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歲時記》說:“六月伏日進湯餅,名為避惡?!?/blockquote>“惡”就是指疾病,“湯餅”就是指把餅子泡到湯里,這可能是三伏天里最為潔凈的食物了,會減少疾病的發(fā)生,這就是為什么千百年來,伺候病人的食物多為面條。
到宋代,湯餅被稱為面條,面條的形狀最后定格為長條。漢武帝時,人們認為壽命長短與人中長短有關,人中長短取決于面孔長短,而面條正暗合“面長”,長壽面由此而來。
面食文化上,南北也有差異。北方面,面質(zhì)較粗,軟滑柔韌。如果在北方,說“要面”,老板只會拿出面粉;而在南方,賣的則是巳加工好的面條。跟北方的相比,南方的“面”指以面粉制成的面條,以蛋面為主,用的并非雞蛋而是鴨蛋黃,面身幼,爽口彈牙。其中生面、干面都有。
因為人們不停的探索和改進,面條發(fā)展至今,也有許多吃法和地方特色,我們重點了解下,宜賓燃面、蘭州拉面、武漢熱干面、重慶小面、上海陽春面。
宜賓燃面
宜賓燃面的特點:紅亮亮的面條松散的交織在一起,麻辣鮮香味撲鼻而來,油重無水,味美爽口。既能當下酒的佐食,又能當主食果腹。燃面的最佳搭檔,一碗特制的鮮湯,這碗湯由豬油,紫菜和豆芽組成,撒上細鹽和胡椒等調(diào)料,清淡鮮美,吃面前喝上幾口,鮮味而來,食欲頓開,吃完面后,再喝上幾口,鮮湯化食,營養(yǎng)健康。一碗面,一碗湯,就能讓你領略川南特有的油重無水、一點即燃的宜賓燃面。說起這里,還有個關于名字的小趣味,據(jù)說燃面得名是因為,面條干燥無油,一挑起來,就能像火繩一樣點燃,可謂巴蜀一絕。因此,就有了,這個形象的名字:燃面。
宜賓燃面的制作材料:選用本地優(yōu)質(zhì)面條為主料,以宜賓芽菜、小磨麻油、八角、山奈、芝麻、花生、核桃、二荊條辣椒、上等花椒、味精以及香蔥、豌豆尖或菠菜葉等輔料,將面煮熟,撈起甩干,去除堿味,再按傳統(tǒng)工藝加油,加佐料即成。
宜賓燃面的歷史來源:宜賓燃面早在清朝光緒年間,便開始有人經(jīng)營,是宜賓傳統(tǒng)的名小吃。燃面原來叫“油條面”,即面條油很大,出鍋硬爽,不用加湯水,對于碼頭工人來說它很“頂餓”,所以,那時的燃面就是專供窮人“填肚子”的食物。
蘭州拉面
蘭州拉面的特點:一碗光滑爽口的面條,一碗骨味濃郁的高湯,紅紅的辣椒油 ,湯上飄著鮮綠的香菜和蒜苗,幾片白蘿卜相欠在紅綠之間,顯得潔白無瑕,這就是“中華第一面”,蘭州拉面,蘭州拉面不僅具有牛肉爛軟,蘿卜白凈,辣油紅艷,香菜翠綠,面條柔韌、湯汁濃郁、香味撲鼻等特點,而且面條的種類較多,有'大寬'、'二寬'、形如草葉的'韭葉'、細如絲線的'一窩絲'、呈三棱條狀的'蕎麥棱'等,顧客可隨愛好自行選擇。 一碗剛好盛一根面條,這面條不僅光滑爽口,味道鮮美,而且外觀也很別致。當?shù)厝藗兠枋鏊且患t、二綠、三白、四黃、五清,即:辣椒油紅,鮮綠的香菜和蒜苗,幾片白蘿卜,面條光亮透黃,牛肉湯雖是十幾種調(diào)料配制,但卻清如白水。
蘭州拉面的制作材料:蘭州拉面的精華就在面和高湯上。而面的制作又分為選料、和面、醒面,溜條和拉面。每一步都有極其高的要求,并且巧妙地運用了所含成分的物理性能,即面筋蛋白質(zhì)的延伸性和彈性,拉面技術需要把科學與技巧結合起來,這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蘭州牛肉面的優(yōu)劣,除了拉面外,最重要的技含量在于淳香的湯,可以說湯是蘭州牛肉面的靈魂。牛肉湯主要是幾十種香料與牛肉原湯熬制而成。湯的制法:用牛肉、肥土雞、牛肉為主料,采用三十多種調(diào)料和中藥調(diào)配熬制的老湯,經(jīng)沸煮、微煮,使主料鮮味溶于湯中,中間要經(jīng)過兩次“清俏”,成品清澈見底,味道極其鮮美,是牛肉面里最入味兒的湯料。
蘭州拉面的歷史來源:正宗的蘭州牛肉拉面,是回族人馬保子于1915年始創(chuàng)的。當時馬保子家境貧寒,為生活所 迫,他在家里制成了熱鍋牛肉面,肩挑著在城里沿街叫賣。后來,他又把煮過牛、羊肝的湯兌入牛肉面,其香撲鼻,大家都喜歡他的牛肉面。接著他開了自己的店,不用沿街叫賣了,就想著推出免費的“進店一碗湯”,客人進門來,伙計就馬上端上一碗香熱的牛肉湯請客人喝。馬保子的清湯牛肉面名氣大振,馬保子經(jīng)營到1925年,由其兒子馬杰三接管經(jīng)營。馬杰三繼續(xù)在清字上下功夫,不斷改進牛肉拉面,直到后來名震各方,被贈予“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稱譽。
