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本樞 莊子的《齊物論》已經(jīng)分十講陸續(xù)講完了,為了便于喜愛莊子文章的朋友們閱讀、收藏,此講將《齊物論》解讀全文編輯成一篇文章,刪去了《齊物論》的原文部分。因篇幅較長,大約一萬四千字左右,需要讀者朋友花費時間,耐心地看完。 第一章 人籟、地籟、天籟分別代表了什么? 一天晚上,莊子和藺且吃過晚飯后,照例要閱讀老子的文章。 莊子讀到得意處,情不自禁的高聲朗讀起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p> 藺且對此句話有些不解,今見先生讀到這里,趕緊抓住機會追問道,“老師,老子為何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呢?’” 莊子抬起頭看看藺且,說到:“老子的意思是天地沒有私心,對待萬物一視同仁?!?/p> 藺且還是有些不解,繼續(xù)問道:“既然天地對待萬物一視同仁,為何世間萬物的差別那么大呢?從類型上看,有人類、有動物、有植物、有生物、有風雨雷電、有山石湖泊;從某個同類看,有健全者、有殘疾者、有長壽者、有短命者、有大有小、有粗有細;單就人類看,有富貴者、有貧窮者。這難道不是天地有所偏愛導致的嗎?” 莊子一聽這話,微微一笑,說道:“你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你只是看到了細枝末節(jié)的東西,沒有從整體上去分析問題?!?/p> 莊子繼續(xù)說道:“老子的天地一視同仁論中心在于天地把萬物看成一個整體,看作一個物體,而不是繽紛多彩的數(shù)不清的個體。萬物在天地眼中是沒有差別的,沒有類型的區(qū)分,沒有同類的高低貴賤的差別?!?/p> 藺且聽得越發(fā)迷惑了,他說:“萬物在天地眼里沒有區(qū)別,豈不是萬物一體啦!” 莊子聽到“萬物一體”四個字,腦海中靈光一閃,一下子站了起來,對藺且說,“你說得太對了,就是萬物一體。這種萬物一體不是形體上的萬物一體,而是精神上甚或是精氣上的萬物一體?!鼻f子興奮得滿臉泛著紅光,那是藺且久未看見的老師精神振奮的一面。 莊子在陋室里來回踱步,不停地搓著兩只手說:“我要把剛才的討論寫下來,以《齊物論》為題表達出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延伸的思想含義?!?/p> 說完,莊子就急匆匆地拿出竹簡,一筆一筆地刻起《齊物論》。 藺且在旁邊細心地侍候老師,師徒連續(xù)奮戰(zhàn)幾天,四千多字的《齊物論》問世了。 藺且作為第一讀者,認真拜讀老師的《齊物論》,他被文章的精妙之辯所吸引,被文章的奇異描繪所震撼。 《齊物論》的第一部分是這樣滴: 楚昭王的弟弟子綦先生居住在城郭的南端,人稱南郭子綦。 有一天南郭子綦盤腿坐臥在案幾旁邊,仰天而噓氣,那種靈魂出竅的神情讓他的學生顏成子游非常奇怪。顏成子游站立在老師的旁邊,低聲問道,“先生今天的神情好奇怪呀!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昔日隱機而坐的先生和今天隱機而坐的先生完全就是兩個人呀!” 南郭子綦睜開眼睛,望著顏成子游說,“偃啊,你這個問題問得好,今天的我已經(jīng)完全忘記了我的存在,靈魂縹緲于高空之中,空留一副軀殼而已?!?/p> 南郭子綦停頓了一下,又說道,“偃啊,你感覺到我仰天而噓氣的聲音很是奇怪,這說明你聽聞過人籟之音,但是,你聽聞過地籟之音嗎?即便你聽聞過地籟之音,但是,你聽聞過天籟之音嗎?” 顏成子游搖搖頭說,“愿聞其詳?” 南郭子綦說,“先說說地籟吧。廣漠大地散發(fā)出各種氣體,那就是風。風不發(fā)作則已,一旦發(fā)作,成千上萬個洞孔發(fā)出叫囂聲。這種聲音就是地籟。難道你沒有聽過長久不息的狂風呼嘯的音律嗎?偌大的深山老林激蕩著無數(shù)的轟鳴聲:山谷深處的呼嘯,參天大樹的嗚咽,還有樹枝搖動,枯葉落地的簌簌聲,這些聲音在崇山峻嶺中相互碰撞、相互共鳴、相互吸收,形成一曲震撼的大自然奏鳴曲?!?/p> “這些聲音來自于哪里?來自于直徑百米的大樹身上的孔穴,這些孔穴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房梁上的方孔,有的像圍欄,有的像舂臼,有的像山谷,有的像低洼的坑。我把它歸于八種聲音,有激蕩聲、有響箭聲、有呵斥聲、有呼吸聲、有大叫聲、有嚎哭聲、有深谷回音、有哀嘆聲。各種聲音千變?nèi)f化,交織在一起,有唱有和,小風則小和,大風則大和,狂風停止時則眾竅復歸于空虛、寂靜,但是,那些樹枝還在搖動,那些樹葉還在簌簌的落地。” 子游問:“地籟是地上眾竅發(fā)出的音律,人籟是人們用竹、管制作的笙簫等樂器發(fā)出的音律,那么,天籟呢?” 南郭子綦說:“天籟是不同的物體發(fā)出的不同聲音,那是一種自然而為、無心而為的聲音。打個比方,天上的神仙吹口氣生成了萬物,萬物千姿百態(tài)、各有不同,萬物共同生活的空間鳴奏出不同的音律,這個音律囊括了萬物的聲音,分不清誰主誰次?!?/p> 第二章 大智慧如月亮小智慧如格子間,心形差別就此形成 莊子酣暢淋漓地發(fā)表了一通人籟、地籟、天籟的高談闊論,藺且聽得入了神,他的思緒隨著莊子的描述進入到深山老林中,仿佛看到了萬樹齊鳴,深谷回音,鳥獸嘶吼,人類演奏的壯觀景象。