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erration——光行差 由于地球的運動所導致的天體的視位置與真實位置之間的差異。 absolute magnitude——絕對星等 恒星的真正亮度。定義為恒星在距離我們 10 秒差距 (32.6光年) 時的視星等。 absolute zero——絕對零度 理論上的最低溫度,等于0開爾文(-459.67° F or -273.15° C)。 absorption lines——吸收線 光譜里的暗線。來自天體的光,被原子或分子選擇性的吸收,導致那部分的光從星光中被消去,留下一條條的暗線。 accretion disk——吸積盤 指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等致密天體周圍,由于物質受到引力作用向中心天體落下所形成的盤狀結構。 achromatic lens——消色差透鏡 由兩種不同材質的透鏡組合而成,消色差透鏡的用途是把兩種不同顏色的光聚焦到同一點,或稱為修正色像差。 active galactic nuclei——活動星系核 某些星系中的特別明亮的核,被認為是由于物質落向質量極大的黑洞而引起的。 adaptive optics——自適應光學 計算機控制的望遠鏡鏡面,能做區(qū)域性變形,以補償大氣擾動所產生的散焦效應。 albedo——反照率 行星或衛(wèi)星反射光能力的標示值,定義為所反射的光和入射光的比值。反照率的值介于 0 (完美的黑體) 到 1 (完全反射)之間。月球的反照率為 0.07,而金星為 0.6。 altazimuth mount——地平裝置一種望遠鏡支撐方式,使鏡筒能在平行和垂直水平的方向自由移動。 altitude——地平緯度、高度 1.在海平面以上的高度 2.天體在天球上距離地平線的角度 anaglyph——立體照片 用兩臺相機拍攝出的一種照片。將右邊拍攝的影像(通常是紅色)和左邊拍攝的影像(通常是藍色)疊加起來,通過特殊的色彩濾鏡,就能看到三維的效果。 andromeda galaxy——仙女星系 本星系群中的重要成員,大約是銀河系的兩倍大??;又叫M31。 angular size——角大小 觀測者所看到的天體大小,通常用角度、角分或角秒表示。 anisotropy——各向異性 物理性質隨方向的不同而變化。 annular eclipse——日環(huán)食 日食的一種。在日食時,太陽的光球層出現(xiàn)在月球的邊緣,形成環(huán)狀的亮圈。發(fā)生日環(huán)食的時候,我們看不到太陽的日冕、色球層和日珥。 antimatter——反物質 由反粒子構成的物質。反粒子的質量和性質都與我們世界中的正粒子相同,但電荷相反。 aperture——口徑 望遠鏡透鏡或反射鏡的直徑??趶皆酱?,望遠鏡的聚光能力越強。 aphelion——遠日點 繞行太陽的軌道上距離太陽最遠的點。 apochromatic lens——復消色差透鏡 由三個以上透鏡構成的透鏡組,消色差能力高于消色差透鏡。 apogee——遠地點 繞行地球的軌道距離地球最遠的點。 apparent field of view——觀察的可見視場 人眼通過目鏡能夠看到的角直徑。 apparent magnitude——視星等 人類肉眼所看到的恒星亮度 。 archeoastronomy——考古天文學 研究古文明的天文學之學科。 arcminute——弧分 角度的單位,等于一度的1/60。 arcsecond——弧秒 角度的單位,等于一度的1/3600(或者一弧分的1/60)。 asteroid——小行星 太陽系的小型石質天體,大部份位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asteroid belt——小行星帶 大多數(shù)小行星圍繞太陽運行的地帶,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 astrometry——天體測量學 研究天體位置和運動的學科 astronomical unit (AU)——天文單位 天文學家在太陽系內使用的距離單位,等于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150,000,000公里)1 AU = 1.5×108 公里。 astronomy——天文學 研究地球以外天體的一門學科。 astrophysics——天體物理學 處理天體物理特性的天文學分支 atmosphere——大氣 覆蓋在衛(wèi)星、行星或恒星上的氣體外層。 atom——原子 物質的基礎單位,包含質子、中子和電子。 atomic nucleus——原子核 原子的中心區(qū)域,包括質子和中子。 aurora——極光 來自太陽高能量的太陽風粒子,受到地球磁場的導引,在極區(qū)附近進入地球大氣。太陽風粒子和空氣分子相撞,激發(fā)空氣分子所發(fā)出輝光。 autoguider——自動導星裝置 用以自動引導望遠鏡跟蹤露光攝影的CCD裝置。 autumnal equinox——秋分 一年中太陽向南穿過天赤道的時刻,大約在9月23日左右。 