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長安城中有三組宮殿群,即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南內興慶宮,其中興慶宮建成較晚,這里暫不涉及,容后介紹。唐朝前期還在長安、洛陽之外建有不少離宮別館,其中有些比較重要,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發(fā)生在那里,所以有必要簡要地予以介紹。 一、太極宮 西內太極宮是隋文帝時期興建大興城時修建的一組龐大的宮殿群,當時稱之為大興宮。唐朝建立后,改大興城為長安,改大興宮為太極宮,成為唐王朝的政治中 心。為了更清楚介紹太極宮,有必要將長安城的基本布局作一介紹:唐長安城分為三大部分,即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宮城除了太極宮外,還包括掖庭宮和東宮,前 者位于太極宮的西面,后者位于其東面,分別為嬪妃與太子居住的地方。宮城位于長安城的最北面,背靠長安城外的一條從西向東的高坡——龍首原,宮城的南面便 是皇城。皇城是唐朝政府各機關的所在地,是唐王朝的行政中心所在地?;食侵獗闶峭夤?,坊市及官員、百姓都?。ㄌ帲┰谕夤?。無論外郭城還是皇城、宮 城,都有高大夯土城墻,十分雄偉。 太極宮考古實測東西長2820.2米,南北長1843.6米。南面有五個大門,正中的門叫承天門 (位置在今陜西西安蓮湖公園南墻),門外與皇城之間的東西橫街寬三百余步,是長安城最寬的街道,實際就是一個廣場。承天門是舉行“外朝”的地方,每逢國家 大典,如改元、大赦、元旦、冬至大朝會以及閱兵、受俘等,皇帝均登承天門舉行大典。太極宮的前殿名叫太極殿,是舉行“中朝”的地方,每月的朔望朝都在這里 舉行。太極殿北邊的兩儀殿是舉行“內朝”的地方,“常日聽朝而視事焉”(《唐六典》卷7《工部尚書》)。包括這兩殿在內,太極宮共有十六座大殿,位于中軸 線上除了這兩座大殿外,還有甘露殿、延嘉殿。在這四座大殿兩側有武德殿、承慶殿、安仁殿、昭慶殿等大量建筑群,著名的陳列功臣畫像的凌煙閣也在太極宮內。 太極宮北門即玄武門,這里駐有保護皇宮的重兵,所謂“玄武門之變”就是在這里發(fā)生的。 出了玄武門便是西內苑,有苑墻環(huán)繞,并駐有禁 軍,可以從北面保衛(wèi)宮城的安全。承天門大街對面的皇城,在北面沒有城墻,而宮城南面卻有高大城墻。站在宮城城墻上,可以居高臨下俯瞰到皇城中的一切。寬闊 的承天門大街實際上就是一片開闊地,且寬度超過了一箭之遙,這種設計對保證宮城南面的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 唐長安城的這種建筑布局形成了城中城的格局,太極宮就處在長安城的中央位置,既體現(xiàn)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又有利于皇宮的安全保障,這種建筑格局對后世京城的規(guī)劃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 二、大明宮 大明宮本來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八年(634)為其父李淵修建的一處避暑的宮殿,當時稱之為永安宮,還沒有完全建成,李淵便死去了。其位置在長安城北的 龍首原上,即長安城東北角的禁苑之內,其南墻即外郭城的北墻,就像長安城突然長出了一個頭一樣。龍朔二年(662),唐高宗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次年高 宗便搬到大明宮居住和處理朝政。自此以后,除了唐玄宗外,唐朝的歷代皇帝都居住在這里,遂使其政治中心由太極宮轉移到了大明宮。 大明 宮位于今陜西西安火車站北部偏東一公里多的龍首原上,實測宮城西墻長2256米,北墻長1135米,南墻長1674米,東墻長2614米,略呈楔形。大明 宮南墻與太極宮一樣設有五個城門,中間的正門叫丹鳳門,丹鳳門大街寬一百二十步。