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尹銘
中國人喜補不喜泄,即使是在21世紀社會主義的今天,一生病還是會覺得這兒虛那兒虛的,你要開個大黃,患者會問你,可不可以減點量,要是你開個巴豆,那完了,你得解釋半天了。關(guān)于巴豆的傳說和故事太多,如果有一個人恨另外一個人,然后他就會說,早晚有一天我弄點巴豆毒死你,民間還有用枝、葉作殺蟲藥或毒魚,所以,從小開始,在人們的印象當中,巴豆就是很厲害的中藥了,至少能夠毒死人。
巴豆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為木部下品,又稱猛子仁,剛子,巴菽、雙眼龍等。巴豆原植物為灌木或小喬木,高3~6米;嫩枝被稀疏星狀柔毛,枝條無毛;葉紙質(zhì),卵形,稀橢圓形,頂端短尖,稀漸尖,有時長漸尖,基部兩側(cè)葉緣上各有1枚盤狀腺體,托葉線形,長2-4毫米,早落;總狀花序,頂生,長8~20厘米,苞片鉆狀,長約2毫米;雄花:花蕾近球形,疏生星狀毛或幾無毛;雌花:萼片長圓狀披針形,長約2.5毫米,幾無毛;子房密被星狀柔毛,花柱2深裂。蒴果橢圓狀,被疏生短星狀毛或近無毛;種子橢圓狀,長約1厘米,花期4~6月。
巴豆,在中藥中指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實,有大毒,屬峻下逐水藥,產(chǎn)于巴蜀,其形如豆,故名。本品呈卵圓形,一般具3棱。表面灰黃色或稍深,粗糙,有縱線6條,頂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剖開果殼,可見3室,每室含種子1粒。種子橢圓形,略扁,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點狀的種臍及種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點,其間有隆起的種脊;外種皮薄而脆,內(nèi)種皮呈白色薄膜;種仁黃白色,油質(zhì)。無臭,味辛辣。以個大、飽滿、種仁色黃白者為佳。
巴豆生于村旁或山地疏林中,或僅見栽培,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怕霜凍,所以巴豆主要產(chǎn)于浙江南部、福建、江西、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和云南等省區(qū),為較四川道地中藥材,在四川從梁代開始由野生變家種,產(chǎn)量居全國之首,其中又以宜賓的產(chǎn)量最高,占全國產(chǎn)量的90%。北方很難見到,也就不用擔心有人隨手拿起地上一顆巴豆來毒你了。
很多的人在看見巴豆的時候,第一個時間想到的就是瀉藥,是的,在很多的電視劇中都會出現(xiàn)巴豆,這是一種一瀉千里的瀉藥,其實除了瀉藥的功效之外,巴豆還有自己神奇的功效。巴豆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經(jīng)。功效峻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外用蝕瘡。入丸、散服,每次0.1~0.3g,外用適量。大多數(shù)制成巴豆霜用,以減低毒性。體弱者、孕婦忌用。服巴豆時,不宜食熱粥,熱開水等,以免加劇瀉下,服巴豆瀉下不止者,用黃連、黃柏煎湯冷服或食冷粥以緩解。
巴豆性大熱,斬關(guān)奪門之將才也,能開大寒之道。寒凝大腸猶如大雪行軍,巋然不動,得巴豆則冰雪消化,寒凝散盡,則軍得行,寒積得下也。寒痰凝聚而成痞,寒凝血瘀而成癥瘕,如得巴豆則寒痰得化,癥瘕得散?!侗静輩R言》:“巴豆,推蕩臟腑,開通閉塞之藥也。左氏曰,此劑味甚辛斂,氣甚熱烈,性甚剛猛,攻關(guān)拔固,功過牽、黃,摧滯逐實,力浮硝、戟,追逐一切有形留著、久頑不遜之疾,如留飲痰癖、死血敗膿、休息結(jié)痢、寒痰哮喘,及一切生冷、魚、面、油膩、水果、積聚、蟲積,或水腫大腹、寒疝、死胎、痞結(jié)、癥瘕諸證,下咽即行。”
