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至1939年,日本曾組織人力對四艘沉艦進 行過打撈和拆卸,使這些艦只遭到嚴重破壞,沉艦甲板以上的東西所剩無幾。而且甲板以下大部分淤在泥沙中。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教育后人,慰藉英靈,國家有關部門曾先后三次試圖打撈“致遠”艦,但都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而沒有實現(xiàn)。1960年、1964年海軍初步測得的“致遠”艦位置。1988年,遼寧省文化廳籌集了資金,來到大鹿島,在進行探摸時,一名潛水員不幸遇難,打撈擱淺。1997年4月30日至8月29日,除 調研之外,在遼寧東港市的大鹿島海域,儀器探測海域33.36平方公里,彩色聲納掃描22平方公里,潛水探摸31次,從26個概位中探摸辨析,最終在大鹿島西南海域確定了沉睡海底一百多年的致遠號等四艘甲午沉艦的確切位置。1997年5月2日,打撈船在致遠號沉沒附近的海域,揭開了探摸和打撈“致遠”艦的序幕。但是,經過一個多月的探摸,這四艘沉艦的位置一直沒有確定下來。1997年7月1日搜索隊離開大鹿島,開始了大范圍的社會調查,先后去了大連、北京、天津、杭州、 丹東等地。2013年11月、2 014年4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在該海域進行水下考古調查,重點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大東溝海戰(zhàn)沉沒戰(zhàn)艦。2014年,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艘疑似中日甲午海戰(zhàn)沉沒戰(zhàn)艦,由于對其具體身份尚不十分明確,故將其暫命名為“丹東一號”。2015年8月開始,國家文物局對“丹東一號”進行了重點的調查和打撈,一大批文物陸續(xù)出水。經過一個多月的摸索,中國國家文物局組織的“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隊已經打撈起100多件文物,其中,炮彈、炮管、彈頭等各種武器彈藥陸續(xù)出水。繼2014年確定該沉船為甲午海戰(zhàn)沉沒戰(zhàn)艦 后,2015年9月末,一組帶有不明顯“致遠”的繁體字樣瓷器碎片的出水,為證明致遠艦提供了直接證據(jù)。水下測繪圖顯示,致遠艦體絕大部分深埋于沙下,探明長度從桅桿至艉部約50米,寬約9米至10米,船體外殼為鐵板構造。鐵板以鉚釘連接,兩側舷邊多因崩塌而平攤沙層中。船體外輪廓形態(tài)尚可,但船艙受戰(zhàn)火及其他因素影響受損較大。抽沙后,填土中多見碎木板、彎曲移位的鐵板,并有多處火燒跡象,這些均與史料吻合。2014年8月至10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啟動對“丹東一號”沉船的水下考 古調查工作。運用科技手段,推測出沉艦體量約為1500噸左右,埋深3米左右。鐵質殘片所用的鐵(鋼)板材料為炒鋼。通過大量的抽沙與測繪,已陸續(xù)確認沉艦兩側弦邊、艉部、桅桿及部分沉船遺物。在沉船現(xiàn)場還陸續(xù)發(fā)現(xiàn)鋼炮(主炮)、子彈、炮彈、10管加特林機炮。 10月6日,“丹東一號”水下考古工作暫告結束。隨著近兩個月來百余件文物的陸續(xù)出水,經過3年水下探摸調查的“丹東一號”被初步確定為甲午海戰(zhàn)中的“致遠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