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普通家庭的孩子,養(yǎng)成了富二代
作者:Ray先森(富書簽約作者),轉載請加微信fushuzhuoluo 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里。 相信你身邊一定有不少人在二十五六歲的年紀里,亦或是在畢業(yè)三四年之后,都能拿到月薪上萬甚至更多。 與此恰恰相反的是,很大一部分的人常常面臨或者長期面臨的一個問題: 為什么我工作三四年,月薪還是三四千? 我從來都不喜歡把為什么別人月薪十萬,和你月薪一萬都沒有的事實拿來對比。 因為這樣的比較沒有太多實質性的意義和收獲。 當然,我也從來不喜歡一本正經(jīng)地告訴別人,你要認真,你要努力,你要堅持到底。 諸如“未來是光明的,勝利是屬于我們的”這樣的洗腦雞湯我也一概不想多費口舌。 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但有些人的失敗卻是必然的。 工作就是工作,做的好與不好都是擺著桌面上可以說道,不是幾句職場slogan和勵志金句就能讓你成功逆襲。 成功也不是把幾個不相干的因素故意顛倒、錯亂雜糅在一起,就堂而皇之地將之定義為秘籍和訣竅。 這不是成功,這只不過是自我的催眠與麻醉。 如果真的有人這么對你說的話,那么你要小心說這話的人在給你洗腦或者畫餅。 每一個職場人都明白,職位并沒有高低之分,但是薪資卻有多少之別。 今天,我無意和各位分享長篇大論的職場心靈雞湯,我想說的是如何避開工作三四年月薪還是三四千的職場洼地。 正如著名財經(jīng)作家吳曉波先生說的,成功不可復制,失敗或可避免。 在之前很多次工作場景中。 我都能看到很多這樣的年輕人,每天早上匆匆忙忙提著早點來上班,上午刷刷微博聊聊天; 中午吃飯再嘮嘮嗑,下午有時間再去外面抽根煙,下班時間一到三五成群一窩蜂打卡下班,就這樣結束了一天的工作。 然后到月底發(fā)工資的時候,一看工資條還不錯,這樣耍耍玩玩還能每個月領到三四千塊。 再然后,就在這樣忙里偷閑的工作環(huán)境中做個一年半載,想提工資當然是自知無望,索性不如跳槽去別的公司。 你以為外面都是詩和遠方,在你能力和野心沒有匹配的情況下,其實更多的是坑和奔忙。 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職場人都在“等、靠、跳”。 等著一份不錯的工作機會,指望靠著公司規(guī)范的管理和機制獲得職業(yè)晉升; 如果發(fā)現(xiàn)事實與想象有差距,而自己對職位的未來規(guī)劃也根本沒有考慮和設想過,于是更多人連自己想要什么都沒有想清楚,就一言不合去跳槽。 結果就是,誰都沒幫企業(yè)解決問題,只是備受失望情緒反復折磨。 消磨了曾經(jīng)的斗志,做什么事情都浮于表面,永遠都在“蜻蜓點水”,不肯鉆研不肯深入。 做不成一件像樣的事,拿不出一份像樣的成果,然后繼續(xù)“等、靠、跳”的模式,最終變成了“職場老油條”。 帶著這樣的工作情緒和觀念,既沒有為公司解決任何實質性的問題,對自己也沒有職位的規(guī)劃。 長此以往無論去到任何一家公司,都只能拿著最低的三四千的月薪。 最好的改變,必是從改變自我開始。 比起一直向外索求,或者通過更換工作環(huán)境讓自己強大,不如沉下心來,好好研究一下目前公司到底存在哪些問題。 以及仔細思考自己可以向領導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議和方案,和企業(yè)一起變好。 在這個過程中漸漸強大自我,獲得一份真正的遠見和理性,提升自己發(fā)現(xiàn)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才是你真正的價值的體現(xiàn),這也是你通過自我預設與規(guī)劃而變形的最佳之路。 職場上一直流行著一個普世真理: 職位的不可替代性越低,工資越高。反之,職位的可替代性越高,工資就越低。 相信很多人在上學的時候就聽過這樣的故事。 但是其實很多人沒有料想到的是,即便是過了這么多年,這個故事一樣適合如今尚在職場摸爬滾打的每一個你。 20世紀初,美國福特公司正處于高速發(fā)展時期,路上都開著福特公司生產(chǎn)的汽車。 客戶的訂單快把福特公司銷售處的辦公室塞滿了。 有一次,福特公司一臺電機出了毛病,導致車間無法正常運作。 就在這個時候,這時有人急忙派專人把斯坦門茨請來。 斯坦門茨要了一張席子鋪在電機旁,聚精會神地聽了3天。 然后又要了一張?zhí)葑?,爬上爬下忙了多時,最后才在電機的一個部位用粉筆劃了一道線,寫下了“這里的線圈多繞了16圈” 。 人們當然只能照辦了,令人驚異的是:故障竟然排除了,生產(chǎn)立刻恢復。 福特公司經(jīng)理問斯坦門茨要多少酬金,斯坦門茨說:“不多,只需要1萬美元” 。 1萬美元? 很多人心想不就是簡簡單單畫了一條線嗎? 當時福特公司最著名的薪酬口號就是“月薪5美元”,這在當時是很高的工資待遇。 以至于全美國許許多多經(jīng)驗豐富的技術工人和優(yōu)秀的工程師為了這5美元月薪從各地紛紛涌來。 斯坦門茨隨手開了個賬單寫到:畫一條線,1美元;知道在哪兒畫線,9999美元。 對,故事還是那個故事,結局也還是那個結局。 甚至很多人都能把這個故事當成段子講出來,卻不知道自己就是自己口中的那個“月薪5美元”的人。 因為自己的可替代性太高,所以去哪里都只能干最累的工作拿最低的薪資。 這一點在體力勞動的職能崗位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和突出。 清潔工人,安保人員,工廠職工,甚至辦公室文員,都只能靠微薄的工資辛苦度日。