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胡同里觸摸老北京的歷史 2017/10/05 閱讀 224 到胡同里觸摸老北京歷史 老北京的胡同是北京的一大地域特色,胡同文化吸引感染著每個來北京旅游的游客。胡同不僅是北京居民生活棲息的場所,還是老北京歷史文化民俗傳統(tǒng)的載體,最具老北京濃濃的味道。可以說,隨便翻開胡同里的一片磚、一片瓦,都可以給你講出許許多多的老北京故事。 只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許多胡同已經(jīng)不復存在。存在的,有的也因過度的開發(fā)改變了它原本的味道。本篇只想帶你去看一個很低調(diào)的、沒有多少人知道的老北京胡同。雖少有人了解,但故事卻很多。不要以為少有人知便是無名小輩,這個胡同大不簡單。和這條胡同有過交集的,有指點江山的政治領袖,有叱咤風云的沙場宿將,還有名震中外的文學藝術名家巨擘。在這里還曾作出過足以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決定。如果說它是北京胡同之最,也是名實相當?shù)摹?b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難能可貴的,雖然如此不同凡響,但它還是悄悄的存在著。它應該算是北京最原味的胡同了,沒有商業(yè)的開發(fā),甚至沒有一間像樣的店鋪,沒有如織的游人,只有路兩旁默默站立的老樹,安靜的小路,街巷中悠閑的行人,夜幕降臨時昏黃的燈光,和那永不會開口說話或深闊或淺窄的一個個門洞。 看,來了,它就是位于北京東城區(qū)東單和東四之間連接朝內(nèi)南小街東四南大街的長約700米的史家胡同。 讓我們從西口走進胡同。 首先看到的,是路北的史家小學,史家胡同59號。不要小看了這所小學,它可是北京最有名的小學之一,據(jù)說都是這二代那三代的在這里就讀,已經(jīng)有近80年的歷史了。最初這里是明末抗清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祠堂。1724年建起了“左翼宗學”,就是如今北京二中前身。1939年第二中學校移至內(nèi)務部街,原址建了史家胡同小學。 1995年坐床繼位的十一世班禪,在史家小學接受了小學教育,現(xiàn)在史家小學還有班禪上學時所題墨寶。 不僅如此,這里還是孕育“清華”的發(fā)祥地。清末依托“庚子賠款”專門培養(yǎng)派赴美國等留學生的培訓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教務處以及考場,就設在這里。1909、1910年出國留學的考試選拔就在這里進行,通過選拔留學美國共114人,其中就有后來開創(chuàng)清華黃金時代確立清華著名學府地位的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趙元任,胡適,竺可楨等著名學者也在其中。再往前走。史家胡同55號,舊稱焦家大院,曾是辛酉政變時顧命八大臣之一焦佑瀛的宅子。話劇界有名的大導演焦菊隱是其后人。1919年是挪威公使館,抗美援朝時作過朝鮮大使館,后來做為外交部宿舍。李維漢和其子李鐵映,李井泉等領導曾住這里。這里還住過傅作義和四川大軍閥劉文輝。從大門上的瞭望孔往里看,應該也成為大雜院了。 史家胡同53號院,好園賓館,“好園”二字為鄧穎超題寫。民國時國民黨東北剿總副司令范漢杰住在這里,從這里到了遼沈前線,一年后由將軍而戰(zhàn)犯。據(jù)說愛國將領張自忠將軍也曾在此居住。 解放后,這里做過越南使館,后歸全國婦聯(lián),帥孟奇、鄧穎超、康克清等領導同志都曾在此辦過公。所以取“女子園”之形意。 鄧穎超題寫的“好園”。華國鋒20世紀70年代中期也在此院居住。1976年9月,正是在這個院子里,華國鋒會見了李先念,由李先念聯(lián)系葉劍英,吳德和傅崇碧也都來過這套院子,最終“粉碎四人幫”的事件在此策劃成行。這張圖片為網(wǎng)友所攝。