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人:石乃欣,王鈺,胡美潔,許琛梓,游雋婳) 圖文排版與審核:胡玉星 如果熱勢得到了控制,出現(xiàn)了以余熱未盡為輔,氣津兩傷為主的癥狀時,當(dāng)用竹葉石膏湯。無論放入溫病體系,還是傷寒體系內(nèi)來討論,當(dāng)前階段都可以概括為 “余邪未清”。 其中竹葉我個人認(rèn)為是君藥,因為仲景對于方名是很嚴(yán)謹(jǐn)?shù)模越凶鲋袢~石膏湯是有其原因的。竹葉兩握,從劑量上,竹葉絕對不是佐藥的位置。并且張仲景以竹葉冠以方名,擺第一位就是不一樣的。如厚樸麻黃湯,說明厚樸是最重要的,麻黃其次。這是我認(rèn)真研究經(jīng)方得到的。 不管是溫病還是傷寒,都有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竹葉石膏湯的病機有三,一個都不能少,否則這首方就不能完全理解: 1、余熱未盡 就是還在發(fā)熱,身上還是熱的,但是熱持續(xù)了很長時間。同時熱勢已減,如果說白虎湯證體溫四十多度,竹葉石膏湯就是三八度。當(dāng)然還包括熱象,也可以從熱象進行判斷,古人已經(jīng)把這些簡單的量化了。 2、氣津兩傷 “氣傷”就疲倦乏力。經(jīng)歷了持續(xù)高熱的病人勞累疲倦乏力,精氣神受到了影響。“津傷”就是干??诟?、咽干、大便干和皮膚干。 3、胃氣失和 胃氣失和換一句話來講就是胃失和降。胃屬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和。在此處有兩個含義:胃氣不降,輕則腹部脹滿,甚則嘔逆,不過這是干嘔;胃失受納,不欲多食。
竹葉、石膏 針對余熱,張仲景仍然采用石膏,清熱除煩。關(guān)鍵在“余”字,說明熱勢較低,故不再用知母,用竹葉兩握代替知母,可以清熱除煩利小便,引熱從小便中走。二者結(jié)合,可以清熱除煩以退余熱。 將其與石膏配知母相對比,石膏配知母其清熱除煩力很強,針對熱甚。病已減,藥將減,石膏配竹葉是很巧妙的用法,所以我認(rèn)為竹葉并非佐藥。
甘草、粳米、人參、麥冬 針對氣津兩傷,采用了甘草、粳米、人參、麥冬 甘草配粳米出自白虎湯。 人參配麥冬出自白虎加人參湯,但是此時傷津更厲害,所以加入麥冬。所以我才認(rèn)為竹葉石膏湯是白虎加人參湯變動而來的。人參配麥冬,益氣生津,三分之二個生脈散, 張仲景每一味藥都是有原因的。比如說,白虎湯里面重在清熱,把熱一清,津液自然就不傷了,用一點點甘草配粳米去佐一佐就可以了。但是傷津比較厲害,氣陰兩傷的時候,加入人參,白虎加人參湯。這如果傷津更厲害,用麥冬。 半夏 針對胃失和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嘔。 但是半夏是溫燥之品,這里已經(jīng)傷津了怎么辦?其實無妨,半夏與大劑量的麥冬、甘草和粳米組合在一起的,而且麥冬用一升,而半夏用半升??梢匀グ胂牡脑镄?,保留其和胃降逆止嘔之用。 為什么說張仲景的方子被稱為經(jīng)方?我們分析從病機到最后的用藥,沒有哪一步可以挑剔太多的。 為中醫(yī)、中西醫(yī)、西醫(yī)同行 相互交流提供平臺; 為醫(yī)患溝通建立良好渠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