這種景象是如此的自然而然,是如此的無心而為,是道賦予天地萬物的一首“無為交響樂”。 莊子停頓了一下,接著又說道:“人籟、地籟和天籟終歸只是客觀存在的物質(zhì)世界,是肉眼能夠看見,親耳能夠聽見,肢體能夠觸摸得到的真實存在?!?/p> “客觀物質(zhì)世界的存在與心靈的感受和碰撞分不開。萬物一體的觀念最終來自于道學層面的饋贈。道是什么?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就像老子所描述的那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p> 藺且有些不明白了,他問道:“老師,道是個抽象概念,是建立在物質(zhì)世界基礎上的意識,但是,如何能夠從意識流的層面對萬物一體的現(xiàn)象加以解讀,我還是無法想象,請老師詳細解答?!?/p> 莊子若有所思的望著老子的竹簡,好像沒有聽見學生的問話,時間在寂靜中慢慢的流走了。 突然,莊子拿來一片竹簡,急速地刻起字來。 藺且仔細地看到:“大智慧猶如月光灑進房屋清緩、悠閑;小智慧猶如促狹的格子間狹窄、繁雜。最高境界的話語猶如陽光普照,起到一句頂十句的作用;最不濟的話語猶如啰里啰嗦的碎嘴子,說了半天也是白搭?!?/p> 藺且看到這里,雖然不敢打斷老師的寫作思路,但是,內(nèi)心里也是如同沸水翻騰開了:老師寫的這幾句話不就是老子所說的大音希聲、大辯若訥嗎? 莊子繼續(xù)寫到:“世間眾生圖:有人睡覺的時候神魂呼應,那叫一個逍遙,醒來后身體卻頓感不適,紛擾接踵而來。世間人紛繁復雜,有偽善人,心口不一;有陰謀家,步步為局;有心機深的人,周到又細密?!?/p> “世間有種大恐懼叫魂飛魄散,有種小恐懼叫忐忑不安?!?/p> “有人行事、說話猶如離弦之箭急速、果斷,專門攻擊要害之處;有人遵守盟約,誓死不泄露秘密,等待勝利的那一天;有人猶如肅殺的秋冬衰敗不堪,那日子真是一天不如一天;有人整天忙于積極作為,樂此不疲,早已忘記了本真的性情;有人心靈堵塞得如同捆得結(jié)實的肉粽,越老越走向極端,幾乎陷于枯竭之地步。哎!將死之心,想恢復勃勃生氣已經(jīng)不可能了?!?/p> 藺且邊看老師書寫邊想,老師真是寫盡人間百態(tài),關鍵是老師的落筆點是在剖析人的心靈而非單純的描繪物質(zhì)世界。 莊子意猶未盡,繼續(xù)寫到,“世間的人們時而喜形于色,時而怒火中燒,時而哀傷不已,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憂心忡忡,時而唉聲嘆氣,時而謹小慎言,時而張牙舞爪,時而矯揉造作,真是一副千姿百態(tài)、令人眼花繚亂的眾生作為圖。” “動聽的音樂出自于空虛的地方,美味的珍菌出自于潮濕、有蒸汽的地方?!?/p> “自然界晝夜更替、物生物死,看似再平常不過,可是,誰又知道晝與夜,生與死的先后順序呢?罷了!罷了!不要再追究這些永遠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天地萬物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的本質(zhì)就是兩個字—無為!再添兩個字—自然?!?/p> 莊子吁了一口氣,放下刻刀。 莊子問藺且:“你明白為什么要在天籟、地籟、人籟之后寫上這么一段話嗎?” 藺且說:“我只是感覺這段話和老子的思想有些接近,但是,還真不明白為何放在此處,請先生詳解?!?/p> 莊子說道:“所謂的萬物一體在客觀世界是不存在的,從認識論來分析,客觀世界的物體確實存在著區(qū)別。萬物一體只能夠存在于哪里呢?只能夠存在于道學里。老子說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個抽象的概念,無法用語言來表述,通俗的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可是,如果不用語言表達出來,后人又如何能夠理解我心中的道呢?” 莊子拿起刻有老子語言的竹簡說:“老子這么說,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這段話的大意是,道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道通為一,上下看,上沒有界限,下沒有混沌,整體看是無物狀態(tài)。迎向前看不見頭,尾隨其后看不見末尾。這就是道?!?/p> 莊子放下竹簡,用手指點著自己剛剛篆刻的文字,說道:“這段文字寫盡了世間百態(tài),這些百態(tài)能夠從身邊尋找出身影,但是,仔細分析呢,又好像與世間有著隔離帶,所以說,它是源于世間又高于世間的心性認知,是對人籟、地籟、天籟的提煉與歸納,最后歸結(jié)到一句話,就是道通為一,是對老子的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衣養(yǎng)萬物不為主的最好解讀,也是對萬物并作,吾以觀復的解讀?!?/p> 第三章 社會的利益紛爭,是非標準皆是拘泥于成見 莊子和藺且關于《齊物論》的討論還在繼續(xù)著。 莊子點化藺且:“天地萬物本就是整體,沒有你我之別,沒有彼此之分,人籟、地籟、天籟也好,大知小知也罷,總是由若干個體的我構(gòu)成,若干個體相互作用,看不出主次和親疏。