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劉韻遠兒科臨床慣用方

 循天園 2017-07-20

劉韻遠,1917年生,河北省邢臺市人。出生于中醫(yī)世家,1939—1944年畢業(yè)于華北國醫(yī)學院,拜名醫(yī)施今墨先生為師,隨師侍診。1951年在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一院兒科進修結業(yè)。1952年參加北京兒童醫(yī)院工作,歷任該院中醫(yī)科主任、主任醫(yī)師、特級專家、北京中醫(yī)藥學會理事和全國中醫(yī)兒科學會理事會理事、首都醫(yī)學院兒科系特級教授、北京市高級專業(yè)技術職稱評委;1990年被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經(jīng)驗師承制導師,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擔任中國兒童發(fā)展雜志和北京中醫(yī)雜志編委等。

劉老50余年來在院內(nèi)外的大量醫(yī)、教、研工作中,培養(yǎng)了大批中醫(yī)人才,他結合臨床發(fā)表了論文40余篇,主要專著有:《劉韻遠臨床薈萃》、《實用兒科學》等,于20世紀80年代研制了自己的經(jīng)驗方,如:小兒感冒散、兒童咳液、健寶合劑等,現(xiàn)均由北京同仁堂制藥廠生產(chǎn)并投放市場,受到患兒家長的廣泛歡迎。

1.小兒暑濕感冒慣用方

藿香、桔梗、茯苓各9克,川厚樸6克,青蒿10克,蘇梗9克,金銀花、六一散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6劑。小兒感冒是學齡前兒童常發(fā)病和多發(fā)病,對于暑濕型感冒,多見于暑天的感冒,表現(xiàn)為高熱無汗、頭痛困倦、胸悶惡心、厭食不渴、嘔吐或大便溏泄、鼻塞、流涕、咳嗽等癥狀。舌質(zhì)紅,舌苔白膩或黃膩。治宜清暑化濕,佐以透邪之法。

學習和運用體會

感冒病因主要系外感風寒、風熱時邪。小兒寒暖不能自調(diào),體屬稚陰稚陽,肌膚嬌嫩,腠理空疏,衛(wèi)外機能不足。若氣候突然變化,寒溫失常,坐臥汗出當風,沐浴受涼或調(diào)攝不當時,易感受外邪而發(fā)。肺合皮毛,開竅于鼻,外邪自口鼻皮毛而入,客于肺衛(wèi),腠理開合失司,衛(wèi)陽被遏,肺氣失宣,出現(xiàn)惡寒、鼻塞、咳嗽等癥。夏季感受暑濕之邪,暑傷陽氣,濕困脾土,導致高熱、惡寒、身重困倦、嘔吐、泄瀉等暑濕感冒之癥。小兒肺臟嬌嫩,受邪后肺氣失宣,肅降無權,水失通調(diào)而化生痰濕,癥見咳嗽、痰多等夾痰證候。脾主運化,而小兒脾常不足,外感邪氣后可使脾運受阻,乳食停積,而見納呆、嘔吐、泄瀉等夾滯證候。嬰幼兒神氣怯弱,筋脈未盛,若小兒高熱,可導致熱擾肝經(jīng),出現(xiàn)夜臥不寧,驚恐叫擾,甚則驚厥抽搐之夾驚證候。本病多發(fā)生于長夏,即將入秋,為濕熱交蒸季節(jié)。吳鞠通說:“濕溫者,長夏初秋濕中生熱,即暑病之偏于濕者也?!睗裥责?,濕聚熱蒸,不易轉(zhuǎn)化,故病程較長,因濕盛見苔白膩,濕困熱郁,故發(fā)熱纏綿不解,其人困倦乏力,大便溏稀。方中藿香、青蒿、蘇梗、六一散芳香化濕,清暑退熱;加用桔梗、六一散、茯苓、川樸溫中燥濕,健脾利尿;金銀花以透濕中之熱邪,服3劑病情減輕,繼服3劑濕祛熱清而告愈。

