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
翻譯家傅雷是很認真的一個人,甚至可以說是很較真的一個人,此乃性格使然。無論對翻譯事業(yè),對國家命運,還是對己,對友,對家人,傅雷都很認真,也很較真。
一
傅雷是翻譯家,對翻譯工作的認真,首先是因為他把這看作一項神圣的義務(wù)。他最初翻譯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是在20世紀(jì)30年代后期,住在淪陷中的上海。當(dāng)時,傅雷“閉門不出,東不至黃浦江,北不至白渡橋,避免向日本憲兵行禮”,成天致力于《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翻譯,意在讓一個個有熱血的青年從沉淪中奮起,尋找反抗的道路??梢哉f,傅雷是在譯《約翰·克利斯朵夫》中度過了抗戰(zhàn)歲月(1927年刊出第一卷,1941年出齊)。
要做神圣的工作,就得有非凡的本事。傅雷的法語很好,漢語同樣很好,達到了能自由創(chuàng)作的地步,這一點,我們大都是通過《傅雷家書》看到的。1954年4月7日,他在給兒子傅聰?shù)男胖袑懙馈?/p>
“我從十三歲到十五歲,念過三年法文;老師教的方法既有問題,我也念得很不用功,成績很糟(十分之九已忘了)……二十歲出國……半年之間,請私人教師與房東太太雙管齊下補習(xí)法語,教師管讀本與文法,房東太太管會話與發(fā)音,整天的改正,不用上課方式,而是隨時在談話中糾正。半年以后,我在法國的知識分子家庭中過生活,已經(jīng)一切無問題?!?/p>
學(xué)法語,傅雷的經(jīng)驗是“學(xué)得慢一些”,“貪多務(wù)得是沒有用的”,由此也可見他學(xué)語言的認真。
而在翻譯中,傅雷的工作態(tài)度又極其認真。認真的態(tài)度,加上很高的語言水平,這就保障了他的譯文是一流的。從這一點看,我們現(xiàn)在(以前也是這種情況)很多從事翻譯工作的人都做得不好,要不就是外語不好,吃不透作品的真髓,要不就是漢語不好,寫下的文字別別扭扭,讀起來磕磕巴巴。傅雷的文字如行云流水,是很好的漢語。《傅雷家書》的流行和名氣遠勝于傅雷的譯文,從這點來看,就很能說明問題。
傅雷的語言好,再加上工作認真,其譯文拿出來,當(dāng)然就很好。但傅雷還是利用種種機會來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比如,通過閱讀法國作家的作品,知曉他們的長處,來比較自己的短處。又比如,他會去讀中國作家的作品,來發(fā)現(xiàn)漢語中一些精妙的用法,以便借鑒到自己的譯文中去。
傅雷讀伏爾泰,會發(fā)現(xiàn)伏爾泰作品的“故事性不強”,同時也發(fā)現(xiàn),其文字的精妙全在于“若有若無的諷喻”。比照之下,他覺得自己沒能力表達出這種精妙來。他知道自己不善于翻譯這樣的作品,“我的文字太死板,太‘實’,不夠俏皮,不夠輕靈”。但傅雷知道誰的譯筆比較適合伏爾泰,他在書信中告訴傅聰:“這種風(fēng)格最好要必姨、錢伯母那一套”(必姨指楊必,英國作家薩克雷的《名利場》的譯者;錢伯母指錢鐘書夫人楊絳,她是楊必之姐)。
傅雷為提高自己的漢語感覺,使譯文更生動活潑些,更是閱讀了大量的中國作品,他曾熟讀老舍的小說,不過未能解決問題。讀老舍的《四世同堂》,傅雷很遺憾地發(fā)覺,“文字的毛病很多,不但修辭不好,上下文語氣不接的地方也很多。還有是硬拉硬扯,啰里啰嗦,裝腔作勢,前幾年我很佩服他的文章,現(xiàn)在竟發(fā)現(xiàn)他毛病百出”。
此處引傅雷對老舍的批評,其實也無損于老舍的英名,因為好作家的文字也不是篇篇都好,時時都好。同時,這一件事也佐證了傅雷對文字的較真:可見他“不但對自己的譯文不滿,對別人的創(chuàng)作也不滿”。其實有這樣的較真態(tài)度,是可以保證譯文文字質(zhì)量的。
二
說到翻譯工作方法或曰翻譯過程上的認真,傅雷的體會,首先是認真地選擇要翻譯的作家作品。傅雷選擇翻譯的法國作家主要是伏爾泰、巴爾扎克、梅里美、羅曼·羅蘭、莫羅阿,這些人的作品在文學(xué)史中的地位都是一流的,從18世紀(jì)的“啟蒙”,到19世紀(jì)的“寫實”,到20世紀(jì)的“現(xiàn)代”,都是法國文學(xué)的瑰寶,更是中國讀者(尤其是青年)需要的精神食糧。
傅雷譯《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本著為啟迪中國民族精神,來奮力做他的翻譯的。當(dāng)然,在工作中傾注全部心血,付出全部努力,于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其次,傅雷動筆翻譯之前,會“熟讀原著,不厭求詳”,他曾告誡青年譯者,“任何作品,不精讀四五遍絕不動筆”。當(dāng)然,是不是每次工作都要那樣,現(xiàn)在也無從可考。
