚,但如果沒有回聲,又會使人覺得聲音發(fā)“干”,不好聽。 混響時間是評定廳堂音質的第一個物理指標。如果使用同樣多的吸聲材料,房間越大則混響時間越長,房間越小則混響時間越短。同樣大小的房間,吸聲材料越多混響時間越短,吸聲材料越少混響時間越長。 對各種不同房間,各種不同用途,最佳混響時間的長短是不同的。實驗表明,小房間最佳混響時間為1.06秒,房間體積增加,最佳混響時間也增加,到100000立方米的房間最佳混響時間達到2.4秒。 不同的演出內容,最佳混響時間是不一樣的。報告廳對混響時間的要求就是不要太長,使先后發(fā)的音節(jié)不互相混淆,所以混響時間應該偏短。各種音樂演奏要求的混響時間差別較大,輕音樂、爵士樂等節(jié)奏快而鮮明,混響時間要短一些,才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而教堂音樂、風琴音樂,節(jié)奏慢,聲音悠長,混響時間要長一些,演奏起來顯得莊嚴肅穆。 各種聲音的自相關時間和最佳混響時間的關系
經(jīng)驗證明,各種頻率上的混響時間最好一樣長。對音樂而言,400赫到60赫的混響時間,如果隨頻率降低而略有增加,到60赫時混響比高頻時高1.8倍,會使聲音更好聽一些。 混響時間很重要,但是在有同樣混響時間的兩個廳堂中,人們的感覺可能差別很大。這和直達聲、反射聲、混響聲的相互關系有關。實驗表明,原來的聲音和第一個強回聲之間的時間間隔如果不超過50毫秒,那么就感覺不到回聲而感到聲音增強,如果時間間隔擴大,就會聽到回聲。這個結果被稱為哈斯效應。在設計廳堂時,要計算直達聲和反射聲的時間差不要超過50毫秒,也就是直達聲經(jīng)過的路徑和反射聲經(jīng)過的路徑差不要超過17米。 怎樣設計音質良好的廳堂 音樂廳和歌劇院要能對自然音有烘托有支持,就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許多活動中心的廳堂都設計成多功能的,既能演奏音樂、歌劇,也能做報告,中間的椅子也可以移開,舉辦舞會或宴會。這種多功能廳的設計一般都偏向于考慮使用最多的功能,既適合音樂,也適合講話。設置有活動的吸聲材料,如帷幕等,以改變混響時間,從而適應不同的用途。 體育館一般面積比較大,座位少,所以混響時間長。人們往往把體育館做多種用途,如報告、演唱、大型活動等,但音質很難保證。加上電聲系統(tǒng)后,如果設計不當,各處的揚聲器發(fā)出的聲音互相重疊,會使人聽不清楚。電聲系統(tǒng)最好使用集中系統(tǒng),使用一兩個合適的揚聲器組,盡可能的靠近演出的聲源。揚聲器位置要選好,是聽眾都能聽到。要注意檢查不要有平行的墻壁和房頂?shù)孛妫员苊舛啻畏瓷洹?/font> 可以利用電聲系統(tǒng)使混響小的廳堂變成音樂廳,對于象體育館那樣空間大或者形狀不合適的廳堂,通過附加所需的反射聲等,可以造成所希望的聲場。這種方法稱為有源控制,優(yōu)點就是使用方便,簡單,可以按要求瞬時變化,以滿足不同演出的要求。 有源聲場控制可以分為聲場合成、聲場支援和聲場效果三大類。聲場合成就是在消聲室內或強吸聲處理的房間內,創(chuàng)造任意的聲場。聲場支援是根據(jù)既成的室內音質條件進行音質方面的力度感、混響感和空間感等的控制。聲場效果是利用電聲方法控制聲場和空間效果的系統(tǒng)。 吸聲材料 多孔性吸聲材料是靠其中的孔隙,或狹窄的空氣通道,使聲波在孔隙或通道中受到摩擦和粘滯性損失,以及材料中細小纖維的振動,把聲能轉化為熱能的。平常人穿的衣服、窗上或舞臺上掛的帷幕、坐墊、地毯都是多孔性吸聲材料。在建筑設計中使用的玻璃纖維、礦渣棉、甘蔗板、木絲板、泡沫塑料等都是多孔性吸聲材料。多孔性吸聲材料在高頻吸聲好,低頻差。 在硬墻的前面加一塊軟的膜或板,共振頻率往往在幾百赫,在這個頻率上吸聲性能好。膜的材料越重,膜與墻間的距離越大,共振頻率就越低。 一個大的空間,有一個狹窄的口,就構成一個諧振器,在諧振頻率上有很好的吸聲能力。這種吸聲材料稱為諧振腔式吸聲材料。穿孔板吸聲材料就屬于這一類,孔越細吸聲性能越好。 微穿孔板 在德國波恩設計的國會議事大廳設計成圓筒形,屋頂做成拱形,為了使觀眾可以看到議員議事的情況,周圍的墻是用厚玻璃板做的,正好是極好的反射體。所以這個大廳在第一天啟用時,主持人的講話在周圍墻壁引起及強的回聲,使電聲系統(tǒng)閉塞,不能工作。后來知道墻壁要加上吸聲處理,但如果吸聲材料是不透明的,外面的人就見不到議員議事的情況了。許多方案都被否定,最后采用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馬大猷院士提出的,曾被成功的用于我國火箭發(fā)射井噪聲控制的微穿孔板技術,設計制成透明的穿孔板吸聲器,才解決了這一難題。馬大猷院士獲德國弗朗和費學會獎章(FHG)和弗朗和費無纖維吸聲材料(ALFA)獎。 微穿孔板技術多年來廣泛被應用于制作微穿孔板消聲器、透明消聲通風百葉窗、聲屏障等。
馬大猷院士獲德國弗朗和費學會獎章
微穿孔板成功應用于德國國會議事大廳 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聲學改造設計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于1956年成功地完成了萬人大禮堂的聲學設計工作,并在2000年又一次光榮地承擔了大禮堂的改造任務。 從萬人禮堂的容積與容量來看,幾乎是居世界首位。萬人大禮堂不僅容積太大,而且體形接近橢圓,又是穹頂,這些因素均使原大禮堂混響時間偏長,回聲現(xiàn)象嚴重,語言清晰度偏低。 中央領導同志對大禮堂的維修改造有明確的指示:“大禮堂改造必須保持其原有建筑風貌?!?/b>,即大禮堂容積不變,體型不變,內墻與頂水天一色風格不變。又因消防要求,對改造中使用材料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 1、表面層材料必須是金屬; 2、為保水天一色,作為吸聲結構表層金屬穿孔板的穿孔率必須一致; 3、內層材料必須I級防火。 大禮堂的功能主要以會議為主,兼顧演出,屬于多功能廳性質。根據(jù)改造前大禮堂聲學特性測量結果,同時考慮到大禮堂在3000人開會時,也要確保語言清晰,混響時間宜偏短不宜偏長,確定改造后大禮堂滿場中頻混響時間為1.6±0.2s,混響時間頻率特性低頻可提升1.0~1.2倍、高頻0.9~1.0倍的音質設計指標。 從大禮堂改造前后聲學性能測量結果比較可見,大禮堂的音質效果不僅達到而且優(yōu)于業(yè)主的要求??請龌祉憰r間合適(估算滿場混響時間約1.4秒)、回聲現(xiàn)象有較大降低、語言清晰度有明顯提高。為此改造后大禮堂的音質得到中央領導的好評。認為“大禮堂聲音很好”。
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 人民大會堂清晰度損失仿真 |
|
來自: 百眼通 > 《03聲學專題-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