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承德,說起來最廣為人知的一是避暑山莊,另一大概就是外八廟了吧。還在小學時候,就被父母帶著去避暑山莊玩過,已經(jīng)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時還沒有現(xiàn)在這條兩小時就可以從北京到承德的京承高速,只依稀記得車子開了大半天才到,小小年紀苦不堪言。那是我唯一一次去避暑山莊,一轉(zhuǎn)眼已過而立。 后來從書上了解到了外八廟,于是,再去承德看看的念頭逐漸冒了出來。再后來,在一個飄著細雨的周五晚上,伙伴們下班后就集結出發(fā)了,當晚即到承德住下,接著,用了周末兩天的時間,把這外八廟逛了一逛。 這外八廟是指清朝時在避暑山莊周圍,依照西藏、新疆、蒙古喇嘛教寺廟的形式修建的十二座喇嘛教寺廟群,以供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貴族朝覲皇帝時禮佛之用。當年,這十二座寺廟中的八座由清政府的理藩院進行管理,于北京喇嘛印務處注冊,并在北京設有常駐喇嘛的“辦事處”,又都在古北口之外,故稱外八廟。久而久之,“外八廟”就成了這十二座寺廟的統(tǒng)稱了。 這十二座寺廟中的八座在避暑山莊以北的山丘地帶,自西而東依次是羅漢堂、廣安寺、殊像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普寧寺、普佑寺、廣緣寺。其中羅漢堂、廣安寺、普佑寺均屬基本已毀。而在避暑山莊以東的武烈河東岸還有四座,自北向南依次是安遠廟、普樂寺、浦仁寺、浦善寺。其中浦善寺已盡毀。 在這周末的兩天中,我們踏訪了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普寧寺、普佑寺、安遠廟和普樂寺這六座,普佑寺基本已毀,所以也沒有留下什么照片,下面我就把有照片的這五座依次介紹一下吧。等有時間再去趟承德,把沒還沒看的另外幾座寺廟一并看了,到時再補充一篇游記來介紹。
一、普寧寺
普寧寺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一座漢藏結合寺廟。寺廟前半部為漢式,具有漢族傳統(tǒng)佛教寺廟的特征;后半部為藏式,仿西藏桑鳶寺而建,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筑融為一體。整座寺院雄偉壯觀,占地面積約2.3萬平方米。普寧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通高27.21米,是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1755年,清朝軍隊平定了準噶爾蒙古臺吉達瓦齊叛亂。冬十月,厄魯特蒙古四部來避暑山莊朝覲乾隆皇帝,為紀念這次會盟,乾隆仿照康熙與喀爾喀蒙古會盟建立多倫匯宗寺先例,清政府依照西藏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了這座喇嘛寺。 ■2 大乘之閣是普寧寺的中心建筑,四角有四座不同顏色的喇嘛塔。大乘之閣通高36.75米,外觀正面6層重檐。閣內(nèi)置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高22.28米,用松、榆、杉、椴等堅硬的防腐木材雕刻而成,重約110噸。
■3 大乘之閣前的香爐。
■4 大雄寶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長約35米,寬約25米,重檐歇山頂,上覆黃頂綠邊的琉璃瓦。頂部大脊置一銅制鎏金喇嘛塔。殿內(nèi)正中供三世佛,兩側(cè)則為十八羅漢塑像,殿內(nèi)墻上繪有彩色佛教故事壁畫,工筆細膩,形象逼真。東西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此圖為大雄寶殿前的石階。
■5 大雄寶殿內(nèi)。
■6 普寧寺是一座典型的漢藏合璧式的寺廟。整座寺廟平面布局嚴謹,以大雄寶殿為界,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半部是漢族寺廟傳統(tǒng)的伽藍七堂式布局(伽藍,即寺廟。七堂一般是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建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后半部是藏式形式,是仿西藏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的曼陀羅,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便供奉在主體建筑大乘之閣中。
