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言虎 最近,微信新推出的“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新功能讓一些人很惱火,他們聲稱:“你們那些只給看三天朋友圈的,下一輪拉黑”,眼看著,一出出友盡大戲山雨欲來。
喊拉黑的人表示很委屈:陌生人之間都能看十天的朋友圈,我跟你好歹是好友關(guān)系,你卻只給我留了三天的“查看權(quán)”。這就好比,歐陽克興致勃勃地向黃蓉介紹西域的別有洞天,黃蓉卻讓他在桃花島連路都找不著。
這豈不是很尷尬?
我對你開放朋友圈,你也應(yīng)該對我開放朋友圈,但你沒有,所以我就不高興了。這是一些人要拉黑對方的原因。說到底,在原本對等的社交關(guān)系中,他們感受到了來自對方的不真誠甚至不尊重。
但朋友圈僅開放三天的人,他們的初衷真的就是想屏蔽你嗎?我覺得并不是,這一行為的背后,既有普遍的心理機制的作用,也有因人而異的個體化原因:他也許只是對過去的告別,也許是想保留一點隱私,也許只是想保持一絲神秘感,或許沒有什么復雜的原因。
心理學上有個有意思的說法:人們往往對別人的生活感興趣,卻又總是不想讓別人窺見自己的隱私。這正好解釋了“朋友圈僅顯示三天”的現(xiàn)象:你之所以發(fā)現(xiàn)別人朋友圈僅三天可見,除了概率很小的工作等原因外,無非是想窺探他人的生活動態(tài),說白了就是八卦;而對方朋友圈僅三天可見,恰又證明,一個人不想讓別人窺見自己過往生活。 ▲圖片來自微信截圖
雙方的需求相互矛盾,這是基本的人性。
人們依賴于微信的社交生活也在不斷被重塑。據(jù)4月24日企鵝智酷發(fā)布的《2017微信用戶&生態(tài)研究報告》顯示,超過80%的用戶在微信上有過工作行為,其中一線城市57.5%的受訪者使用微信辦公。所以,微信朋友圈已經(jīng)不是一種簡單的熟人社交工具,而是在向功能型社交工具轉(zhuǎn)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