51號院,章士釗先生故居。章含之、喬冠華夫婦舊居。新中國成立,章先生由香港回到北京,開始住在東四八條朱啟鈐家。1959年,周恩來總理探望章士釗,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便親自出面把有三進大院的史家胡同51號給了章,章士釗認為一家人住太大了,便將第三進分了出去。總理說是毛主席同意把這房子送給他的,是“還賬”,感謝他對共產(chǎn)黨的幫助和合作。原來1920年,毛澤東為湖南赴法勤工儉學學生缺乏路費一事,曾向章求助。章十分支持,立即籌措兩萬現(xiàn)大洋資助學生。這所院子,由于章老的養(yǎng)女,紅色名媛章含之和她的那本《跨過厚厚的大紅門》一書而令人多了許多的遐想:"1960年我隨父母從東四八條的四合院搬進這個古老的四合院時剛剛二十五歲。那時前、后院的樹木都是新栽的。后來,前院的榕樹長得很快,兩三年后就成陰了。再后來,榕樹的粉紅色、毛茸茸的花復蓋了一片樹頂。這些花可以延續(xù)整整一個夏天,每天夕陽西下,它們就開始散發(fā)出沁人心脾的幽香。40年來,那幽香是'家'的芬芳。"1973年,章含之與喬冠華結婚,開始了甜蜜的生活:"從初夏到深秋,我們常常在深夜的月下散步。……在銀色的月光下,冠華幾乎是與白晝里全然不同的一個人。他沒有了好勝雄辯的氣勢,臉上常常有一絲淡淡的傷感。我常常想,不知道這世上有幾個人能真正懂得他的心……然而,又有幾個人看到過清澈如水的月光下的喬冠華?他是那樣沉靜,那樣柔和,而且那樣的憂傷。這時的喬冠華,只有這深深的四合院與我一起陪伴著他,聆聽著他傾吐內(nèi)心的感嘆。" 看到這些文字,你是不是很想進去看看這溫馨雅致的小院呢?可惜這座院子一般人是無緣一睹了。唯有史家胡同的老街坊,還能時時憶起當年那個出門上車的美麗曼妙的身影。 網(wǎng)友拍下的51號院內(nèi)景色。 章士釗之前是設計過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和天安門觀禮臺的老建筑家張開濟夫婦的故宅。 1953年,大公報社也曾在此。博物館里51號院的模型。史家胡同博物館里有這三處院落的模型,可見當年盛況。55、53、51這一溜院落,已整體列為被保護的文物院落。47號, 民國時期傅作義在抗戰(zhàn)后所置的私產(chǎn),做過傅作義的綏靖公署,在這里,傅作義作出了和平起義保護古都的決定,加速了全國解放的進程。1995年榮毅仁從北太平莊部長樓遷至這里直到2005年10月去世。之前的住戶是前人大副委員長李井泉。45號,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辛亥武昌起義領導者之一孫武曾在此隱居并終老。如今45號門樓已面目全非,低矮簡陋。44號,曾經(jīng)是軍隊大院,開國元帥徐向前和獨臂將軍李天佑曾在此居住,當年也是帶花園的精美宅院,可惜舊跡全無了。43號,民國時期這座院子基本是外國人來往,是基督教新教聚會場所,傳教士,牧師,商人等。42號,史家商務會館。大門應該有歷史了,老舊的木門,生銹了的鐵門釘,把手。不知道曾經(jīng)的主人是誰了。41號院——紅墻花園酒店。原是清末法務部尚書紹昌的宅子。解放前丹麥大使館在這里。有說曾是傅作義的宅邸?,F(xiàn)為北京紅墻花園酒店。貌似很高檔的樣子。看上去很高檔。裝飾。一老外在這里安安靜靜的品味著什么。35號,原國民黨中將、北平警備司令周體仁舊宅,隨傅作義起義。后為全國婦聯(lián)的辦公機構,現(xiàn)為全國婦聯(lián)老年之家。整修過的大門和院子還是很漂亮的。大門楣上牌匾為彭佩云所題。33號,原外交部副部長王炳南,仲曦東曾在此居住。這套宅院較好的保留了當年四合院的建筑,現(xiàn)在連同大門門墩都是文物保護的東西了。史家胡同31號,著名畫家羅工柳(主持第二、三、四套人民幣的設計),雕塑家滑田友(人民英雄紀念碑“五.四運動”浮雕作者)曾在此居住。27號院應該是新整修的。東城大媽們在27號院門前。史家胡同24號,現(xiàn)在是史家胡同博物館。應該是史家胡同故事最多的一處宅院。它是民國才女凌叔華生命的起點與終點。