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喜訊 就在剛剛, 北京時間2017年7月8日 從波蘭傳來世界遺產(chǎn)大會最新消息: 中國鼓浪嶼通過審核! 正式躋身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鼓浪嶼位于廈門島西南隅,面積1.88平方公里。19世紀中葉,這里成為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前沿,先后有18個國家在此建立領事館,薈萃大量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遺產(chǎn)。鼓浪嶼素有“世界建筑博覽”美譽,近代居住型社區(qū)至今保持著適宜人居的使用功能和公共服務體系,賦予她突出的文化、歷史、藝術價值,受到世界認可和矚目。 2008-2017 九年申遺長跑 鼓浪嶼終于迎來 她歷史性的一刻 從此走向世界,驚艷寰宇! ▼ 此刻,所有廈門人的心跳 都在為鼓浪嶼驕傲! 也為中國驕傲! 至此,中國擁有52項世界遺產(chǎn) 成為世界級遺產(chǎn)最多的國家! 海上花園,萬國建筑, 迷人海灘,文藝圣地, … … 鼓浪嶼'申遺'成功了, 保護這處自然歷史瑰寶的路 才剛剛起跑… 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遺產(chǎn)構成要素 1 瞰青·西林別墅 瞰青別墅(今天的永春路73-75號)是1916年安南(越南)華僑黃仲訓在日光巖下巖仔腳購地建造的別墅,體現(xiàn)濃郁的東南亞殖民建筑風格。1927年,他又在日光巖西北側開始建設西林別墅(今天的永春路71號)。 2 黃家花園 黃家花園(今天晃巖路27、29、31號)原為印尼華僑黃奕住1920年回國定居時興建的別墅,占地面積 12000平方米。整組建筑和園林體現(xiàn)出鼓浪嶼近代建筑中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對時代流行建筑風格的追求。 3 海天堂構 海天堂構是由菲律賓華僑黃秀烺和黃念憶共同于1920年到1930年間建成的宅園,由門樓與五座建筑組成的大型宅院,總占地6500平方米。堪稱鼓浪嶼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筑。 4 楊家園 楊家園由菲律賓華僑楊忠權 、楊忠懿于20世紀初興建的四幢洋樓構成(今天的鼓新路27、29、31號、安海路4號),位于筆架山東側,占地面積4100多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560平方米。 5 八卦樓 八卦樓(今天的鼓新路43號)是臺灣商人林鶴壽1907年投資興建的大型別墅。體量和高度都是鼓浪嶼別墅之最。 6 番婆樓 1927年菲律賓華僑許經(jīng)權建造的“番婆樓”(今天的安海路36號),是一座華僑建造的大型殖民地外廊風格別墅建筑,并在其建筑布局、立面裝飾、園林庭園設計中表現(xiàn)出強烈的來自本地建筑文化與工藝的影響。 7 菽莊花園 菽莊花園位于鼓浪嶼的南面港仔后海濱(今天的港仔后7號)。臺灣遷居鼓浪嶼的富紳林爾嘉,懷念臺北板橋故園,于1913年創(chuàng)建“菽莊吟社”并建菽莊花園。 8 廖家別墅(林語堂故居) 從興賢宮舊址所在路口(今天的馬約翰紀念廣場)進入漳州路,路北的一條深巷內(nèi),有一塊小場地,它的西、北兩側,一座建筑面朝西,建在高臺基之上,另一座面朝南,名為“立人齋”,這兩座建筑就是廖家別墅。 9 黃賜敏別墅 該建筑(今天的泉州路99號)建于1922年,由工匠金奎設計。1924年由旅菲華僑黃賜敏 買下作為私人住宅。該建筑磚木石混合結構,建筑面積850多平方米。其頂部設略高出屋面的鼓座,各覆八棱形攢尖穹頂,形似南瓜,因此取名“金瓜樓”。 10 春草堂 春草堂(現(xiàn)在的筆山路17號),位于筆架山西北制高點,建于1933年,是當時廈門最大的營造商——華僑許春草為自己設計、建造的住宅。這座兩層建筑為磚石木混合結構,建筑面積為近490平方米。建筑整體造型端莊樸實,簡潔但細部考究,強調(diào)材料質感的對比。 11 黃榮遠堂 建于1920年的黃榮遠堂(今天的福建路32號)是鼓浪嶼華僑花園洋房建筑的優(yōu)秀代表之一。