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脈 河南省山脈分布復雜且范圍廣,著名的山脈主要有豫西的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小秦嶺、崤山和嵩山;豫西北邊境的太行山;豫南的桐柏山和大別山。其中伏牛山延伸最長,分布最廣,常以此山為代表稱作豫西伏牛山地。 河南省主要山脈地貌特征存在很大差異,形成發(fā)育史也不盡相同,但在山脈的空間展布形態(tài)、山脈的內部結構和地貌景觀等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主要表現(xiàn)出6個特點。其一各山脈都呈明顯的層狀結構,很多山地都有2~3級、4~6級或更多的分布在不同高度的梯狀地形(又叫山地剝夷面)。其中伏牛山、大別山、嵩山、太行山等山地,均保存有3~6級多層結構地形。其二河南各山地中,常見到斷塊山地與斷陷盆地相毗連,形成地形對比強烈的山—盆結構。其三豫西山地區(qū),華夏式構造山地帶十分發(fā)育,形成山脈與河谷相間排列結構。其四由于大斷裂常切截山脈,使山脈中斷而不連續(xù),形成橫穿山地的橫谷。如伏牛山脈東南延伸到方城附近,突然被切中斷,形成著名的“方城缺口”。其五許多山脈兩側,由于構造背景的差異性,??梢姷缴降貎善碌牟粚ΨQ結構。其六,河南山脈分布在總體上呈扇狀山文結構,主要由三種延伸方向的山地構成。其中東西走向的山地主要有小秦嶺山脈、伏牛山脈等。北北東—北東向山地主要有太行山脈、崤山山脈、熊耳山脈和外方山脈等。北西西—北西向山地,主要有桐柏山脈和大別山脈等。這三條不同走向的構造山地,定向排列顯著,規(guī)模大,是河南山地系統(tǒng)的基本骨架,這些展布方位不同的山脈及其排列組合,形成了河南山地系統(tǒng)的平面扇狀結構。 河南山脈以古板塊為基礎,經多次造山運動逐漸發(fā)展決定了山地的構造背景骨架、山地結構和山脈的分布等。同時,各種外力對山地的演化,特別是對新生代以來的山地發(fā)展過程有重要作用。河南著名山脈相對集中,且分布區(qū)域、形態(tài)、成因和發(fā)育史具有相同性和差異性,可分為太行山山地、秦嶺東部山地、桐柏—大別山山地三大山地系統(tǒng)。 第一節(jié) 太行山山地系統(tǒng) 太行山山地系統(tǒng)呈向東南凸起的弧形狀分布在豫西北一隅,由中山、低山、丘陵及其間的山間盆地、山間溝谷所組成。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地勢高峻,向東和向南則山勢陡然下降,變?yōu)槠鸱途彽牡蜕角鹆辏c平原相連。太行山山地系統(tǒng)在省內僅由太行山一條山脈組成。 太行山脈自河北省進入河南省西北部,因而河南太行山脈是整個太行山脈西南段的尾閭部分。構成了山西高原與華北平原天然分界線。太行山脈的延伸方向在省境出現(xiàn)明顯轉折,大約在薄壁以北為北北東向,薄壁附近轉為北東向,向西至濟源縣北,山脈走向呈東西向。整個山脈呈一向東南突出的弧形帶狀,長約180多公里,北部最寬處可達50公里,西部最窄處不到5公里。其地質基礎為一穹斷帶,主干走向大斷裂和東部邊緣走向大斷裂均很發(fā)育。沿鐵山河、封門口、五龍口、克井、山王莊、焦作、薄壁、南寨、合澗一線展布的主干走向大斷裂,將省內太行山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觀。西北部為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峻雄偉的中山,東側和南側為起伏和緩的低山丘陵和盆地,中間一段則為平原。因而整個地貌結構呈由西向東的中山、盆地和低山丘陵及臺地、且由北向西南偏轉的略呈弧形帶狀排列的組合形式。 西部和西北部(包括任村、合澗、黃水一線以西地區(qū))的太行中山,大致以西段最高,北段次之,中段最低。地貌類型以深中山和淺中山為主,也有一部分深低山、淺低山及高丘陵。這個集中在西北邊境狹長地帶向東南突出的弧形帶狀深山區(qū),長約200公里,寬5~15公里。由于該區(qū)地處太行山脈主脊的東南翼,沿東南側主干走向大斷裂異常發(fā)育,因而山脊狹窄陡峻,山坡陡峭,坡度多在35°以上,斷崖峭壁連綿不斷。區(qū)內深中山主要分布在大峪河以西及紙坊溝以北兩個地段。西段的深中山山勢特別高峻,山頂海拔在1500米以上,陡峭的山峰沿狹窄險峻的山脊矗立,突出的山峰海拔達1700米以上,如斗頂海拔1955米,鰲背山海拔1929.6米,天臺山海拔1715.7米。北段的深中山山頂海拔較低,峰頂面也較為平緩,海拔多在1500~1700米,只有個別山峰海拔超過1700米。如雙井腦后峰海拔1619米,十字嶺主峰海拔1732米。該段深中山的東側除部分地段是與低山和丘陵相接以外,大部分地段是與盆地和平原直接相毗連的,相對高度多在1000~1300米,山勢顯得異常高峻雄偉。