如果你不知道凌叔華,那發(fā)生在上世紀20年代和魯迅之間的一場影響極大的論爭——魯迅的對手——陳源陳西瀅,你總聽說過吧。他是凌的丈夫。這座院子,便是凌叔華的。26歲那年,她的父親把這座凌家大宅的北半部分有28間房子的后花園給女兒做了陪嫁。凌叔華的父親凌福彭1895年和康有為是同榜進士,名字被列于北京孔廟的石碑上。任過清朝戶部主事兼軍機章京、直隸布政使。袁世凱時任約法會議議員、參政員參政,曾擁袁稱帝。他同康有為、辜鴻銘等關系密切;他精于詞章、酷愛繪畫,與齊白石、陳半丁、陳衡恪等著名畫家交往甚密。凌叔華是上個世紀最有名的民國才女,同謝冰心、林徽因并稱為民國三大才女。她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使她從小便受到文學藝術的陶冶。六歲時開始畫畫,父親為她請了著名的女藝術家、宮廷畫師繆素筠和著名山水畫家王竹林為師,還不時得到齊白石等大師的指點。大學時與鄧穎超、冰心、許廣平均為校友,主修英、法、日文和新文學課,癡迷寫作。做過她老師的,有一代怪杰辜鴻銘、周作人等。在上世紀20年代,24號院可以說是名動京華,來訪者絡繹不絕,多是中國近代文化史和藝術史的名人。凌叔華的書房被稱為“小姐家的大書房”,成為北平的一個文化沙龍,比后來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廳”早了近10年。來過這個文化沙龍的,有胡適、周作人、齊白石、陳師曾、陳衡恪、陳半丁、王夢白、沈從文、徐志摩、林徽因等。在這些聚會中,影響最大的一次是接待印度大詩人泰戈爾。1924年5月泰戈爾到北京訪問,北大負責招待的是徐志摩和陳西瀅,他們在凌叔華的書房設茶會招待泰戈爾,包括印度畫家蘭達·波士等二三十位當代名流齊聚一堂。此次聚會以畫會為名,泰戈爾也即興在桌上的檀香木片上畫下蓮葉和佛像。凌叔華和泰戈爾聊了許久,詩人讓她:“多逛山水,到自然里去找真、找善、找美,找人生的意義,找宇宙的秘密。”正是在這次聚會上,一代名媛傾倒了北大兩教授。引出了后來說不清道不明的一連串緋聞逸事、民國故事。《古韻》是凌叔華晚年定居英國后用英文所作的一部自傳體小說,是她對北京胡同生活的溫情回憶。她在《古韻》里描述:花園是孩子們舒心愜意的樂園,他們在這里捉迷藏,用竹竿打棗,捉各種古怪的蟲子,和傭人一起玩過家家。這是一座兩進的四合院,中間有月亮門連接,前院兩棵高大的法國梧桐依舊。后院一架紫藤,一片花草叢。月亮門。前院法桐依舊。后院紫藤花架和花草叢。凌叔華在《古韻》中描繪:“我的房間布置得像真正的畫室,家具都是爸挑選的……面對紫藤的窗前擺放著一條黑漆桌案,光滑透亮,可以反照出美麗的紫藤花……一張紅漆桌案放在面朝紫丁香的窗前?!?/h3>這架紫藤,可還是當年小女孩窗外所見的那架?還有這張黑漆桌案,可還是當年小女孩伏案寫字作畫的那張?小院似乎還在講述著往日的故事。走在院子里,雖然物是人非,卻似乎依然能感受到主人的氣息:呼吸、微笑、溫言細語和輕輕的腳步聲。魯迅和沈從文都對凌叔華的小說作品有很精致的評價。凌叔華婚后和陳西瀅一起赴日留學,后輾轉武漢、重慶、成都。上世紀50年代后定居英國。多年的飄零,凌叔華在《古韻》最后一篇的結尾處寫道:“我多想擁有四季。能回到北京,是多么幸運??!”1989年底,凌叔華回到了她熱戀的祖國。翌年5月16日, 90歲的她躺在擔架上,看了美麗的北海白塔,回到舊居。已經(jīng)成為幼兒園24號院,孩子們用鮮花歡迎這位老奶奶回家,凌叔華在孩子們的簇擁中,望著天空低語:“媽媽等我回家吃飯呢。”六天后凌叔華在景山醫(yī)院去世。晚年的凌叔華決定把房產(chǎn)捐贈給國家。她的女兒陳小瀅女士在轉讓產(chǎn)權時向街道提出,希望院子永久應用于公益。2010年,政府攜手英國王儲慈善基金會,籌資六百萬,將故居按文物標準修繕建成史家胡同博物館,這是中國第一個胡同級博物館。博物館牌匾由老舍的兒子舒乙所題。磚雕,上面的文字是:“史家胡同24號院的修復工程受益于英國王儲慈善基金會(中國)的慷慨資助。2012-12-15”博物館里的部分老物件展品。你家里有嗎?都是寶貝,可不要隨便扔了。