axis——自轉軸 物體圍繞其自轉的那條直線 azimuth——方位角、地平經度 地平線上的角度,從正東起算向北量度,直到經過所測量天體的子午線與地平線交點的角度。 barred spiral galaxy——棒旋星系 具有長棒狀銀核的螺旋星系。 baryonic matter——重子物質 由重子組成的“正?!蔽镔|。 baryons——重子 由三個夸克組成的元素粒子,如質子和中子。 Big Bang——大爆炸 一種宇宙起源的理論,認為宇宙源自一次劇烈的爆炸,形成膨脹的星系宇宙。 billion——十億 1,000,000,000 binary star——雙星 一對在重力牽引下繞著共同質量中心運行的恒星。. black hole——黑洞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超級致密天體,它已經塌縮到逃脫速度超過光速。有許多活耀星系核心,可能有質量是百萬到千萬倍太陽質量的超級黑洞。大質量恒星在演化末期也可能會形成黑洞,不過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觀測證據(jù),天鵝座 X-1 和 LMC-3 都是可能的候選天體。 blazar——耀變體 類星體中具有高能量和變化特征的一類,被認為在朝著地球的方向上具有物質噴流,導致呈現(xiàn)比其它類星體更為高能的特征。 blueshift——藍移 當發(fā)光源向觀察者靠近時,觀察者接收到的電磁輻射波長,會變短的現(xiàn)象。 Bok globule——博克球狀體 一種小的暗星云,被認為是恒星形成的區(qū)域。 bolide——火流星 外觀像火球的明亮流星,尤其是發(fā)生爆炸的流星。 Bose-Einstein condensate——玻色-愛因斯坦冷凝物 在超低溫下,原子間距離非??拷湫袨轭愃埔后w形態(tài)的“超原子”的狀態(tài)。 brown dwarf——褐矮星 構成類似恒星,但質量不夠大,不足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的氣態(tài)天體。其質量在恒星與行星之間。 buckybal——巴克球 碳原子組成的一種天然分子,又稱為碳-60。其分子結構類似于巴克敏斯特·富勒設計的某種圓頂,因而得名。 bulge——核球 漩渦星系的中心部分,通常是球形的。 carbon star——碳星 表層含有的碳多于氧的紅巨星。 Cassegrain telescope——卡塞格林遠鏡 一種反射式望遠鏡,它的次級反射鏡把主鏡聚集的星光,反射通過主鏡中心的洞到鏡筒的后方。 cataclysmic variable—— 激變變星 一種爆發(fā)性的恒星,或稱為 CV型變星,指新星、超新星、耀星和其它正在爆發(fā)的恒星。 catadioptric telescope——折反射望遠鏡 用反射鏡作為主鏡,前置透鏡以改正畸變的望遠鏡。多數(shù)業(yè)余愛好者使用的折反射望遠鏡是施密特-卡塞格林望遠鏡。 CCD (charge-coupled device)——電荷耦合器件 一種用于探測光的硅片,比傳統(tǒng)的底片更能敏感的探測到光的變化。 celestial pole——天極 地球自轉軸與天球的假想交點。 celestial sphere——天球 以地球球心為中心,且具有很大半徑的假想圓球。想象中,所有天體都附著在天球上。 cepheid variable——造父變星 一種位在不穩(wěn)定帶的恒星,是恒星演化的一個階段。恒星進行周期性的脹縮,使得它的亮度也發(fā)生周期性的變化。恒星變光周期和它的發(fā)光能力成比,所以量測造父變星的變光周期,就可以得到恒星的絕對星等。再經由距離模數(shù)數(shù) mv - Mv=5 log d - 5,就可以得出恒星以秒差距為單位的距離 (d),所以造父變星是很重要的距離指針。 Chandrasekhar limit——錢德拉塞卡極限 白矮星的質量上限,約為 1.4 太陽質量,質量超過此極限的白矮星,無法抵抗重力的擠壓,將進一步塌縮。 chondrite——球粒隕石 含有球粒外形的石隕石。 chromosphere——色球 太陽的大氣層之一,位在光球層的上方,含氫發(fā)射線,而 Hα(波長 )是色球層帶粉紅色的主因。 clock drive——轉儀鐘 能夠補償?shù)厍蜃赞D,使望遠鏡始終對準同一片天區(qū)的裝置 coated optics——鍍膜光學 在鏡面鍍上一層薄膜,以減少光線散射,使成像更為清晰的技術。 collimation——準直 使望遠鏡各光學系統(tǒng)的主軸精確重合的過程。 coma—— 彗發(fā) 彗核周圍由氣體和塵埃所形成的明亮球狀云氣。 comet——彗星 一種繞行太陽冰和塵埃的混合物 (臟雪球),在太陽附近時會形成離子尾、塵埃尾和明亮的彗發(fā)。 comet nucleus——彗核 彗星的固體核,是巖石和冰的混合物,接近太陽時會蒸發(fā),釋放出氣體和塵埃。 conjunction——合 兩個及以上天體在天空中位置極近的時刻。 constellation——星座 用以區(qū)分和對天區(qū)命的方法之一,大多根據(jù)座內恒星群的視察形狀加以命名。星座命名根據(jù)為神話人物或神祇、動物或工具。星座內的恒星或天體通常并無任何關聯(lián),只是恰好從地球看過去在同一方向而已。 