武漢熱干面
武漢熱干面的特點:熱干面既不同于涼面,又不同于湯面, 面條事先煮熟,過冷水和過油后,面條根根筋道,色澤黃而油潤,再淋上芝麻醬、香油、香醋、辣椒油、五香醬菜等配料,吃時,面條纖細爽滑,醬汁香濃味美,誘人食欲。
武漢熱干面的制作材料:熱干面美味的關鍵是它的醬料。要想醬料好吃,芝麻醬一定要用芝麻香油調(diào)。用芝麻香油把芝麻醬和老抽,生抽,鹽拌勻,調(diào)至芝麻醬慢慢成糊狀。喜歡吃辣的,也可以另外加辣椒油。關于配菜,也可以按自己的口味添加。譬如,切成丁的辣蘿卜、酸豆角、榨菜,切成絲的青瓜,最后少不了的是蔥花和香菜。
武漢熱干面的歷史來源:20世紀30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在關帝廟一帶靠賣涼粉和湯面為生。有一天,天氣異常炎熱,不少剩面未賣完,他怕面條發(fā)餿變質(zhì),便將剩面煮熟瀝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壺,麻油潑在面條上。李包見狀,無可奈何,只好將面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油的熟面條放在沸水里稍燙,撈起瀝干入碗,然后加上賣涼粉用的調(diào)料,弄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人們爭相購買,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問他賣的是什么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干面”。從此他就專賣這種面,不僅人們競相品嘗,還有不少人向他拜師學藝。
重慶小面
重慶小面的特點:重慶小面的特點是一碗面條,全憑調(diào)料來提味兒,先調(diào)好調(diào)料,再放入面條,麻辣當先,面條勁道,湯鮮味醇。重慶小面是重慶的一款特色面食,品種豐富,一般按有沒有臊子來區(qū)分,有臊子的重慶小面有:素小面、雜醬面、牛肉面、肥腸面、豌豆面、酸菜肉絲面等,其中以素小面、雜醬面、牛肉面與豌豆面最為常見。沒有臊子的小面調(diào)味料也很豐富,一碗面條全憑調(diào)料來提味兒。
重慶小面的制作材料:小面屬于湯面麻辣味型。狹義的小面是指麻辣素面。主料為新鮮小麥粉面條,重慶人稱之為'水面'、'水葉子'。湯料為熬制的大骨頭湯,配上品種豐富的佐料,形成了麻辣口味湯料。佐料十分豐富多樣,包括:紅油、醬油、花椒油、醋、蔥、蒜泥、芝麻、花椒粉、胡椒、味精、豬油,芽菜等十多種,不同店面還根據(jù)自家菜譜加入豌豆、雜醬等。
重慶小面的歷史來源:重慶小面歷史悠久,據(jù)考證,已有400多年歷史。相傳早年間,巴渝一些漢子用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叫賣,擔子上一邊挑著炭爐,一邊挑著各色小面和佐料,小面的品種有擔擔面、麻辣小面、清湯小面、素小面等,這就是重慶小面最早的雛形。
上海陽春面
上海陽春面的特點:陽春面,是指沒有任何配料而只有湯的面條,可以理解為清湯面,雖然清淡但是爽口,湯清味鮮。陽春面在整個江南地區(qū)都很流行,是上海、蘇州、揚州、高郵、淮安等地的一大特色。正宗的上海陽春面,以熬香的蔥油和燒透的海米與熟面條一起食用,面條韌糯滑爽,蔥油香郁四溢是最大的特點。
上海陽春面的制作材料:陽春面要選精致的銀絲細面,煮后軟而不爛,韌而不硬。高湯做法很多,最好的要數(shù)老雞、甲魚兩樣混燉而成,用雞骨架、肉骨頭燉的也不錯。還需要豬油點綴一下,才會有滑潤感。最小的細節(jié),蔥也有講究,一定要是小香蔥,極細的那種。
上海陽春面的歷史來源:很久以前,陽春面每碗售錢十文,故稱陽春面。1945年后,城隍廟有個姓陳的攤販運用蘇北家鄉(xiāng)日常的方法熬制蔥油,用來拌面。蔥香濃郁,與眾不同,很受歡迎,流傳至今。
不管是宜賓燃面,蘭州拉面,還是武漢熱干面,重慶小面,上海陽春面,都是中國面食文化的精髓,經(jīng)過千百年流傳,手藝不斷的探索和提升,味道不斷的進步和改良,最后,每一種面食都有自己的獨特味道和歷史淵源。
其實,每一份面食只要用心做,都能打動我們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