2.小兒痰飲常用苓桂化飲湯

茯苓9克,肉桂3克,干姜6克,太子參10克,蘇梗、蘇子各6克,甘草2克。喘重者加銀杏;咳嗽重者加白前,炙百部;痰盛者加橘紅或白芥子。連服6劑,1日1劑,水煎服。

學習和運用體會

小兒痰飲癥多發(fā)生于嬰幼兒時期,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喉嚨間痰聲轆轆如水鳴聲,隨呼吸而發(fā)作,甚則咳嗽喘憋,口流涎水,多伴有面色img21白或蒼黃,眼眶發(fā)青,苔少脈細數(shù)等癥,小兒痰飲癥雖然不能看做是一個孤立的疾病,但作為一個主證在氣管炎、支氣管炎、支氣管腦炎、毛細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中均可出現(xiàn),劉韻遠先生在辨證論治的理論指導下,自擬“苓桂化飲湯”治療此證,每收良效。中醫(yī)學論痰飲,始于東漢之末。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一書中,有“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篇,篇中稱痰飲、溢飲、支飲、懸飲為“四飲”,此外尚論及留飲、伏飲之證?!吨T病源候論》對各種因痰飲而致的病變,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系統(tǒng)的總結,創(chuàng)造性地將痰和飲分別加以論述,為中醫(yī)痰病學說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書中“痰飲病諸候”共16論。劉韻遠先生認為,小兒痰飲一證與脾、肺、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有關。因為小兒生理特點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腎常虛”。腎陽虛弱不能溫熙脾陽,脾陽不振,脾失健運,水濕不化上犯于肺,肺失宣降,上焦水津不能通降與布散,停聚于肺,滯留而為痰飲??芍⒛I陽虛為生痰之因,肺為貯痰之器。劉老細察病機,以“健脾益氣”、“溫陽化飲”之法,自擬了“苓桂化飲湯”,該方是以《傷寒論》苓桂術甘湯化裁而來,基本藥物為茯苓、干姜、蘇子、蘇梗、肉桂、太子參、甘草。方中以茯苓、肉桂為主藥,健脾溫腎,用肉桂置換桂枝,是為了溫補腎陽,太子參、甘草補肺氣脾氣;干姜加強溫中化飲之力;蘇子、蘇梗理氣化飲,縱觀全方,突出了“溫化”二字,正所謂“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以及“善治痰者理其氣”,此之旨也。諸藥合用,其疾自愈。

3.小兒腹瀉慣用方

小兒腹瀉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其中尤以夏秋季節(jié)較為常見。劉韻遠先生認為,本病的病因除喂養(yǎng)不當外,還與天氣的變化有著密切關系。并根據(jù)臨床癥狀的不同,將此病分為濕熱瀉、傷食瀉和虛寒瀉三種類型。

(1)濕熱瀉慣用方:葛根9克,黃連3克,茯苓9克,六一散6克,木香3克,澤瀉6克,豬苓9克,蘇梗6克。發(fā)熱無汗者加蘇梗6~9克。表現(xiàn)為發(fā)熱,大便次數(shù)增多,且瀉下如注,色深黃或綠色,味腥臭而黏;小便短赤,口渴煩躁,食少或惡心嘔吐,舌質(zhì)偏紅,苔白膩,脈細數(shù),治宜清腸泄熱,化濕止瀉。

學習和運用體會

濕熱瀉多因濕熱困脾兼感外邪,以致升降失調(diào)所致。劉老臨床多次提出診治熱瀉時,要區(qū)別濕和熱的偏重。熱泄時酌加蘇梗以發(fā)汗解表、理氣和中;濕重于熱時,用藿香正氣散加減酌加生姜、蒼術、澤瀉、桂枝、豬苓以加強溫化燥濕作用;熱重于濕時,以葛根芩連湯酌加銀花、連翹,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促使表解里和;濕熱并重時,則常用葛根芩連湯合藿香正氣散加減,酌加木瓜、晚蠶砂、薏苡仁、吳茱萸、豆卷、蒼術,以加強健脾滲濕,溫中和營之力。