特別是林縣盆地西側的深中山,由于林縣大斷層的控制,山坡已經甚為陡峻,再加上山體的組成巖性軟硬相間,堅硬的石英巖和石灰?guī)r等形成陡崖峭壁。源于山西高原的河流,呈輻射狀橫切太行山脈主脊,形成一系列深切的峽谷、嶂谷及V形谷。淺中山主要分布在上述深中山的中間地段,山頂海拔低,峰頂面較為平緩,海拔多在1000~1300米。但由于大部分地段是直接與平原相毗連,相對高差也在800米以上,深低山主要分布在焦作以北的邊境地區(qū),在濟源的勛掌以西也有局部分布,山勢較為低緩,山頂海拔多在700~900米,山坡坡度一般在15~25°,流水切割較強烈,山體也較為破碎。淺低山主要分布在焦作東北、博愛北面的寨豁一帶及五龍口西的孔山等地區(qū),山勢更為低緩,山頂海拔在400~700米,由于眾多河谷的切割,山體相當破碎。其中,在焦作東北的淺低山由于東北—西南方向正斷層特別發(fā)育,山體明顯呈東北—西南方向展布,而且西北坡陡,東南坡緩,單面山形態(tài)十分顯著。五龍口西面的孔山系一島狀山,其北面的谷地為沁河故道,現(xiàn)在的沁河是河流襲奪后的新河道。 太行山脈的東北部,即任村、合澗、南寨、黃水一線以東,地貌以盆地、山地、丘陵及臺地為主。淺中山主要分布在臨淇盆地的東南及任村東北地區(qū),在區(qū)內所占面積不大,但山勢較為高峻,山頂海拔多在900~1000米,突出的山峰海拔超過1000米,如臨淇盆地東南的老爺頂海拔1069米,羅圈北嶺海拔1042.8米,相對高度在700~800米。該區(qū)的淺中山海拔雖不如中山區(qū)高,但山峰尖峭,山坡亦相當陡峻,坡度多在20~40°。深低山分布較為廣泛,在淇河以南,澤下、南村與黃洞、張村、黃水之間分布比較集中,面積也較大,此外,在姚村、河順的東北部,橫水與磊口之間,以及合澗至南寨一帶也有一些深低山呈孤島狀分布。這種山地山勢較低緩,山頂海拔多在700~900米,相對高度為500~700米,山頂較為渾園,尖峭的山峰不多,山坡坡度多在20~30°,并有厚薄不等的松散堆積物覆蓋。淺低山山勢更為低緩,山頂海拔多在400~700米,相對高度200~500米,山頂渾園,山坡坡度多在15~25°,山頂山坡多有厚薄不等的松散堆積物覆蓋。這種山地在原康盆地、臨淇盆地及南村盆地的周圍,洹河與淇河之間及本區(qū)東南及北部邊境地區(qū)均有分布,多呈分散的斑塊狀,面積大小不等。以上淺中山、深低山和淺低山,組成巖性均以石灰?guī)r為主。 區(qū)內的丘陵以高丘陵為主,在鶴壁、銅冶以西,林縣盆地和原康盆地以東分布較為廣泛,多圍繞深低山和淺低山分布。此外,鶴壁以南的東南邊境地也有高丘陵小面積分布,局部地區(qū)為低丘陵。丘陵組成巖性較復雜,但其巖石風化較深,在流水的侵蝕作用下,多呈渾園的丘狀或平緩的陵狀。高臺地是本區(qū)較為特殊的地貌類型,主要分布在銅冶、鶴壁以東地區(qū),界于山地丘陵和平原之間。組成巖性以上新世河湖相堆積的砂礫巖、砂巖及泥灰?guī)r為主,上面覆蓋有數米至十余米厚薄不等的第四系洪積相的亞粘土或粘土。由于晚期地殼的差異抬升,伴隨著流水的侵蝕作用,形成為現(xiàn)在的臺地地貌形態(tài)。其頂較為寬闊平緩,海拔多在200~230米,高出東部平原100~130米。其中,鶴壁、湯陰一線以北的臺地東部邊坡較為狹窄陡峻,臺地形態(tài)較為典型。南部地區(qū)的臺地東緣邊坡寬闊,呈傾斜狀態(tài)向平原逐漸過渡,臺地形態(tài)特征不如北部地區(qū)典型。區(qū)內盆地較多,形態(tài)特征較為典型的盆地有林縣盆地、臨淇盆地、原康盆地及南村盆地等。 第二節(jié) 秦嶺東部山地系統(tǒng) 黃河以南、南陽盆地以北的山地是全省地勢最高、面積最大的山地系統(tǒng),是秦嶺山系的東延部分,在河南明顯呈余脈性質。一是山地海拔高度向東逐漸降低,由中山、低山變?yōu)榍鹆?,而與平原相連;二是整個山勢向東展開呈掃帚狀,主要有東西向的小秦嶺山脈和嵩山山脈,向東北延伸的崤山、熊耳山和外方山,向東南伸展的伏牛山脈。山地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部分山峰超過2000米,是河南最高的山地系統(tǒng)。由陜西東延到靈寶境內的小秦嶺,山體高峻,其主峰老鴉岔海拔2413.8米,是河南省的最高峰。 一、崤山山脈 崤山山脈是秦嶺東段規(guī)模較大的支脈之一,它西南端與陜西華山山脈相連,西北面有宏農澗河谷地分割,東南面被洛河谷地所截,大致分布在宏農澗河與洛河之間,自西南向東北一直延伸黃河岸邊。長達160余公里,寬約40~50公里,構成了洛河與宏農澗河的分水嶺。 崤山山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低緩,并且由主脊向兩側呈階梯狀降低,兩側為低山丘陵類型。山地主要由元古代噴出巖、震旦紀石英巖和硅質灰?guī)r等構成。山脈主脊地帶屬褶皺斷塊構造中山類型,海拔大多在1500米左右,主要分水嶺地帶有眾多陡峭的山峰矗立,主要高峰冠云山、千山。發(fā)源于山地的河流在山脈兩側分流,向西北注入黃河,向東南流入洛河。