convection——對流 通過物質運動而實現(xiàn)的熱能交換 core——核 行星、褐矮星、恒星和星系的中心區(qū)域。 corona——日冕 太陽最外層的大氣,由低密度、熾熱離子所組成,只有在日全食的時候,才能看到日冕。 coronagraph——日冕儀 一種特殊的望遠鏡,利用圓盤來遮住日盤來造成人為日全食,用以拍攝和觀測日冕。 coronal mass ejections——日冕物質拋射 日冕上的大規(guī)模物質噴流。會導致地球上的磁暴,并影響空間飛行。 cosmic background radiation——宇宙背景輻射 散布于宇宙空間的微波輻射,顯示了在大爆炸之后,宇宙在不斷冷卻的事實。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宇宙微波背景 散布于宇宙空間的微波輻射,顯示了自大爆炸之后,宇宙在不斷冷卻的事實。 cosmic ray——宇宙線 以接近光速進入地球太氣層的粒子或原子核,宇宙射線的來源有部份來自日閃,另一部份可能來自超新星爆炸,我們對宇宙射線的本質仍然了解不多。 cosmological constant——宇宙學常數(shù) 廣義相對論方程中的一個常數(shù),提供了使宇宙免于膨脹的力。 cosmology——宇宙學、宇宙論 研究宇宙本質、起源和演化的學門。 cosmos——宇宙 與universe同意 crescent——新月 行星或衛(wèi)星在少于一半的表面被照亮時顯示出的位相。 critical density——臨界密度 讓宇宙的曲率平直所需要的平均密度。 crust——地殼 在行星、衛(wèi)星或小行星最表面的地層。 dark adaptation——夜視適應 人眼在黑暗中辨別暗弱物體的適應過程。 dark energy——暗能量 被認為在宇宙加速膨脹中起作用的一種“負引力”。 dark matter——暗物質 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會發(fā)出電磁輻射的「可見物質」,少于星系總質的十分之一,其余的是不可見的物質,稱為暗物質。我們對暗物質的本質,仍然沒有很多了解。 dark nebula——暗星云 一種星云,主要是由氣體和塵埃所組成,因為擋住了后方的星光,使那部份的天區(qū)呈黑色,故稱為暗星云。 declination——赤緯 地球緯度在天球上的投影,不過不像地球用南、北緯來區(qū)分在南半球或北半球。天球赤道以北的天體,其赤緯為正值。例如南河三 (小犬α星) 的赤緯為 +5,代表它位在北天球,距天球赤道 5 度。天球赤道以南的天體,其赤緯為負值。例如天狼星 (大犬α星) 的赤緯為 -20,代表它位在南天球,距天球赤道 20 度。 deep-sky objects——深空天體 太陽系以外的天體;包括恒星、星云、星團和星系。 degree——度 1.角度的單位,等于天球大圓的1/360。太陽和滿月的角直徑約為半度。 2.標度溫度的單位。 density——密度 物體單位體積的質量。 deuterium——重氫 氫原子的一種,核內有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質量為普通氫原子的兩倍。 diffraction——衍射 光在經過障礙物邊緣的時候發(fā)生的現(xiàn)象。 Dobsonian telescope 裝有簡單而穩(wěn)定的地平裝置的一種望遠鏡。 Doppler effect——多普勒效應 朝向或背離觀測者運動的輻射源所發(fā)出輻射的波長發(fā)生的藍移或紅移的變化。 dust——塵埃 在空間漂浮的微小粒子。 dwarf galaxy——矮星系 包含幾百萬顆恒星的小星系,是宇宙中最普遍的星系模式。 dwarf star——矮星 主序星或比主序星更小的恒星。 eccentricity——偏心率 天體橢圓形軌道偏離圓形的程度。 eclipse——交食 一個天體經過另一個天體前方,將后者部分或完全擋住的現(xiàn)象。是掩食的特殊類型。 ecliptic——黃道 地球繞日公轉的平面;除了水星和冥王星之外,所有大行星的軌道都幾乎位于同一平面上。 ejecta——噴出物 從火山噴發(fā)或碰撞中拋出的物體。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電磁輻射 光的各種形式,包括射電波、紅外輻射、可見光、紫外輻射、X射線和γ射線。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電磁光譜 包括全波段電磁輻射的光譜。 electron——電子 構成原子的粒子之一,含有一個負電荷,圍繞原子核轉動,比質子和中子都輕得多。 element——元素 物質的基本單位,每種物質原子核內的質子數(shù)量是固定的,但中子和電子的數(shù)目可能有變化。 elliptical galaxy——橢圓星系 由引力束縛的恒星系統(tǒng),呈球形或橢球形,沒有漩渦。 elongation——距角 天體離太陽的角距離。 emission——輻射 電磁輻射從物體中流出。 emission nebula——發(fā)射星云 由熾熱氣體構成的云,被內部高能年輕恒星的輻射照亮。 