再次,翻譯中,對原文的遣詞造句之處反復(fù)琢磨,“煞費苦心”,琢磨其在原文中“美的法語”,在譯文中又如何成為“美的漢語”。當(dāng)然,其中的苦與樂,難與妙,只有譯者自己知道。
翻譯初稿完成之后,還有校改這一通工作。傅雷對自己譯文的校改,也是極其認真的。從傅雷譯文的手稿和校樣(無論是二十世紀(jì)四十年代,還是二十世紀(jì)五六十年代的譯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手寫的密密麻麻的小字修改,令我想到巴爾扎克本人在其校樣上的改動。
傅雷于1942年曾譯出法國作家杜哈曼的《文明》,因不太滿意,后于1947年3月“花了一個月的工夫把舊譯痛改一頓”,才由南國出版社出版(1956年的人文社版是南國版的重?。?。另外,上文提到,《約翰·克利斯朵夫》的譯文是傅雷在抗戰(zhàn)期間完成的,20世紀(jì)50年代,傅雷出于對自己譯文的不滿,從1952年6月到次年3月,特地校訂修正了全書,在一篇介紹性文字中,他甚至這么說:“這部近代古典巨著,初稿本是于十年前問世,先后印行七版。茲由原譯者全部重譯,風(fēng)格較初譯尤為渾成?!?/p>
傅雷對自己的譯文要求之嚴(yán),在1963年給當(dāng)時還是年輕譯者的羅新璋(后為著名文學(xué)翻譯家)的信中可見一斑,他明確表示:“鄙人對自己譯文從未滿意,苦悶之處亦復(fù)與先生同感”;“尊札所稱‘傅譯’,似可成為一宗一派,愧不敢當(dāng)。以行文流暢,用字豐富,色彩變化而論,自問與預(yù)定目標(biāo)相距尚遠?!?/p>
傅雷對自己每天要翻譯多少字?jǐn)?shù),也都是絕不馬虎的。長年累月中,傅雷每天都在書房中做翻譯,自己給自己規(guī)定了工作量,每天不達到那個數(shù)量,就不做別的。以己及人,他對兒子的鋼琴訓(xùn)練也有苛刻的規(guī)定,傅聰不完成每日的訓(xùn)練量,是斷然不可以去玩的。
也正因這樣,在短短的58年生命中,傅雷用大約37年的時間認真工作,翻譯了約500萬文字的譯文,包括文學(xué)、美術(shù)、音樂、政論方面的作品30多部(這是我根據(jù)2002年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傅雷全集》自己統(tǒng)計的)。其中巴爾扎克的10多部小說,以及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和《三巨人傳》最深入人心??梢哉f,正是由于傅雷,巴爾扎克和羅曼·羅蘭的書在中國贏得了比在法國還多的讀者,贏得了一種異乎尋常的“好”命運。
三
傅雷性格中倔強較真的特點,讓他平時待人接物同樣十分認真,使他成了一個是非分明、疾惡如仇、剛直不阿之人。
據(jù)說,傅雷愛吃硬飯。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兒那樣僵硬、干爽;“軟”和“懦”不是他的美德,這兩個字,他全讓給了夫人朱梅馥。這一點,《傅雷家書》中可見端倪。
對別人翻譯中的錯誤,傅雷也持了一種“苛刻”的態(tài)度,大概是他不容許那些文字上的差錯出現(xiàn)在譯文中,大概這些錯誤排成了鉛字,印成了書后太扎眼,太“煞風(fēng)景”,讓他看不下去。
楊絳在《憶傅雷》中談道:1954年,有一次,在北京開翻譯工作者的會議時,傅雷未能到會,只提交了一份書面意見,討論翻譯問題,后被會議組織者作為會議文件而印發(fā)。在那份意見書中,傅雷信手舉出當(dāng)時翻譯作品中許多謬誤的例句。此一“挑人錯以示眾”之舉觸了眾怒,很多人都大罵傅雷狂傲,還有一位老翻譯家竟氣得大哭。為此,錢鐘書還寫信批評過傅雷,勸他多多與人為善。
傅雷的批評毫不留情,根本不顧及別人的面子,簡直就像是在訓(xùn)斥自家孩子。在《傅雷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父親對兒子傅聰、傅敏近乎于苛刻甚至殘忍的要求,要求他們做一個有用的人,有出息的人。兒子性格、脾性中的一些弱點,一些不入他眼的做派,傅雷是十分計較的?!陡道准視吩冢x者自可明鑒。
傅雷對他人譯文質(zhì)量的這種“較真”,在我們看來確實是太過分了一些,但傅雷畢竟是傅雷,倔強較真的性格使得他說話根本不顧及他人的感受。當(dāng)然,就事論事地說,他挑人之錯本身沒錯。錢鐘書寫信批評他之后,他有段時間也不搭理錢楊兩口子了,但不久,就又恢復(fù)了書信來往。大概此時,傅雷的氣早就消了。
翻譯總是會出錯的,翻譯家不是神仙,譯文出自凡人之手,總免不了偶爾有一點點小錯。傅雷自己的翻譯雖然總體上做到了“信達雅”,但有些地方還是出了錯。記得我曾工作過的《世界文學(xué)》雜志,就曾經(jīng)刊登過翻譯家鄭永慧先生的一篇批評文章,談及傅雷翻譯梅里美小說《高龍巴》中30余處差錯。那已是20世紀(jì)90年代的事了,傅雷已經(jīng)作古,不可能聽到讀到,有所反響。