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趨勢的發(fā)展,越是可替代的職位越容易被替換。 職位如此,對于求職者本身更是如此。 所以很多往往選擇了看似前景踏實也很適用的工科專業(yè),在他們看來這些專業(yè)一畢業(yè)就能上崗就業(yè),是未來最穩(wěn)妥最安全的職位。 其實他們忽略了最大的一個問題: 他們過高地看重了行業(yè)和職位的重要性,而忽視了資源和經(jīng)驗的積累。 有時候最安全的未必真的就是安全的,也有可能是最危險的地方。 有很多在職者會認為我一個做技術層面工作者,我有技術去哪里都能找到金飯碗,要積累這么多資源和經(jīng)驗做什么? 這樣的人自然不會想到,一個擁有10年運營和管理經(jīng)驗的產(chǎn)品經(jīng)理自然會比一個技術大牛更加受青睞。 因為前者是被管理,而后者是管理者。 而正因為被管理才會永遠陷入被替代的困境與地步。 很多工科生畢業(yè)后從事的工作,主要是技術層面的維修和維護。 看似專注其實并沒有太大的進展,工作第一年做的事情,可能和工作十年之后做的事情并無兩樣。 而這樣的十年,并沒有給自己的經(jīng)驗和人脈帶來任何層面的幫助和提升,這樣的職位很容易被下一個年輕的技術工作者所替代,這才是最可怕的。 《孟子》有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 國家管理如此,企業(yè)管理更是亦復如是。 要想不被輕易的取代和替換,首先你要具備在行業(yè)內(nèi)不被取代和替換的資源和本事; 其次要看你在這個行業(yè)內(nèi)獲得多少屬于你的資源,這才是你成為不可替代的出發(fā)點。 對于行業(yè)和職位的選擇,本身就最容易暴露一個人的格局和眼界。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今天還有多少人,張口閉口就稱呼自己在職的機構為“單位”? 如果有,這種人不是經(jīng)歷過體制改革,就是思想落后的中年大叔大媽。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沒有辦法去想象未來會有怎樣的企業(yè)形式和業(yè)態(tài)。 正因如此這個如此急速變革的時代,我們對未來的職業(yè)設定和預判中,一定要結合當下的形勢發(fā)展, 如果連當下都沒有找好方向,又何談更好的預見未來? 工業(yè)1.0時代,科技的發(fā)展方向是工業(yè)和生產(chǎn)形式變革和迭代,出現(xiàn)了以實業(yè)為主體的產(chǎn)業(yè)模式。 無數(shù)的工廠和聳立的煙囪拔地而起,可能開一個工廠就能養(yǎng)活和解決一個村鎮(zhèn)的人口和就業(yè)問題。 工業(yè)2.0時代,科技的發(fā)展方向是電氣的出現(xiàn),以此衍生而出現(xiàn)的現(xiàn)代工業(yè)模式也隨之誕生。 汽車、輪船、鐵路、電話等各個方面創(chuàng)新式的發(fā)明與應用,再一次定義了崗位的需求與涵義。 誰又能想到在電話沒有被發(fā)明之前,將來的某一天社會上會有一個叫接線員的工作崗位? 工業(yè)3.0時代,科技的發(fā)展方向轉向了更為高精尖的精準技術。 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徽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這也標志著的科學技術的到來,這次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上為社會的各個階層和方面,提供了更為廣泛的職能與崗位。 工業(yè)4.0時代,科技的發(fā)展方向圍繞著“智能工廠、智能生產(chǎn)、智能物流”等三個方向作線性發(fā)展和衍生。 并且在研發(fā)、生產(chǎn)、運輸?shù)雀鱾€相關推出了更多新興崗位和需求。 求職者本身對這些發(fā)展和變化一無所知或者極度抵抗,那么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必將成為被改革和淘汰的一代。 有人說,站在風口上,就連一頭豬都能飛起來。 可怕的就是有人明明眼見著風口過去了,卻真的只能做那只不知改變但求口腹之安的豬。 時代在變,每一個在時代里求生存找發(fā)展的人更應該主動去改變。 這個時代早已經(jīng)沒有了所謂能吃一輩子的“金飯碗”,也不一定說職位的技術含量極高工資就高。 而是更應該考慮職位與人類科技發(fā)展的方向是否有關。 每一個在職者都應該明白:每一次的主動改變,都是為了不被時代所改變。 企業(yè)的經(jīng)營和職業(yè)的經(jīng)營一樣。 它從來都沒有一定之法,并不是有一個公式、有一個標準答案可以套用和替代。 所以正因為如此它才是每一個職場人自我創(chuàng)新、自我革命的過程。 學習和思考,是一個人格局的基礎,正是這些看似無形無用的事物,讓你保持清澈的頭腦看待自己的人生與這個世界。 我們每一次在職場的挪轉騰移都是我們學習與思考的體現(xiàn)和結果。 但愿這樣的學習和思考都能讓你找到最好的自己,也都能遇見你想要的結果。 作者簡介:Ray先森,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者,自媒體人。愛生活也愛文字,愛健身也愛美食。想說的都在字里,簡書@Ray先森愛健身,微博@Ray先森愛健身。本文首發(fā)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chǎn)生活學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