ephemeris——歷表;天文年歷 給出各時刻天體位置的表格。 equatorial mount——赤道裝置 望遠鏡的安裝方式之一,軸與地球自轉軸平行,望遠鏡的轉動相應于地球自轉,以跟蹤天體。 equinox——分點 太陽每年兩次穿過天赤道的時間,此時地球上所有地方晝夜等長。 escape velocity——逃逸速度 物體或火箭逃離大質量物體重力束縛所需要的速度。 evening star——昏星 在黃昏天空出現(xiàn)的金星。 event horizon——視界線 黑洞的邊界。在此邊界以內的光無法逃離。 exit pupil——出射光瞳 望遠鏡上由目鏡所成的物鏡或主鏡的像。 exobiologists——大氣外生物學/地外生物學 研究地外“生命”系統(tǒng)的起源、發(fā)展和分布的人。 extragalactic——河外的 銀河系以外的 extrasolar——太陽系外的 太陽系以外的 extraterrestrial——地外的 地球以外的 eye relief——目視暫留 觀測者能清晰看到整個視場的像時眼球與目鏡之間的距離。 eyepiece——目鏡 用以觀察望遠鏡物鏡或主鏡所成像的放大透鏡。 field of view——視場 望遠鏡或雙筒望遠鏡所能看到的天空范圍。 filter——濾光片 只允許特定波長的光通過的一種裝置;被天文學家用以觀察特定波長,或降低特別明亮天體的亮度。 finder scope——尋星鏡 大型望遠鏡附有的小型、小光力的望遠鏡,用以幫助觀測者尋找天體位置。 fireball——火流星 特別明亮的流星,通常至少有-4等星的亮度。 first quarter——上弦 新月之后大約一周時出現(xiàn)的月亮相位。東邊的半個月亮被照亮。 flare——耀斑 恒星表面突然發(fā)生的能量的猛烈爆發(fā)。 focal length——焦距 透鏡或曲面鏡將光線聚焦時與焦點的距離。 focal ratio (f/ratio)——焦比 透鏡或曲面鏡的焦距與直徑之比。 focus——焦點 透鏡與曲面鏡將光線匯聚的一點。 focuser——縮焦器 望遠鏡上的裝置,支撐和移動目鏡,使觀測者能夠更好的調焦。 fork mount——叉式裝置 一種赤道式裝置,望遠鏡位于叉狀物兩端間,在赤緯方向轉動。 frequency——頻率 給定時間(通常是一秒)內通過某點的波峰或波谷的數(shù)目,通常用赫茲(每秒周數(shù))表示。 full moon——滿月 月亮運行到與新月相對位置時的相位,和太陽正對,月亮朝向地球的整個圓面都被照亮。 galactic disk——星系盤 旋渦星系的盤面。 galactic nucleus——星系核 星系的中心部分,一般具有高密度的星體和氣體,以及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galactic plane——銀道面 銀河系星系盤所在平面 galaxy——星系 由巨大引力束縛在一起的幾百萬顆以上的恒星。 galaxy cluster——星系團 被引力束縛在一起的十幾個到上千個星系。 gamma rays——伽馬射線 一種極短波長的高能電磁輻射。 gamma-ray burst——伽馬暴 來自遙遠宇宙的瞬時高能電磁輻射爆發(fā)。 gas giant——氣體巨星 主要由氣體組成的巨行星,如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general relativity——廣義相對論 處理非慣性系運動,將引力描述成時空彎曲的相對論。 german equatorial mount——德國式赤道裝置 將赤緯軸置于極軸上的望遠鏡裝置方式,望遠鏡位于極軸的一端,另一端置重物以取得平衡。 giant molecular cloud——巨型分子云 由冷的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星際云,有幾十個到幾十萬個太陽質量。 gibbous——凸月 在上弦月和下弦月之間的月亮位相,一半以上的月亮圓面被照亮。 globular cluster——球狀星團 由幾十萬顆恒星組成的略呈球形的集團,多數(shù)此類星團的成員為老年恒星,存在于星系暈中。 gravitational lensing——引力透鏡 大質量天體的影響使光線發(fā)生偏折或放大的現(xiàn)象 gravity——引力 存在于所有物體間的吸引力,物體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大。 habitable zone (or ecosphere)——可棲息區(qū)域 恒星周圍允許行星表面存在液態(tài)水的區(qū)域。 halo——暈 星系的外圍區(qū)域,包括球狀星團,少量雜散恒星和暗物質。 helical rising——偕日出 天體(如恒星)主要在凌晨前見于東方天空,且不淹沒于陽光中。 heliosphere——太陽風層 太陽附近被太陽風控制的廣大區(qū)域。 helium——氦 第二輕的元素;含有兩個質子,通常有兩個中子和兩個電子;占宇宙中全部元素的8%。 Hertz——赫茲 頻率的單位,一赫茲即為每秒一周。 Hertzsprung-Russell diagram——赫茲普龍-羅素圖 將星團內恒星按照光度-溫度描點得到的圖表,簡稱赫羅圖。 