河流中上游下切作用強烈,在山區(qū)形成許多深窄的V形谷、深切U型谷等,有一些規(guī)模大小的跌水和瀑布。山嶺一般較狹窄平緩,山坡形態(tài)較復雜,以凹、凸復合型者居多,坡度一般在30°左右,除部分山嶺和土層較厚的凹坡地帶有小片森林外,其余大部分均為荒坡。 山脈不同地段地貌特征差異明顯。官道口西南段,中山分布十分廣泛,海拔大都在1300~1500米,由于眾多河流的切割,山體相當破碎,次級分水嶺縱橫交錯,呈現(xiàn)為一種波狀起伏的中山地貌景觀。其中盧氏北部邊境地帶山勢相當高峻、山脊狹窄陡峭,山峰呈鋸齒狀矗立,如冠云山海拔1866.1米。 官道口東北至硤石一段,是崤山山脈的主峰地段,山勢高峻,海拔高度大都在1300米以上,其中崤山山脈主峰千山海拔高度達1902.6米,其南面有青玉寨,海拔1713.2米,東面有大凹山,海拔1522.3米,東北有摩云嶺,海拔1426.7米,東面有三角山,海拔1373.6米,東北面有燕子山,海拔1497.7米等。此外,在張村與宮前之間,中山范圍減小,但該段崤山的西北部與平緩的黃土覆蓋的丘陵相連,因而山地顯得高峻挺拔,梯子山海拔1464米,響屏山海拔1309米。 硤石東北處于崤山的尾閭地段,山體不如中段完整,在澠池周圍有較大面積的黃土覆蓋,地勢較為低緩,山地集中分布在黃河南岸,山勢已不甚高峻,但山體仍呈東北—西南向延伸,山坡還具有明顯的不對稱性,表現(xiàn)在西北坡陡峻、東南坡和緩,呈單斜山地形態(tài)。張村、坡頭、北西村一線以西,以低山為主,突出的山峰海拔多在800~1000米,如高廟山海拔832米,白山海拔993.4米,鞍子山和扣門山,海拔分別為893.7米與910.8米;坡頭、北段村以東,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分布較為集中。如韶山海拔1463.2米,三架山海拔1025米,黃頂山海拔1287米,岱眉寨海拔1346.4米。它屬于崤山山脈東段山嶺的主干部分,其北面瀕臨黃河谷地,地勢向北急劇地下降到200~500米。山地主要是由石英巖和石英砂巖等巖層構成。大部分山坡坡度在30~40°以上,局部在80°以上,成為懸崖。多數山嶺頂部較平緩,山坡多呈陡峭的斷崖形態(tài),部分中山顯示出斷塊山的地貌特征。最西北端的黃河谷地,水流湍急,河流多曲流急彎,流向多與巖層走向斜交,遇震旦系石英巖、寒武奧陶系灰?guī)r等較堅硬的巖層,切成V形峽谷,如三門峽、槐壩、付家凹、王家灘、五福洞、八里胡同和小浪底等較大峽谷谷深坡陡,水勢洶涌,十分險峻。發(fā)源于崤山山脈的黃河各支流,多數流程短,水流急。 二、熊耳山山脈 熊耳山山脈是秦嶺東段規(guī)模較大的支脈之一,位于崤山東南,分布在洛河與伊河之間。山脈總體呈東北—西南向延伸,西南端與伏牛山相接,其間無明顯界線,向東北一直延伸到龍門西山,全長約150公里左右。 熊耳山脈大致以木柴關為界,可分為西南與東北二段。西南段山脈寬闊,在盧氏至欒川一帶寬約150公里,向東北逐漸變窄。東南段山勢高峻,多為中山類型,海拔常在1500~2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部分在1200米以上。山體完整,山勢異常高峻雄偉;特別是構成伊河和洛河主要分水嶺的熊耳山脈主脊,突出山峰常呈鋸齒狀矗立,海拔多在1800米以上。其中象君山海拔1859米,熊耳山脈主峰全寶山海拔2094.3米,李崗寨海拔1975.4米,鷹咀山海拔1859.6米等。全寶山和李崗寨一東一西矗立,就是兩峰相競如熊耳的山峰。山體主要由太古代、元古代變質巖、震旦紀硅質灰?guī)r和燕山期花崗巖等組成。山坡坡度,南側較小,為25~35°,北側較大,為35~40°,局部高達80°以上,多系斷層所形成的懸崖。嶺脊多呈鋸齒狀,有的為豬背嶺脊。山地中片林較多,森林覆蓋率30%左右,是河南省山區(qū)主要木材生產基地之一。發(fā)源于山地的河流,向西北方向和東南方向分流。形成平行狀水系,主脊兩側被這些眾多支流切割成一系列橫向山嶺,嶺脊也很狹窄峻峭,有不少陡峭的山峰,海拔300~1600米,河谷切割較深,多呈V形峽谷狀,山勢十分險峻。木柴關東北地段,山勢漸低緩,一般以低山類型為主,并廣泛分布有丘陵。其中低山集中分布在該段的西北部,部分山峰超過1000米,如木柴關東北寨杯山海拔1113.7米,低山海拔大部分都在600~900米,如黑山海拔833.4米,西巖山海拔864米,半坡山海拔810.8米,西老羊坡海拔649.1米。該段的東西部,廣泛分布有起伏和緩的丘陵。 熊耳山脈東北末端與東西龍門山之間,由于伊河切穿山體形成峽谷—龍門,壁陡谷深,山青水秀,風景優(yōu)美,加之北魏至晚唐間建寺鑿窟,是著名游覽勝地。 三、小秦嶺山脈 小秦嶺山脈主要分布在豫西靈寶縣境,是陜西華山山脈向東延伸的部分。走向近東西,長達40多公里,南北兩側均以大斷裂與盆地相接,呈一反“S”型斷塊隆起。其山勢高峻雄偉,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向東漸低。