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在1987年出版過一冊黑白的《黃賓虹山水寫生》,為近時已少見的十分之一開本?;疑饷?,質(zhì)樸內(nèi)斂,算來距今有三十多年時間了。 我愛看畫家的速寫,因為其中藏有他們與自然之間的許多秘密。曾在一本風景畫冊里見到凡·高畫的柏樹林寫生。短促扭動的鉛筆、葦子筆線條下,結構陰影交織、跌宕飛動、張揚而不馴,仿佛將要燃燒起來。這哪里是柏樹呢,天宇下翻卷伸展的筆筆枝葉猶如他的生命、血液、人格。畫完這幅寫生,再過些時候,畫家便自殺了,回到他一生渴望擁抱的太陽光里。還有一幅叫《巖》的氈筆寫生,草坡樹木表現(xiàn)得要細致很多,但畫家筆下本來的東西是掩飾不了的。畫上描繪巖石的短線,剛直剴切猶如刀刻,像他的人。畫冊里還有柯羅的風景寫生稿,寧靜而抒情,不知是不是我看了太久,已生厭倦。我還是喜歡后來的法國畫家郁特里羅的畫。他那些巴黎街頭速寫的小景,樓影清清、樹影織織、人影綽綽,真有十九世紀末葉的神氣。那時節(jié),離茶花女的時代不遠,新世紀剛來,歐洲的一切皆從容、清新,有種淡然悠遠的意象。 黃賓虹比郁特里羅大二十歲。郁特里羅七十歲左右去世,賓虹老人七十歲時,正準備做入川的壯游。這冊寫生稿大約作于入川前。全冊四十四幅畫稿,紫毫禿筆、宣紙,紙上是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一帶山水。他是極其講究筆法的畫家,一勾一勒,一點一皴,看似不經(jīng)意的自然沖淡中,深蘊妙理。比如畫山,巒頭嶺上的線,總要波折遲澀,連斷搭接,無處不用意,每一筆的轉(zhuǎn)折變化,既分明又考究。而坡腳沙灘,用筆就盡量平緩舒坦,有時稱得上是輕快圓暢。至于那些房舍建筑,線條圓凈利落,分明是小篆的筆法。他寫生取遠觀的神氣和山水的骨脈,一概輕重遲疾的筆墨變化,都循此生發(fā)。雖僅這寥寥的用筆勾勒,外表不似古畫的形跡,卻是其半生研習古畫所悟出的關竅。越是看似極簡的勾勒,越需要高度的概括與把控,這些含蓄內(nèi)斂的筆致,顯示出一種高超的修養(yǎng)與定力。賓虹老人的氣定神閑、悠游自在和凡·高的翻卷燃燒,都是最高級的筆觸,從中能直見畫家性命,這點郁特里羅是有距離的。 讀寫生畫稿,會將人帶入不同的山川境味中,看著看著,仿佛隨著這畫筆,做過半天神游,結識了許多性情各異的造化形勝,不覺這雨天的愁悶,欣欣然起來。民國二十二年,黃賓虹七十歲,《黃賓虹年譜》中附有他在上海的寓所照片,西門路(今自忠路)旁一溜修剪過的法國梧桐,光禿禿樹干。道旁洋樓的房門牌,隱隱可以看到四二○號的字樣,這就是黃賓虹的寓所了。從樓上的窗戶里伸出晾衣竿來,一頭架在梧桐的禿枝杈上,襯衣短褲,上下掛起一片。前年我過上海城隍廟附近的老街,懵懵懂懂,在石庫門弄堂里穿行,迎面撞見照片上這般模樣,便癡癡地想,賓虹老人當年就在這樣的弄堂里啊。眼下,還會從這樣的弄堂里走出來么? “港上舟中,西望暮煙暗淡,橫截山,捥溪流。亂石叢多泉聲虢虢,夕陽西墜,山光更明”。畫稿上,平遠的江岸上斜著三五家瓦房,前后兩叢疏林,渡頭泊著一雙小舟。遠山如帶,江流平緩。江對岸,賓虹老人畫得興起,此刻正在這畫稿的右上角吟哦著屬于他的句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