史家胡同23號,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東北剿總司令衛(wèi)立煌曾在此居住。衛(wèi)立煌全國解放后由香港回歸祖國,被推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xié)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國防委員會副主席。這里還住過中國人民解放軍河北省軍區(qū)司令員、中將彭明治,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駐波蘭大使。這座院子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史家胡同博物館里,有專門為23號院作的模型,從那里,我們可以看到這座大宅院當年不凡的氣度和風韻。網(wǎng)友拍下的院內(nèi)景色。門墩,還是老物件。門頭上方的精美磚雕。博物館里專為23號院做的模型。23號院里垂花門的模型。21號,史家社區(qū)居委會,很漂亮精致的小院。史家胡同20號院,北京人藝的搖籃。北平解放后,華北文工團把這里作為自己的駐地,改名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人藝許多早期經(jīng)典作品《龍須溝》、《駱駝祥子》等都在這里醞釀、排練,劇組成員就住在這里的宿舍。劇作家郭沫若、老舍、曹禺,導演焦菊隱、歐陽山尊、夏淳、梅阡,演員舒繡文、黃宗洛、林連昆、于是之、藍天野等藝術家,在這里度過了他們最輝煌的藝術生涯。周恩來、陳毅等領導人也曾多次來看望演員觀看排練。這里原是一處很講究的三進大四合院,主院種了許多海棠樹,大家管那里叫“海棠院兒”。后來排練廳和后花園拆除,蓋了兩棟新樓。曹禺文革中在首都劇場看大門,被外國媒體發(fā)現(xiàn),“中國的莎士比亞竟然看大門呢” ,于是又來到這里看大門。史家胡同博物館里專門開辟了人藝展室,記錄展示了人藝的這段歷史。在這里生活和工作過的老藝術家們。在這里排練演出的話劇。曹禺院長的工作證。胡同西頭正對的菊隱劇場?!?b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18號,詩人艾青一家曾在此居住。史家胡同13號,鄒雅,山水畫家,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社長,北京畫院院長在此居住。史家胡同11號,海軍部的宿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參謀長、少將袁也烈在此居住過。史家胡同里只有這個11號院與眾不同,院子是東西方文化融合的代表,中式門樓,影壁墻,洋房小樓。院內(nèi)一座西洋式二層小樓,如今已成危樓。磚木結構,地下室,二層東南二面為外廊,水泥仿西式瓶形欄桿,方形磚柱。小樓上的雕花欄桿依稀還透出當年的精致。影壁墻已被加蓋的小房擋住了半個。造型精美的門墩。這個院門不大,還真是原汁原味,門上還刻有一副對聯(lián)。史家胡同8號,黃敬(俞啟威)在此居住過,曾任天津市長、七機部部長。其子是全國政協(xié)主席俞正聲。其中的一個院落經(jīng)濟學家于光遠在這里住了近40年。這里也曾是同仁堂末代掌門樂松生的宅子。5號院,曾為清朝大學士德保的私宅,雖已淪為大雜院,但氣場依舊。門前有照壁,門里是影壁,大門兩個門墩,上方可見木刻吉祥圖案。二道門上油漆寫的毛主席語錄還隱隱可見,門上方有木制花格。第三道門是垂花門,雖已破舊不堪,依稀可見。作家楊朔曾居此。5號院大門。大 門前的照壁。大門內(nèi)的影壁,被加蓋的小房遮住了一半。大門上方可見雕刻的吉祥圖案。二道門。二道門上方的木質(zhì)花格。二道門上隱約可見的毛主席語錄。三道門。已是破敗不堪。但仍可看出垂花門的架構。二進院。院子里正在施工。史家胡同2號,《紅旗》雜志社副總編輯胡繩在此住過。史家胡同1號,曾住過著名詩人臧克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