為河南省最高山脈。河南省最高峰老鴉岔即位于山地最高部,海拔2413.8米。山體主要由太古代各種混合片麻巖組成,在山脈的東、西兩端各有一個中生代燕山期花崗巖體。形成陡峻奇?zhèn)サ幕◢弾r地貌景觀。南部以1000米的高差俯臨朱陽盆地,北部以1000米以上的高差直落三門峽盆地。 受小秦嶺南北麓東西向大斷裂和山地復背斜的共同制約,山地地貌類型以褶皺斷塊中、低山為主。其中中山類型主要分布在西段,海拔大多2000米左右,谷深也在500~1000米,是河南省最高的山地構造地貌類型。山地坡度大部分在45°以上,山峰尖峭,個別峰頂殘留有石柱,山脊部分十分狹窄陡峭,呈菱形鋸齒狀。在山嶺和山坡上,常突起有一個個由片麻巖構成的小型山脊,高約50米左右。大約在2000米左右的高度,有一起伏和緩、頂部較為平坦的“齊一峰頂面”,站在山頂面很難以給人在高山之巔的感覺。褶皺斷塊低山類型主要在山脈東段和南北兩側呈半環(huán)狀分布,海拔一般700~1200米,相對高度也在300米以上,山坡一般較和緩,坡度在20~25°,局部山勢陡峭,并有懸崖峭壁分布。如北坡呈連續(xù)展布的斷層崖,幾乎呈直立狀態(tài),高度在80~180米。但由于北坡黃土高度可達800~1000米,覆蓋在低山較平坦的部位,使山地顯得較為低緩。 侵入體中低山主要在燕山期花崗巖出露區(qū)分布。其中西段文峪花巖體上所發(fā)育的中、低山類型最為典型。它切割強烈,相對高度大,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最高峰亞武山2156.9米。受花崗巖球狀風化作用的影響,多形成饅頭狀、球狀山脊和峭壁石峰,花崗巖多以園滑狀外貌裸露,坡度高達60~75°,一般也在30°左右。沿著粗?;◢弾r三組節(jié)理多形成蜿蜒曲折的蛇形谷和峽谷,同時球狀風化作用沿節(jié)理還形成了千姿百態(tài)的奇石,如“一線天”、“石門”、“仙人床”、“照妖鏡”、“懸心石”等羅列于山峰之間,因此其險、奇、峻等自然景觀堪與西岳華山相媲美,素有“小華山”之稱,為豫西著名的游覽勝地。 小秦嶺山脈山脊兩側河流南北分流,下切作用極為強烈,形成了橫切山體,壁陡谷深的峽谷或嶂谷地貌。當地群眾稱這種與南北向山脊相間排列的深切峽谷為“峪”,北坡有閔峪、大湖峪、荊山峪等70多個,南坡有南寨峪、王家峪、滿漫峪等。這些“峪”切穿斷層崖形成了很多峪口,較大的峪口是通往山區(qū)的重要途徑。一般距峪口2公里處,各河谷明顯展寬,再向山地內部,河谷出現(xiàn)寬谷、峽谷相互交替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受小秦嶺山地北仰南俯斷塊隆起的影響,南、北坡坡度懸殊,北坡陡峻多懸崖峭壁,以直線坡為主,坡度多在45°以上,不少山坡超過80°,南坡則較和緩,一般25~40°。南北兩坡的坡長也具有顯著的不對稱性,如搶馬峪以西的山地,北坡的寬度恰好為南坡的4倍。 20世紀80年代后,小秦嶺山脈金礦分布區(qū),由于缺乏統(tǒng)一規(guī)劃,多家爭著開采金礦,礦坑遍布礦區(qū)山坡。地表結構被改變,森林遭受嚴重破壞,坡面沖刷日益加劇。 四、外方山山脈 外方山也是秦嶺東段規(guī)模較大的山脈之一。它位于熊耳山的東南面,大致分布在伊河以東和北汝河以南,東至豫東平原邊緣,西南與伏牛山脈相接,西南—東北走向,東西寬50~90公里,東北—西南長約100公里,為黃河、淮河和長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嶺。外方山體脈狀延伸特點不如小秦嶺、熊耳山等山明顯,山勢也較低緩,但由于眾多西南—東北方向河流的切割,形成了一系列西南—東北方向的山嶺,嶺脊狹窄陡峭。 外方山脈西南部山勢高峻,多屬中山類型,海拔在1500米左右,主峰海拔在1700米以上,伊河、洛河分水嶺主脊地帶的小寒山海拔1641米,車村北面陸龍垛海拔1618.2米,最高峰海拔達1696.66米。整個山脈的東北部,山勢低緩,以低山丘陵為主,海拔多在500~1000米,如下湯西北的擇風垛海拔792.2米,背孜街東面的五垛山海拔923.3米。 按河流切割劃分,外方山地被伊河、汝河及沙河分割成西、中、東三部分。分布在伊河與洛河之間的中部山地,主要是由古老變質巖和花崗巖所組成的深低山,山勢較和緩,山坡一般為20~25°,流水切割第三紀砂礫巖和黃土層所組成的斜坡,坡度多在20~40°。分布在汝河及沙河之間的山地,北側較陡,約40°左右;南側較緩,25°以下,呈明顯的單面山形態(tài)。淺低山主要分布上述深低山東邊的外圍地帶,大部分海拔400~800米,相對高度200~400米,山坡坡度一般為20~30°。20°以上的山坡,除少數有零星的用材林和薪炭林外,大部分為荒坡。 丘陵集中分布于汝河谷地南側和沙河階地北側地帶,以及平頂山附近,海拔200~400米。按相對高度可分為高丘陵和低丘陵,高丘陵相對高度100~150米,低丘陵60~90米。