Hubble law——哈勃定律 遙遠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與離地球的距離成比例的定律。由哈勃提出。 hydrazine——肼 一種燃燒迅速的無色液體,用于火箭和導彈的燃料。 hydrogen——氫 最簡單、最輕的元素,通常包含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占宇宙中所有元素的90%。 hypered film——敏化底片 經過特殊處理的底片。通常用氣體處理,以使其對光敏感。 inclination——傾角 行星軌道與黃道面的夾角,或衛(wèi)星軌道與其繞轉的行星軌道面的夾角。 inferior conjunction——內合 內行星位于太陽和月亮之間,成一條直線的位置。 inferior planet——內行星 軌道位于太陽與地球軌道之間的行星,包括水星和金星。 inflation——暴脹理論 關于大爆炸之后一秒內宇宙經歷短暫的迅速膨脹的理論。 infrared——紅外線 光的一種形式,比可見光能量稍低,但比射電波能量高。 interacting galaxies——相互作用星系 互相被對方的引力捕捉的星系,通常會造成星系的合并,或恒星的形成。 interferometer——干涉儀 兩個以上的望遠鏡相互干涉的系統(tǒng),能夠達到更大的望遠鏡的觀測效果。 interferometry——干涉 使用兩臺以上望遠鏡,以達到大望遠鏡光力效果的技術。 intergalactic——星系間的 星系之間的空間。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國際空間站 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和歐洲共同參與的合作項目,在近地球軌道建立可居住的空間站。 interplanetary——行星際 行星之間的空間。 interstellar——星際 星系中恒星之間的空間。 interstellar medium——星際介質 恒星間的氣體和塵埃。 ion——離子 因為得到或失去電子而帶電的原子。 ionization——電離 原子得到或失去電子的過程。 ionized gas——電離氣體 被加熱到某一程度后,包含粒子和自由電子的氣體,又叫等離子體。 irregular galaxy——不規(guī)則星系 既非旋渦星系,又非橢圓星系的星系。 isotope——同位素 元素的一種形式,原子含有的質子數(shù)相同,但中子數(shù)不同。 jet——噴流 從環(huán)繞恒星或黑洞的吸積盤噴射出的氣體或粒子流。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噴氣推進實驗室 美國一個以無人飛行器探索太陽系的中心(JPL),其飛船已經到過除冥王星外的全部已知大行星(關于冥王星的探索正在研究中,估計在下一個十年間會展開初步行動)。 Jovian planet類木行星 特征與木星相似的行星(氣態(tài)巨行星)。 Kelvin——開爾文 溫度的單位,等于攝氏的1度,華氏的1.8度。0開爾文即為絕對零度。 Kuiper Belt——柯伊伯帶 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太陽系外圍部分,包含冰構成的大量小天體;冥王星是已知最大的柯伊伯帶天體。 Lagrange point——拉格朗日點 質量較小的第三天體在兩天體之間可能保有圍繞共同質心的穩(wěn)定軌道的點之一,這樣的點共有五個 Large Magellanic Cloud——大麥哲倫云 圍繞銀河系運行的一個不規(guī)則星系。 last quarter——下弦 月亮自新月起運行四分之三圓周后的相位;西邊的半個月亮被照亮。 latitude——緯度 地球表面某點距離赤道南北向的角距離,在該點所在的子午線上測量。 lens——透鏡 曲面的玻璃片,能夠將光線匯聚或發(fā)散。 libration——天平動/秤動 月球運動時的微小振動,使地球觀測者能夠看到稍多于半球的月球表面。 light pollution——光污染 夜空中人造光源發(fā)出的光淹沒了暗弱天體,對觀測造成影響。 light-gathering power——光力 望遠鏡收集光的能力,口徑越大,光力越強。 light-year——光年 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路程,等于五億九千萬英里(九億五千萬公里)。 limb——邊緣 天體視圓面的邊界。 limiting magnitude——極限星等 就觀測地點的條件,或望遠鏡、底片及其它探測器所能觀測到的最暗天體的星等。 LINER galaxy——低電離核星系 具有低電離核發(fā)射線區(qū)域的星系,在中心區(qū)域附近出現(xiàn)低電離的發(fā)射線。 Local Group——本星系群 銀河系所在的包括大約35個星系的星系團。 local supercluster——本超星系團 本星系群所在的超星系團,范圍有一億光年,最大成員是室女座星系團。 