如果非要找出一個起主導作用的我,你在眾生中尋覓卻不見蹤跡。種種行為顯示出確實存在千姿百態(tài)的現(xiàn)象,希望透過現(xiàn)象抓住本質(zhì)時候,它又如同隱形人一樣捕捉不到??芍^是尋尋覓覓、影影綽綽、恍恍惚惚、似有非有,正如老子所說,大象無形?!?/p> 莊子為了表述得再形象一些,就列舉了人和身體各器官的例子加以說明,“人身體有幾百塊骨頭,有眼耳口鼻嘴等九竅,有五臟六腑,這些器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gòu)成一個人的整體性。你說,我對身上的這些器官哪個更親?是全部都喜歡呢還是更看重哪個?再進一步闡述,如果把這些器官比作我的妻妾,這些妻妾能夠和諧相處嗎?如果把這些器官比作我的大臣,這些大臣之間的權(quán)力比重又如何分配呢?” 莊子又露出慣有的思索神情,深邃的眼睛里閃爍著一絲亮光,“誰知道天地萬物是否有真正的主宰者?不管有沒有,主宰者的本性都不會為此而受益或受傷。就人來說,一生中處處充滿著悲哀的境況:出生就意味著死亡的臨近,這不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嗎?活著的時候要與萬物磨合、爭奪生存權(quán)利,在生命的旅途上奮力前行、永不停止,這不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嗎?終生忙忙碌碌卻一事無成,整天拖著疲憊的身軀卻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這不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嗎?這樣的人生,活著和死亡有何區(qū)別呢?人死如燈滅,軀體的死亡意味著心靈也隨之而去,這不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嗎?人生就是一個迷茫的世界和舞臺。我疑惑的是,眾人皆醒我獨醉呢?還是所有眾生都和我一樣迷茫?!?/p> 藺且聽到這里,說道:“老師,你既然對人生如此的悲哀,那么我們?yōu)楹尾荒軌蛳窭献幽菢訛闊o為、事無事、味無味的活著呢?” 莊子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境界多高呀!它要求生活就是一杯白開水,淡而無味才是本真狀態(tài),它要求生活就是一張白紙,隨意在白紙上繪畫出美麗的圖畫卻沒有任何的污染,它要求生活就是無心而為的自然狀態(tài)。” 莊子皺了皺眉,繼續(xù)抨擊到,“現(xiàn)在的人都是拘泥于成見之中,按照既有的認識論也可以說是根據(jù)成見做人、做事,誰能是例外呢?世間有沒有了解社會變化規(guī)律并遵照去做事的智者呢?這些智者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取別人之所長,避自己之所短,不拘泥于既有的認識論。這樣的智者罕見哪!世間人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成心作為是非評判標準,為了眼前利益,選擇所謂的一己之長拋棄所謂的他人之短,這些人可謂是愚人??!世間愚人總是堅守著自己的是非評判標準?!?/p> 莊子使用犀利的語言批評現(xiàn)實社會的弊病,對于這些弊病,莊子似乎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他無奈地嘆息一聲,“有沒有不帶有主觀成見的是非標準呢?比如有人本來是今天來到越國卻非說是昨天或前天來到越國的,這不是把原本沒有的事物非要說成事實存在嗎?把無說成有,即便是大禹再世也無法理解??!何況我這樣的平凡人呢?!?/p> “所以說,是非是建立在成心之上的。”莊子最后強調(diào)。 藺且問道:“如此說來,社會上由來已久的儒墨之爭,刑名之辯皆是由于是非導致的?” 莊子贊同的點點頭:“不錯,世間紛爭出自是非,是非的源泉在于言論,人類有了語言,就產(chǎn)生了無窮無盡的論戰(zhàn)與爭斗。如果人類使用語言僅僅作為人籟,也許就沒有這么多的是非,可是,言論不是風吹萬竅。” 言論是什么呢?言論與萬物的鳴叫區(qū)別在哪里呢? 第四章方生方死、因是因非是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起源 莊子和藺且就言論和風吹萬竅的區(qū)別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莊子用手指向窗外,窗外樹枝搖曳,樹葉在秋風的吹動下寂寞的飄落下來。莊子說,“風吹樹葉飄落,這是風吹的特征,但是,樹葉飄落也僅僅只是風吹的一個特征,風吹萬竅,萬竅各有各的不同,有葉落、有花落、有萬物落,其所指向是不特定的?!?/p> “言論不同于風吹,言論有內(nèi)容,言論有具體的指向目標,言論有具體的表達含義和情感。就像我倆現(xiàn)在坐在這兒討論,其言論就是具體的指向——話語和風吹的區(qū)別?!?/p> 莊子繼續(xù)發(fā)揮道,“可是,有時候我也很迷惑,因為我感覺言論在很多時候又沒有具體的表達內(nèi)容,只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論斷,這樣的論斷能夠代表什么呢?這能稱之為言論嗎?