丹鳳門與承天門相似,凡改元、大赦、獻俘等重大活動,皇帝都要駕御丹鳳門 城樓主持。 大明宮的正殿是含元殿,它與丹鳳門及宣政殿、紫宸殿等大殿處在同一條中軸線上,構成了大明宮主體建筑。含元殿前東西兩側有 含元殿遺址 大明宮實測圖翔鸞、棲鳳二閣,其夯土臺基考古實測高三米余,東西長75.9米,南北寬42.3米,左右兩側有形成斜坡臺階的龍尾道由平地直通大殿。含元 殿是舉行“外朝”的場所,也是當時長安城內最宏偉的建筑,非常壯麗,站在含元殿前,終南山清晰可見,長安街市盡在眼前?,F(xiàn)在地面建筑物雖然蕩然無存,但站 在其宮殿遺址上仍可體會到當日登高望遠,視野開闊的情景。 含元殿后的宣政殿是皇帝舉行“中朝”的場所,其后面的紫宸殿是舉行“內朝”的場所,紫宸殿西北面的延英殿是皇帝召見宰相議政的場所,并形成于“延英召對”制度,在唐朝中后期的政治生活中處于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著名的麟德殿建筑群始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間(664—666),前、中、后三殿相連,以中殿為主殿,并有回廊相繞,與東亭、西亭和郁儀、結鄰樓對稱,開創(chuàng) 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新風格。考古實測殿基遺址東西寬70余米,南北長130米,規(guī)模非常之大。這里是皇帝召見外國使者和舉行盛大宴會的場所。 大明宮中除了以上所述的主要建筑外,處在中軸線上的大殿還有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東西兩側有珠鏡殿、清思殿、太和殿、綾綺殿、浴堂殿、宣徽殿和紫蘭殿、含冰殿、承香殿、大福殿、會慶殿、金鑾殿等建筑。由于大明宮位于太極宮的東面,故又稱東內。 大明宮內還有太液池,它位于中軸線上,在含涼殿以北、玄武殿以南的中間位置上,是長安城中規(guī)模頗大的一處皇家苑池。近年來考古隊在太液池南岸遺址進行了 面積為2800多平方米的發(fā)掘,揭示出南岸中段的池岸遺跡,岸坡陡緩不均,岸線彎曲有致。池內岸邊有欄桿式水上廊道和水上亭榭類建筑遺跡,初步向世人揭示 出了太液池周邊廊榭相連,水域遼闊的宏大氣勢。有關唐代大明宮的真實面貌目前還不能說完全了解,相信隨著考古事業(yè)的發(fā)展,更多的謎底將不斷地得到揭示,完 全了解大明宮的全部情況為時不會太久了。 三、離宮別館 唐朝的皇帝與其他王朝的帝王一樣,也在各地修建了不少的離宮別館,主要集中在長安、洛陽周圍。這些離宮規(guī)模大小不一,有的是在前朝離宮的基礎上改建的,有的是在李氏家族舊宅的基礎上擴建的,當然也新建了一部分。詳情如下: 龍躍宮,位于今陜西高陵縣城西李觀村。這里是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昞的舊宅,也是李淵的出生地,故李淵于武德六年(623)改名為龍躍宮。武德七年、八年,李淵兩次駕臨龍躍宮。唐德宗改為修真觀,供奉有高祖真容,后梁時罷廢。 慶善宮,位于今陜西武功縣南十八里處渭水岸邊,由于渭河水流的沖刷,故址早已沖毀,成為河床了。據(jù)《長安志》記載,唐高祖李淵在武功共有三處住宅,只有 慶善宮既是高祖舊宅,又是太宗出生之處,所以在武德元年(618)稱為武功宮,六年改名為慶善宮,其他兩處后均改為佛寺,即乘本寺與寶意寺。武德七年,高 祖駕臨慶善宮,一共住了六天。太宗即位后,于貞觀六年(632)率領文武百官駕臨慶善宮,大宴群臣與故老。太宗即席賦詩,命起居郎呂才配樂,取名為《功成 慶善樂》,又命六十四名童子起舞,以歌頌太宗的功德。此后,太宗還數(shù)次駕臨過慶善宮,并進行了擴建。后來李世民為了紀念其母親,遂改慶善宮為慈德寺,具體 時間不詳。 通義宮,位于唐長安城朱雀西街之西的通義坊。這里原本是李淵在長安的舊宅,武德六年(623)改名為通義宮。貞觀元年(627),太宗下詔將其改為尼寺。 九成宮,位于今陜西麟游縣新城區(qū)。