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家瑪麗 · 安斯沃斯對母親有如下定義:好母親不會拒絕,干涉和忽視孩子,不合格的母親僅僅從自己的愿望,心情和需要出發(fā),對孩子的所有交流都圍繞著自己的利益,她要么歪曲孩子的信號,按照自己的愿望曲解孩子,要么干脆根本沒有任何反應。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媽媽,當我去抱她8個月的孩子時,孩子沒有拒絕,而且一點也不哭。我實在是有點驚訝,因為寶寶到了認人的階段。 孩子和我沒有任何交流,他的眼神是呆滯的! 媽媽的回答是:他原來也認生哭,我偏不抱他,現在誰都讓抱,多好。他習慣了。 多么可怕的習慣,多么失職的母親。 我們不是一直在溝通尊重孩子,踐行尊重孩子的理念嗎? 那么請問,對于一個不會說話的孩子,或者剛出生的嬰兒,需要尊重嗎?這個問題似乎很少有人考慮。 答案是:當然需要了!尊重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或者也可以說,從他在媽媽肚子里存在的那一天開始。 你或許納悶了,一個小嬰兒,除了會哭,不會任何表達,何談尊重? 小鹿剛出生的時候,只要家里有親朋好友過來,一看見我抱著舍不得放手,就大呼小叫地說: “快放下,千萬別抱粘了,抱粘了,以后你啥也干不了。” “讓他自己躺著,養(yǎng)成好習慣。” “除了喂奶,就不用抱了。” 可是,我偏不,我就要抱。因為小鹿喜歡讓媽媽抱,不僅小鹿喜歡讓媽媽抱,每個寶寶從娘胎里來到這個世界上,都喜歡媽媽抱。 才這么小,要養(yǎng)成什么好習慣???難道不讓媽媽抱就是好習慣,粘著媽媽就不是好習慣了?這是什么邏輯!這個好壞習慣的衡量標準一定始終是成人,而根本就沒有站在一個嬰兒的角度。 “抱粘了,以后啥也干不了”? 從當媽媽的第一天起,養(yǎng)育孩子,就是每個媽媽最重要的事情,難道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情嗎?錢可以慢慢賺,先夠花就行,屋子可以亂點,不影響生活就行,可是陪伴孩子的事情,在我看來,可是一點也耽誤不得。 如果我們事業(yè)成功,晚年卻有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用悲慘來形容。千萬不要因為怕養(yǎng)成抱的習慣而拒絕去抱嬰兒,那是因為我們都想著在嬰兒躺著的時候做事情,最好能養(yǎng)娃做事兩不誤。 可是,生下他,用他喜歡的方式去愛他,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讓他哭著而不去抱他,而不是讓他習慣了就好了,這個習慣是對他心靈重重的傷害,只是他不會表達,不能讓他剛出生就受挫啊! 讓嬰兒享受被抱的快樂。作為父母,有義務給予嬰兒這種快樂。如果他小的時候,你覺得無所謂,那么,等孩子長大了,你想讓他到你身邊,他也會覺得無所謂! 嬰兒的需求是:媽媽,請你多抱抱我。 嬰兒雖然不會說話,但是不代表他沒有需求。 就連新生兒也是有需求的。不是有媽媽們會經常這么說,一抱就睡,一放就醒嗎?為了能放下睡著的寶寶大傷腦筋,想盡各種辦法,甚至于有的育兒專家專門研究出如何把新生兒放到床上安睡的幾個步驟,什么先放腳……最后放頭,手慢慢抽出……那篇文章我會給它打一個大大的錯號,這分明就是在誤導媽媽們?。?/span> 當我們把嬰兒從懷抱里放到床上的時候,他們會用哭聲來抗議這種行為,當他們重新回到了媽媽的懷里,哭聲就會消失。明明是嬰兒在向媽媽索要抱抱! 作為專家還在提供各種方法幫助媽媽們去拒絕抱抱嬰兒……從一開始角度就錯了,沒有做到足夠地去尊重孩子,這些方法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 永遠不要去站到自己的角度想辦法,要先去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需求找到了,辦法自然就不那么重要了。作為家長,我們不去了解孩子,包括嬰兒的心理需求,再多的方法都沒有用,方向錯了,再多的努力都白搭。 