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青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xué)元素(錫、鎳、鉛、磷等)的合金,其銅銹呈青綠色,因而得名。青銅器分食器、酒器、樂器、水器、武器等。去博物館看青銅器,一是字難念難認(rèn),二是對不上號記不住。此帖可為參考。 編镈:打擊樂器(宮廷雅樂)。镈體趨向渾圓,形制與編鐘相似,但口部平齊。 編鐃:商朝時軍隊(duì)盛行樂器。呈圓片形,形制與鈸基本相同。 編鐃:商代獸面紋鐃 編鐘:打擊樂器(宮廷雅樂)。面較大而薄,多為弧形,根部凹進(jìn),邊部稍作翹起。 編鐘:西周晉侯蘇編鐘 瓿(bù):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醬。流行于商代至戰(zhàn)國。器型似尊,但較尊矮小。圓體,斂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裝飾饕餮、乳釘、云雷等紋飾,兩耳多做成獸頭狀 瓿:商代四羊首瓿 鼎:青銅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種用途。圖為圓腹三足鼎 鼎:圖為四足方鼎 豆:盛肉醬一類食物用的。上有盤,下有長握,有圈足,多有蓋。 敦(duì):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圓腹、二環(huán)耳、有蓋。也有球形的敦 方彝:盛酒器。高方身,有蓋,蓋形似屋頂,且有鈕。有的方彝上還帶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還有兩耳。 簠(fǔ):長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蓋,蓋、器大小相同,合上成為一器,打開則為相同的兩器,在古器物學(xué)上又稱為“卻立”或“卻置”。簠器在經(jīng)籍中稱為“胡”或“瑚”。 戈:戈是商周兵器中最常見的一種,古稱鉤兵,是用于鉤殺的兵器。圖為商代獸面紋戈 鬲(li,音歷):煮飯用:一般為侈口、三空足。 鬲:商代獸面紋鬲 觚(gū):飲酒器。長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狀。觚的形制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處用兩段扉棱作為裝飾。商早中期器形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長,外撇的口、足線條非常優(yōu)美,紋飾繁復(fù)而華貴。 觚:商代斜角雷紋觚 簋(guǐ):銅器銘文作“毀”,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大碗,盛飯用。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有二耳。簠(fu,音甫) 古書里寫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長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蓋。 簋:商代戈父丁簋 盉(hé):盛酒器,或古人調(diào)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圓口、有蓋、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與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壺:盛酒或盛水器。如《詩經(jīng)》上說:“清酒百壺”,《孟子》上說:“簟食壺漿”。壺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種形狀。圖為曾仲斿父壺 壺:商代獸面紋壺 壺:商代小子省壺 斝(jiǎ):溫酒器。形狀像爵,有三足,兩柱,一鋬。 角:飲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無兩柱。有的有蓋。 角:商代父已角 爵:飲酒器。相當(dāng)于后世的酒杯。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兩柱,下有三個尖高足。 爵:圖為夏代的管流爵 罍(lei):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式。方形罍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兩種形狀的罍一般在一側(cè)的下部都有一個穿系用的鼻。 盤: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圓形、淺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還有流。 盤:虢季子白盤 勺:取酒器。一般作短圓筒形,有柄。 兕觥(sìgōng):盛酒或飲酒器。橢圓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蓋作成獸頭或象頭形。 盨(xǔ):盛黍,稷,稻,粱用。橢圓形,斂口,二耳,圈足,有蓋。 甗(yan,音演):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蒸鍋。全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置食物;下部為鬲,置水。甑與鬲之間有一銅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氣的十字孔或直線孔。 匜(yí):《左傳》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澆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說明是古代盥洗時澆水的用具。形橢圓,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帶蓋。 卣(yǒu):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種)。一般形狀為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腹或圓或橢或方,也有作圓筒形、鴟鸮形或虎食人形。 盂:盛水或盛飯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盂:匽侯盂是西周時的器物,出土于遼寧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鉞:本是王者貴族用于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征權(quán)力的刑器和禮器。形狀像板斧、斧頭而較大。 鉞:獸面紋大鉞 鉞:夏代鑲嵌十字紋方鉞 觶(zhì):飲酒器。圓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數(shù)有蓋。 觶:商代父乙觶 觶:商代獸面紋觶 尊: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較粗,口徑較小,也有方形的。 尊: 龍虎尊 商代 中國國家博物館 尊:商代四羊方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