根據(jù)記載,唐九成宮原為隋仁壽宮,建于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由宰相楊素監(jiān)建。由于仁壽宮地處山區(qū),道路崎嶇且 工程巨大,成千上萬的民工因此勞累而死。因此隋文帝非常生氣,但由于獨孤皇后十分喜愛這座離宮,結果隋文帝不僅沒有處罰楊素,反而賞賜了大量錢財。隋文帝 很快也被仁壽宮的華美建筑、秀麗景色所征服,并改年號“開皇”為“仁壽”。仁壽二年(602),獨孤皇后先死于仁壽宮。仁壽四年,隋文帝也死在了仁壽宮。 唐貞觀初,太宗因南征北戰(zhàn)而積勞成疾,群臣建議修筑離宮以避炎暑,太宗決定以隋仁壽宮為基礎加以修繕,并改名為九成宮。自貞觀六年(632)到十八年 (644),太宗曾五次來九成宮以度過夏天的炎熱。這座皇家園林的天然風光與人工建筑渾然一體的巧妙設計,在唐代就吸引了不少文人騷客。王勃、王維、杜 甫、李商隱等都曾游覽過九成宮,并留下了不少詩作。唐代畫家李思訓曾繪有《九成宮紋扇圖》,其子李昭道也繪有《九成宮圖》。至于《九成宮醴泉銘碑》,更是 蜚聲海內外,它是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的代表作,被譽為楷書之宗。因此九成宮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對后世都有很大的影響。唐高宗永徽二年(651),改為萬年宮。 乾封二年(667),又恢復舊名。 玉華宮,位于今陜西銅川市北面金鎖鄉(xiāng)玉華村北山間,南距銅川市約四十公里。興修于唐高祖武德七年 (624),當時取名仁智宮。由于仁智宮是一處集避暑、休閑與狩獵為一體的勝地,太宗遂于貞觀二十一年(647)下令興修玉華宮,以鳳凰谷原仁智宮建筑為 主體,以玲瓏的石橋、廊道將西北的蘭芝谷與東北的珊瑚谷連接為一個大宮苑。其宮殿名字有據(jù)可查的共六處,即玉華殿(正殿),其北為排云殿,再北是慶云殿, 還有慶福殿、暉和殿(太子所居之宮)、肅成殿(后改肅成院)。在鳳凰谷東北的珊瑚谷還建有別殿。整個玉華山東西十多里的三個山谷中共修了九座巍峨的宮殿, 五個高大華麗的宮門,中間有橋和廊道接連,總稱玉華宮。由于這里避暑勝于九成宮,加之距長安也近,所以晚年的太宗經(jīng)常將這里作為避暑的最佳選擇。 唐高宗崇信佛教,即位后于永徽二年(651)改玉華宮為寺。顯慶四年(659),著名高僧玄奘請求尋一處幽靜之地翻譯佛經(jīng),高宗遂請其到玉華寺居住并主 持翻譯工作。隨著玄奘僧徒的到來,玉華寺才真正成為佛教圣地。從近幾年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成果看,玄奘僧徒譯經(jīng)的地方是故玉華宮的正殿玉華殿。這里蒼松環(huán)繞, 靜穆異常。玄奘僧徒在玉華寺從顯慶五年(660)正月一日開始翻譯梵本共二十萬頌的《大般若經(jīng)》,至龍朔三年(663)冬月二十三日完成,歷時三年整。不 久,玄奘病死于玉華殿,其后眾僧徒也相繼離去,從此玉華宮便冷清下來了。 翠微宮,位于今陜西西安市長安區(qū)黃峪寺村,其村盤山而上,處 在秦嶺深處。翠微宮初稱太和宮,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所建。貞觀二十一年(647),太宗重修太和宮,并改名翠微宮。唐憲宗元和間廢宮為寺,宋太宗太 平興國三年(978)改稱永慶寺,明清重修。如今除了殘垣斷壁、塔石零落外,地面建筑已蕩然無存了。翠微宮所在地海拔1300米,比西安市高出900米, 加之植被、地勢、季節(jié)的影響,這里的年平均氣溫比西安低6℃左右,這就是高祖與太宗把避暑離宮建于這里的根本原因。翠微宮的宮殿建筑情況已不可考,只知有 翠微殿、含風殿等宮殿名。太宗在世的最后三年中,有兩年的盛夏是在翠微宮度過的,并且最終病死于這里。上面提到唐憲宗元和中把翠微宮改為佛寺,也有學者認 為改寺的時間應在唐玄宗天寶末年或唐肅宗統(tǒng)治時期。 華清宮,位于今陜西西安市東三十公里處的臨潼區(qū)驪山腳下。