該建筑早先是菲律賓華僑施光從的別墅,1931年,被華僑黃仲訓買下,將其房地產(chǎn)公司“黃榮遠堂”辦事處總部從泉州路74號遷至該建筑。 12 鼓浪嶼工部局遺址 工部局遺址位于鼓新路與三明路交叉口北側靠近海岸的一處臺地上,是鼓新路40號。1903年至1908年鼓浪嶼工部局成立之初曾租用這座洋行建筑辦公,這是鼓浪嶼現(xiàn)存惟一一處工部局辦公建筑遺存。 13 燕尾山午炮臺遺址 燕尾山午炮位于燕尾山脊平坡處,由廈門海關設立。19世紀后期,廈門海關港務管理部門“理船廳公署”,在“燕尾山”坡頂設置了一門“霧炮”,起到指引船只的作用。每星期六午間12點整時鳴炮兩響。 14 和記洋行倉庫遺址 在今天鼓浪嶼的三丘田碼頭附近,即是當時的和記洋行(Boyd Co.)的倉庫設施遺存,這所洋行開始是經(jīng)營船舶維修業(yè)務的,19世紀50年代末成立。該遺址今天只剩下原倉庫建筑下半部外墻,以及石砌門窗的邊框。 15 三丘田碼頭遺址 三丘田碼頭遺址,是鼓浪嶼早期少數(shù)尚存的碼頭遺址,是當時鼓浪嶼后島(內(nèi)厝澳一帶)居民來往廈門主要利用的碼頭?,F(xiàn)存的三丘田碼頭遺址歷經(jīng)多次修葺。 16 救世醫(yī)院和護士學校舊址 1898年,歸正教會牧師郁約翰將平和小溪美國教會所屬救世醫(yī)院總院遷到鼓浪嶼,增設醫(yī)院女部,男女二部合稱為“鼓浪嶼救世與威赫明娜醫(yī)院”, 這也是鼓浪嶼第一座綜合性醫(yī)院。 17 博愛醫(yī)院舊址 1918年,中日兩國商人共同投資創(chuàng)辦“臺灣博愛會醫(yī)院鼓浪嶼分院”。現(xiàn)存鹿礁路海邊的博愛醫(yī)院是一座大型綜合醫(yī)院,是廈門20世紀30年代醫(yī)療設備最完善、技術力量最雄厚的醫(yī)療機構。 18 私立鼓浪嶼醫(yī)院舊址(宏寧醫(yī)院舊址) 美國歸正教會醫(yī)生錫鴻恩1925年在鼓新路44號開設“錫鴻恩診所”,后來更名為“宏寧醫(yī)院”。1931年10月,由“宏寧醫(yī)院”培養(yǎng)出來的一批本土醫(yī)生聯(lián)合商人,共同籌組了一所由鼓浪嶼華人所開辦的醫(yī)院,取名為“私立鼓浪嶼醫(yī)院”。 19 毓德女學校舊址 1845年,美國歸正教會在廈門寮仔后開辦了第一所小學,1910年該學校正式更名為“毓德女學?!?。建國后,“毓德女中”與“懷仁女中”合并,先后改為鼓浪嶼女子中學和廈門女子中學,后并入廈門二中,校址仍在鼓浪嶼島上。 20 蒙學堂舊址(吳添丁閣) 今天的安海路6號建筑建設之初是殷承宗祖父的私宅,建于1908年。在1908年至1911年之間曾借給教會辦學,是蒙學堂的第二校址。1911年,這座建筑被菲律賓華僑吳添丁購買。 21 安獻樓 1934年,安禮遜在雞山頂興建一座三層樓房,命名為“安獻樓”。1938年,美華男、女兩校合并,遷入“安獻樓”內(nèi)。安獻樓(今天的雞山路18號)建筑現(xiàn)在作為基督教廈門美華療養(yǎng)院,保存完整。 22 萬國俱樂部舊址 20世紀20年代初,萬國俱樂部是供當時鼓浪嶼的外國人及華人顯貴、洋行高級華人雇員娛樂交際的場所,內(nèi)設舞廳、酒吧、臺球室、保齡球、外文書籍閱覽室與交際廳等。 23 閩南圣教書局舊址 1908年,中華基督教徒組織了“圣教書局董事會”,開辦閩南圣教書局。閩南圣教書局舊址建筑(今天的福建路43號)位于街角,磚混結構,建筑面積200余平方米,為三層洋樓,造型簡約。 24 洋人球埔舊址 洋人球埔(洋人球場)最初為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軍開辟的軍用操場。19世紀中后期逐漸被發(fā)展為駐島外國人體育活動的場所, 至今仍在使用的洋人球埔,19世紀末開始,曾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座項目齊全、功能完備的運動場所。 25 延平戲院舊址 延平戲院位于鼓浪嶼市場樓(今天的市場路6號)上,由旅居緬甸華僑王紫如、王其華兄弟在鼓浪嶼修建。 26 四落大厝 鼓浪嶼的四落大厝,是指巖仔腳聚落留存下來的四組紅磚厝建筑物組合的民間建筑。它們于19世紀20至40年代,由黃有山、黃勗齋、黃崑石祖孫三代及族人建設,是鼓浪嶼現(xiàn)在保存下來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組閩南紅磚厝建筑群。 