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失去季氏的信任】 墮三都最終未能完成,孔子還是繼續(xù)做他的大司寇嗎?季氏對他仍是信任如初嗎?孟氏之成不墮,而叔孫氏之郈已經(jīng)墮了,季氏怎么向叔孫氏交待?
公伯寮,子服景伯,二人皆為魯國大夫。 愬,通訴,譖也,訴子路即是詆毀子路,講他的壞話。 季孫,即是季氏,《論語》及《左傳》中對三桓的稱呼不是很固定,季氏有時也叫季孫,孟氏有時也叫孟孫,如“孟孫問孝于我”。 以告,以之告。 夫子,指季氏。 志,意也,有惑志,指季氏聽信讒言,心志受公伯寮盅惑。 肆,陳也,列也。肆有陳列擺放的意思,所以肆又指店鋪,即陳列擺放物品的地方,如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周代有殺人陳尸三日的慣例,大夫以上陳于朝,士陳于市,肆諸市朝,即是將其殺了,陳其尸于市朝。 公伯寮在季氏面前說子路的壞話,當(dāng)時子路正在做季氏宰。子服景伯把這話告訴了孔子,并說:公伯寮雖然能蠱惑季氏之心志,但我照樣能把他給解決掉,殺了他??鬃诱f,道之行廢與否,皆由命來決定,公伯寮死或不死,不起什么作用。 這個道之行或不行,就是指墮三都的成敗。公伯寮在季桓子面前說子路的不是,據(jù)此我們可以推測出,季桓子對孔子師徒已經(jīng)失去信任。否則,在孔子主持的郈墮費正如火如荼的時候,公伯寮也不會不識時務(wù)地去說子路的壞話。而此時完成了墮費,季氏已經(jīng)達(dá)到了目的,他卻發(fā)現(xiàn)孔子師徒主張墮三都,并非只是想解除邑宰陪臣的武裝力量,他們還要奪三桓的兵權(quán),而背后支持他們的,正是季氏一直不放心的魯定公!季氏怎能還對孔子信任如初?就是孟孫氏和叔孫氏,也不會放過孔子。 當(dāng)然了,這些都是會之于虛,但季氏不再信任孔子師徒則是確定無疑的。
季子然,季氏族人。 大臣,不是后世一般意義上的“大臣”,這里的“大”是形容其能力節(jié)操,堪稱臣之大者,與大愛、大道用法一樣。 曾,竟也,乃也,連詞,表轉(zhuǎn)折。 具臣,為什么用具字,不明所以。與大臣相比,具臣大概只能算是剛剛合格。 這段對話應(yīng)該發(fā)生于子路和冉有仕于季氏之時。大臣能以道事君,做不到這一點,寧可辭官不干。而子路和冉求稱不上是大臣,只能算是具臣,也就是說他們并非在以道事君。為什么呢?因為季氏僭越犯上,無禮魯君,子路和冉有雖仕于季氏卻無法阻止,這就不是在以道事君,所以只能稱為具臣。季子然就說,既然這樣,那他們什么事都會順從著(季氏)嗎?凡是上面交待的事,他們都會照做不誤嗎? 此時子路和冉求都在做季氏的家臣,季子然這么問似乎是在試探孔子的態(tài)度,看看孔子師徒會不會完全支持季氏??鬃赢?dāng)然看出了季氏的不臣之心,就回答說:具臣,當(dāng)然會順從聽話,但是,若是弒君弒父這樣大逆不道的事,他們也不會去做。這段對話發(fā)生于墮都之前還是之后,我們無法推知。不過據(jù)此可以看出,孔子是堅決反對季氏的無道之舉的,無論墮都失敗還是成功,孔子最后必然會與季氏分道揚鑣。 【被迫去魯?shù)谋砻嬖颉?/b> 1804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鬃有?。 歸通饋,贈也。 眾所周知,孔子最后還是離開了魯國,但是,他離開魯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難道只是如這一章所言,因為季桓子沉湎女色,怠于政事,孔子一氣之下就走了嗎?孔子五十歲時才等到出仕行道的機會,為司寇,墮三都,事業(yè)剛有起色,就因為季桓子的一點小事而放棄行道,放棄使魯國重歸有道的努力嗎?他也說過“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這么離開,是不是有點意氣用事? 再說,大司寇這樣重要的官職,你說不干就不干嗎?孔子能像陶淵明那樣,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就自說自話,掛印封金而去?兄弟讀到這一章時,心里一直想不通。 關(guān)于孔子去魯,《孔子世家》是這樣記載的:
齊人送季桓子女樂竟是為了阻止孔子為政?真是可笑至極!齊人說什么孔子為政必霸,孔子是神仙嗎?他們怎么知道孔子為政一定會使魯國稱霸于諸侯?再說,孔子也曾去過齊國,并與齊景公交談數(shù)次,當(dāng)時齊人怎么就沒能看出孔子為政必霸?非得魯國重用孔子之后才得出這一結(jié)論?再說,齊國怎么說也是一個大國,即便孔子為政導(dǎo)致魯國稱霸,也不至于怕到要割讓土地給魯國?。績蓢酄幉幌容^量一番就要割地而事之,齊國人都是傻子嗎?何況魯國還沒有稱霸呢??梢?,這些話都是后人為了神化孔子而假托齊人之口說出來的,根本不可信。 而僅僅是因為季桓子“往觀終日,怠于政事”,子路就要勸孔子離開魯國,這也是小題大做!季氏違禮犯上的事多了去了,僅僅因為他怠于政事,孔子師徒就要一走了之?這根本就說不通。 【季氏要殺孔子】 前人有一種觀點,孔子去魯不是因為季桓子受齊人女樂,怠于政事,而是因為季桓子要殺孔子??鬃与x開魯國是在逃命,理由并不如《論語》和《孔子世家》上說的那么冠冕堂皇。 春秋之時,國君失權(quán),政在大夫,這在各諸侯國是常態(tài)。如晉國的六卿,齊國的田氏,他們和魯國的三桓一樣,都是專政之大夫,弱公室者也。之前三家共逐昭公,齊國的田氏曾幫助過季氏,后來田氏弒齊簡公,三桓也曾庇護田氏??梢娝麄兌际且磺鹬?,早就相互勾結(jié),達(dá)成攻守同盟。所謂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嘛。
陳成子,齊國大夫,姓陳名恒。古音陳與田相近,所以又叫田恒。陳氏即是后來代齊的田氏。司馬遷作《史記》,因避漢文帝劉恒之諱而改稱其為田常。莊子說“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竊國者指的就是他。 陳成子弒簡公,發(fā)生在魯哀公之時。當(dāng)時孔子結(jié)束流亡生涯,回到魯國不久。陳恒發(fā)動政變,殺死齊簡公,立其弟為國君,是為齊平公。此后陳恒大權(quán)獨攬,盡誅其他強族,三傳之后,田氏便正式代齊。陳恒以臣弒君,大逆不道,天下人人得而誅之??鬃勇犅劥耸轮?,便沐浴而朝,正式請求哀公興兵討伐陳恒。 誰都知道,定公墮三都失敗,軍政大權(quán)仍為三桓把持,其后的哀公仍是一個傀儡,他手中無一兵一卒,怎么可能去討伐陳恒呢?這些都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所以哀公回答“告夫三子”,三子即是三桓,他讓孔子去告訴三桓,言下之意,我手無兵權(quán),這事兒我也說了不算。各位看看,這像是一國之君的所言所行嗎?即便你真的作不了主,也不能讓孔子去請求三桓啊。至少也要義正辭嚴(yán)地對陳恒痛斥一番,給三桓一個警告。我還沒死呢,我不會甘心作傀儡,你們不要效仿陳恒,作出弒君之舉??梢姲Чc定公相比,還是差了一大截。 齊之陳恒與魯之三桓,乃是一丘之貉。陳恒弒其君簡公,三桓逐其君昭公。如果三桓同意出兵討伐陳恒,那不是在打自己的臉嗎?孔子何嘗不明白這個道理?他明知哀公手無兵權(quán),卻仍是沐浴而朝,告哀公請討之。他明知三子定會說“不可”,卻仍要“之三子告”,為什么呢?因為只要他做過一天的大夫,就要忠君盡職,他此舉也是在警告三桓,朝中忠君報國的大夫還沒有死絕,陳恒弒其君,你們可不要效仿,否則我孔丘可不答應(yīng)。 齊國田氏認(rèn)為孔子墮三都的舉動,名為三桓,實為魯君?!皬姽?,弱三桓”這是孔子的最終目的。墮了三都雖然能暫時除去三邑叛亂之憂,但下一步孔子必將和定公聯(lián)合起來削弱三桓的地位,使魯定公重掌大權(quán)??鬃尤粼隰攪晒Γ瑒t齊國的大夫之中必有人效仿,田氏在齊國的地位也必不能保。所以歸女樂的不是齊人,而是齊國的田氏,歸女樂不過是給季氏的好處,實質(zhì)上是在離間季氏與孔子,使季氏明白孔子的真實目的。 大概季氏在墮費之后就不再支持墮成,就是因為齊國田氏的離間,使他失去了對孔子的信任,導(dǎo)致墮三都半途而廢。那么季氏不信任孔子,撤了他的司寇一職即可,為什么要殺他呢?或許孟氏的成未墮,而叔孫氏的郈已經(jīng)墮了,季氏沒辦法向叔孫氏交待。此外,三家明白了孔子的真實目的是要張公室,幫助魯定公重掌國政,這對三家是極為不利的,三家也必不能讓孔子留在魯國,必須要斬草除根,以絕后患。
