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有你不仁,就有我不義——《孟子》譚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 矣。”曾子說過: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F在就是老百姓報復他們的時候了。您不要歸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領導人,肯為他們的長官而犧牲了?!俺龊鯛栒?,反乎爾者?!币簿褪?span lang="EN-US"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outline: none; font-size: 29px;">“有你不仁,就有我不義”,一報還一報的意思,進一步解釋戰(zhàn)爭中兵不肯死戰(zhàn)的這個根本問題。但后世演變?yōu)槌烧Z“出爾反爾”,則成了言行反復無常的意思了。 72、處于兩強之間的弱者該怎么辦?——《孟子》譚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于齊、楚。事齊乎?事楚乎?”滕文公問道:騰國是一個小國,處在齊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間。是歸服齊國好呢,還是歸服楚國好呢?滕文公向孟子提出了至今,不論是外交、政治、市場、處事等都仍存在的一個問題:處于兩強之間的弱者該怎么辦? 73、處于兩強之間的弱者只有“自強”——《孟子》譚 “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筑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孟子回答說:到底歸服哪個國家好,不是我能說清的。如果一定要我談談看法,那倒是只有一個辦法:把護城河挖深,把城墻筑堅固,與老百姓一起堅守它,寧可獻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做到了這樣,那就可以有所作為了。處于兩強之間的弱者該怎么辦的根本措施是:自強。 74、看來孟子比孔子更看不起管子——《孟子》譚 “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于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盂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問道:先生如果在齊國當權,管仲、晏子的功業(yè)可以 再度興起來嗎?孟子說:你可真是個齊國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為我愿意跟他相比嗎?看來孟子比孔子更看不起管子。主要是因霸道與王道之別。這也是儒家的一貫思想。但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管子的思想是現實的,儒家的思想是超現實的。 75、均因運用管子思想是否恰當——《孟子》譚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曰:以齊王,由反手也。”公孫丑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天下,晏子輔佐景公名揚諸侯。難道管仲、晏子還不值得相比嗎?孟子說:以齊國的實力用王道來統(tǒng)一天下,易如反掌。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不論成敗,均是因運用管子思想是否恰當。所以,孟子的王道思想到處碰壁。 76、孟子真是善辯之士——《孟子》譚 ……公孫丑問道:您這樣一說,弟子我就更加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樣的仁德,活了將近一百歲才死,還沒有能夠統(tǒng)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繼承他的事業(yè),然后才統(tǒng)一天下?,F在您說用王道統(tǒng)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連周文王都不值得學習了嗎?孟子真是善辯之士,此時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把原因歸結在:由商湯到武丁,賢明的君主有六七個,天下人歸服殷朝已經很久了,久就難以變動。而紂王離武丁并不久遠。在那種情況下,文王還只能從方圓百里的小地方興起,所以是非常困難的。孟子雖然善辯但也有幾分道理。 77、孟子此處提出乘勢待時的思想——《孟子》譚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雖有鎡基,不如待時。……”孟子接著說:齊國人有句話說:雖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勢;雖然有鋤頭,不如待農時。孟子此處提出乘勢待時的思想,但是,對“勢”“時”的分析,以及如何“乘”,如何“待”而提出的“王道”“仁政”卻是不合時勢,只能是超現實的。 78、孟子對現狀分析的到是現實——《孟子》譚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這憔悴于虐政,未有 甚于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孟子接著說到:何況,統(tǒng)一天下的賢君王者沒出現,從來沒有隔過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壓榨,從來沒有這么厲害過的。饑餓的人不擇食物,口渴的人不擇飲料。孟子對現狀分析的到是現實。 79、超現實的思想達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孟子》譚 “孔子曰:德之流行, 速于置郵而傳命。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孟子接著說到:孔子說:道德的流行,比驛站傳遞政令還要迅速?,F在這個時候,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就像被吊著的人得到解救一樣。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雙倍的功績。只有這個時候才做得到吧。孟子此時提出的“乘勢待時”確實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超現實的思想卻達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半功倍”成語的出處。 80、孟子善于培養(yǎng)自己的浩然之氣——《孟子》譚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公孫丑說:請問老師您長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說:我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我善于培養(yǎng)自己的浩然之氣。孟子的兩方面特長,其一孟子本身就是語言大師,因此更善于分析別人的語言,這是善辯者的基本功;其二孟子善于培養(yǎng)自己的浩然之氣,這又是善辯者的底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