(2)傷食瀉慣用方:建曲9克,焦山楂9克,谷芽、麥芽、茯苓各15克,雞內(nèi)金9克,半夏6克,丁香2克,木香3克,萊菔子9克。癥見大便次數(shù)增多,含有不消化殘渣稀便,食欲減退,惡心嘔逆,噯氣吐酸,腹?jié)M脹痛,痛時欲便,便后痛減,睡眠不寧喜伏臥,舌質(zhì)正常,苔多垢膩,脈緩,證屬食滯中焦,脾胃不和,治宜消食導滯,理脾和胃。

學習和運用體會

中醫(yī)理論認為,消導之劑不可久服,在消導劑中常寓以補脾之品,使消而不傷正,故劉老治療傷食泄之癥時,常采用通因通用之法,以通代補,認為治療此癥不可拘泥于固澀止瀉之法。方中加用谷麥芽、茯苓、半夏等藥,皆為健脾之物,其中山楂消肉食,麥芽消面食,谷芽消谷食,內(nèi)金可消雜食。經(jīng)臨床證明,用此方法治療傷食泄之癥每收良效。

(3)虛寒泄慣用方:藿香9克,木香3克,丁香12克,山藥15克,干姜3克,茯苓9克,甘草6克,石榴皮6克。久瀉不止者加芡實、石榴皮;脾腎陽虛肢冷者加炮附片、肉桂;口干、尿少,皮膚松弛,精神委靡,或煩躁不安者,為陰液耗傷之故,治當酸甘化陰,宜加適量烏梅、白芍、大棗;氣虛下陷脫肛者加黃芪、升麻。伴有輕度脫水時加太子參、五味子;便次增多且呈稀水樣便者加罌粟殼。此病程較長,以久瀉不止或反復發(fā)作患兒較為常見,臨床常表現(xiàn)為大便清稀或有泡沫,色淡不臭,帶有不消化食物殘渣,精神不振,倦怠乏力,面色無華,四肢欠溫,舌淡苔少,脈沉細緩。證屬脾虛寒泄,運化無力而致。治宜益氣溫陽,健脾止瀉。

學習和運用體會

方中藿香、丁香、木香以芳香化濕,溫脾和胃止瀉;山藥、茯苓、干姜、甘草以溫中健脾止瀉;石榴皮有酸澀固腸止瀉的功能,太子參、五味子有促進肺脾腎功能,加強益氣、健脾、滋陰之力;罌粟殼性極為收斂,為治標之藥。全方合用,疾病自然痊愈矣。

4.小兒唇風常用苓桂術甘湯加味

小兒唇風,俗稱舔瘡。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口唇發(fā)癢,干裂,喜舔,唇周色紅或色素沉著等癥,并伴有形體消瘦,皮膚干燥,舌質(zhì)淡紅,苔少,脈細緩等特征。本病多發(fā)生于學齡兒童時期,劉老認為,添瘡的病因主要由于素日過多食用生冷食物所致。治宜溫補脾腎,升清降濁。在臨床上常用苓桂術甘湯加味治療此類疾病,療效顯著。

