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zhàn)栗?!弊勇勚?,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strong> 【譯文】 魯哀公向宰我問,作社主用什么木。宰我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使人民戰(zhàn)戰(zhàn)栗栗?!笨鬃勇牭搅诉@話,[責備宰我]說:“已經(jīng)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釋了,已經(jīng)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經(jīng)過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span>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事已成,不再說之。遂,行義。事已行,不復(fù)諫。事既往,不追咎。此三語實一義?;蛘f乃孔子責宰我告君以使民戰(zhàn)栗。一說乃孔子諷勸哀公。蓋孔子既聞哀公與宰我此番之隱謀,而心知哀公無能,不欲其輕舉。三家擅政,由來已久,不可急切糾正。后哀公終為三家逼逐,宰我亦以助齊君謀攻田氏見殺。今采后解,雖乏確據(jù),而宛符當時之情事。 哀公問宰予,社稷壇與歷史文化演變有什么關(guān)系呢?宰予告訴他夏朝社稷壇上栽的是松樹,殷朝栽的是柏樹,周朝栽的是栗樹(有如現(xiàn)在的國花,是國家的標志。)不過他說栗樹栽得不好,栗樹使人看了會害怕,戰(zhàn)戰(zhàn)兢兢。宰予后來回到孔子這里,報告見哀公的問答,孔子聽了以后就感嘆了。就周朝而言,孔子覺得文王、武王在各方面都沒有錯,只在這件事上還不大妥當,但對前輩的圣人,不好意思多加批評,所以他說已經(jīng)既成事實,再說也沒有用。對人與人之間相處來說,既成事實,勸也勸不轉(zhuǎn)來了,過去了何必追究呢? 孔子這番話,雖然看起來是對歷史的一個寬恕,實際上透過這個寬恕,表明了孔子認為周朝的這件事是有問題的。這是怎么說的呢?因為社稷壇種的樹,就像是一個民族文化、國家精神的標志。如日本人以櫻花為國花,雖然很爛漫,但總是開得不長久;其他各民族、國家也都有標志。宗教方面也不例外?;浇痰氖旨?,佛教的蓮花。再看歐洲人的標志用猛獸,有虎、有獅;印度人用的是飛禽;美國人用老鷹,也不太好;中國文化則用龍,龍是水、陸、空三棲的東西。對于文化的標志,我們要特別注意選擇決定,但有時有人漫不經(jīng)心就定了。過去有一位朋友,想把臺北市成為杜鵑城。后來在一次宴會中碰面,說起此事,好在他的杜鵑城沒做成,否則我第一個反對。因為杜鵑是亡國之花,又名杜宇;也是鳥名,又名子規(guī),又叫望帝。唐人的詩所謂:“望帝春心托杜鵑”,有一個神話故事,上古時蜀國亡,蜀國的太子傷心而死,精魂不散,變成杜鵑鳥,晝夜啼哭,淚枯血出,滴在花上變成杜鵑花。這一些事,和《易經(jīng)》的讖諱之學也有關(guān)系的。許多看起來不相干的事,有時候關(guān)系很大,尤其研究國家的歷史文化,不能不注意,孔子對于這件事情也是很注意。不過他也只好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了。所以我們將來在處事的時候,必須注意這些事情,這也是學問。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處事的學問盡在于此。 百家簡介 錢穆,中國現(xiàn)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shù)界尊之為“一代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并稱為“史學四大家”。 南懷瑾,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出版代表作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jīng)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 楊伯峻,著名語言學家,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古漢語語法和虛詞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譯注方面。 傅佩榮,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專攻宗教哲學,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孟子的智慧》,中國講師網(wǎng)500強品牌講師。 慈懷書院推出《論語》共讀和《道德經(jīng)》共讀兩個系列 慈懷讀書會聯(lián)合懷師書屋推出 南懷瑾經(jīng)典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