還是斷然否定這樣的言論?有人說,事情總是越辯越明,老子卻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無謂的辯論在現(xiàn)實社會中卻大量存在,這樣的辯論不要也罷?!?/p> 莊子抖抖寬大的袖袍,好像要把理不清的思緒揮之干凈。他看著藺且,反問道,“是不是道隱藏起來世間才有了真?zhèn)??是不是言論隱藏起來世間才出現(xiàn)了是非?是不是道如同曇花一現(xiàn)就不復存在了?是不是言論明明說了出來卻又得不到認可?唉!老子說道隱無名,我卻認為道隱小成,言隱榮華。因為,道在世間出現(xiàn)過,只不過現(xiàn)在的人們總是將目光盯住小利益,沒有大格局,沒有高瞻遠矚的胸懷。所以,世間才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爭辯,儒墨兩家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都肯定對方不贊成的觀點而否定對方贊成的觀點,這其實就是典型的故步自封,如果他們能夠拋去是非、成見,堅持遵照事物的本質(zhì)規(guī)律去看問題、去做事,那么,道也就重回人間了?!?/p> 藺且說:“道隱于小成是指人類有了一點成績就把道遺忘在九霄云外了,那么,言隱于榮華指的是什么?” 莊子說:“上古時代的人們滿懷樸素的心思,說的都是實打?qū)嵉脑捳Z,現(xiàn)在的人們整天忙于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爭名奪利,基本上都是說一套做一套,說的都是極盡浮夸、虛華之詞,真實的言論都已經(jīng)被深深地隱藏起來了?!?/p> 莊子意猶未盡,進一步發(fā)揮道,“如果我們能夠像大鵬鳥那樣飛上九萬里云空,俯瞰九州大地,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事物沒有彼此區(qū)分,大地只是一個整體,沒有江河湖海的區(qū)分,沒有高山平地的區(qū)分,沒有森林平原的區(qū)分。按照這樣的邏輯,我們還能夠說世間有你我之別嗎?還能夠說事情有是非對錯的區(qū)別嗎?這不過是人類作繭自縛罷了,人們走入森林深處,只看見一棵棵高大的樹木卻看不見整個森林,眼界不夠??!” 聽到這里,藺且忽然想起來什么,就追問道:“老師,您的這個觀點和您的好友魏國宰相惠施的方生之說觀點很相似啊!” 莊子說:“是的,方生之說主要內(nèi)容就是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對立雙方總是同時存在,或者說雙方事物都是并存的,例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指一個人脫離母體出生就意味著走向死亡的最終歸宿,同樣一個人失去了生命就意味著另一個新的生命的誕生?!?/p> “推而言之,人們做事的時候,站在一個角度看,可以做,是對的;站在另一個角度看,不能夠做,是錯誤的。所以,圣人深諳此道,圣人依循道的本質(zhì)做事,不拘泥于彼此,不拘泥于是非?!鼻f子說到得意處,禁不住搖頭晃腦起來,“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p> 藺且聽到這里,對莊子說,“老師,我有些明白了。世間的任何事情都存在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體,有彼必有此,有是必有非,彼和此都有各自的是非觀。如果我們把眼光只盯住彼,只看到彼正確的一面,那么此就消失殆盡了嗎?如果我們把眼光只盯住此,只看到此正確的一面,那么彼就消失殆盡了嗎?顯然不是,一定是既要看到彼此兩個方面,又要把彼此作為一個整體看待,這才是道的關鍵所在。按照道的規(guī)律做事,才能夠使社會長久的良性的發(fā)展下去,只要有人類,是非永遠都不會消失。我們長久存續(xù)的秘訣就是遵道而為?!?/p> 第五章 猴子不明白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稱謂不同本質(zhì)相同 藺且的一段彼此、是非之論讓莊子刮目相看,莊子贊賞地點點頭,說道:“你的悟性不錯,齊物論不能夠僅僅追求萬物一齊的價值,還要用辯證的眼光,用對立統(tǒng)一的理念去看待萬物。最關鍵的就是剔除內(nèi)心深處的固有觀念和成見,才能夠真正理解齊物論的思想?!?/p> 莊子列舉了公孫龍子的《指物論》的一些觀點以佐證自己的觀點,“人的手指有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左右手是一樣的區(qū)分。我們習慣性地認為,大拇指就是手指,其實大拇指不是手指而只是手指的一個部分,這樣的觀點很多人不服氣,認為是在運用偷梁換柱的概念。其實,這個論點本身沒有錯,只不過論證方法不太妥當。如果用腳趾論證其不是大拇指也不是手指,這個論點就很清楚,大家都心悅誠服。同樣的道理,公孫龍使用各種辯術辯論白馬不是馬,只是白色加上馬而已,很多人也是不服氣呀!群起而攻之,堅持認為白馬就是馬,這也是在偷換概念,運用固有成見在進行辯論。很簡單,我們完全可以換一個辯證思維,用黑馬或紅馬來論證,黑馬或紅馬只是馬的一個品種,是披上色彩外衣的所謂的馬,代表不了整個馬類,僅僅是馬的一個品種而已。