處方組成:茯苓15克,肉桂6克,白術9克,干姜6克,黃芪15克,烏梅9克,甘草3克,太子參9克。

學習和運用體會

考苓桂術甘湯最早出自張仲景《傷寒論》中,是治療痰飲之方,有健脾祛濕、溫化痰飲之功。唇風俗稱“添瘡”,多發(fā)于學齡兒童,主要病因多為過食生冷寒涼之物,其病機為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導致三焦氣化不利,“肺為水之上源”,水液的運行和排泄與肺的關系不可忽視;又因脾開竅于口,其榮在唇,故唇為脾之外候,脾失健運,則津液不能上榮于唇故干裂,水濕為病,多出現(xiàn)脾陽受困,脾不布津而口干不欲飲之癥。因此采用苓桂術甘湯加味以期培中滲濕,溫陽化氣,其中甘草干姜湯在《金匱要略》中用治肺萎吐涎沫而不咳,不渴,遺尿,小便頻數(shù),目眩等癥。劉老則用干姜以溫脾肺之寒,甘草補脾肺之虛,同時重用黨參、黃芪補中益氣。中陽得運則脾能散精,升清降濁,用烏梅酸甘養(yǎng)陰治其標;少量木香理氣以助脾氣升;桂枝溫陽力小而改用肉桂,用以加強溫陽化氣,使中陽得復,氣化得行,升降得宜,則病自除,劉老臨床用藥似無奇,而療效甚著。

5.小兒遺尿慣用方

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各15克,干姜6克,五味子、分心木各9克,肉桂6克,木瓜、銀杏各15克。心腎不交者,加茯神、煅牡蠣。水煎服。

學習和運用體會

遺尿癥是指3周歲以后不自主地排尿者。俗稱尿床。常發(fā)生于夜間熟睡時,往往于夢中排尿,尿后并不覺醒。輕則數(shù)夜1次,重則1夜多次。癥狀時消時現(xiàn),有的持續(xù)至青春期才消失。劉老認為凡遺尿癥多為下焦寒,屬虛證。故臨床上常采用溫腎祛寒、固腎縮尿之法。遺尿癥中醫(yī)也稱“遺尿”。祖國醫(yī)學認為,下元虛寒,腎氣不足,不能溫養(yǎng)膀胱,膀胱氣化功能失調(diào),閉藏失調(diào),不能約制水道,可致遺尿;脾肺氣虛,膀胱失約,則小便自遺或睡中小便自出;肝經(jīng)濕熱,火熱內(nèi)迫,可致遺尿;亦有素有痰濕內(nèi)蘊,入睡后沉迷不醒,呼叫不應,而常遺尿者。劉老善用溫藥治療本病,桑螵蛸散加減,療效顯著。方中用桑螵蛸、覆盆子補腎固精;肉桂以散下元虛寒,溫腎助陽,以治命門火衰;干姜溫中散寒以振脾陽;黃芪益氣以助氣機;益智仁、烏藥以行下元之氣;木瓜、銀杏、牡蠣、五味子以縮尿止遺。綜觀全方,腎陽復,氣化行,則疾病得治。

6.小兒鞘膜積液慣用方

葛根、白術各6克,豬苓10克,澤瀉6克,荔核10克,小茴香6克,肉桂3克,川楝子10克,吳茱萸3克。連服12劑,每日1劑,水煎服。

學習和運用體會

小兒鞘膜積液癥在中醫(yī)屬疝癥范疇,是兒科常見病之一。臨床常表現(xiàn)為陰囊腫脹透亮,按之有重墜疼痛感,大者如鴨梨,小者如棗大,形似透亮的氣球。舌淡苔白,也有少數(shù)患者舌紅苔黃。癥屬氣機失調(diào),水濕內(nèi)停。治宜調(diào)理氣機,利水消腫。祖國醫(yī)學對疝證的記載有“沖、狐、厥、癃”等。后世醫(yī)家根據(jù)臨床所見,概括為3類:寒疝、濕熱感寒疝、胎疝。鞘膜積液為胎疝類,又名水疝。病因先天發(fā)育不良,妊娠期情緒不穩(wěn),情志不暢,過于悲傷哭泣或怒氣肝郁,氣急不散以致胎兒氣機受阻,水濕內(nèi)停,邪客厥陰任脈兩經(jīng),足厥陰肝脈環(huán)陰器,抵少腹,任脈起于會陰上毛際入腹,上過關元穴,病在二經(jīng)循行的少腹和睪丸周圍。因此,古有“諸疝厥陰,任脈病”的記載。劉氏認為,治療本病以調(diào)理氣機,利水消腫為主。方中豬苓、澤瀉淡滲利水;白術健脾利濕;肉桂溫下焦,化膀胱之氣,氣化則水自行;荔枝核、吳茱萸、小茴香、川楝子為治疝常用藥,以行氣止痛為主;葛根、升麻以助升提元氣,本方實為標本兼治,服藥后,氣化水行,陰囊腫大消失,免除手術之苦。