本品辛熱,能峻下冷積,開通腸道閉塞。可單用巴豆霜裝入膠囊服,或配大黃、干姜制丸服,適用于寒邪食積,阻結(jié)腸道,大便不通,腹?jié)M脹痛,病起急驟,氣血未衰者,如三物備急丸(《金匱要略》)。
本品峻瀉,有較強的逐水退腫作用。用治腹水臌脹,可用巴豆配杏仁為丸服(《肘后方》)。近代用本品配絳礬、神曲為丸,即含巴絳礬丸,用治晚期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
本品能祛痰利咽以利呼吸。治喉痹痰涎壅塞氣道,呼吸困難,甚則窒息欲死者,可單用巴豆,去皮,線穿納入喉中,牽出即蘇;近代用于白喉及喉炎引起喉梗阻,用巴豆霜吹入喉部,引起嘔吐,排出痰涎,使梗阻癥狀得以緩解。治痰涎壅塞、胸膈窒悶、肢冷汗出之寒實結(jié)胸者,常與貝母、桔梗同用,如三物小白散(《傷寒論》)。此外,小兒痰壅、乳食停積甚則驚悸者,可用本品峻藥輕投,可祛痰、消積,常與膽南星、朱砂、六神曲等同用,如萬應(yīng)保赤散(《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本品外用有蝕腐肉、療瘡毒作用。治癰腫成膿未潰者,常與乳香、沒藥、木鱉子等熬膏外敷,以蝕腐皮膚,促進破潰排膿;治惡瘡,單用本品炸油,以油調(diào)雄黃、輕粉末,外涂瘡面即可。
眾所周知,巴豆有大毒,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但自古以來也有報道用巴豆治療痢疾、腹瀉有良好的療效,《湯液本草》:“可以通腸,可以止泄,世所不知也?!崩顣r珍云:“巴豆峻用則有去病之功,微用亦有捶緩調(diào)中之妙”??梢姽湃苏J為巴豆既具有瀉下作用,又具有止瀉功能,古今臨床常用巴豆炭及小劑量巴豆霜治療久痢或慢性腹瀉卻有良好的療效。但巴豆是否起所謂雙向作用有必要進一步澄清,否則有害于后人。
臨床上,根據(jù)古人這一理論,用治久瀉有效,其因有三:一是巴豆多數(shù)去油用渣(巴豆霜),或燒炭取用,已失去原性,未達到通瀉量,則久瀉不瀉,而瀉自止;二是取巴豆炭,大多數(shù)用炭的藥物,一般具有止?jié)饔?,巴豆炭可能也有止瀉作用;三是將巴豆與它藥共炒,棄去巴豆,借助它藥作用,而達到先瀉后止的效果,所以,巴豆本身不存在止瀉作用,只有通下之功,不存在雙向調(diào)節(jié)的作用。
巴豆與大黃,一為“劫霸”,一為“將軍”,同為攻下藥。但二者有一熱,一寒之不同,巴豆性熱,臟腑多寒者用之。大黃性寒,臟腑多熱者用之。對于胃腸實積阻塞不通者,寒實相結(jié)用巴豆,熱實相結(jié)用大黃?!侗静萃ㄐ罚骸鞍投狗A陽剛雄猛之性,有斬關(guān)奪門之功,氣血未衰,積邪堅固者,誠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輕妄投之,禍不旋踵。巴豆、大黃,同為攻下之劑,但大黃性冷,腑病多熱者宜之;巴豆性熱,臟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傷寒傳里惡熱者,多用大黃。東垣治五積屬臟者,多用巴豆。”
《本草綱目》:“巴豆與大黃同用,瀉人反緩,為共性相畏也。”《良方自序》:“巴豆善利也,以巴豆之利為之未足,而益之黃,則其利反折?!薄侗静輦湟分幸嘤邪投埂芭c大黃同用,反不瀉人”之說。實驗表明,辛熱的巴豆與苦寒之大黃合用后,不但腸容量沒有增加,相反,混合組腸容量與單純用大黃組相比較顯著減少而瀉下作用降低。但若病情冷結(jié)熱結(jié)同存,寒熱錯雜,須寒熱并用方與病情合拍,二物同用前人亦不少見,如《圖經(jīng)本草》中三物備急丸即大黃、巴豆、干姜同用以治心腹諸疾。
“巴豆性情最為烈,偏于牽牛不順情?!卑投古c牽牛配伍前后的部分藥理研究結(jié)果表明合用后瀉下作用增強,抗炎作用減弱,免疫功能降低,對胃粘膜的損傷加重,體重減輕,死亡率增加,對理化刺激的反應(yīng)性降低,臨床上不能以巴豆與牽牛配伍。 |
|
來自: 歆嶼 > 《中醫(y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