■7
二、普陀宗乘之廟
位于避暑山莊北側(cè),獅子溝南側(cè),占地22萬平方米,是承德外八廟中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一座。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皇帝為了慶祝自己六十大壽和皇太后八十大壽,下旨仿照西藏的布達拉宮而建,俗稱“小布達拉宮”,“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漢譯。普陀宗乘之廟原本六十余座(現(xiàn)存四十余座)平頂?shù)锓渴桨着_和梵塔白臺隨山勢呈縱深式自由布局,并無明顯的軸線。乾隆帝在此接見了萬里東歸的土爾扈首領渥巴錫。 下面的第一張是我從武烈河東岸的山坡上大概普樂寺的位置用長焦拍攝的,把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一起收進了鏡頭。下面是幾張普陀宗乘之廟的照片。
■8 從武烈河東岸的山上可以將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同時收入鏡頭當中。
■9 普陀宗乘之廟的主要建筑大紅臺。
■10 紅白相間的建筑風格,仿佛到了西藏。
■11 進入廟區(qū)首先抵達碑亭,碑亭中有三座高大的石碑并排而立,中間是《普陀宗乘之廟碑記》,記述建廟的緣由,左右兩側(cè)分別為《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yōu)恤土爾扈特部眾記》。
■12 石碑雕刻非常精美。
■13 這座琉璃牌坊,為乾隆時期盛行的“三間四柱七樓”樣式。中樓前額“普門應現(xiàn)”四字,為乾隆御筆,意為觀音顯現(xiàn)普渡眾生之門,后額“蓮界莊嚴”意為觀音道場。清朝時規(guī)定:“凡蒙古、扎薩克等來瞻禮者,王以下、頭等臺吉以上及喇嘛等,準其登紅臺禮拜。其余有官職者,許在琉璃牌坊瞻叩,余概不準入廟門?!痹诼毠賳T到了琉璃牌坊就得止步,而少數(shù)民族的王公貴旅可以繼續(xù)入內(nèi),登紅臺參拜。
三、須彌福壽之廟
在普陀宗乘之廟的東側(cè)不遠,即是須彌福壽之廟。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西藏六世班禪為慶賀乾隆帝七十大壽,從日喀則扎什倫布寺啟程,長途跋涉兩萬余里歷經(jīng)13個月來到承德。乾隆帝為隆重迎接六世班禪的到來,仿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特建須彌福壽之廟供六世班禪講經(jīng)和居住,所以,須彌福壽之廟又稱“班禪行宮”。 須彌福壽是藏語“扎什倫布”的漢澤,意思就是像吉祥的須彌山一樣多福多壽。班禪行宮是承德外八廟中建成最晚的一座寺廟,整座寺廟充滿了藏式的風格。
■14 進門依然是一座三間四柱七樓式格局的琉璃牌坊,在牌坊正中嵌白石匾額,用滿、漢、藏、蒙四種文字鐫刻乾隆御筆“總持佛境”,意思是“佛居住的勝境統(tǒng)領天下萬法”。
■15 群樓環(huán)繞著的是行宮的主殿妙高莊嚴殿,此為六世班禪來承德祝壽期間的講經(jīng)之所。妙高莊嚴殿平面七間,高三層,上下貫通,殿高28.8米,殿頂為重檐攢尖頂,上覆鎏金魚鱗狀銅瓦。
■16
■17
■18 琉璃萬壽塔巍踞于須彌福壽之廟中軸線最北山巔。建在方形基壇上,壇上,再承以八角形須彌臺基。臺基上裝有石欄桿,南面設踏步上下。塔身為八角形,共七層。底層具有廣闊的木廊,廊上覆以黃琉璃瓦,上面設有八角形平臺,平臺周圍又有石欄桿。
四、普樂寺
普樂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東北,武烈河東岸,坐東面西,居溥仁寺東北,與安遠廟南北相峙,正面隔河遙對永佑寺舍利塔,中軸線隔山宜指磬錘峰。該寺東西長195米,南北寬93米,占地2.4公頃。 普樂寺俗稱圓亭子,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寺門西向。由于當時西北各民族與清朝政府關系日益密切,生活在巴爾喀什附近的哈薩克族和生活在蔥嶺以北的布魯特族,不斷派代表進就朝覲,因此建寺。普樂寺山門為單檐歇山頂,山門內(nèi)有鐘鼓樓、天王殿、宗印殿等建筑。
