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發(fā)布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展現了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至2030年的低碳發(fā)展藍圖,也展示了中國政府對國內人民和國際社會負責的自主、自信與自強。一、低碳轉型:維護氣候安全的貢獻 首先是推動經濟低碳轉型,以世所罕見的速度大幅提高經濟效率,到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十一五”期間碳排放強度下降約為21%,經過努力“十二五”預計可達到19%左右。今后三個五年計劃的下降幅度仍要保持在18%-19%,這意味著中國碳強度下降率將連續(xù)25年保持年均3.6%-4.1%,這樣的下降速度在當今世界絕無僅有。 其次是加快能源低碳轉型,以極大力度部署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中國2005年和2014年非化石能源比重分別為7.4%和11.2%,消費量分別為1.9和4.8億噸標煤。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20%,其消費量將達到13億噸標煤,分別為2005年和2014年的6.7倍和2.7倍,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將連續(xù)25年保持年均8%左右的增速。 三是提升有限的土地和自然資源的綜合生態(tài)服務能力,到203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中國2014年森林蓄積量相比于2005年增加了21.9億立方米,森林面積增加了2160萬公頃,相當于13個北京市或接近1個英國的國土面積。中國是目前少數幾個提出量化碳匯目標的國家,到2030年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將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預計森林碳儲量將增加25.5億噸。 根本目標是實現發(fā)展模式的低碳轉型,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到峰值。預計2030年左右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時人均GDP水平約為1萬美元(2005年不變價),而美國和歐盟達到峰值時的人均水平已經分別超過4萬美元和2萬美元(2005年不變價),達峰時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約為8.6噸左右,而美國、德國和英國達峰時的人均水平分別超過19.5噸、14.1噸和11.3噸。 二、低碳發(fā)展:尋求綠色增長的動力 首先是有效增加低碳發(fā)展投資,提高綠色產品供給。中國“十二五”期間全社會新增節(jié)能投資預期將達到2.7萬億(2010年不變價,下同),新增低碳能源(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投資則將達到3.1萬億。預計到2030年,兩大領域累計投資將突破41萬億,對GDP的貢獻率將超過16%。 其次是有效增加低碳產業(yè)就業(yè),推動綠色制度創(chuàng)新。中國“十二五”期間全社會預計新增節(jié)能和低碳能源領域就業(yè)人口1400萬人,預計到2030年,僅上述兩大低碳發(fā)展領域的就業(yè)規(guī)模就將達到6300萬人。隨著低碳產業(yè)體系的逐步形成,社會低碳創(chuàng)新的動力正在被孕育和喚醒。 三是有效構建轉型倒逼機制,發(fā)揮綠色協(xié)同效應。氣候變化問題與當前經濟、能源和環(huán)境等發(fā)展困境同根同源,低碳發(fā)展必然成為經濟轉型、能源革命和生態(tài)保護的戰(zhàn)略選擇。低碳發(fā)展還有可能帶來大眾消費模式的改變,減少人們活動的碳足跡,提高生活方式綠色化水平,培育綠色低碳的生態(tài)文化。 三、低碳治理:構建合作共贏的制度 首先,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是最終實現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國際氣候制度的核心也應是促進各國低碳轉型的良性競爭而非對抗機制。2015年即將確立的新氣候制度要著眼于推動世界低碳發(fā)展的潮流,形成新的競爭機制和規(guī)則,變挑戰(zhàn)為發(fā)展機遇。 其次,各國應當基于各自的國內優(yōu)先發(fā)展目標及經濟社會效益制定其自主決定的國家貢獻,“我們自己要做”是最好的制度動機。各國基于自身效益制定的目標具有更為堅實的實施基礎,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各國目標的切實履行,從而為充滿爭議的法律形式問題尋找一個新的出路。 最后,各國應該客觀理性看待中國的角色和貢獻,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扮演的始終是積極的建設者。中國敢于主動釋疑解惑、充分溝通、了解關切,自去年以來,中國先后與美國、印度、巴西、歐盟等發(fā)布了氣候變化聯(lián)合聲明,展現了親誠惠容、互利共贏的積極建設性姿態(tài)。 |
|
來自: 莫神星能源環(huán)境 > 《應對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