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肺解渴助下氣, 輔療咳嗽止嘔逆。 胡蘿卜素居三甲, 脾虛滑泄食之忌。 【注解】枇杷又名“蜜丸”、“琵琶果”,與梅子、櫻桃并稱為“果中三友”。枇杷柔軟多汁,風味甘甜,肉質細膩。中醫(yī)認為枇杷有潤肺止渴和下氣的作用,食療用來輔助治療肺痿、咳嗽、吐血、衄血、燥渴、嘔逆等病癥。 早在南北朝時期北魏的食療著作《食經》中已經明確指出枇杷有“下氣,止噦嘔逆”的功效。 唐代著名食療專家孟詵對其食療功效概括為:“利五臟。” 我國五代著名本草著作《日華子本草》則進一步補充其有“治肺氣,潤五臟,下氣。止嘔逆,并渴疾”的功效。 我國現存最早系統(tǒng)記錄云南地方藥物的本草學專著《滇南本草》中記載了其“治肺痿癆傷吐血,咳嗽吐痰,哮吼。又治小兒驚風發(fā)熱”的食療作用。 到了清代,食療學家王士雄則在其所著的《隨息居飲食譜》中做了枇杷“多食助濕生痰,脾虛滑泄者忌之”的提示。 從現代營養(yǎng)學的角度來看,成熟的枇杷味道甜美,營養(yǎng)頗豐,有各種果糖、葡萄糖、鉀、磷、鐵、鈣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等,胡蘿卜素含量在各種水果中排行第三,人體攝入后,可以轉化成維生素A,對于維持眼睛和皮膚的健康、改善夜盲癥、皮膚粗糙的狀況都有幫助。 來源: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 |
|
來自: 秦嶺之尖 > 《飲食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