7.小兒蛔蟲病慣用方

使君子15克,苦楝皮20克,烏梅、延胡索各15克,川椒、干姜各6克,薏苡仁15克,熟大黃6克。小兒蛔蟲病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之一,臨床常表現(xiàn)為:面黃消瘦,腹部臍周圍陣痛,空腹時尤甚,食欲不振,面部兩頰散在環(huán)狀白斑,按之光滑,不高出皮膚;雙眼結膜出現(xiàn)散在大小不等灰藍色斑點;常有嗜食異物的習慣,如墻灰、煤渣、紙屑、茶葉等物;常出現(xiàn)過敏性皮疹,或皮下散在結節(jié)。劉氏治療本病,自擬驅(qū)蛔湯,經(jīng)臨床檢驗證明,效果良好。

學習和運用體會

關于小兒蛔蟲病的產(chǎn)生,中醫(yī)素有“無積不成蟲”之說法。蓋此病之形成,多因食入帶有蟲卵的不潔食物所致,蟲卵進入腸道致脾胃失調(diào)消化無力,停食停乳,濕熱蘊郁為蛔蟲繁殖生長的基地。劉老依據(jù)中醫(yī)標本兼治的原則,自擬驅(qū)蛔湯,方中重用苦楝皮、使君子。特別是苦楝皮,用量較大,臨床經(jīng)驗證明每公斤體重需達2~3克方可達到有效量;但使君子用量以每公斤體重不超過1克為宜,如用量過大時,反而會出現(xiàn)惡心、反胃等不適之癥;烏梅味酸,蛔蟲聞酸則靜,使蟲麻痹,又可緩解腹痛;薏苡仁、干姜既可滲濕、健脾護胃,又可為蛔蟲之食餌,更可濃縮藥液,并延長藥效;加用熟大黃,不僅能使蛔蟲“得苦則下”,而且能緩瀉大便促使蛔蟲排出體外。另,驅(qū)蟲藥煎煮時間以稍長為好,一般煮30~40分鐘為宜。

8.小兒蟯蟲癥慣用方

百部、檳榔、蒼術各10克,青黛3克,黃柏、青皮各6克。同時用百步草30克,濃煎灌腸,每晚1次。

學習和運用體會

蟯蟲病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寄生蟲病,常由接觸傳染而致。雌蟲常于晚間在肛門、會陰四周圍產(chǎn)卵,當蟲卵排出蟲體時,即具有傳染性,常借手搔癢之機,經(jīng)口傳入腸道,或蟲卵回入直腸,完成自體傳染。幼蟲在盲腸成蟲,形如線頭,色白而小。臨床患兒常有睡眠不安的現(xiàn)象,至午夜尤甚,或夜啼發(fā)驚,女孩常伴有陰道刺癢等不適癥狀,造成尿急、尿頻或陰道炎等癥。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面色蒼黃,形體消瘦,食欲不振,肛門周圍及陰道皮膚紅腫熱痛,伴瘙癢,尿頻,舌淡苔白,脈緩。治宜清化濕熱,滅蟯止癢。關于此病的論述,祖國醫(yī)學早有記載,隋朝著名醫(yī)家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對諸蟲論述甚詳,提出了不同蟲證的證候特點。除《九蟲候》、《三蟲候》之外,又有蚘蟲、蟯蟲、寸白蟲諸“候”之專論;其中“……九日蟯蟲,至細微形如縈蟲”。唐朝孫思邈真人在《備急千金方》中的《九蟲篇》中指出蟯蟲居住于腸之間,明確了蟯蟲寄生在人體的部位。劉氏臨證時常以消積導滯、清化濕熱、滅蟯止癢為主要治則,同時與外用百部液灌腸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療效。外用藥除百部液外,還可用黃連青黛膏(黃連青黛充分研細,油調(diào)成膏狀),每晚洗后,外涂肛門,連用1周,或外用雄黃散(雄黃、官粉各等份研成細粉狀后用白酒調(diào)均),外涂肛門亦能收到良好效果。