多數丘陵屬于山地剝蝕形成的殘丘,形態(tài)平緩,大部分基巖裸露,部分上覆很薄的風化殘積層,流水侵蝕較嚴重。 區(qū)內較大河流的某些河段,沿活動性深斷裂發(fā)育,河谷側旁有溫泉出露,伊河的潭頭、陸渾,沙河的下湯、中湯和上湯等地的溫泉較為有名。受新構造運動抬升的影響,河流下切,深切曲流和峽谷的現(xiàn)象也相當普遍。 五、伏牛山山脈 伏牛山脈是秦嶺延伸到河南省的一條重要山脈,西北— 東南走向,長200余公里,寬約40~70公里,形如臥牛,故稱伏牛山,它構成了黃河、淮河和長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嶺。伏牛山脈北面與熊耳山脈和外方山脈交匯,其間無明顯界限;南面與南陽盆地相接。山地向東延伸到方城東北突然中斷,形成著名的“方城缺口”,缺口長約30公里,寬約8~15公里,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山間堆積平原地帶,缺口東南又是地勢起伏的低山丘陵?!胺匠侨笨凇笔菧贤ㄈA北平原和南陽盆地、江漢平原的天然交通要道。 伏牛山脈規(guī)模巨大,山勢異常高峻雄偉,主要是花崗巖山地。其中西北段山體寬闊完整,山勢高峻雄偉,由此向東南分支解體,山勢也逐漸低緩而分散,變?yōu)榈蜕角鹆辍?br> 山脈西北段大致位于白河、二郎坪至蛇尾一線西北。是省內中山大面積集中分布地區(qū)之一。山脈主脊地帶,層巒疊嶂,多懸崖峭壁和奇峰突起。一般海拔高度1000~1500米,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老君出、雞角尖、石人山等,峰頂初夏常見風雪,被稱為省屋瓴。伏牛山脈西北段山勢高峻,氣候濕潤,且垂直氣候變化比較明顯,天然植被與野生動物繁多,為一些原始次生林保護較好的山坡地段,被國家或河南省定為自然保護區(qū)。 伏牛山脈西北段山體被西北—東南走向的老灌河斷裂谷地縱向分割成兩列規(guī)模較大的山嶺。北面山嶺構成伏牛山的主脊,位于欒川以南的部分,當地稱之為老界嶺,為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老界嶺山脊狹窄陡峭,多呈鋸齒狀或錐狀,一般北坡陡,常有懸崖峭壁出現(xiàn),坡度多在40°以上,有的超過80°;南坡稍緩些,坡度25~40°。這些中山區(qū)海拔高度為1500~2000米,部分在2000米以上。其主要高峰:玉皇尖、老君山、玉皇頂、龍池 、石人山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部分在1200米以上。山地多由燕山期花崗巖組成,兩側為古老的變質巖層,局部地方有石灰?guī)r出露。大部分山坡,上部為直線形,下部為凸形。發(fā)源于山脈兩側的河流或谷地,下切強烈,形成一些又窄又深的峽谷或嶂谷。并有很多的跌水和瀑布,使山區(qū)具有明顯的峰高谷深的特征。區(qū)內60°以上的山坡、谷地或道路邊坡,雨季和開春化雪時,易出現(xiàn)滑坡,重力地貌作用較明顯。在海拔1400~1800米上、下的地帶,有古冰川作用的遺跡,欒川南部的雞角尖,西峽北部的樺樹盤,古冰斗形態(tài)保存尚好。嵩縣南部的龍池 山頂北側,有一冰斗積水成湖,常年不干,謂之龍池。淺中山多分布在上述深中山的外圍,海拔1300~1800米,相對高度一般800米左右。其形態(tài)除高度與深中山明顯差別外,其他基本相同。地貌以流水侵蝕為主,重力崩塌在局部山坡也常發(fā)生。 伏牛山脈東南段在玉皇頂以東的主脊分為兩支。北支沿南召縣與嵩縣、魯山縣交界地帶,呈東西方向一直延伸到方城缺口,長達100余公里,構成長江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突出的成鋸齒狀的山脊海拔多在1100米以上,其中高者可達2000米左右。著名山峰自西向東有:龍池 海拔2129米,石人山海拔2153米,松垛海拔1577.2米,關山海拔1134.4米。鴨河口以東山體破碎,深低山集中分布在白河谷地北側,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600米,主要由花崗巖組成,山勢比較陡峻,山坡坡度較大,一般為25~40°。淺低山連片分布于沙河谷地南側的魯山境內,在焦枝鐵路以東方城境內呈斷續(xù)分布,山勢更為低緩,海拔400~700米,相對高度200~400米,山坡坡度大部分為20~35°,少部分在20°以下,多數風化殘積層較厚。南支山脈沿南召與內鄉(xiāng)、鎮(zhèn)平兩縣交界地帶,由西北向東南延伸,一直到鎮(zhèn)平縣城以北,長達70余公里,構成白河與湍河兩水系的分水嶺。其山脊寬闊,山體也較為低緩,突出的高峰海拔均在1100~1900米,如白草尖海拔1871.9米,紅石橛海拔1782.3米,大墁海拔1721米等。其兩側深低山集中分布于白河谷地的南側和湍河谷地的北側,山勢陡峻,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主要由花崗巖構成,嶺脊狹窄,多深切V形溝谷,山坡坡度一般30~40°。