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絲琺瑯之美,不單是外表的形狀、艷麗的色澤以及流光般的絲路,還包含了一種社會文化和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銅、琺瑯釉、火三者鳳凰涅槃般結(jié)合,金碧輝煌、雍容華貴,即使歷經(jīng)百年歲月流逝,依然溢彩流光,潤澤如寶玉。
掐絲琺瑯作為一項古老的工藝,仍能傳承至今日,并不斷改進,在許多現(xiàn)代化的設(shè)計中廣泛應(yīng)用。 明代掐絲琺瑯的釉色主要分為六大色調(diào):藍色調(diào)(淺藍、海藍、青金石色、天藍、寶藍、翠蘭、豆青等)、紅色調(diào)(雞血石紅、赭紅、珊瑚紅、粉紅、茶赭、暗褐等)、黃 色調(diào)(嬌黃、絳黃等)、綠色調(diào)(淺綠、草綠、墨綠、大綠、松石綠、豆綠等)、紫色調(diào)(葡萄紫、紫水晶、紫紅、灰紫等)、白色調(diào)(硨磲白、甜白等)。如果參照古瓷鑒定名家孫瀛洲先生對成化斗彩釉色特征 所做定義的話,明代主要釉色的各自特點如下:寶藍色如同青金石,淺藍色散淡清爽,天藍、翠蘭、海藍皆為濃郁,深藍色黯淡深邃;草綠色生動活潑,大綠色晶瑩透亮,墨綠色幽靜沉穩(wěn),松石綠雅致清麗;雞血石紅濃艷厚重,赭色沉穩(wěn)莊重,粉紅色嫵媚柔美;嬌黃 色嬌嫩靚麗,絳黃 色濃而光弱;硨磲白略顯灰白,甜白猶如白糖稍帶黃味;葡萄紫如熟葡萄或水晶一樣的剔透。綜合而論,明代掐絲琺瑯釉色呈現(xiàn)出一種猶如明代斗彩釉色那樣的“濃艷而不刺目 ”的鮮明特色。
銅胎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是一門僅為帝王家享有的獨特工藝?!般~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瑯釉彩,經(jīng)過反復(fù)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瑯器皿。 掐絲琺瑯技術(shù)最早可追溯至元代,但元代工藝還很粗陋,胎型笨重,掐絲欠均勻,色彩也比較單調(diào)。到了明代中期,該工藝臻至成熟,不僅制胎巧奪天工,器型豐富多樣,釉色更是變幻萬端,在早期的寶石藍、菜玉綠、雞血紅、車渠白之上,又新添了葡萄紫、翠藍和玫瑰色,觀之愈加純凈透亮,泛出晶瑩可愛的寶石光澤。 琺瑯工藝主要分為:畫琺瑯、內(nèi)填琺瑯、掐絲琺瑯三種。制作掐絲琺瑯要以金屬絲線盤出花紋,黏固在胎上,再填施各色琺瑯釉料在花紋框架內(nèi)、外,然后入窯烘燒,直到器表覆上的釉層達到合適的厚度,再經(jīng)過打磨、鍍金等工藝步驟。
掐絲琺瑯器即“大食窯”器、“景泰藍”,這種工藝由于深受明清帝王青睞而得到迅速發(fā)展;內(nèi)填琺瑯器又被稱為“拂郎嵌”。第 二條路線是清康熙時期由西方經(jīng)海路從廣州貿(mào)易口岸傳入中國,經(jīng)過這條路線傳入的是后來被人們稱為“洋瓷”的畫琺瑯工藝品。所以,琺瑯器依制作技法的不同,可以劃分為掐絲琺瑯器、內(nèi)填琺瑯器和畫琺瑯器三種類型。 掐絲琺瑯壁畫工序繁多,有白描、掐絲、著色等有十道工序。“白描是掐絲琺瑯壁畫的靈魂,掐絲是骨骼,著色是血肉。每道工序都是純手工完成,制作者必須有一定的繪畫基礎(chǔ)和審美能力?!?/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