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天】
在中國古代,文人與僧人的交往頻繁而深入,比如白居易與韜光禪師,蘇軾與參寥子,他們的交往都成為了藝林佳話。而劉長卿與靈澈的友誼,也成就了這一首送別佳作。
因被貶而郁郁不得志的劉長卿遇上了云游四方的靈澈上人,到底會擦出什么樣的火花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 杳杳鐘聲晚。 荷笠?guī)标枺?/p> 青山獨歸遠。
【詩君授業(yè)】 熱烈掌聲有請我們今天的詩君—蒹葭。
當失意的文人與隱逸的僧人相遇,似乎無一例外的,失意者都會表現(xiàn)出對隱逸生活的羨慕與神往,劉長卿也不例外。但是,劉表現(xiàn)于詩筆的,卻絕非常法。不細細品讀,還真不容易發(fā)現(xiàn)他的失意與悵惘、欽慕與希冀。另外,此詩也沒有一般送別詩的感傷悲郁,倒反有他一貫的雅淡清遠之味,讓人頓有蕭然意遠之感,自合隱逸之旨。
此詩四句二十字,句句皆景,無一字及情,而情卻自在其中。繪色而不著于色,言情而不及于情,這正是優(yōu)秀詩人之所以優(yōu)秀的地方。首句在色,次句在聲,聲色之間,便讓人有悠然意遠、瀟灑出塵之味。另外,開篇兩句詩,極富音樂之美,關鍵就在于詩人善用疊音詞,狀竹林之蒼蒼,繪鐘聲之杳杳,皆取意渺遠,亦正契上人絕俗之幽情。
劉長卿最常用的意象總給人一種幽寂蒼茫、蕭瑟淡遠之感,詩中的青山斜陽正是如此,兩個意象一出,就很自然很和諧的構筑出了上人這一高人的隱逸形象。
而“笠”,熟讀古詩者都知道,當然也是隱逸者常用裝備之一。 詩人目送著“荷笠”的上人緩緩遠去,歸向遠方的青山,情懷動處,自身似已融入到笠上的斜陽里,并隨之歸去。這說明了兩人情誼之深,與李白送孟浩然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情形是頗為相似的。
但青山斜陽的意象之味絕非僅此而已。我們試想,青山靜而斜陽動,青山不老而斜陽已暮,青山獨立,而斜陽必有所依(詩人其它詩句“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等可作參照)。這一對比,是不是讓人驚心?而這,豈不正是上人與自己的寫照么?于是,隱于內心也隱于文字中的潛意識緩緩流出,讓我們緩緩的領略到詩人的一絲悵惘,一絲苦澀,一份淡淡的無奈來。
【傳道解惑】 詩寶 詩君好,詩題中的靈澈上人是誰呀? 詩君 靈澈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人,是詩人的一位僧人朋友。在中國古代,文人與僧人的交往頻繁而深入?!吧先恕笔菍Τ黾胰说淖鸱Q,表示的是有高深道行可作我們的教師之意。 詩寶 這首詩意境這么美,為何說劉長卿此時失意呢? 詩君 詩人生平坎坷,遭遇唐朝歷史上最慘痛的安史之亂,加之性格剛直,不好逢迎,故數(shù)受陷害,兩遭貶謫,生平確實很不得意,所以屢有隱逸之心。 此詩末句“青山獨歸遠”是采用了擬人手法嗎? 詩君 由于詩歌格律要求,詩中常為了平仄對仗需要來適當?shù)寡b換序,構造出了別具風格的詩句來。此詩原意當為“獨歸青山遠”,換序后,青山頓時有了動感,似乎不是人動而是山動,這正是古詩的奇妙之處。 知道了!謝謝詩君! 【領學團斗才】 大師姐:作詩一首。 別宴上作 似散何曾散,難分卻已分。 樽前歌一曲,且作忘情人。
蘭師兄:唐楷,結構嚴謹,清秀脫俗。今日書法一幅,配《送靈澈上人》。
十師兄:作詩一首。
普陀山南即景 山幽待閑客,風輕逐淡云。 青天何其闊,東海只一樽。 妙法無窮已,大德爍古今。 秋蟬知佛意,噤聲聆梵音。
【每天加兩首,更上一層樓】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今天要曬的是學詩一班和五班詩友的作品。 鳳凰臺上憶吹簫·任逍遙 邱宇林 燈影疏離,暗香微染,側聽風雨瀟瀟。憶鳳凰臺上,弄玉吹簫。知己回眸半世,山水越、萬里相邀。天涯近,江湖遠矣,共度今宵。 飄飄,日隨斗轉,如遠隔天邊,怎斷心橋?問皓天明月,何似波濤。傷故人煙霞散,情隱處,終剩寥寥。寥寥去,詩書畫中,再續(xù)逍遙。 中元夜懷遠 介之 去年中元時,萬里別故鄉(xiāng)。 雁去荷滿香,志愿好兒郎。 今年中元時,荷浮滿池塘。 未見舊時雁,殘雪照斜陽。 預告 明天學的是桃源夢境《同吉中孚夢桃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