27 種德宮 現(xiàn)在的種德宮(今天的內(nèi)厝澳373號)是一座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的三門二進殿宇,是目前島上惟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祀奉大道公的宮觀,見證了內(nèi)厝澳聚落以及鼓浪嶼島嶼數(shù)百年來的發(fā)展、興衰。 28 大夫第 大夫第(今天的海壇路58號)建于19世紀初,即清嘉慶年間,由來自同安石洵的黃姓家族黃勗齋及族人建設。建筑占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400多平方米,是鼓浪嶼現(xiàn)存最古老的紅磚厝民居之一。 29 黃氏小宗 黃氏小宗位于鼓浪嶼島上巖仔腳傳統(tǒng)聚落原址,是從同安黃姓家族遷居至島上的一個支系的祠堂,該建筑建于19世紀上半葉,是鼓浪嶼現(xiàn)存最早的閩南傳統(tǒng)木構院落式民居之一。 30 日光巖寺 日光巖寺位于全島制高點日光巖腳下,始建時間大致在明中期,初名“蓮花庵”,明萬歷十四年(1586)重修,后更名為日光巖寺。歷經(jīng)歷次翻修增建,形成現(xiàn)今規(guī)模。 31 鼓浪嶼會審公堂舊址 鼓浪嶼會審公堂舊址,是鼓浪嶼重要的司法機構建筑遺存,該處兩座建筑現(xiàn)在是筆山路1號與筆山路3號,至今保存完好。20世紀20年代末,鼓浪嶼會審公堂曾經(jīng)借用這兩座與當時工部局辦公樓臨近的別墅辦公。 32 日本警察署及宿舍舊址 日本警察署舊址建筑(現(xiàn)在的鹿礁路28號),高兩層,內(nèi)有辦公、審訊室及監(jiān)獄。警察署宿舍(現(xiàn)在的鹿礁路26號),建筑造型簡潔,具有早期現(xiàn)代建筑風格特征的建筑。 33 廈門海關理船廳公所舊址 現(xiàn)存的理船廳公所(鼓新路60號)為廈門海關1883年購入的產(chǎn)業(yè),1914年擴展形成現(xiàn)在的格局,是當時廈門海關理船廳公館與辦公建筑。建筑以紅白兩色對比為主調(diào),形成輕巧、秀麗的整體風貌。 34 廈門海關通訊塔舊址 廈門海關通訊塔(廈門海關無線電臺),1933年建設,1935年竣工使用,是海關理船廳公所建造的無線電通訊發(fā)射塔,見證了鼓浪嶼社區(qū)近代通訊基礎設施近代化的歷程。 35 廈門海關副稅務司公館舊址 位于田尾靠近漳州路的海關副稅務司公館(又稱“大幫辦樓”),是當時廈門海關高級員工的住宅,由兩座建筑組成。建筑造型簡潔洗練,明顯受到當時現(xiàn)代建筑風潮的影響,帶有美國草原別墅風格。 36 廈門海關驗貨員公寓舊址 廈門海關驗貨員公寓(今天的中華路2號)建于田尾附近,1903年改建,1923年另建二層公寓建筑,安置外籍驗貨員五戶家庭在此居住生活。因為該建筑由五個單元組成,常被稱為“五間排”,建筑面積1400多平方米。 37 鼓浪嶼自來水公司舊址 1917年,廈門富紳黃世金等人發(fā)起籌辦自來水公司,聯(lián)合華僑巨商黃奕住等人,解決鼓浪嶼與廈門的用水問題。1923年公司定名為“商辦廈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中國東南沿海最早投入使用的自來水供水配套設施。 38 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 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今天的中華路21號)建于20世紀10至20年代,該建筑是一座兩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建筑面積680平方米,該建筑采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清水紅磚墻及哥特式尖券拱窗。 39 丹麥大北電報公司舊址 大北電報公司是丹麥國際電報公司在中國開設的電信公司。1871年初,大北公司在鼓浪嶼田尾路開辦,是中國最早收發(fā)電報的場所之一。 40 匯豐銀行公館舊址 這座建筑曾是英商怡記洋行的閑樂居(Anathema Cottage),歷史上也曾作為匯豐銀行的高級住宅,建筑面積370多平方米。