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欲,指的是人進食的欲望,能不能吃,想不想吃,不僅關系到身,同時也關系到心。 正常情況下,有食欲需要基于一種客觀的事實,那就是——“我的肚子是空的”。 這樣的情況,叫做“饑餓”。 “饑”指的是客觀上真的沒有食物,比如《詩·陳風·衡門》注:“饑者,不足于食也?!?, 肚子里面沒有食物的時候,自然也就沒有力氣,所以“饑”也表示羸弱,《靈樞·百病始生》:“似陽明之積,飽食則痛,饑則安。”陽明胃腑有食積,吃飽(表示有,滿足)了以后會感到(胃)疼痛,如果肚子里沒有食物的話,就好了。 而“餓”,更多指的是這時內心產生的需求。所以不僅有針對食物的“饑餓”,還有“餓狼”,用以指代貪婪的人。 但在現如今的真實情況中,饑與餓已經斷開了鏈接,許多人在肚子里空空如也時并不想吃東西,這是一種異常的情況,又可以叫做饑不欲食、饑而不餓,這種餓感的缺乏反應了內心一種對世界的低落和壓抑,畢竟民以食為天,你連天都不想要了。 厭食、抑郁…一個人的內心長期處于關閉、否定、抑郁的狀態(tài)之中,哪里會想要吃點東西獲得能量去擁抱這個世界呢,“讓我一個人待著”你需要的是給他理解和堅定的鼓勵,打開他的心。 同樣的道理,還有一種異常是,有的人肚子飽飽的,明明已經吃了很多的東西了,卻還是想要吃東西,這時候的“餓”已經成為了一種欲望的象征,它不從客觀事實中來而是從內心對世界的需求中來——我內心存在著一種需求,是食物不能滿足的,我的腸胃因此瘋狂地進行消化和轉化,但里面沒有我想要的東西,身心一體這是顯而易見的。 最常見的就是家長說小孩子吃了還想吃,一天到晚都在吃——“你到底還要吃多少?”或許,他心里有更多其他的期許沒有得到給予,或許是你關愛的眼神、全身心陪伴的時間、家庭成員之間互助扶持的安全感,這些是比食物更難給予的東西。 這也是有些胖友覺得失戀了應該胡吃海喝的原因。 饑與餓能夠正常的聯系,我們才存在著正常的食欲——我饑、我餓、然后,我吃、我飽、我滿足。 這個時代自命吃貨的胖友成群,但稍微多吃一點又埋怨自己的胖友更多,一個正常體會到饑餓的人,應該在產生這種需求的時候吃東西,如果強烈的忍耐和抑制——“餓過了就好了”,身體將進入透支狀態(tài)。 而正常的飲食,并不是填塞胃囊、發(fā)泄情緒、完成任務,而是“七八分飽”、“細嚼慢咽”、“心平氣和”。 在饑與餓失去聯系的那些日子里,許多的不適與疾病一天天地開始醞釀而不被注意,我們需要的是反觀自己,體會我與周圍之間是否存在錯誤的關聯,挽救食欲,也治愈心。 文章轉載自“尚善仁醫(yī)” 文:茉莉種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