longitude——經度 地球表面某點距英國格林尼治所在的本初子午線的角距離。 luminosity——光度 物體所輻射光的總量。 lunar eclipse——月食 地球經過月球與太陽之間,將太陽光擋住時發(fā)生的現(xiàn)象。 lunar month——太陰月 月亮圍繞地球一周的時間,長度為29.5天。 lunation——朔望月 月相變化的周期,長度為29.5天 。 magnetometer——磁強計 用以測定磁場強度和方向的設備。 magnetosphere——磁層 環(huán)繞某顆具有磁場的行星的動態(tài)區(qū)域,控制所俘獲的太陽風粒子的運動。 magnitude——星等 衡量天體亮度的單位。數(shù)字越小,天體越亮。 main sequence——主序 赫羅圖上從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恒星帶。恒星在主序上度過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其核內發(fā)生氫聚變?yōu)楹さ姆磻?/div> Maksutov telescope——馬克蘇托夫望遠鏡 使用彎曲度很高的彎月形透鏡作為改正鏡的折反射望遠鏡。 mantle——幔 行星核與外殼之間的部分。 mare——月海 球或行星表面陰暗、相對平滑的區(qū)域。 mass——質量 量度物體所含物質總量的物理量。 mass loss——質量損失 恒星演化時所損失的質量;質量損失的途徑包括星風、偶極外向流、以及形成行星狀星云或超新星時的物質拋射。 megaparsec——百萬秒差距 一百萬秒差距,等于三百二十六萬光年。 meridian——子午線 天球上假想的連接天頂與天極的大圓。 Messier objects——梅西耶天體 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耶在18世紀初編纂的星表中所包括的107個深空天體。 meteor——流星 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時的閃光。 meteor shower——流星雨 地球碰到成群流星體時發(fā)生的周期性現(xiàn)象;不同的流星雨發(fā)生在每年特定的時間,具有不同的輻射點。 meteorite——隕石 從空間來到地球的巖石與地球大氣摩擦后落到地面的殘骸。 meteoroid——流星體 環(huán)繞太陽運行的微小石塊。 microgravity——微重力 物體顯示的重量遠遠低于地球上重量的環(huán)境。顯示的重量指在給定環(huán)境中測定的重量。 microlensing——微引力透鏡效應 小天體的引力使光線發(fā)生匯聚,類似于透鏡的效果。 microwaves——微波 射電波中能量最高的部分。 Milky Way——銀河 環(huán)繞全天的一道光帶,由我們所處的星系盤內10億顆左右的恒星的星光組成。 Milky Way Galaxy——銀河系 地球所處的漩渦星系。 million——百萬 1,000,000 millisecond pulsar——毫秒脈沖星 每秒旋轉上百次的脈沖星,通常有一顆正常的伴星,并從伴星得到物質。 mirror——反射鏡 覆蓋有高反射率物質的玻璃片。 molecule——分子 由兩個及以上原子組成,是表現(xiàn)一種化合物的特征的最小粒子。 nebula——星云 星際氣體和塵埃形成的云;有的星云里正在誕生新的恒星,有的星云則是恒星的墳墓。 Neutrino——中微子 核反應和超新星爆發(fā)中產生的一種粒子,比原子更基本,質量很小或沒有質量,幾乎不與物質發(fā)生作用;中微子不帶電荷,運動速度達到(如果其質量為零)或接近光速(如果其具有質量)。 neutron——中子 比原子更為基本的粒子之一,不帶電荷,存在于原子核中,質量與質子幾乎相等。 neutron star——中子星 坍縮的恒星,具有非常大的密度,直徑卻很小,是大質量恒星的歸宿之一。 new moon——新月 月亮與太陽處于同一方向時的月相,背面被照亮,因而不可見。 Newtonian telescope——牛頓望遠鏡 使用平面鏡作為副鏡的反射望遠鏡,在鏡筒中心將星光反射到鏡筒外聚焦。 NGC objectsNGC——NGC天體 新總表(NGC)中的深空天體。 North Celestial Pole——北天極 地球自轉軸北極在天空中所指的點。 nova——新星 白矮星表面發(fā)生的猛烈爆炸,使恒星表面短時間變亮幾百倍到幾千倍。 nuclear fusion——核熔合 兩個原子核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的過程;是絕大多數(shù)恒星的能量來源。 nucleosynthesis——核合成 核熔合過程中,由較輕的元素合成較重的元素。 Nucleus——核 原子,彗星或星系的中心區(qū)域。 OB association——OB星協(xié) O型和B型星組成的松散團體,其中的恒星有著高亮度,大質量和很短的壽命。 objective——物鏡 望遠鏡上使用的主鏡,其作用是收集光線并使其聚焦。 obliquity——傾角 行星赤道與其公轉軌道面間的夾角。 