這是一座珍貴的三葉草形平面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 41 匯豐銀行職員公寓舊址 匯豐銀行職員公寓舊址(今天的鼓新路59號)位于筆架山匯豐銀行公館舊址西側,是一座二層的磚混結構建筑,建筑面積970多平方米。該建筑為造型簡潔的外廊式建筑。 42 鼓浪嶼電話公司舊址 黃奕住于1921年買入廈門德律風公司,1923年收購川北電話公司,在鼓浪嶼龍頭路商業(yè)街設“商辦廈門電話股份有限公司”鼓浪嶼接線站。1924年實現(xiàn)首次廈鼓通話,之后又將電話覆蓋區(qū)域擴展至漳州等地。 43 中南銀行舊址 1919年回國定居鼓浪嶼的印尼華僑黃奕住,于1921年成立中南銀行。1922 年中南銀行廈門分行在龍頭路通往龍頭渡的商業(yè)街設立鼓浪嶼業(yè)務樓,該建筑位于該商業(yè)街的街角,高三層,磚混結構,整座建筑造型簡潔,具有時代特征。 44 美國領事館 現(xiàn)存美國領事館舊址(現(xiàn)在的三明路26號)為1930年翻建,院落占地面積6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新館由美國建筑師設計,整體呈現(xiàn)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流行的古典復興建筑風格。 45 日本領事館 日本領事館舊址(現(xiàn)在的鹿礁路24號)是目前鼓浪嶼島上完整留存的19世紀外國領事館建筑。該建筑建筑面積為2390平方米,高兩層,樓下為辦公室,樓上為領事公館和會客廳。 46 英國領事公館舊址 英國領事公館舊址(漳州路5號)占地面積近7500平方米,建筑面積1300多平方米,坐落于田尾一片臨海的開闊場地。該建筑最初為兩層,后來改建成現(xiàn)狀的一層,為典型的單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磚石木結構,造型莊重典雅。 47 天主堂 天主堂(今天的鹿礁路34號)建筑由西班牙建筑師設計,來自漳州的工匠負責施工,磚石木結構,哥特建筑風格,建筑面積500多平方米。建筑周身白色,具有西班牙教堂建筑的特色。 48 協(xié)和禮拜堂 該禮拜堂由美國歸正教會、倫敦差會、大英長老會聯(lián)合成立的“三公會”創(chuàng)建于1863年,是鼓浪嶼島第一座專用的禮拜堂。協(xié)和禮拜堂保存至今,為西方古典復興式建筑。 49 三一堂 三一堂(今天的安海路69號)動工興建于1934年。這座歷經(jīng)坎坷終于建成的教堂,建筑面積800多平方米,整體建筑風格是在20世紀初流行的西方古典復興風格基礎上做適當簡化。 50 基督教教徒墓園 華人基督教教徒墓園位置靠近安獻樓,位于雞母山西麓,至今保存完整。該墓地埋葬的基本全為華人基督教徒,也包括華人牧師、傳教士,被譽為“從事切音運動第一人”的盧戇章的墓和墓碑也完整保存于華人基督教教徒墓園內(nèi)。 51 英國倫敦差會女傳教士宅 1844年,英國基督教傳教士施約翰在廈門建立了英國倫敦差會(又稱自由教會),后來在雞母山建設住宅(今天的雞山路1號)。該建筑為單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建筑面積約900平方米。它曾是原倫敦差會女牧師、女教士居住的房子,被當?shù)厝怂追Q“姑娘樓”。 52 延平文化遺址(國姓井,龍頭山寨遺跡等) 在日光巖腳下,日光巖寺背后一塊巨大山巖上,是鼓浪嶼歷史最悠久、跨越了不同時代的摩崖題刻。其中“鼓浪洞天”四個字,相傳為明萬歷元年(1573)泉州府同知丁一中題寫。日光巖下的延平文化遺址,可俯瞰九龍江出海處。 53 重興鼓浪嶼三和宮摩崖題記 位于筆架山的三和宮摩崖題記篆刻于清嘉慶十八年(1813),由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撰文,記載了王得祿在三和宮前整修戰(zhàn)船、募款興修三和宮并率師進兵臺灣圍剿蔡牽起義軍之事。該石刻見證了鼓浪嶼島早期對外交流中在閩臺交流方面的重要地位。 (資料來源:鼓浪嶼申遺官網(wǎ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