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華好詩詞(ID:hebtvzhhsc)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于潛僧綠筠軒》蘇軾(宋代)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於潛是舊縣名,在今浙江臨安境內(nèi)。於潛僧,名孜,字慧覺。在於潛縣南二里的豐國鄉(xiāng)寂照寺出家。 寺內(nèi)有綠筠軒,以竹點綴環(huán)境,十分幽雅這首詩是借題「于潛僧綠筠軒」歌頌風雅高節(jié),批判物欲俗骨。以議論為主,但寫得很有風采。 據(jù)《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 有人問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這「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便是借此典而頌于潛僧。 因為典故中有著那樣一位風采卓異的形象,詩入又用了「可」、「不可」這樣的選擇而肯定的語氣,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躍然紙上。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是對「不可使居無竹」的進一步發(fā)揮。這既是對于潛僧風節(jié)的贊頌之語,也是對缺乏風節(jié)之輩的示警。 接著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yī)」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 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會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直道而行,卓然為人;反之,就會汲汲于名利,計較于得失,隨權(quán)勢而俯仰,視風向而轉(zhuǎn)移,俗態(tài)媚骨,丑行畢現(xiàn)。 如果說兩句特點是:出語精警,議論精辟,發(fā)人深省。但如果全是詩人議論,雖出語不凡,便有平直之嫌,說教之譏。因而下段重開波瀾,另轉(zhuǎn)新意。 「此君」用王徽之「何可一日無此君」語,即指竹。「大嚼」語出曹植《與吳質(zhì)書》:「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span> 「揚州鶴」,語出《殷蕓小說》,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有的是想當揚州刺史,有的是愿多置錢財,有的是想騎鶴上天,成為神仙。 詩意謂:又想種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間何處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等美事。 名節(jié)高的人難得厚富,厚富的人難得名高;做官的人無暇學仙,得道的人無暇做官;食肉的人無高節(jié),高節(jié)的人不食肉;兩種好處都不能兼得,多種好處就更不能兼得了。 這首詩以五言為主,以議論為主。但由于適當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以及賦的某些表現(xiàn)手法,因而能于議論中見風采,議論中有波瀾,議論中寓形象。 蘇軾極善于借題發(fā)揮,有豐富的聯(lián)想力,能于平凡的題目中別出新意,吐語不凡,此詩即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