淺低山則主要分布在白河谷地南側深低山外緣和鎮(zhèn)平的二龍、老莊一帶,山勢一般較和緩,海拔高度400~700米,相對高度200~350米,坡度大部分為20~30°。此外,在湍河谷地以西,深低山多分布于后會和板廠一線以西、楊店和大塊地一線以東地區(qū),山勢陡峻,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多深切V型溝谷,坡度35°左右。淺低山則分布于深低山西南邊的昭崗和陽城一帶,山勢和緩,面積較小。 伏牛山脈東部、東南部邊緣高丘陵分布面積很廣,在山地邊緣及河谷兩側地區(qū),連續(xù)成片分布,海拔200~400米,相對高度大部分100~150米。低丘陵的面積很小,僅在東北邊境地帶有一部分,海拔200~300米,相對高度一般50~80米。區(qū)內丘陵組成巖性較復雜,丘陵地貌形態(tài)也復雜多樣。 區(qū)內的河谷平原,有白河流經馬市坪、南召盆地的寬谷河段平原,由1~2級堆積階地構成,一般寬2000~4000米,很大部分被鴨河口水庫蓄水淹沒;湍河流經夏館、七里坪盆地,河谷展寬,兩則發(fā)育有2級堆積階地,形成河谷平原,一般寬2000~3000米。此外,西峽的袁店至丹水,內鄉(xiāng)的赤眉到楊店,方城的袁店到柳河和坡底的沿河地帶,也分布有較寬的河谷平原。 六、嵩箕山脈 嵩箕山脈,位于河南省中部,北邊與黃土丘陵區(qū)相連,南至汝河谷地北側,東到豫東平原,西到伊河谷地右側邊緣。呈孤立的塊狀突出,在嵩山與箕山之間由于有白降河和潁河寬谷的分割。形成了兩個獨立的山脈。 ?。ㄒ唬┽陨缴矫} 嵩山山脈綿延于河南省中部,山勢巍峨,特別是中段山體挺拔,高峻雄偉,是中國的名山,為五岳之一,號稱中岳?!睹接洝分杏浭鲇校骸搬陨街袨榫O峰,東曰太室,西名少室”?!妒稣饔洝芬灿涊d有:“嵩,其總名也,謂之室者,山下各有石屋也”。區(qū)內有中岳廟、少林寺等名勝古跡,系河南省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 嵩山山脈,西起洛陽龍門,東至密縣東境,延伸于登封與伊川、偃師、鞏縣、滎陽、密縣之間。自西向東依次有萬安山、安坡山、馬鞍山、擋陽山、玉寨山、嵩山和五指嶺等。山脈各段地貌特征差別很大。 嵩山山脈的西段,主要在偃師和伊川交界地帶,東段主要位于鞏縣、滎陽和密縣境內。東、西兩段的山勢都比較低緩,海拔400~900米,大部分相對高度500~600米,屬深低山類型,部分山地相對高度250~450米,屬淺低山類型。嵩山山脈的中段山地,則主要分布在登封縣附近,有72個已命名的山峰,各主要山峰海拔高度均在1000米以上,個別山峰超過1500米,屬中山類型。 嵩山古稱太室山,最高峰海拔1494米。玉寨山,又叫少室山,位于嵩山的西南,主峰海拔高達1512米。五指嶺在嵩山的東北,主峰海拔高度為1215米。山地群山聳峙,峰高谷深,起伏很大,相對高度多在600~700米以上。嵩山以南為東西向延伸的登封盆地,海拔300~400米左右。從山麓望嵩,山體顯得挺拔高峻,雄偉壯麗。 嵩山山脈山勢一般呈南陡北緩的單面山形態(tài)或單斜山嶺。山地北坡是15~20°左右的坡面,而南坡坡度常達50~60°以上,有不少地方近于直立,形成高達500~600米的陡坡和峭壁。玉寨諸峰東側有一條南北延伸約4公里的懸崖,比嵩山更加險峻。山脊常成鋸齒狀或線性,也有尖錐狀山峰,山脊兩側常為陡坡或峭壁。山體的風化剝蝕、重力崩坍、坡面沖刷和溝谷侵蝕均很強烈。一些深切溝谷東西向延伸,反映其受東西向斷層的影響。南北斷裂在地貌上也有明顯顯示,一些南北向山嶺和山間V形峽谷和深谷,即是受南北向斷裂侵蝕下切造成的。沿峽谷常常發(fā)育有暫時性的瀑布或跌水。如著名的有盧崖瀑布、龍?zhí)稖掀俨嫉取瞎戎谐M布礫石,形成了干石河。山凹處的倒石錐和山麓巨大的滾石,到處可見。地形上,嵩山主體屬于中山,具有壯年期中山地貌形態(tài)特征。 該區(qū)是中國古老的變質巖系出露的典型地區(qū)之一。構成嵩山主體部分的巖石主要是太古界登封雜巖和下元古界嵩山群的淺變質石英巖等。登封群巖性易風化,地形上常形成較平緩的低山和丘陵。十里鋪附近的少林河就是流經登封雜巖之上的U型谷。在嵩山中部出露的嵩山石英巖,由于堅硬和節(jié)理發(fā)育,地形上常構成巍峨高聳的山嶺,多懸崖峭壁,是中岳嵩山主峰之所在。 古地貌遺跡的夷平面在嵩山地區(qū)有所保存,可以劃分出四級夷平面:第一級夷平面,海拔約1400~1500米,相當于嵩山和玉寨山主峰的峰頂面。第二級夷平面,海拔約1100~1200米,嵩山東部的跑馬嶺和五指嶺可作為代表。第三級夷平面,海拔約700~900米,相當于低山峰頂。第四級夷平面,海拔約400~500米,相對高度約40~60米左右,相當于山前丘陵的丘頂面,蝎子山、石站山和登封城西的萬羊崗等丘陵可作為代表。 在嵩山、玉寨山等中山外圍,分布有面積較廣的低山,其海拔高度約600~1000米,切割深度200~300米左右。