occultation——掩 當某天體在另一較小天體前經過時,后一天體暫時變暗或完全不可見的現(xiàn)象。 omega——Ω 宇宙的密度與臨界密度的比率。 Omega nebula——Ω星云 銀河系中無數(shù)恒星誕生的溫床之一。該星云位于5000光年之外,在人馬座方向。又被稱為天鵝星云,M17,NGC6618,馬蹄星云或龍蝦星云。 Oort cloud——奧爾特云 由彗核組成的云,圍繞太陽運轉,距離太陽上萬天文單位。 open cluster——疏散星團 一種天體系統(tǒng),其成員為從同一溫床誕生的恒星,數(shù)目為幾十顆到幾千顆不等。 opposition——沖 從地球上看,地外行星與太陽在相反方向成一條直線的時刻,是觀測行星的最佳時刻。 optical double——光學雙星 兩顆所處方向非常接近(幾乎位于同一條視線上),因而顯得相當靠近的恒星。 optics——光學 對光及其特性的研究;也可以指透鏡或平面鏡。 orbit——軌道 天體繞轉另一較大質量天體或共同質心的路徑;通常呈橢圓形。 orbital period——軌道周期 天體繞轉另一天體一周所需的時間。 outgassing——排氣 巖態(tài)天體釋放氣體的現(xiàn)象。 position angle——方位角 標度天體位置的坐標之一,從正北方起,向東量度。 power (or magnification)——光力(或極限星等) 望遠鏡或雙筒望遠鏡收集遙遠天體光線的能力。 Poynting-Robertson effect——波因廷-羅伯孫效應 行星際空間的粒子受到與太陽輻射的相互作用,被拖向太陽并圍繞太陽運動的現(xiàn)象。 precession——歲差 由于其它天體引力的影響,導致某天體的自轉軸方向發(fā)生周期性緩慢變化的現(xiàn)象。 primary mirror (or lens)——主鏡 望遠鏡用于收集光線并聚焦的主要反射鏡或透鏡。 prime meridian——本初子午線 經過英國格林尼治地方的經線。 prism——棱鏡 楔形的玻璃片,能夠將光分解成不同的顏色。 prograde——順行 對天體而言,指與太陽系中大多數(shù)天體運行方向相同;對衛(wèi)星而言,指與其所圍繞的行星自轉方向相同。 prominence——日珥 從太陽表面噴向日冕的大規(guī)模氣體噴流。 proper motion——自行 恒星每年在天空中的視運動。 proton——質子 一種亞原子粒子,存在于原子核內,帶有一個正電荷。 protoplanet——原行星 正在吸積氣體、塵埃和石塊,以便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行星的天體。 protoplanetary disk——原行星盤 圍繞新生恒星的氣體和塵埃組成的盤,盤中粒子間的碰撞最終產生行星。 protostar——原恒星 高溫、密集的氣體和塵埃所組成的云,正在經歷引力收縮,從而形成恒星。 pulsar——脈沖星 快速自轉的中子星,其發(fā)出的電磁輻射的規(guī)則脈沖正好經過地球。 quantum mechanics——量子力學 描述原子或亞原子水平上物質行為的物理定律。 quasar——類星體 年輕星系的高能量的核,被認為是由超大質量的黑洞提供能量的?!邦愃坪阈堑奶祗w”的簡稱。 radial velocity——徑向速度 物體朝向或背離觀測者的速度。 radiant——輻射點 流星雨中的流星看上去像是從天空中某一點發(fā)射出來,該點即為輻射點。 radiation——輻射 電磁波(天文上的用法) radio galaxy——射電星系 發(fā)射(通常大量)射電波的星系。 radio telescope——射電望遠鏡 專用于探測來自空間的射電波的望遠鏡。 radio waves——射電波 光的最大波長、最低能量的形式。 radiometer——輻射計 測量物體輻射,尤其是紅外輻射總能量的儀器。 red dwarf——紅矮星 低質量的主序星,比太陽小得多,冷得多,也暗得多。 red giant——紅巨星 瀕臨死亡的低溫恒星,直徑已經膨脹到太陽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red supergiant——紅超巨星 瀕臨死亡的大質量恒星,溫度很低,直徑為太陽的上百倍到上千倍不等。 redshift——紅移 由于天體正在遠離地球運動,或是宇宙的膨脹,或強引力場的影響,其發(fā)出的光波長有一定的增加。 reflection nebula——反射星云 反射鄰近恒星的光從而可見的氣體和塵埃云。 reflector——反射望遠鏡 使用球面反射鏡收集光線的望遠鏡。 refractor——折射望遠鏡 使用透鏡收集光線的望遠鏡。 regolith——浮土 月面上由于隕擊而產生的粉末狀土壤。 relativity——相對論 愛因斯坦提出的物理學理論,描述了兩個相對運動的觀察者所進行的物理測量的差異。 resolution——分辨率 望遠鏡或照相機分辨細節(jié)的能力。 resolving power——分辨本領 望遠鏡或照相機分辨細節(jié)的能力。 retrograde——逆行 天體的運動或視運動與太陽系大多數(shù)天體相反;比如行星的自東向西退行,或天體的自轉或公轉從太陽系以北看來是順時針方向。 