所謂的馬就是人們腦海中固有的影像,是人們賦予它的一個稱謂,久而久之,它就成了馬固定的象征或代名詞。天地萬物同樣可以看作手指和馬。天地有數(shù)不清的物質(zhì),你能夠說這些物質(zhì)就是天地嗎?顯然不能。同樣,萬物也是數(shù)以萬計,你能說其中一種物體就是萬物,顯然不能?!?/p> 莊子兩手握拳,向下壓了壓,像是在表明一種態(tài)度,“道始終在運動中有所成就,物只有在確定了稱謂后才能夠在腦海里形成固定概念。什么是本質(zhì)?本質(zhì)就是本質(zhì)。非本質(zhì)又是什么?非本質(zhì)就是非本質(zhì)。萬物都有其本質(zhì),萬物都有其可行之處。就像大小、美丑、千姿百態(tài)的形式,其相伴而生的終極目標就是復通為一。正如老子所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矣,斯惡已。有無相生、高下相頃、美丑相依?!?/p> “天地萬物分而治之,其分散的同時也代表著有所成長的跡象,其成長的過程也代表著走向毀滅的趨勢。萬物都是如此,復通為一?!?/p> “就人類而言,唯有修道成功的人深諳此道,明了天地萬物相通為一的道理,他們將自己的思想巧妙的寄托在萬物的功用上而不會自己刻意為之。萬物遵循自然規(guī)律生長、發(fā)育,接近于道的目標,盡管萬物可能不知道這就是道?!?/p> 莊子停頓了一下,說道,“可惜人們都是太聰明了,總是挖空心思的求同,殊不知天地萬物本就是大同世界。例如,有個朝三暮四的例子很能夠說明問題。有個人養(yǎng)了一群猴子,猴子飯量太大,養(yǎng)猴人想削減一些吃食。養(yǎng)猴人對猴子說,今后,每天早上每個猴子給三個栗子,晚上給四個。猴子一聽,就不樂意了,養(yǎng)猴人說,那就早上四個栗子晚上三個,如何?猴子們就高興起來。朝三暮四變?yōu)槌哪喝?,只是名稱變了而已,吃食本質(zhì)沒有改變,猴子們不懂得這個奧秘,其實,人類也是如此,不懂得大同思想。” “所以,圣人很聰明,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不糾纏于是非之中,而是依循著自然規(guī)律順勢而為。不會把路堵死,可謂是條條大道都貫通?!?/p> 第六章 從無到有再到萬物分類再到是非評定的進化過程 藺且正在閱讀老子的文章,看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本蛦柕溃骸袄蠋?,老子認為在天地之前,還有一個物的存在,這個所謂的物周而復始的運行,可以成為天下之母?,F(xiàn)在看來,老子的認識是正確的。您說,老子是如何認識到的?” 莊子說:“老子確實非常偉大,憑借他的認識能力以及對社會的洞察力可以稱得上至人?!?/p> 莊子撥了撥燈芯,昏暗的房間立即變得明亮起來。莊子繼續(xù)說道:“上古之人,他的認知也是有極限的,這個極限能達到什么程度呢?可以分為幾個等級。第一等級是認識到最早的世界是沒有天地萬物的,老子就屬于這個等級。這是最深遠的認知,再也沒有比這個等級更為深刻的認知了;第二等級是認識到世界有天地萬物,但是,天地萬物不分彼此,沒有界限,和諧共生;第三等級是認識到天地萬物有分類,有區(qū)別;第四等級是認識到天地萬物不但有分類還有是非、善惡、優(yōu)劣的差異。第四等級的出現(xiàn)恰恰是道日益衰落的原因,人們的私欲日益膨脹致使道日益衰落,正如老子所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p> 說到這里,老子發(fā)出了一聲感慨“現(xiàn)在的社會有物成、道虧還是沒有物成、道虧呢?如果說有物成與道虧,那昭文彈琴就是最好的說明:無論琴技多么高超,都無法把所有樂音都囊括進去,總有遺漏的地方;如果不彈琴,就不存在樂音的遺漏??梢哉f,昭文彈琴、師曠擊鼓、惠施身靠梧桐樹辯論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也因此而流芳千古?!?/p> “他們向世人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并將自己的愛好灌輸給別人,可是很多人并不了解這些技藝也不感興趣?;菔┮惠呑影V迷于離堅白的無聊辯論中,昭文的兒子繼承昭文的遺志卻難現(xiàn)他爹的才華,”莊子結(jié)束了自己的感慨。 藺且聽得入了神,連續(xù)幾天的討論,使藺且對齊物論的核心思想把握得更加到位,聽完老師的感慨,他發(fā)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藺且說:“由是觀之,如果說昭文彈琴、師曠擊鼓、惠施辯論稱得上有所成就的話,那么,蕓蕓眾生也可以稱得上有所成就啦!因為他們?nèi)税炎约旱募妓噺娦泄噍斀o別人,而別人沒有接受,連昭文的兒子都難承父業(yè),他們實際上是失敗的。把失敗的人硬說成有成就,那么,也可以把學不來絕技的我們說成是有成就;同樣的道理,如果說昭文彈琴、師曠擊鼓、惠施辯論都稱不上有所成就的話,那么,蕓蕓眾生都稱不上有所成就啦!因為他們身懷絕技卻無法傳承,不能稱得上有所成就,何況學不來絕技的蕓蕓眾生呢?” “所以說,是否有成就,不能看某一方面,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就會有不一樣的結(jié)果?!