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代題壁,有兩點不可不知。其一,古代不但廟觀樓閣,甚至連路亭驛館、野林峽谷,一般都備有專供題寫用的板壁、平石、詩牌等。往來客人茍有詩興或者欲作提醒(譬如路途注意、啟事等),皆可方便揮毫題寫。此習俗遠傳海外,連日韓等國的旅游勝地至今仍有提供“專用題壁”的筆墨,即使板壁已經(jīng)逐漸用冊頁、木板、卡紙等取代,但是游覽小憩時翻檢一些卡紙舊題,因為上面書寫頗多漢詩,雅趣故然,援筆也易生遐想。 蝸居伏案,偶有感慨,靈感倏來,也可題寫自家墻壁,所謂“案滿涂鴉添逸興,暮間飛上草庵墻”,任情不羈,只為圖個自在。日本江戶時期漢詩詩人龍公美的《題庵壁》,是一首著名的自題齋壁詩,“金龜城里畫橋南,落魄儒生小草庵。陋巷月臨秋寂寂,衡門風動柳毿毿。腹中蠹食書千卷,腰下龍鳴劍一函。徒慕柴桑松菊主,深慚五柳至今甘”。首聯(lián)以京都宮城與山間草庵對舉,富貴與清貧清楚劃線。次聯(lián)寫清貧,承“草庵”分寫“陋巷”“衡門(柴扉)”;頸聯(lián)寫志向,慨嘆書劍風流用“腹中腰下”四字,暗示其志拘束不展。尾聯(lián)寫現(xiàn)狀,說在清貧易守而志向難酬的情況下,徒慕中國東晉陶潛,愧領五斗。東瀛江戶漢詩精品,皆講究聲律和詩法,讀者萬勿以“淮北生枳”陳見視之。 其二,古代題壁謝絕惡俗,要求題壁者不但詩文上好,書法水平也須上乘。在管理方面,既然標榜明正風雅,也會及時清除陋字歪詩。宋人蔡廷瑞有詩曰“題遍寒巖古佛廬,唐人詩句晉人書”,大致明確指出當時題寫的要求。當然,題寫者的即興發(fā)揮,未必都能達到李杜詩和“二王”書法的水準,至少也得涂鴉順眼,詩文順口。古代比較本分的文化人大都有自知之明,敢于題壁的君子通常都會留下姓名,隨便讓歪詩爛句陋字惡書題壁現(xiàn)眼,無異遭人詬罵,自尋難堪?!杜f五代史》提到過一個小文人胡裝,平素偏愛賣弄,“學書無師法,工詩非作者”,詩文和書法皆不入門,卻“僻于題壁”(酷愛題壁),到處胡亂涂抹,而且“所至宮廷寺觀必書爵,里人或譏諷之,不以為愧”。僻,同癖,嗜好。胡亂題壁,已經(jīng)招人討嫌,還大書其爵,厚顏之極。但逢此類,管理方面鑒別后會及時清理淘汰,粉刷更新。 惡俗者去,美善者留,關系傳統(tǒng)文化的綠色生態(tài)平衡,不可不慎。古代對題壁的留存大有斟酌,即使文家墨客的題壁,都要區(qū)別對待,并非美丑悉數(shù)并蓄。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蜀中廣記》等記宋初事,說處士魏野曾經(jīng)陪寇準(封寇萊公)“游陜府僧舍,各有留題”,數(shù)年重游時發(fā)現(xiàn)寇準詩“已用碧紗籠護住,而(魏)野詩塵昏滿壁”,魏野有些失落,幸好陪游的一名官妓機靈,急忙用衣袖拂塵,魏野頓時心情舒暢,得詩曰“世情冷暖由分別,何必區(qū)區(qū)較異同。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解嘲即是自慰。出門在外難免遭遇不順,有時一笑了之,退后一步,或許是最好的結局。 “碧紗籠”的出典,據(jù)《唐摭言》《嘉話錄》等,應自唐詩本事。書生王播家境貧窘,嘗客揚州惠昭寺,隨僧食齋飯,僧故意“齋(飯用)罷而后擊鐘”。后來王播登科,“出鎮(zhèn)淮南,訪舊游”,發(fā)現(xiàn)舊題已經(jīng)因為王播顯榮而“以碧紗幕其詩”。王感慨賦七絕二首,其二曰“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后鐘。三十年來塵撲面,而今始有碧紗籠”。詩有譏諷,但聲色不露,只淡淡道來,是詩中“維摩坐定”的自然家法。 王播詩后成典,歷代題壁遂有了榮寵、存壁、慢怠和泥除細分數(shù)等的待遇。例如南宋孝宗趙昚少年時在佑圣觀讀書,題壁有“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癸未(1163年)登極后,佑圣觀不敢慢怠,“以碧紗籠寶藏之”。 用厚紙糊壁的保存,多是回避風險的權宜之計。在孝宗前約七十年,北宋東坡剛從貶謫地歸來,行至常州報恩寺時,恰逢僧堂新成,以板為壁,很方便過客題寫,于是東坡暇日曾經(jīng)題寫數(shù)篇。后來“黨禍”橫起,東坡詩文墨跡盡在查搜焚毀之列。報恩寺老僧卓有識見,竟敢冒死保護板壁上的東坡墨跡,“以厚紙糊壁,涂之以漆,字賴以全”。沒承想,待政治陷害風潮遁去,皇上立即敕詔遍求蘇東坡和黃山谷的墨跡。這時老僧圓寂久矣,唯老頭陀知曉護壁事,于是報告郡守,“除去漆紙,字畫宛然”。后又臨寫板壁上的東坡墨跡,以書本晉呈朝廷。宋高宗得覽此本大喜,松院生輝,老頭陀跟著沾光,也得到“祠曹牒”成為正式寺僧。 其實,“碧紗籠”可以算作松院道觀迎合世俗所需的一項發(fā)明。這恰好說明,寺壁蒙塵,拂去即可,而最難拂卻的,就是世人心上的俗塵。題壁牽扯出“碧紗籠”,而“碧紗籠”又牽扯出古今多少虛榮和陰暗,恐怕國人自己都說不清楚?!八鞴P請題青石柱,留名愿附碧紗籠”(宋韋驤句),企望題壁后籠紗榮寵的,古今都大有人在,所以乾隆西巡見昔日詩作“已刻碑,覆之以亭,四面紗櫥護之”,便戲題蓮池書院,曰“桃花已謝杏花紅,荏苒韶光瞥眼中。留詠前題成小駐,笑他何必碧紗籠”,那種至尊者喜形于色的真得意假謙虛,實在是言不由衷。 讀題壁詩文,觀人生百相,定有收獲。如果想回避名利場的喧囂,又關注題壁的讀者,不妨讀讀宋楊萬里的“若愛殿前蒼玉佩,斷無身后碧紗籠”,元鄭玉的“不用碧紗籠石上,但令風雨長莓苔”,明吳寬的“委巷塵埃渾不到,留詩何用碧紗籠”,清查慎行的“好是不題名姓在,免教僧費碧紗籠”等題壁詩,反倒輕松愉快,天天都有好心情。 (作者:林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