9.小兒腦積水慣用方

熟地10克,山茱萸6克,懷山藥15克,肉桂3克,黃精10克,澤瀉6克,茯苓、菟絲子、煅牡蠣各10克。每日1劑,連服3個月。注意少食甜食,多食咸味的菜湯、肉湯等,另外每日加食小米湯適量(加青鹽少許)。小兒腦積水在祖國醫(yī)學屬于“解顱”范疇,系兒科少見病證,治愈較為困難。臨床表現(xiàn)為體弱消瘦,神情呆滯,面色蒼白,頭大,顱骨質(zhì)軟如囊裹水,頭皮光亮,頭發(fā)稀黃且枯,眼瞼下垂,眼球外凸,鞏膜發(fā)藍,頸軟向一旁傾斜,前胸隆起,大便稀溏不消化,四肢欠溫,指紋暗淡等癥。治宜補腎益髓,氣血雙補。

學習和運用體會

腦積水病在兒科為難治重證,用腎氣丸加減治愈本例,說明中醫(yī)藥對一些慢性難治之癥,只要辨證準確,治法得當,用藥準確,同樣可收到良好效果,《素問·陰陽大論》謂:“腎主骨髓,髓屬于腦,腦為髓海?!庇纱丝芍I主藏精,精能生髓,髓居骨中,骨賴髓之濡養(yǎng),髓匯于腦,若腦髓不足,則骨失濡養(yǎng)。本病多屬腎虛腦髓不足,治宜補骨填精,氣血雙補。劉氏正是依據(jù)《素問》之理,辨證論治,并以此立法,根據(jù)《金匱要略》中腎氣丸的治則治療此病,經(jīng)臨床實踐證明,療效滿意。方中腎氣丸補先天之不足,取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加肉桂以補水中之火,鼓舞腎氣,取少火生氣之意,意在水火相濟,益陰潛陽;增加菟絲子以補腎益精;黃精健益脾腎,以增強后天資生氣血之源,另外劉氏建議,患兒應多食咸味菜湯以及肉湯之類,因咸能入腎,達到補腎益髓之效,從而正氣盛,腎氣壯,水火相濟,氣血循行,髓生水飲自行,故腦中積水循經(jīng)而散。

10.小兒咳嗽常用兒童咳嗽液

小兒咳嗽是兒科臨床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年齡越小,發(fā)病率越高。劉老認為,咳嗽不外乎外感咳嗽與內(nèi)傷咳嗽兩大類。就小兒而言,則以外感咳嗽為多,且又以外感風寒所致為最常見。因為這些特點,故劉氏特此研制出“兒童咳嗽液”以供臨床用,效果甚佳。處方組成:炙百部、紫菀、桔梗、甘草、麻黃、杏仁、前胡、枇杷葉、大青葉。

學習和運用體會

劉氏此方適用于小兒外感風寒所致咳嗽、有痰、喘憋等癥,具有潤肺、祛痰、止咳、平喘之功。方中炙百部與紫菀功能清音潤肺、止咳化痰,誠為止咳之要藥,前胡與枇杷葉為清音潤肺、止咳化痰之輔藥,桔梗有提舉肺氣之功,杏仁有降肺氣之力,二藥合用,具有一開一降,使肺氣通暢,祛痰止咳之效自顯;麻黃為治療小兒呼吸道咳喘的常用之品,配用甘草既可抑制麻黃過于辛開,又可止咳利咽,調(diào)和諸藥,使其藥力發(fā)揮更為得當??v觀全方,各味藥材性味平和,既不燥熱又不寒涼,配伍得當,組方合理,使用安全,服用方便,實為小兒止咳化痰之良藥。