華清宮得名于唐玄宗時 期,但是其作為天子離宮卻由來已久,早在西周末期就將這里作為游覽勝地。以溫泉湯為中心而興建離宮別館,始于秦始皇統(tǒng)治時期。如果說秦朝的興建初步奠定了 皇家離宮的基礎,漢武帝時的大規(guī)模擴建則使其成為長安東面最為重要的離宮之一。此后,歷代都在這里進行過興建,從而使驪山溫泉的利用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貞觀十八年(644),太宗詔閻立德營建驪山宮殿,賜名湯泉宮。唐高宗咸亨三年(672),改名溫泉宮。唐玄宗天寶六載(747),正式定名為華清宮,取 “溫泉毖涌而自浪,華清蕩邪而難老”之意。宮內的湯池也稱為華清池,其名稱一直沿用到今天。 唐代的華清宮充分利用了當?shù)氐牡匦?,使其成為一座結構嚴謹、雄偉壯麗的龐大宮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溫泉為中心,都布設在山前洪積扇面上,構成華清宮的核心。然后向山上和山下展開,利用地 華清池貴妃湯遺址形特點,布設不同類型和用途的樓閣亭榭。山上遍布青松翠柏,山下有芝蘭谷、荔枝園、芙蓉園、梨園、椒園、東花園等,處處生機盎然。建筑 物倚山面水,鱗次櫛比,周圍繞以羅城。主要建筑有左右弘文館、左右朝堂、左右講武殿、后殿、前殿、瑤光樓、飛霜殿、長生殿、玉女殿、七圣殿、功德院、羽 帳、瑤壇等。飛霜殿是玄宗住宿的地方,其南就是御湯九龍殿。九龍湯亦曰蓮花湯,蓮花湯的西北就是楊貴妃賜浴湯,亦名海棠湯。湯池用石砌成,形似一朵盛開的 海棠花。楊貴妃長期沐浴于此,后世就干脆稱之為貴妃池了。玄宗幾乎每年十月出幸華清宮,歲末始還長安。從開元二年(714)到天寶十四載(755)的四十 一年間,他先后出幸華清宮三十余次,甚至還有一年去兩次的情況。因此,可以說唐玄宗統(tǒng)治時期是華清宮最為鼎盛的時期。 安史之亂以后, 由于政局不穩(wěn),雖然有皇帝偶然也去,但次數(shù)卻是非常有限的,從而使華清宮逐漸冷清了下來。在華清宮失去往日繁華景象的同時,殿宇也得不到及時的修葺,不僅 如此,還免不了人為的破壞。如唐代宗時,大宦官魚朝恩為了修建章敬寺,便拆毀過華清宮的樓榭。到了后晉時期,遂將其改為靈泉觀,賜給了道士。到了宋代,這 里已是一片破敗景象。至元明清時期,又進行過一定程度的修整,現(xiàn)在的華清池大致上保留了清初時的基本格局。 奉天宮,建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位于嵩陽縣北嵩山之南,具體位置已不可考。建成后,高宗曾經(jīng)兩次住在這里。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死去,頒遺詔廢去奉天宮。次年,即文明元年(684)二月,改為嵩陽觀。 三陽宮,武則天圣歷三年(700)十一月修造于嵩陽縣,具體位置在今河南登封市東南告成鎮(zhèn)石淙山中。武則天數(shù)次居住在這里,并與群臣游石淙山,在石淙河 兩岸的巨石上有兩通題有詩句的摩崖碑,記載了當時宴游賦詩的盛事,這是至今留下來的有關三陽宮的僅有遺跡。長安四年(704)正月,下詔毀三陽宮,取其材 木以營建興泰宮。 興泰宮,位于洛州壽安縣西南四十里的萬安山,今河南宜陽縣趙保鄉(xiāng)西趙保村仍有其遺址存在。興泰宮建于長安四年,直到唐玄宗開元后期仍然存在,玄宗曾在這里居住過。 襄城宮,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建,位于汝州臨汝縣鳴皋山,但至今仍沒有找到其遺址。此宮建成后的次年三月,太宗駕幸這里,由于此宮煩熱,加上當?shù)囟嘤卸旧撸谑翘谙铝顝U去了此宮。因此,襄城宮僅僅存在了半年時間。 此外,在長安與洛陽沿途,唐朝歷代皇帝都修建了不少離宮,如華陰的瓊岳宮、金城宮,鄭縣的神臺宮,陜縣的繡嶺宮,澠池的芳桂宮,福昌的福昌宮,永寧的崎岫宮、蘭峰宮等,就不一一詳述了。 |
|
來自: liuhuirong > 《唐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