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古稱'灸焫',又稱艾灸。因其制成的形式及運用方法的不同,又可分為艾條灸、艾炷灸、溫針灸和溫灸器灸等數(shù)種。除了大家熟知的艾條灸,艾炷灸也是一種易學又有效的方法,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介紹艾炷灸中的間接灸。
間接灸又稱隔物灸。是在施灸時,艾炷與皮膚之間襯墊某些藥物而施灸的方法。此法具有艾灸與藥物的雙重作用,火力溫和.
間接灸
讓我們來看看常用的隔物灸有哪些吧:
1.隔蒜灸 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置于腧穴或患處,然后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一般灸3~6壯(燃燒完一個艾柱稱為“一壯”)。因大蒜液對皮膚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皰。若不使起皰者,可將蒜片向上提起,或緩慢移動蒜片?! 〈朔ㄓ星鍩峤舛?、殺蟲等作用,故多用于治療瘰疬,肺結(jié)核及初起的腫瘍等癥。
隔蒜灸
2.隔姜灸 隔姜灸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然后將姜片置于應(yīng)灸的部位,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住燃盡,可易炷再灸。一般灸3~6壯,以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施灸過程中,若感覺灼熱不可忍耐時,可將姜片向上提起,或緩慢移動姜片?! 〈朔ㄓ袦匚钢箛I、散寒止痛的作用,故多用于因寒而致的嘔吐、腹痛、泄瀉、風寒痹痛和外感表證等。
隔姜灸
3.隔鹽灸
本法只用于臍部,又稱神闕灸。用純凈干燥的精制食鹽填敷于臍部,使其與臍平,或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艾炷施灸,如稍感灼痛,即更換艾炷。一般灸3~9壯。
此法有回陽、救逆、固脫之功,多用于治療急性寒性腹痛、吐瀉、痢疾、小便不利、中風脫證(以神志淡漠,甚則昏迷,氣息微弱,大汗淋漓,口開手撒,脈微細欲絕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
隔鹽灸
4.隔藥餅灸 最常見的是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細末,用黃酒調(diào)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放在應(yīng)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點燃施灸,一般灸3~9壯。 附子辛溫大熱,有溫腎補養(yǎng)的作用,故此法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遺精、宮寒不孕和瘡瘍久潰不斂等癥。
隔藥餅灸
艾炷可以直接購買,也可以用艾絨自己手工制作。關(guān)于隔物灸艾炷的制作:
取純凈的艾絨放在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邊捏邊旋轉(zhuǎn),令其緊實,捏成上尖下平的圓錐狀,不但放置方便,而且燃燒時火力由弱到強,易于耐受。手工制作艾絨要求搓捻緊實,耐燃而不易爆。
艾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