reusable launch vehicle (RLV)——可重復利用發(fā)射工具 可以多次使用的單級航天飛船,用以進入繞地運行的軌道。 revolution——公轉 天體繞另一天體或共同質心進行的軌道運動。 ribonucleic acid——核糖核酸 傳遞遺傳信息的核酸。 rich-field telescope——大視場望遠鏡 低放大率、大視場的望遠鏡。 right ascension——赤經 天體距離春分點的東西方向的角距離;天球上的經度。 RNA 傳遞遺傳信息的核酸。 rotation——自轉 星系、恒星、行星、衛(wèi)星或小行星圍繞中心軸的旋轉。 rotation period——自轉周期 自轉一周的時間。 telescope——望遠鏡 使天體的像更亮、更大的裝置,外形呈管狀(望遠鏡收集光線的能力強于人眼)。 terminator——明暗界線 行星或衛(wèi)星的表面被照亮和未被照亮的區(qū)域的交界線。 terrestrial planet——類地行星 較小的,巖態(tài)的行星,如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thermal radiation——熱輻射 所有非絕對零度的物體所發(fā)出的輻射。 tidal force——潮汐力 物體上兩點所受另一物體引力的差異;常會導致天體的解體。 tides——潮汐 由于另一天體的引力影響,使天體發(fā)生的變形。 Trans-Neptunion Object——海外天體 太陽系中位于海王星軌道之外的天體,簡稱TNO。 transit——凌日 較小天體在較大天體前經過的過程;另外也指天體上中天,即經過觀測者當?shù)靥熳游缇€的過程。 transparency——透明度 天空的明晰度。 tremolite——云母 某些變性巖石中的常見礦物,主要由鈣和鎂構成;由白云石(一種沉積巖)、硅和水化合而成。 trillion——萬億 1,000,000,000,000 tropical year——回歸年 地球兩次經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 true field of view——真視場 從望遠鏡目鏡中所能看到的天空的角度;真視場等于可見視場除以放大率。 type Ia supernovala——型超新星 白矮星從伴星吸積質量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以上,從而發(fā)生的爆發(fā)現(xiàn)象。 type II quasars——ll型類星體 隱藏在氣體和塵埃中,散發(fā)極少量可見光的類星體,不過在紅外和X射線波段非常明亮。 type II supernova——ll型超新星 當大質量恒星的核內不再發(fā)生核聚變時出現(xiàn)的爆發(fā)現(xiàn)象;爆發(fā)后的歸宿是中子星或黑洞。 ultraviolet radiation (ultraviolet light)——紫外輻射(紫外光) 能量介于可見光與X射線之間的電磁波形式。 umbra——本影 影子中光源完全不可見的黑暗的中心區(qū)域。 unidentified infrared bands (UIBs)——未證認紅外帶 發(fā)射未證認的紅外輻射的空間中的未知天體。 universal time——世界時 經過格林尼治的經線的地方時(也稱格林尼治時間);它是所有地方時系統(tǒng)的基礎。 Universe——宇宙 存在的一切。 Van Allen belts——范艾倫帶 地球大氣外 的兩條帶,由被地球磁場俘獲的太陽風中的帶電粒子構成。 variable star——變星 光度有所變化的恒星。 vernal Equinox——春分點 太陽由南向北穿越天赤道的時刻,大約發(fā)生在每年的3月21日。 visible light——可見光 人眼可見的電磁輻射范圍。 voids——巨洞 超星系團之間相對空曠的巨大區(qū)域。 volatiles——揮發(fā)物 較低溫度下的氣體狀態(tài)。 waning——虧 滿月和新月之間的時期。 wavelength——波長 兩個波峰或波谷之間的距離。 waxing——盈 新月和滿月之間的時期。 weight——重力 由引力引起的存在于天體表面的力。 white dwarf——白矮星 與太陽大小相近的恒星演化末期的殘骸,密度很大,被高度壓縮,大小與地球相仿。 winter——冬季 北半球12月21日前后的時期 X raysX——射線 能量介于紫外線與伽馬射線之間的電磁輻射。 zenith——天頂 天球上觀測者頭頂正上方的點。 zenithal hourly rate 在流星雨觀測中,當流星雨的輻射點位于觀測者天頂時預計每小時能夠觀測到的流星數(shù)目,簡寫為ZHR。 zodiac——黃道帶 沿著黃道環(huán)繞整個天空,寬度約為18度的帶,經過傳統(tǒng)的黃道十二宮。太陽每年從這條帶通過。 zodiacal light——黃道光 暗弱的錐形亮光,黃昏時出現(xiàn)在西方,凌晨時在東方。因為行星際的塵埃粒子對太陽光的反射和散射而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