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有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弊铍[蔽的東西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品質(zhì),最微小的東西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有道德的人在獨處的時候,也不會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中庸要求人們要慎獨自修,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保持清醒。不要認為隱藏的過失,就可以去做,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當獨自一人時,同樣要嚴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自重自愛,把握住自己。 《中庸》中記載:“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柯伐柯,其則不遠。執(zhí)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敝杏沟牧硪辉瓌t要求就是忠恕寬容,要求人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guān)心、互不損害、體仁而行。 忠恕寬容的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將其概括以傳于世?!墩撜Z·里仁》記載孔子告誡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眲e的學生問曾參,這是什么意思。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敝宜∈菫槿手?。說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說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為仁、行仁??鬃诱f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彼^“能近取譬”就是將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體實施。 忠恕之道在《大學》里被稱作“絜矩之道”?!洞髮W》說:“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辈徽撌侵宜≈肋€是“絜矩之道”,其實質(zhì)都是仁慈博愛,都是要求人們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中庸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學》的絜矩之道,提出“以人治人”,要求人們用愛自己的心去愛他人,用責備他人的心來責備自己,用自己的真誠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堅持忠恕之道,人們就會相安無事、和平共處,人們就會達到素其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 至誠盡性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則?!拔ㄌ煜轮琳\,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只有堅持至誠原則,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發(fā)揮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夠發(fā)揮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發(fā)揮萬物善良的天性;能夠充分發(fā)揮萬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參與天地化育萬物。便達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達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這就是堅持至誠盡性原則所達到的理想境界,達到了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間的真正位置。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