祭于公,助祭于公。 宿肉,用法與宿諾相似,即不讓宿肉過夜。 古人祭祀,殺牛宰羊,以肉獻(xiàn)祭,結(jié)束之后會將祭肉分發(fā)給大臣,當(dāng)然,并非每個人都有份的。這樣的祭肉過了三天,孔子就不會吃,因為早已變質(zhì)。 《孟子》上說:
孟子的分析,墮三都未能完成,孔子雖然還是司寇,但已經(jīng)“不用”,季氏已將孔子架空??鬃訁⒓咏技?,又不給他燔肉,即是祭肉,這都是不正常的。大臣助祭于公,國君將祭肉分給大臣,這是一種榮耀??鬃訌摹办苋獠恢痢边@件事看出季氏將對自己不利,所以不脫冕而行。當(dāng)然了,孟子說孔子欲以微罪行,也是給孔子留面子,沒有指出孔子是在逃難。 如果這種分析是成立的,那么也就解釋了很多疑問: 1,孔子為政而齊人懼,不是所有齊人懼,而是齊國的田氏懼。齊人歸女樂的目的,并不是讓季桓子沉迷女樂,怠于政事,從而氣得孔子離開魯國。這些女樂是為了討好季桓子,并離間他與孔子,指出孔子墮三都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張公室,弱三桓,最終會對季氏不利,使其失去對孔子的信任。 2,為什么師己送孔子時說“夫子則非罪”?這不是此地?zé)o銀三百兩嗎?如果沒有人(多半是三桓)指責(zé)孔子有罪,師己為什么要為孔子開脫說他“非罪”呢? 3,這也解釋了孔子所歌的內(nèi)容:“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b>令誰出走呢?孔子也。令誰死呢?孔子也。令何事???孔子之墮三都也。所謂的彼婦,定是齊人歸季氏之女樂,她們替齊國的田氏向季氏進(jìn)讒言,離間季氏與孔子。季氏聽信之后,欲對孔子不利。 4,為什么孔子去魯之后,周游列國,其間顛沛流離,備嘗艱辛,畏于匡,厄于陳蔡之間,在陳絕糧,累累若喪家之犬,甚至幾次有性命危險,在外漂泊十四年卻不回魯國?不是不想,是不敢,是季氏不讓他回國。所以后來季桓子死后,季康子嗣立,要召冉求回國。臨行之時,子貢告誡冉求說:“即用,必以孔子為招?!奔热豢鬃酉牖佤攪苯踊厝ゾ褪橇?,為什么子貢還要囑咐冉求去勸季康子招孔子回國呢?可見當(dāng)初孔子去魯是迫不得已,是季氏的意思。而孔子的歸魯,也要先取得季氏的同意。 如果這種分析成立,前面的不通之處都可以說通,但新問題隨之而來。原來孔子離開魯國周游諸侯,并非只是單純地為了布道行道,不僅僅是因為孔子在魯國無法行道就去他國尋找機會。其實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也有逃難自保的因素在里面。當(dāng)然了,這種分析也只是推測,即錢穆所謂的“會之于虛”,不一定真相就是如此。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去魯?shù)脑蚪^不像《論語》和《孔子世家》所說的那樣簡單。 【不知道在那個寒冷的冬天,孔子師徒在離開魯國時有沒有這樣狼狽】 其實,即便孔子去魯?shù)脑蛘媸沁@樣,我們也不能將孔子視作虛偽小人??鬃訛樘与y而離開魯國,也不是他個人的錯。畢竟他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孔子說“道之將行也,命也;道之將廢也,命也?!边@都是命??鬃与m有性命之憂卻“不怨天,不尤人”,在被逐之時,沒有氣極敗壞,對季氏破口大罵,而是以唱歌來表達(dá)對季氏的不滿,他這一表達(dá)怨怒的方式便展現(xiàn)出其謙謙君子之風(fēng),令人欽佩不已。況且,在外漂泊十四載,孔子仍是矢志不渝,每至一邦,必聞其政,思得賢君重用,令道行于天下,我們不能因為他是為了避禍而去魯,就將他的種種努力而一筆抹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