老母洞、大塔寺一帶就是海拔700米左右的低山。近山麓地帶分布著平緩的山前丘陵,一般海拔約400~500米,如登封城至十里鋪一帶就廣泛分布有這類平緩的丘陵。 嵩山山脈北部丘陵,有基巖丘陵、薄層黃土覆蓋的丘陵和黃土丘陵三種?;鶐r丘陵和薄層黃土覆蓋的丘陵,均受流水強烈的侵蝕切割,沖溝發(fā)育,形態(tài)破碎,土層較薄,部分的全部基巖裸露;集中分布于該區(qū)東部密縣、滎陽、鞏縣和登封等縣境內;海拔200~400米,相對高度變化較大,有相對高度100~180米的高丘陵,有相對高度為60~80米的低丘陵。黃土丘陵主要分布于嵩山山地的西側和南側邊緣。 ?。ǘ┗缴矫} 箕山西起伊川、汝陽和汝州市交界地段,沿汝州市北部邊緣向東延伸,至禹縣、郟縣的西部邊緣。山脈略呈西北—東南方向延伸,構成汝河、潁河間的分水嶺。由于眾多支流的侵蝕切割,山體較為破碎,山勢也比較低緩。其中在臨汝縣境內的中段山脊較高,部分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如老婆寨1063.7米,密臘山1049米,大紅寨1150.6米,相對高度500~800米,屬于淺低山類型。大部分山地區(qū)海拔500~1000米,相對高度在500米以上,屬深低山類型。深低山外圍,淺低山呈帶狀連續(xù)分布,海拔400~900米,相對高度200~500米?;缴矫}主要由古老變質巖組成,山嶺狹窄,斷層構造地貌較明顯,多為單面山,北坡較緩,坡高20°左右,南坡陡,30~50°,沖溝發(fā)育,主溝多為南北向,呈V形。 丘陵集中分布在箕山山脈東南部和西南部。東南部丘陵絕大部分是石質丘陵,海拔200~400米,相對高度120~200米,屬高丘陵類型。一部分相對高度在80米左右,為低丘陵,其上沖溝發(fā)育。西南部丘陵絕大部分是黃土丘陵,地表物質主要是晚更新世洪、坡積黃土,海拔300~500米,沖溝大部分呈U型,深40~60米。 此外,在潁河、雙洎河間,還有呈西北—東南展布的一條孤立山體,主脊海拔600~800米,如蒼萃山海拔792.1米,火煤山海拔722米,石牛山海拔627米。 第三節(jié) 桐柏-大別山山地系統(tǒng) 桐柏—大別山山地系統(tǒng)主要分布在河南的南部邊境地帶,大致自西北向東南延伸。其中西部的桐柏山脈山勢較低,海拔約400~800米,主要由低山和丘陵組成。山地中分布有一些小盆地和較寬闊的山間盆地。東部大別山以低山為主,一般山勢較低緩,山體較破碎。 一、桐柏山脈 桐柏山脈位于豫南山地的西段,河南、湖北兩省的邊境地帶。其中河南占據其主脊北側的絕大部分。西北部以南襄盆地東緣為界,東南至武勝關與大別山相接,西南至湖北的應山、棗陽一線。山脈呈西北—東南方向延伸,長達120余公里,海拔高度多在400~800米,構成了淮河與長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山脈一般寬約13公里,并從主脈向兩側逐漸降低,支脈多是與主脈垂直的橫向山嶺,它們海拔多在400~600米。 桐柏山脈主要由低山和丘陵組成,海拔約400~800米,只有個別山峰海拔超過1000米。大致在鴻儀河—桐柏縣城一線以南,以低山類型為主;以北,則廣泛分布著連綿起伏的丘陵,個別低山呈孤島狀散布。低山丘陵間,有一些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寬闊的山間谷地,其中以桐柏—吳城盆地最大。 邊境地帶的桐柏山主脈可分東西兩段,西段是桐柏山的主體,呈西北—東南走向,北側由于受西北—東南大斷裂的影響,山體邊界十分整齊,山坡陡峻,山峰矗立,山脊海拔一般800~1000米,最高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是淮河的發(fā)源地和河南省著名的游覽勝地。桐柏山脈東段位于放馬嶺東南為四望山,呈北北西—南南東走向,受東側走向大斷裂的影響也十分顯著,山體邊界線也特別整齊。但由于流水的侵蝕作用強烈,形成一些寬闊河流谷地和橫向山嶺,山體不如西段完整,山勢也較為低緩,海拔多在400~900米。如仰天窩海拔578米,天云寨海拔571米,滿箭垛海拔763米,雞冠垛主峰海拔800米,四望山海拔906.2米,是該段山脈的最高峰,四望山東面丘陵連綿起伏,并與南灣水庫相鄰,山光水色秀麗動人,也是省內著名旅游勝地之一。 鴻儀河—桐柏縣城以北廣泛分布著連綿起伏的丘陵。它處于南陽盆地與豫東平原之間,西北隔方城缺口與伏牛山南端相對應,從而構成兩大平原之間狹窄而低緩的山嶺地帶。由于兩側流水的強烈侵蝕作用,將山嶺切割得十分破碎,低山呈孤立的島狀散布,丘陵環(huán)繞低山連綿起伏,其間不同形態(tài)的河流谷地縱橫交錯,大小不等的盆地分布相當廣泛。區(qū)內陸貌類型主要有深低山、淺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剝蝕平原、洪積平原及洪積沖積平原等,各種地貌類型交互分布,地貌形態(tài)結構十分復雜。