11.兒童哮喘常用小兒定喘湯

小兒哮喘有發(fā)作期與緩解期之分,又有寒喘與熱喘之別,故組方用藥各有不同。

(1)治療寒喘慣用方:臨床癥見氣促哮鳴,痰涎清稀,色白有沫,面色暗,口不渴或渴喜熱飲,或寒熱無汗,舌苔薄白或白滑,脈浮緊。

處方組成:炙麻黃、苦杏仁各6克,銀杏果10克,苦桔梗、炙紫菀各6克,炙款冬花10克,紫蘇子6克,干姜3克??戎丶又税俨?、炙白前;喘重加用生代赭石。水煎服。早晚各1次。

(2)治療熱喘慣用方:臨床癥見胸高息涌,哮鳴作聲,痰稠色黃,咳痰不利,胸中煩熱,面赤便秘,渴喜冷飲,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處方組成:生麻黃3克,苦杏仁6克,銀杏果10克,苦桔梗、廣地龍各6克,桑白皮、冬瓜子各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戎丶又税俨?、炙白前;喘重加用生代赭石。水煎服。早晚各1次。

學習和運用體會

本方根據(jù)寒喘與熱喘各自不同的病因病機而定,以治療小兒咳喘為主。劉氏認為小兒咳喘的病機因素有伏痰,感寒誘發(fā),或邪熱蘊肺,氣機失調(diào)而發(fā)咳喘。故治療此癥應以宣降肺氣,化痰為主,同時要結合臨床,隨證加減。方中麻黃功能宣肺平喘;銀杏具有斂肺平喘之力,二藥合用,一開一斂,標本兼治,喘平咳止;桔梗有提舉肺氣之功,杏仁、蘇子有降肺氣之力,諸藥合用,使肺氣得以宣降,痰化則咳喘平,肺氣暢;桑白皮、地龍、冬瓜子、生石膏等諸藥合用,則痰除熱清而咳喘平。

(3)哮喘緩解期(虛證):健兒片(中成藥,劉韻遠先生經(jīng)驗方)。服藥方法:1歲服2片;1~3歲服3片;3歲以上按年齡加1片,最多每次服10片。日服2~3次,3個月為1療程,有感冒發(fā)燒者暫停服藥。

學習和運用體會

本病是多種因素引起的慢性疾病,容易反復發(fā)作,實喘為實邪所致,虛喘為元氣虛所致。實喘者氣長而有余,虛喘者氣短而不續(xù);實喘者,胸脹氣粗,聲高息涌,膨膨然者不能容,唯呼出為快;虛喘者,慌張氣怯,聲低息短,惶然者氣欲斷,勞動則甚,而唯急促似喘,吸長氣后暫時緩解。對于小兒哮喘總的治療原則,一般掌握:未發(fā)宜扶正氣為主,已發(fā)以攻邪為主,為本證之治療大法。寒邪以溫肺化痰,熱痰以清熱宣肺為法。小兒哮喘在急性發(fā)作時,以邪實為主,當攻邪以治其標,重在理肺與脾,常用豁痰、宣肺、降氣等法。緩解期以正虛為主,當扶正以固其本,重在扶脾益腎,培土生金,以調(diào)其臟腑功能,去其生痰之因,以冀減輕和制止發(fā)作,逐步達到根治的目的。另外,劉氏認為,咳喘病的產(chǎn)生,有春夏發(fā)作者,有秋冬發(fā)作者,應該發(fā)作期治標,緩解期治本,或標本兼治之。同時還要結合不同季節(jié),采取“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之法,方能取得明顯療效。