真難想象,要是傅雷讀到鄭文,又會作何感想。不過,要說明的是,傅雷動手翻譯《高龍巴》,是在他最初留學(xué)法國和初習(xí)翻譯的1928年(那年他20歲,而《高龍巴》最早的版本是1953年平明出版社版,次年人文社重印,與《嘉爾曼》合集為《嘉爾曼·高龍巴》),那時他的法語水平、翻譯能力跟其后來巔峰時期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順便說一下,我本人也于20世紀(jì)90年代復(fù)譯過梅里美的小說《卡門》(即《嘉爾曼》)和《柯隆巴》(即《高龍巴》),翻譯中恰好參照過傅雷與鄭永慧兩位先生的譯本,各有千秋,而傅雷譯文中的小小“外傷”,應(yīng)該無損于其譯本的整體水準(zhǔn)。當(dāng)然,我后來也注意到,施大悲、葉君健,張冠堯等人也翻譯過《卡門》。大致比較了一下,真的是各有千秋。
回顧我自己的譯本(當(dāng)時是架不住朋友的鼓勵和催促才勉力完成的),只覺得無法超越前輩,但求能處理得有些不同,個別處有些創(chuàng)新。我想,學(xué)習(xí)、欣賞、寬容、不吹毛求疵,這大概就是我對待前人譯作的態(tài)度。這也是我學(xué)習(xí)傅雷翻譯后的一點體會。后來,我對梅里美《卡門》《柯隆巴》等幾篇小說譯文的校改修訂工作,在浙江文藝版、中國文聯(lián)版的編輯過程中一直都在繼續(xù)重做,今年的修訂則是為未來三聯(lián)版而做的??梢哉f,沒有大師傅雷在先,我對梅里美作品的翻譯也不可能做得如此精細,這都是在跟傅雷先生學(xué)呢。
20世紀(jì)50年代后期,傅雷還是認真地回歸了書房,每日里譯書不輟。在那段時間里,他翻譯好的一些書,如巴爾扎克的《攪水女人》《都爾的本堂神甫》等,一直未能出版,即便是社會需要比較迫切的《藝術(shù)哲學(xué)》一書,出版社也建議作為譯者的傅雷改用筆名出版。但傅雷就是不買這個賬,他硬氣地說:“要嘛還是署名傅雷,要嘛不印我的譯本!”
1961年年底,傅雷的一些譯作終于獲得了出版機會,如丹納的《藝術(shù)哲學(xué)》、巴爾扎克的《幻滅》等。此后,他譯著很少,到1964基本告停。他在總結(jié)自己時曾說:“我年過半百,世情已淡,而且天性中也有極灑脫的一面,就是中國民族性中的‘老莊精神’,換句話說,我執(zhí)著的時候非常執(zhí)著,擺脫的時候生死皆置之度外?!笨梢姡菚r的傅雷依然是一個認真的人。
余中先,浙江寧波人,1954年出生,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外國文學(xué)研究所研究員,《世界文學(xué)》前主編,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理事,傅雷翻譯獎評委,現(xiàn)受聘為廈門大學(xué)講座教授。并有文集《巴黎四季風(fēng)》《左岸書香》《是禁果,才誘人》《左岸的巴黎》《余中先譯文自選集》等,被法國政府授予法蘭西文學(xué)藝術(shù)騎士勛章。
學(xué)人小傳
傅雷(1908—1966),字怒安,號怒庵,生于原江蘇省南匯縣下沙鄉(xiāng)(今上海市浦東新區(qū)航頭鎮(zhèn)),中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shù)評論家,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的重要締造者之一。因出生時哭聲洪亮,長輩們以“雷”為其命名,以“怒安”為字。1920年(12歲)考入上海南洋公學(xué)附屬小學(xué)(今南洋模范中學(xué)),次年考入上海徐匯公學(xué)。1925年曾參加過五卅運動。
1928年,傅雷留學(xué)法國巴黎大學(xué),學(xué)習(xí)藝術(shù)理論。1931年歸國,此后,他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的著作。1949年之后,傅雷歷任上海市政協(xié)委員、中國作協(xié)上海分會理事及書記處書記等職。20世紀(jì)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會吸收為會員。傅雷學(xué)養(yǎng)精深,在美術(shù)及音樂理論與欣賞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他的全部譯作,現(xiàn)經(jīng)家屬編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編成《傅雷譯文集》,從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現(xiàn)已出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