深低山是區(qū)內最高峻的一種山地類型,山頂海拔在700~10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呈孤立的島狀突出在其他地貌類型之間。其中在尚店、春水、黃崗一線以東,分布較為廣泛,山勢也較高峻,如尚店東西的五峰山和臘燭子山,海拔分別為8274米與844米,春水東南的白云嶺和千年嶺,海拔分別為983米與729.4米,確山西北的大樂山海拔813.9米,黃崗山的齊畝頂海拔僅在春水的西北一帶局部分布,山勢也較低緩。淺低山是區(qū)內較為低緩的一種山地類型,山頂海拔多在400~600米,相對高度為200~400米。其分布也甚為分散,在尚店、春水、黃崗以東多環(huán)繞著深低山分布,或介于它們之間,共同組成孤立的塊狀或條帶狀的山體,以西地區(qū)則多呈孤島狀突出在連綿起伏的丘陵之間,局部地區(qū)環(huán)繞著深低山分布。高丘陵和低丘陵在深低山的周圍,以及盆地的邊緣地帶,分布十分廣泛,與孤島狀的低山共同組成本區(qū)的主體。剝蝕平原是由風化殘積物組成的一種平原地貌類型,在河流的切割下呈寬闊平緩的崗地形態(tài),在黃崗至固縣一帶分布較為廣泛。 二、大別山脈 大別山脈是淮陽山脈東段的主要組成部分,西至武勝關與桐柏山脈相接處,東南到長江岸邊,沿鄂、豫、皖的邊境呈北西西—南東東方向延伸,長達300公里,寬100~200公里,構成淮河、長江兩大流域的主要分水嶺。是中國第三級地貌臺階中三條橫向山脈之一,為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之間的天然屏障。 河南境內的大別山為整個大別山脈西北起始段的一部分,西以京廣鐵路為界,東到省界,北面大致在信陽、青山店、龍升鎮(zhèn)、潑河、雙柳樹、河楓橋、方集、祖師一線。東西長約175公里,南北寬5~40公里不等,山脈主脊走向是北西西—南東東,主脊高度不大,海拔多在800~1000米。大別山脈總的地勢特點是山體破碎、山勢較為低緩,山脈南高北低,向北依次降為低山和丘陵,然后過渡為山前洪積傾斜平原。但不同地段山勢特征差異也較明顯,大致以新縣的沙窩、田鋪一線為界,可將中、低山區(qū)分為二段。 西段大別山的主脊以低山為主,并有部分丘陵散布其間。低山呈斷續(xù)的塊狀展布,海拔多在400~850米。近東西方向延伸的主脊,在淮河南岸眾多支流強烈侵蝕下,橫向山嶺特別發(fā)育,其中有不少支流與長江北岸支流相對應,或切穿山脈主脊形成寬闊谷地中的平地分水嶺,或形成相對低凹的分水鞍,使山脊被切割成數段,山體較為破碎。地貌類型的組合特征是各段山體和橫向山嶺的深低山和淺低山為主,分水鞍地段為高丘陵和低丘陵。深低山山勢較為高峻,突出的山峰海拔在800米以上的有光尤山、靈山、王茂嶺、老君山。西段雞公山(海拔744米)地貌造型獨特,自然景觀別具一格,是避暑和游覽盛地。 東段大別山中低山區(qū),是省內大別山脈最高峻雄偉的一段,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全部集中分布在這一地區(qū),如黃毛尖海拔1011米,黃柏山海拔1257米,九峰尖海拔1353米,伏山海拔1220米,省內大別山最高峰金剛臺,海拔1534米,方集東南的曹家寨海拔1026米等。地貌類型以深中山、深低山、淺中山和淺低山為主,深中山集中分布在老灌河以東的邊境地帶,呈西南—東北方向延伸,構成灌河與史河之間橫向山嶺的主脊,山脊狹窄,山峰尖峭,山勢異常險峻;深低山主要分布在灌河以西的邊境地帶,系大別山主脊的組成部分,山勢亦較為高峻,山頂海拔多在700~900米;淺低丘在以上嶺脊的北側分布較廣泛,山頂海拔多在700~900米;淺低丘在以上嶺脊的北側分布較廣泛,山頂海拔多在700米以下,山勢較為低緩;深中山主要分布在黃毛尖及曹家寨一帶,山勢高峻,但面積較小。 大別山北部地區(qū)大致在董家河、浉河港、澀港、定遠店、陡山河、沙窩、伏山、蘇仙石一線東北區(qū),地貌類型以低山丘陵為主。地貌結構復雜,以連綿起伏的低丘陵為主體,高丘陵和淺低山呈孤島狀突出在低緩的低丘陵之中,各種形態(tài)的河流谷地縱橫交錯,分布普遍。使整個大別山北坡地貌破碎,地勢起伏復雜。其中低丘陵分布最為廣泛,形態(tài)破碎,渾園的丘陵組成了顯著的波狀起伏的丘陵地貌景觀。高丘陵和淺低山在區(qū)內分布不太廣泛,多呈孤島狀散布在起伏和緩的低丘陵當中。商城東南靠近山地邊緣地帶分布較為集中,面積較大;其他地區(qū)均呈大小不等的孤島狀。其中白露河以東孤島狀高丘陵面積小,分布較為集中,白露河以西孤島狀的高丘陵面積較大,但很散亂。信陽的西北和東南、周黨東西及沙窩西北等地局部分布。區(qū)內的淺低山面積很小,山勢較為低緩,海拔在400~500米,呈孤立的殘山狀態(tài)局部地分布在商城西北、吳河西北及定遠店東北,如三洞蓋海拔516米,中卜大尖和牢山寨海拔都是415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