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小妝 關于緬甸跟古中國來往的資料,其實是很少的,研究這個課題的也比較少。緬甸跟中國的來往一直是很多的,關系也一直比較友好。 其實,避開明緬戰(zhàn)爭不談,中國和緬甸是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維持友好的。在漢代,中國和緬甸就有往來,他們通過貿(mào)易,彼此語言溝通,文化影響,建立起友誼。后來為了方便來往,發(fā)明了共同的貨幣,成為流通最久的貨幣。貨幣的名字叫“貝比幣”。 中國的銅幣也流傳進緬甸,比如開元通寶。當時緬甸人稱中國人為“胞波”,是“同胞兄弟”的意思。緬甸人還給中國起了個名字,緬甸稱中國為“德由”,意思是“一個面貌”。 在東盟十國中,中國和緬甸互相往來是最早的,緬甸、老撾、越南,都恰好在古中國絲綢之路的航線上,從公元前二世紀末,中印開辟了經(jīng)過西域的兩條重要路線,但無論怎么變,緬甸的路線從未中斷。 很多人知道,中國古代對東南亞的輻射力,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影響力的最大值竟然是貨幣。中國有一個時期,形成了“貨幣文化圈”,發(fā)揮著國際貨幣的作用。中國當時對東南亞國家有巨大的輻射力,他們對中國貨幣悅納,臣服,效仿制作。唐代開元通寶在緬甸流通,東南亞各國都用中國貨幣。 緬甸的文化里,有了中國貨幣文化的基因。 緬甸在歷史上有很多稱呼,也是中國皇帝給起的,唐代時期緬甸叫驃國,宋代稱蒲甘,元朝稱緬國,比較接近現(xiàn)在的“緬甸”國。 驃國在公元832年被中國南朝滅了。這算是中國給緬甸留下的一次不好的印記吧。 唐代,云南的南詔勢力曾經(jīng)攻陷過驃國,并進行掠奪,因當時野心大,不斷擴張導致的。南詔不代表中國,但在緬甸歷史里,是否記載成中國入侵,或者和越南一樣視中國為侵略者,這就不得而知了。 元朝,蒙古軍隊滅了大理,又進攻緬甸,緬甸王朝被貢獻,蒲甘王朝滅亡。 中國對緬甸的正式抵抗,是明朝。當時緬甸王朝屢屢進犯云南,中國皇帝下令攻打緬甸,在緬甸邊境,展開了長達十年的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是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明朝國力大減,喪失了緬北大量領土。 乾隆三十年,緬甸貢榜王朝在云南屢屢挑釁,緬甸貢榜王朝已經(jīng)做了很多影響和平的事,當時乾隆跟準格爾死磕,顧不上緬甸,緬甸在中國領土上向云南土司收錢糧賦稅,而且用武力鎮(zhèn)壓土司反抗。后來緬甸和暹羅打仗,把云南百姓運到前線替他們打仗,還掠奪錢糧,乾隆忍無可忍,就派信任的將領去跟緬甸打仗。 在長達七年的戰(zhàn)爭中,乾隆先后派出多名“親信”,緬甸不得不將暹羅的軍隊撤出,放棄與暹羅爭奪土地,跟清朝對抗。但是由于緬甸是濕地,瘴癘多,氣候不好,清軍不適應緬甸的潮濕,火炮也發(fā)揮不出作用,加上大家都有私心屢屢掣肘,軍隊配合不好互相拆臺,清朝損失了一萬多兵力,自殺了好幾名將領,都沒拿下緬甸。 后來緬甸提出媾和,清廷同意了。緬甸名義上,向中國表示臣服,實際上聯(lián)乾隆都知道,自己是敗了。他說,這是生平一大憾事。一向自詡“十全武功”的乾隆,也視緬甸戰(zhàn)事為最大的遺憾。 緬甸跟中國關系的惡化,只是元朝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緬甸與中國的關系都是很好的。最早與緬甸來往通商,是在漢代,當時在中國通往印度的貿(mào)易之路上,緬甸是必經(jīng)之路。在南方絲綢之路上,緬甸也是一個重要的國家。 有趣的是,“海貝”作為貨幣,在云南和緬甸被長期使用,長達兩千多年,這也說明了中國對東南亞各國的影響力。緬甸既然接受中國貨幣,也代表對中國真心的臣服。 緬甸民間流傳著很多跟中國友好的神話,比如說緬甸是怎么來的,一龍公主和太陽神相愛,生下三個龍蛋,一個破裂后變成寶石,所以緬甸生產(chǎn)寶石,一個孵化成女孩,送到中國當了皇后,一個孵成男孩,成了緬甸國王。所以,中國和緬甸都是太陽神生的……緬甸人稱中國皇帝為“烏底巴”,“烏”就是“蛋”的意思,“巴”就是“生”的意思,意思就是“同蛋而生”?!暗吧薄?/p> 緬甸對中國在文化和情感上是有歸屬性的,在貨幣上又是有貨幣基因的,可以說,是友好大于斗爭吧。 今天的緬甸對中國也很是膜拜,很多緬甸女孩說,想嫁到中國來。雖說是因為想擺脫貧困的生活,其實,他們對中國繁榮和文化的渴望,是刻在骨子和基因里的。 一些緬甸的城鎮(zhèn),處處都是中文,有濃厚的中國文化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