碧A且補充道。 莊子贊賞地點點頭,說道:“說得好,圣人的追求就是不要發(fā)出耀眼的光芒,要低調(diào)、內(nèi)斂的做事,要大隱隱于市,就像老子說的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以無為的態(tài)度循道而為的生活即可,這才是真活明白了?!?/p> 莊子說到這里又開始激動起來,他又開始在狹小的房間里踱起步來,“我們今天的討論在外人看來不知道是否認可,贊同也好反對也罷,我倆、外人總歸有自己的是非判斷標準,從這個角度看,大家又沒有區(qū)別了?!?/p> “雖然老子說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但是,我還是想表達自己的看法:宇宙有個起源,在起源之前有個未知狀態(tài),在起源之前的未知狀態(tài)前還存在一個未知狀態(tài),直到無窮盡的未知狀態(tài);同樣的道理,宇宙有天地萬物,在天地萬物之前有個無的狀態(tài),在天地萬物之前的無的狀態(tài)前還存在一個無的狀態(tài),直到無窮盡的無的狀態(tài)。就像老子說的有無相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無是個玄妙的東西,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無?什么才是真正的有?就像我現(xiàn)在說的話,是說了呢?還是沒有說呢?角度不同,認識也就不同?!?/p> 第七章 這是謬論嗎:大莫過于秋毫之末,小莫過于太山 莊子和藺且就“有無”觀暢談了很久,最后得出的結(jié)論就是角度不同,觀點不同。 莊子說:“人們習慣認為大小、長短都是有區(qū)別的,大莫過于太山,小莫過于秋毫之末;長壽莫過于彭祖,短命莫過于剛出生就夭折的新生兒。我倒認為,大莫過于秋毫之末,小莫過于太山;長壽莫過于剛出生就夭折的新生兒,短命莫過于彭祖。其實質(zhì)有什么區(qū)別呢?區(qū)別只是人為劃定的概念,是人們的成心在作怪。宇宙的本原在于無區(qū)別的存在,我可以和天地同生長,也可以和萬物合而為一,共同在道的籠罩下生存。” 莊子停頓了一下,繼續(xù)點化藺且:“既然人類生存于道中,何苦還要再談論呢?既然提到了萬物歸一的概念,又怎能離得了語言這個載體?如此一來,有了萬物歸一,就有了語言,這就產(chǎn)生了兩個要素,這兩個要素還要追溯到一的本原上,這就產(chǎn)生了三個要素,如此往復,以至于無窮,再高超的計算高手也算不完這個無限值,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 藺且點點頭:“是這個道理。但凡世間之事從無到有能夠產(chǎn)生三,從有到有那就是無窮盡??!這就是道的本質(zhì),是宇宙世界生生不息的奧妙所在?!?/p> 莊子也繼續(xù)發(fā)揮自己的思想:“道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沒有任何界限;言本無固定模式、無固有觀點,只是有了是非之后才有了各種限制與束縛。這些界限就是: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nèi),圣人論而不議;春秋經(jīng)世先王之志,圣人議而不辯?!?/p> “一言以概之,世間之事,既有分別就有大同,既有辯論就有附和,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圣人胸懷博大,包容一切;蕓蕓眾生總想把自己的觀點通過辯論表達出來,可就是聽不到也不愿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從這個角度分析,辯論其實是在躲避別人的見解,是自欺欺人的表現(xiàn)?!鼻f子補充到。 藺且說:“老子曾經(jīng)說過,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的觀點和我們剛才談論的話題有異曲同工之妙?!?/p> 莊子認同地笑笑,說到:“是呀!做到極致的表現(xiàn)就是無招勝有招,這是武術界的觀點,其他事情也是觸類旁通,一樣的道理。大道是道的最高境界,大道通常以無為的形式表現(xiàn);大辯不是侃侃而談,而是沉默不語;大仁不是滿口仁義、處處標榜,而是體現(xiàn)在行為中;大廉不是表現(xiàn)出廉潔而是內(nèi)心深處真正的廉潔;大勇不是勇武果敢就行了,而是不能傷害人和物。反過來說,將道昭明于世反而不是道了;以能言善辯自稱反而沒有達到至辯的程度;始終如一的守仁反而會有不周全的地方;言行處處標榜廉潔沒有人會相信;勇敢的連人都敢殺成不了英雄豪杰。這五個方面都能夠融會貫通也就接近于道了?!?/p> 這一番長篇大論下來,莊子似乎有些疲倦了。莊子呷口茶,繼續(xù)說道:“因此,人能夠在某個方面認識深刻就稱得上極致了??墒怯卸嗌偃四軌蛘J識到辯論的最高境界是不辯呢?道的最高境界是微妙玄通呢?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認識水平上乘的人稱得上循道而為,實踐上要做到和光同塵,大隱隱于市的程度,即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卻不刻意去追本溯源?!?