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媽媽就要學會給予孩子真愛,真愛一定是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和滿足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從媽媽省事的角度,讓孩子遵從媽媽的要求。 當媽媽根本就不是個省事的差事,歷時18年的耐心平和,需要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就開始踐行。 蒙臺梭利說,嬰兒是滿懷恐懼來到這個世界的。從熟悉的子宮來到這個世界上,出生后即面臨著環(huán)境的巨變,心理是要經過一番艱難掙扎的,這個掙扎可能只有嬰兒自己知道。 當人心里有了恐懼最直接的反應是什么呢?就是找個安全的地方,所以,嬰兒雖然只會哭,但是他的心理活動是豐富的,他內心渴望媽媽多抱抱。放在臂彎,他感覺到心臟的跳動聲,聽著媽媽溫柔的聲音,嬰兒有了安全感。 蓮子小時候包括現在,我也是經常是抱在懷里,一直到現在,蓮子排在第一喜歡的事情,就是媽媽的抱抱,每次做了需要表揚和獎勵的事情,要求的獎勵的標的物也是媽媽的抱抱。媽媽的抱抱是無價之寶。 尊重孩子,從抱抱開始。 抱抱是孩子一生幸福感的源泉,抱抱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捷徑。良好的親子關系是你未來解決任何親子危機的最有效的武器,沒有好的親子關系,一切方法都沒有效果。 當有媽媽困惑育兒難題的時候,我總是說,讓孩子能感受到他需要的愛的方式,而不是你給予的愛的方式,孩子能感受到你的真愛,他就本能地體會到你要求他做的事情是為了他好,而愿意去做。 嬰兒需要和媽媽肌膚接觸,他們期待溫暖。 英國心理學家瓊 · 弗里曼指出,新生兒最重要的精神發(fā)育組成部分是他的社會交往生活。 而嬰兒在社會交往生活中,第一個人就是父母,如果我們把他孤單單地放到床上,餓了喂喂他,何談發(fā)展?如果我們只是喂飽他,那只是做到了養(yǎng)育,而不是教育。教育從你拒絕抱抱的第一天開始,你就主動棄權了。 再說了,如果讓我們成人一整天躺著床上,什么感覺?肯定不舒服,嬰兒也一樣啊。 為什么嬰兒躺著會哭,而一抱起來就停住哭聲?因為嬰兒也有需求,只是只能用哭來表達,哭是他唯一的交流方式。嬰兒不哭了,他的心情一定是愉快的。 不要擔心嬰兒會愛抱成癖,喜歡媽媽的抱抱是他的內心真實需要。不管給嬰兒傾注多少愛,都不會過分。 父母對孩子的尊重不是掛在嘴邊的,是從嬰兒期開始的,如果你的孩子已經長大了,你對孩子的擁抱不多,那么從現在開始改變吧,你會發(fā)現你的孩子越來越乖巧,越來越聽你的話。每個孩子都期盼媽媽的抱抱。 那么,要如何抱抱孩子呢? 如果你抱著孩子,在房間走來走去,或者哼哼哼地輕輕搖晃。那么這充其量只算一個小區(qū)大媽水平的抱法。 抱著他,用愛的眼神看著他,溫柔地對他說話。這才是嬰兒最需要的抱抱。 被日本兒科界譽為“育兒之神”的內藤壽七郎說,育兒的根本在于眼神,眼神一詞,我把它當作是“眼睛和眼睛互相交匯”的意思,也就是說,育兒的根本在于:以愛的眼神注視嬰兒的眼睛。 孩子能感受到的母愛,是依靠這種眼神來傳達的。其實不止是母子之間,夫妻之間,戀人之間,同事之間何不如此? 抱著他,深情地看著他,情不自禁地親吻他,是一個媽媽教會孩子學會愛的第一步。 永遠不必擔心嬰兒會愛抱成癖。媽媽想抱,就應該很自然地把嬰兒抱起,媽媽和嬰兒的這種自然接觸,對于嬰兒來說,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心靈營養(yǎng)。嬰兒最需要的心理營養(yǎng)就是“媽媽用愛的眼神看著我,將我抱起”。 母親懷抱著剛剛生下的孩子,即便是看一眼,也有油然而生“疼愛”的情感,獲得一種這是“我的孩子”的實際感受。為了這個孩子,我必須堅強地活下去,母親只要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母親”,并滿懷信心地接觸嬰兒,嬰兒心里就會充滿安全感。 ——內藤壽七郎 這樣的畫面,想想都美!
-End - 您好,我是蓮子媽 融入生活的無痕教育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