12.小兒濕疹慣用方

濕疹是小兒最常見的皮膚疾病?;加袧裾顣r可使小兒奇癢難忍、夜不成眠、煩躁不安。劉氏根據(jù)多年來臨床經(jīng)驗,研制成了適合干性和濕性的小兒濕疹驗方。

(1)內(nèi)服藥方:金銀花、連翹、地膚子、生地各6~9克,青黛1~3克,白鮮皮6~9克。水煎服,每日1劑,煎2次混合后,日分2~3次溫服。

(2)外用藥方:輕粉3~6克(或雄黃面3~6克代替),枯礬10克,松香粉、煅石膏各20克。共為極細面,加入梅片(或冰片)10克,混合研細面后裝瓶待用。

(3)濕性濕疹用法:先將局部用棉棒蘸芝麻油或蛋黃油擦洗干凈,然后將配好的藥粉局部涂敷,每日2~3次。

(4)干性濕疹用法:用同樣方法將局部洗凈,然后將配好的藥粉用芝麻油調(diào)成糊狀,再用棉棒蘸藥涂敷,每日2~3次。

學習和運用體會

本方為劉韻遠先生經(jīng)驗方,因為本病多發(fā)于人工喂養(yǎng)小兒,故劉氏建議禁忌吃牛奶、羊奶、雞、魚等各種容易引起過敏之食物,宜改喂母乳或乳代粉喂養(yǎng);同時本病在治療過程中不宜用溫熱水洗澡或洗臉,可改用芝麻油清洗局部,更不宜用香皂或肥皂等刺激品洗之,亦不宜穿用毛衣服;為了防止發(fā)生不良反應,本病在發(fā)病期間切忌接種牛痘及各種預防針;平時注意不要讓患兒用手抓撓癢處,以免感染(可以用紗布等做手套)。

13.脾胃虛弱癥常用健兒口服液

健兒口服液具有益氣固表、扶正祛邪、止汗之功效,它是劉韻遠先生經(jīng)過多年臨床經(jīng)驗研制而成。可用于肺胃虛弱、衛(wèi)氣不固引起的感冒、咳嗽、多汗、少食、睡眠不安等癥,經(jīng)臨床實踐證明,患兒服用此藥后小兒食欲明顯增強,體重增多,多汗、容易感冒等癥明顯減少,體質(zhì)較前也得到明顯增強??傆行始s為95.9%。處方組成:黃芪、茯苓、黃精、五味子、雞內(nèi)金、生牡蠣、青黛等。

學習和運用體會

縱觀劉韻遠先生此方,根據(jù)兒童生理特點,采用補脾、補肺、補腎之三補法,增強兒童體質(zhì),抗御外邪,使營氣充沛,衛(wèi)氣固密,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方中以黃芪為君藥,以其補氣力強,不僅能升陽益氣,固表止汗,且善走肌表之故,凡因表虛、衛(wèi)氣不固引起的自汗,易感者皆宜服之,同時黃芪又具生血之效,可用于氣血不足之證。茯苓與黃精為臣藥,茯苓能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益腎壯骨,黃精能補中益氣,健脾胃;五味子、雞內(nèi)金、生牡蠣、青黛共同作為佐使藥,五味子可助斂肺氣,生津止渴,斂陰止汗,與黃芪、牡蠣合用以達補氣益陽、斂汗安神之功效,其中牡蠣益陰潛陽,止汗安神,佐助黃芪,尤適于表虛不固、陰不內(nèi)守的自汗癥狀;雞內(nèi)金健脾消食、止汗縮尿,是治療停食停乳、消化不良之要藥。青黛主要有清熱解毒、涼血清肝之效。兒童特點是體弱、消化弱,易停食化熱,諸多補益健脾藥合用佐以青黛可使內(nèi)熱清解,補而不膩。全方合用,共奏全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