/p> 第八章 人喜暖、泥鰍喜濕,哪個生活習慣才符合標準? 一天晚飯后,莊子和藺且難得有閑暇時間來到門口的小河邊散步,秋日的夜晚已經(jīng)有了絲絲涼意,微風一起,樹葉紛紛揚揚地在空中舞動,宛如一個個玲瓏可愛的提線木偶,搖頭擺手,再慢悠悠地飄落到地面上。 在晚霞的照射下,在微風的吹動中,河面上蕩起陣陣細小的波紋,一些小魚兒也借機跳起來,加入到秋夜的合奏中,形成一首抒情、靜鎰的小夜曲。 莊子繼續(xù)《齊物論》的話題:“大小之爭、是非之辯在現(xiàn)實社會中無可厚非,也是久已存在的事實,我們現(xiàn)在無非是要跳出這個現(xiàn)實的圈子,站在理想的假設的空間下勾勒出一幅抹殺掉大小之爭、是非之辯的畫面,然后,盡最大可能去實踐?!?/p> 藺且緊隨在老師的身旁,說道:“是的,現(xiàn)實中這些事實無法消弭,可是僅僅建立在理想的層面,豈不是空中樓閣,最終只是一場空談?!?/p> 莊子瑤瑤頭:“不,不,不能這樣想,任何現(xiàn)實的改變都是需要理想的萌芽、壯大直至最后的實現(xiàn)。其實,現(xiàn)實社會有縮小差距的條件,我們可以努力的縮小這種差距,實現(xiàn)萬物一齊的目的?!?/p> 莊子說到:“我給你講幾個寓言故事,通過這些寓言故事,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理想有實現(xiàn)的條件?!?/p> 第一個寓言故事: 圣帝堯詢問圣帝舜,說:“我打算攻打宗膾、胥、敖等三個部落,可是,有了這個想法后,坐在帝位上卻不得釋懷,這是什么原因呢?” 舜帝說:“這三個小部落,就好比在蓬草、艾草之間生存,和我們偌大的部落聯(lián)盟相比,真是不足掛齒,您有什么不能釋懷的?上古時代,十個太陽一起出來普照萬物,還有得不到太陽眷顧的物體嗎?您的德行要比十個太陽大的多,無處不在,無所不至,無孔不入,三個小部落自然能夠感受到您的德行的照耀,還有什么討伐不討伐的?” 第二個寓言故事: 古代的圣人嚙缺問他的老師王倪:“先生知道萬物相同的地方嗎?” 王倪說:“不知道?!?/p> 嚙缺又問:“先生不知道的原因在哪里拿?” 王倪說:“我也不清楚?!?/p> 嚙缺疑惑地說:“如此說來,這終將成為無法揭示的謎啦!” 王倪說:“雖然我不知道,我還是提出一些膚淺的看法:知道與不知道的界限在哪里呢?我的知道換個角度可能就是不知道;我的不知道換個角度可能就是知道。嚙缺你說是不是?人常年睡在潮濕的泥土上就會得腰部疾病,甚至會癱瘓。泥鰍卻是終年生活在泥潭里,這是為什么?人爬到樹梢上可定會害怕掉下來,猿猴卻在高大的樹梢間自在跳躍,這又是為什么?嚙缺你說人、泥鰍和猿猴哪個生活習慣才符合標準?” 王倪繼續(xù)說到:“人食蔬菜和谷物,麋鹿吃草,蜈蚣喜歡吃小蛇,鴟和烏鴉喜歡食老鼠,嚙缺你說哪個味道才符合標準?猿和猵狙喜歡同性戀,麋和鹿雜交,泥鰍和小魚水中共游。毛嬙和西施是公認的大美女,可是魚兒見了游入水中,鳥兒見了高飛遠去,麋鹿見了跳躍跑掉,嚙缺你說哪個審美標準才是正確的?以我之見,仁義的內(nèi)涵,是非的由來,早已經(jīng)亂了套,我哪里能分辨清楚?” 嚙缺說:“先生您分辨不清,至人也分辨不清嗎?” 王倪說:“至人就是神??!大火焚燒也感覺不到熱,冰冷的河水凍也不覺得寒冷。雷電擊毀大山,狂風刮起海浪,這樣都不會讓至人受到驚嚇。至人騰云駕霧,日月為騎,開始一場四海之外的逍遙游。至人是連生死變化都不會受到影響的,何況區(qū)區(qū)的大小之爭、是非之辯呢?” 第九章 極致的辯證法:說了等于沒說,沒說等于說了 第三個寓言故事: 相傳古代圣人瞿鵲子和長梧子有過一次討論。瞿鵲子問長梧子:“我聽孔夫子說過,圣人一般不過問具體事宜,不追逐利益,不對抗天災人禍,不積極作為,不刻意求道,本著超凡脫俗的心態(tài),不深陷于現(xiàn)實繁雜事務中??鬃诱J為不存在這樣的圣人,我卻認為是再好不過的修道之法啦!先生您的看法呢?” 長梧子回答說:“別說孔夫子不明白,就連黃帝聽聞此言也會迷惑不解的。圣人的修道之路是一個漫長的心靈之旅,需要時間的積淀,需要思想的豐富,需要持之以恒的身體力行。這場艱難的長途跋涉不到最后關頭,都稱不上修道成功??墒悄阄疵庥行├硐胫髁x了,聽風就是雨,剛看見一個雞蛋就想到報時的公雞,剛看見彈弓就想到品嘗烤鴟鸮的肉了。當然,我的觀點也未必正確,僅供參考,不要當真。我認為,圣人如同展翅高飛的大鵬鳥,視野觸及之處,萬物一體,日月如梭。六合之內(nèi)和諧共生:不管是紛繁復雜的世間事情,亦或是高低貴賤的人生百態(tài)都是那么的和諧,那么的融洽?!?/p> 長梧子接著說道:“世間人精明能干,圣人卻愚笨木訥,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圣人集聚萬物之精華修煉成嬰兒般單純。萬物也是如此,相互吸取精華形成一個精純的共同體。” “世間的許多事情充滿辯證性:人們始終面臨生死的困擾,只想活在世上卻不想死去,其中的緣由我哪能知道呢?人們怕死的心情如同自幼流浪的人從不想回家似的,其中的緣由我又哪能理解呢?艾地守衛(wèi)邊疆的大臣有個女兒叫麗姬,初嫁給晉國國君的時候,痛哭流涕、淚灑衣襟,到了晉國王宮以后,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夫妻舉案齊眉,她又后悔自己當初不該哭泣。