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 Sept. 11,2017 《名醫(yī)王幸福醫(yī)案》 第2期 中醫(yī)療效的關鍵點在哪里呢?除了辨證準確,用方合證外,其中藥物的使用量是個很重要的一環(huán)。 中醫(yī)自古就有一句話:中醫(yī)不傳之秘在于量。名醫(yī)王幸福大夫?qū)τ谟盟帯傲俊钡陌盐沼绕渲档梅窒?。自上周分享了“生地黃治療失眠案”后,后臺收到了很多醫(yī)生的反饋,也在六源中醫(yī)的各個醫(yī)生交流群中引發(fā)了學習熱潮。因此我們將整理王老師的系列醫(yī)案,以供分享交流。 (二) 生黃芪治慢性潰瘍案 黃芪概說 黃芪首載于《本經(jīng)》,原名黃耆,有“補氣之長”之意,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以根條粗壯、質(zhì)地堅韌、斷面色黃白、無黑心及空洞、粉粉性足、味甜豆腥氣濃者為佳。主產(chǎn)于內(nèi)蒙古、山西等地,習稱“內(nèi)蒙黃芪”、“西黃芪”或“綿芪”,為道地藥材。生用或蜜炙用。補之時多炙用,其余均生用。 【性能特點】 品嘗黃芪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性微溫,能夠補益脾肺之氣而歸脾肺經(jīng)。 【功效應用】 1 補氣升陽 本品溫入脾,長于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為補氣升陽之要藥。用治脾胃氣虛之乏力、食少、氣短,配伍白術、茯苓等;用治中氣下陷之內(nèi)臟下垂,常配伍人參、柴胡、升麻等,如補中益氣湯,方中黃芪量一定要大,柴胡、升麻的用量一定要小,是黃芪用量的1/20-1/10即可;用治血虛證,與當歸配伍,即當歸補血湯,方中黃芪與當歸用量之比為5:1。 2 益衛(wèi)固表 本品能補肺氣,益衛(wèi)氣,從而具有固表止汗之功,用治衛(wèi)氣虛弱、易于感冒者,配伍防風、白術共成散劑,名玉屏風散,散劑常服,能夠明顯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增強抗病力。治療肺氣虛弱之咳喘氣短,可配伍人參、紫菀、五味子等;用治表虛自汗,可以配伍麻黃根、牡蠣等,如牡蠣散。 3 托瘡生機 瘡癰內(nèi)陷之膿成不潰或潰久難斂,說明氣血不足,無力鼓邪外出,此時當補益氣血,黃芪為必用之品,因黃芪能夠補益正氣、托毒排膿。治療瘡癰日久而膿成不潰者,常用生黃芪、配伍川芎、穿山甲等,如透膿散;治療瘡瘍潰后久不收口或內(nèi)陷者,則配伍人參、當歸、肉桂等,如十全大補湯。 4 利水消腫 本品既能補脾益氣以治本,又能化氣以利水,為治氣虛水腫之要藥,氣虛水腫多見于慢性腎炎,癥見水腫、汗出、惡風等,常配伍防己、白術等,如防己黃芪湯。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重用黃芪或與黨參、山藥、茯苓、白術等同用,治療慢性腎炎水腫有效,且能加速消除蛋白尿,改善腎功能。對于高血壓伴有氣虛水腫者,重用黃芪配伍利水藥,不僅能夠消除水腫,而且具有降壓作用。也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芪輕用有升壓之功,重用則有降壓之效。筆者認為,這當取決于患者的疾病與狀態(tài),和藥物配伍,不可一概而論。 ? 病案舉隅 2007年6月間,某研究所劉工,經(jīng)人介紹找到我,請我出個診,給其父親看個病。我問什么病?答曰:脈管炎。隨后,我坐上來接的車,到家后??吹绞且晃黄呤鄽q的老人,刻診,一米七五左右的個子,身體魁梧,說話宏亮,一見面就對我說,你快給我想個辦法,疼死我了。當年在朝鮮戰(zhàn)場上,子彈打到身上都沒這疼,都能忍受。 我查看了傷口,在左腳背外側,有一硬幣大潰瘍,巳發(fā)黑,微量膿液,脈弦滑,舌紅苔厚白,余無它證。根據(jù)以往我治此病的經(jīng)驗,需托表,益氣,解毒,活血。 生黃芪180g 當歸30g 元參60g 金銀花120g 生甘草15g 懷牛膝15g 丹參30g 制乳沒各10g 10付 水煎服。 十天以后,二診,瘡面已收小為黃豆大小,色紅不黑,上方去掉乳香沒藥,因巳不疼了,況此二藥傷胃難咽。一月后如期治愈,病人感激不盡。 此案亦是重用黃芪達180g,目的就是打通經(jīng)絡,運藥至足。 此外,根據(jù)“氣能行血”、“氣能攝血”等中醫(yī)理論,重用黃芪還有諸多實用的臨床用藥方案,在此不一一列舉。 |
|
來自: AB向往神鷹 > 《58.王幸福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