■19 宗印殿是正殿,重檐歇山頂,殿脊用彩色琉璃瓦拼合成云龍圖案,脊正中有大型琉璃寶塔。殿側(cè)有琉璃“八寶”浮雕。殿內(nèi)供釋迦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三尊佛后各蹲著護法神,一只大鵬金翅鳥。兩側(cè)有八大菩薩塑像。
■20 普樂寺后半部藏式主體建筑稱經(jīng)壇,是集會講道祭祀之所,共有三層。
■21 阇城的第二層。臺高7.2米,四面正中辟拱門,臺上砌雉堞,儼若城池。拱門與門殿之間有甬路相通,東、西拱門之內(nèi)設左右石級登達臺頂,上建廡亭遮雨,西門鐫“舍衛(wèi)現(xiàn)洋”方額。南北拱門對封,具有佛龕功能。臺頂四周環(huán)布琉璃喇嘛塔八座,形狀近同,色彩各異。四角臺座為八角形,白色。四面正中臺座方形,顏色分別是西紫、東黑、南黃、北藍。此八座藏式佛塔都屬功德塔,表釋迦牟尼的“八大成就”;八座塔施五種顏色表“五大”(地、水、火、風、空);東、西、南、北四塔表“極樂世界四方天門”;四角、四面、八方表“四平八穩(wěn)”。
■22 主殿稱“旭光閣”,外觀極似北京天壇祈年殿。閣中須彌座上的主體“曼陀羅”上有一尊銅制的藏傳佛教的佛像,即“上樂王佛”,又稱“歡喜佛”。閣內(nèi)的天花藻井,在外八廟諸寺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23
■24
■25
■26 乾隆帝采納西藏活佛章嘉的建議,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意,名為“普樂”。
五、安遠廟
安遠廟俗稱“伊犁廟”,也稱“金頂寺”。建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仿新疆伊犁河北岸的固爾扎廟規(guī)則修建。固爾扎廟是喀爾喀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寺廟,準噶爾部遠近牧民每年夏季到此集會,頂禮膜拜。該廟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被民族分裂分子阿睦爾撒納潰軍燒毀。清軍平叛後,有功的達什達瓦族全部遷住熱河。乾隆考慮到給達什達瓦族提供佛事場所,遂命在武烈河東岸建造此廟。落成後厄魯特蒙古各部首領每年夏季都到熱河聚會。
■27 在外八廟中,安遠廟的建筑與規(guī)模,遠比不上其它寺廟高大雄偉,但它完全打破了漢式寺廟坐北朝南的“伽藍七堂”的傳統(tǒng)建筑布局。在風格上明顯保留原固爾扎廟的民族風格,其中巧妙地融進了漢、藏民族的建筑精華,從而使整個廟宇從布局、外觀和建筑上,都別具一格,引人矚目。
■28
■29 安遠廟的主體建筑普度殿。面闊、進深均為七間,平面呈正方形,具有蒙古族寺廟中傳統(tǒng)的都綱(講經(jīng)堂)法式,布局嚴謹。殿分三思,通高27米。最下層為磚石砌筑,外觀一層,內(nèi)分兩層,墻壁飾以藏式盲窗,下層正中有三座圓形拱門。中層和最上層為漢式重檐歇山頂樓閣,中間裝有木制菱花隔扇,檐下高懸滿、漢、蒙、藏四種文字的乾隆皇帝題寫的“普度殿”云龍匾額。最上層殿頂用黃剪邊黑赭色琉璃瓦覆頂,正脊上裝置三座鈴狀喇嘛塔,正中稍大,兩側(cè)稍小,兼以八寶法器飾紋。
■30 普度殿內(nèi)正中供奉的主尊佛像是綠度母,綠度母在藏傳佛教中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度母,梵名Tara,全稱圣救度佛母,我國古代稱多羅菩薩、多羅觀音,度母有許多不同的化現(xiàn),包括有二十一度母、五百度母等等,皆為觀世音菩薩之化身,而綠度母為所有度母之主尊,總攝其余二十尊化身之所有功德,她能救八種苦難,如獅難、象難、蛇難、水難、牢獄難、賊難、非人難,又稱為“救八難度母”。同時,還能把稱為五毒的人類行為貪、嗔、癡、慢、疑中的“疑”轉(zhuǎn)成究竟圓滿的智慧,有護持婦婦幼兒的功德。二層樓上供有三世佛和菩薩像,三層樓上主尊是大威德金剛,殿內(nèi)四壁滿繪工筆重彩的壁畫。
■31 關于承德的外八廟,暫時就寫這么點兒吧,等我再去一次,回來再做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