同樣的道理,死去的人在陰間可能比在陽間生活得更為舒服,他們是否后悔活著的時候不惜一切代價求生的舉動呢?”長梧子搖搖頭,說道:“我不知道?!?。 “做夢也是一樣:夢里喝酒白天卻在哭泣;夢里哭泣白天卻在打獵;夢中并不知道是在做夢,夢中還會夾雜著另一個夢,醒來后才知道自己是在做夢。只有圣人明白人生何嘗不是一個長夢呢?愚笨的人自以為很清醒,自以為什么都知道,整天忙碌著侍奉君王,耕作謀生,終生追求不止,井底之蛙??!” 說到這里,長梧子笑了,他說:“孔夫子和你一樣都是在做夢,我同你談的這席話,其實也是在說夢話。也許萬世之后能有位圣人明白我所講的含義,早晚會發(fā)生的?!?/p> 長梧子意猶未盡,進一步闡述到:“如果我倆展開一場辯論,你勝了我,難道就說明你是正確的,我是錯誤的嗎?我勝了你,難道就說明我是正確的,你是錯誤的嗎?我們兩個到底誰是誰非呢?或者說,我們兩個都是對的?我們兩個都是錯的?如果你我二人都各持己見,無法達成共識,那就說明每個人的認識能力都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如果找個裁判來評判,需要找個什么樣的裁判呢?找個觀點和你相同的進行評判,裁判的觀點和你相同,這個判斷就客觀公正了嗎?找個觀點和我相同的進行評判,裁判的觀點和我相同,這個判斷就客觀公正了嗎?找個觀點和你我都相同的進行評判,裁判的觀點和你我都相同,這個判斷就客觀公正了嗎?找個觀點和你我都不相同的進行評判,裁判的觀點和你我都不相同,這個判斷就客觀公正了嗎?總之,你、我以及他人都各持己見,無法達成共識,世間的是非對錯也就無人說得清了?!?/p> 長梧子發(fā)表最后的見解:“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大意是,如何才能做到天、地、人和諧共生?要拋棄是非對錯的觀念,一旦有了是非對錯的觀念,是就不同于非,對就不同于錯,這是無需再爭辯的論題了。只有拋棄是非對錯,實現(xiàn)萬物一齊的格局,做一個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鳥,在浩瀚的太空來一場說飛就飛的逍遙游,才能夠忽視時空的差距,長存于歷史的長河中?!?/p> 第十章 莊周夢蝶與齊物論的關系 第四個寓言故事: 正午的陽光強烈的照射在大地上,萬物在陽光的照射下形成了姿態(tài)各異的影子,不同的影子在光照下又反射出另一個影子,于是,一場影子的影子與影子之間的對話就此產(chǎn)生了。 影子的影子問影子:“你以前不斷行走,現(xiàn)在靜止不動;以前靜坐在那里,現(xiàn)在反復起來。為何這么反復無常呢?” 影子回答到:“我依托的物體有何舉動,我就有什么樣的舉動,進一步說,依托的物體又隨著自己所憑借的物體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例如,蛇依托其肚子上的鱗片而爬行,我的姿勢也隨著蛇與蛇肚子的游動而發(fā)生變化;蟬依托其翅膀而飛行,我的姿勢也隨著蟬與蟬翅的飛翔而發(fā)生變化。天下萬物數(shù)不勝數(shù),我哪能分得清為何是這個形狀?又哪能分得清為何不是這個形狀?” 第五個寓言故事: 莊子為藺且講述了自己夢蝶的寓言故事。 莊子曾經(jīng)夢見自己化成了一只蝴蝶,蝴蝶在萬花叢中翩翩起舞,那叫一個志得意滿,完全忘記了所謂的莊子。一覺睡醒后,才發(fā)覺自己不是那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而是莊子。唉,不知是莊子化身蝴蝶還是蝴蝶化身莊子,莊子與蝴蝶是兩個不同的物體,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世界在特定的時空中可以相互轉(zhuǎn)化,形成你我的互化,萬物都是如此,在一定的時空中相互轉(zhuǎn)化,這就是物化,是萬物一齊的時空條件。 寓言故事講完了,出現(xiàn)了長時間的靜寂。莊子和藺且都沒有說話,莊子還沉浸在自己的情緒當中,那是興奮中摻雜著淡淡的憂慮,激動中又有著不可名狀的失望的情緒。藺且還在回味著剛才的寓言故事,思緒隨著先古的堯舜飄到了王倪師徒身上,腦海中又仿佛出現(xiàn)了老師莊子化身蝴蝶翩翩起舞的畫面。 時光就這樣悄悄地流淌著,莊子首先打破了沉默:“這幾則寓言故事契合了《齊物論》的思想,我們之前反復討論萬物一體,討論要擺脫凡間俗事的羈絆,從天地萬物的起源來看待這個問題。老子說過,天下萬物生于有,生于無。老子是第一個提出宇宙生成論的大師,老子運用推斷、演繹的方法得出天地生出之前還有一個不明物體,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個物就是老子口中的道,在道的時代,萬物沒有區(qū)別,人世沒有是非對錯,沒有高低貴賤,循道而為的日子是多么的愜意,只可惜,現(xiàn)在是禮崩樂壞的時代,連賴以維持秩序的禮儀、法度都破壞的面目全非,更別提重現(xiàn)大道盛行的境況了?!?/p> “所以,我們的《齊物論》也只能像空中樓閣永遠也不能夠落地生根?!碧A且感嘆地說。 莊子豪放地揮揮手,堅定地說:“不會的,即便在現(xiàn)實社會無法實現(xiàn),我也盡最大努力在自己的身上實現(xiàn)這個理想?!?/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