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詩意語文” “詩意”本身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模糊概念。從哲學的視角看,詩意乃是一種精神和心靈的自由;從認識論的視角看,詩意則是某種直覺和頓悟,是對人生和宇宙的當下了悟;從存在論的視角看,詩意指涉一種有意味的感性形式的存在;從美學的視角看,詩意是人類情感的一種表現(xiàn)與升華;從倫理學的視角看,詩意就是善良、仁愛與悲憫;從心理學的視角看,詩意則常常意味著豐富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從社會學的視角看,詩意是一種內在的幸福感;從文學表現(xiàn)的視角看,詩意總是呈現(xiàn)為某種含蓄、凝練、蒙朧的境 界。 “詩意語文”不是流派,是對語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種追尋,是對語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種深刻自覺和回歸。追尋理想和回歸本色其實是一回事,是對存在本身所作的不同角度的觀照和表達。一切優(yōu)秀的語文教學,必定是詩意的語文;一切風格鮮明的語文教學,無論素樸還是絢爛,無論激情澎湃還是理趣盎然,無論散發(fā)著平民氣息還是充滿了貴族氣質,在它們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燦爛似星辰的詩意流布其間、充盈內外。 “詩意語文”不是一個名詞,沒有一個靜態(tài)的、現(xiàn)成的詩意語文可以供我們去模仿甚至膜拜。詩意語文只能成為一個動詞,一個過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擁有她,你只能在行進的過程中不斷體驗她、觀照她 。而在這樣一個即時即是的過程中,你將發(fā)現(xiàn)自己靈魂深處的一些感動、一些悲憫、一些純真、一些美好。 二、關于“文本秘妙” (一)什么是文本秘妙 1、閱讀活動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導學生感悟、把握、領會優(yōu)秀讀物的“秘妙”。從審美的角度,我們把這“秘妙”稱之為“美”。 2、“文本秘妙”,就是王國維所指出的“字字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的語文現(xiàn)象。簡單地說,就是“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文字創(chuàng)意。即(這不正是我所想說的,但我寫不出來) 3、或表現(xiàn)為某種精準、妥帖的語言形式,或表現(xiàn)為動人的情感、獨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精深的文化,或表現(xiàn)為語言形式和內容的高度融合。 ?。ǘ拔谋久孛睢钡姆诸?/FONT> 1、側重于“文本內容”的秘妙 不朽的形象:《丑小鴨》 永恒的情感:《懷念母親》 深邃的意蘊:《生命 美妙的境界:《自己的花事讓別人看的》 2、側重于“文本形式”的秘妙 表達方式:《慈母情深》 修辭手段:《威尼斯的小艇》 結構特征:《橋》 音韻節(jié)奏:《與象共舞》 3、“言意兼得”的秘妙 經典詩文:如《望廬山瀑布》、《伯牙絕弦》 精美小品:如《春》、《鳥的天堂》 雋永佳辭:如《荷花》、《花的勇氣》中的部分語段 三、“文本秘妙”與“教學內容” 1、發(fā)掘 2、優(yōu)選 3、重組 四、“文本秘妙”與“教學策略” 1、比較 2、還原 3、積累 《長城》的文字,屬于那種初讀不見其妙、越讀卻越耐讀的“悶騷型”文字。我擷取的第二段,這種味道更濃一些: “從北京出發(fā),不過一百多里就來到長城腳下。這一段長城修筑在八達嶺上,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筑成的。城墻頂上鋪著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并行。城墻外沿有兩米 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擊用。城墻頂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臺,是屯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臺之間可以互相呼應?!?/FONT> 這種文字,初一看,你就想一扔了之。實在太平實,太沒有詩意了。但仔細嚼上幾遍,味道就會慢慢出來。于是,口齒生香,欲罷不能。你看,第一,表述之精確,一字一個準。長城的結構特征,由遠到近 、自下而上,寫得有條不紊,井然有序,沒一個廢字,這也就是朱光潛先生一再強調的“精確妥帖”。第二,更妙的是,處處明寫長城的結構特點,又處處暗合長城的歷史作用。你看這些詞:嘹望、射擊、屯兵 、堡壘、打仗……你聯(lián)想到什么?戰(zhàn)爭。狼煙四起,烽火連天,金戈鐵馬,刀光劍影。是不是? 有人說,中國的版圖上大寫著一個“人”字,“人”字一撇是長城,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全長一萬三千多里;“人”字一捺是運河,從北京的通州到浙江的杭州,全長一千七百多公里,撇捺相交于首都北京,是個巧合,也是個奇跡。長城是中華民族的武脈,運河是中華民族的文脈。長城是凝固的歷史,運河是流淌的文化。長城依托山,體現(xiàn)一種陽剛文化;運河依托水,體現(xiàn)一種陰柔文化。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父親,運河就是中華民族的母親。 當然,現(xiàn)在的長城成了一種旅游產品,北京八達嶺長城不知賺了多少錢?秦始皇筑長城,他可沒想到 發(fā)財。那時的長城只有一個作用,軍事防御,保家衛(wèi)國。 作者寫長城,一明寫、一暗寫,自然讓人聯(lián)想到長城的歷史地位和軍事價值。但文章的第三段并沒有 順著這個思路往下來,寫什么呢? “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 寫古代勞動人民。沒辦法,這是主流的歷史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于是,作者很自然地想起了古代的勞動人民來。任何涉及歷史文物的東西,諸如長城、秦始皇兵馬俑、故宮等,最終你非得想起勞動人民、非得感謝勞動人民,這已成為某種思維慣性、歷史教條。 有個笑話,一位老師上《秦始皇兵馬俑》,快結束時出了個問題,“面對世界第八大奇跡,你最想感謝的是誰?”一個愣頭青回答:“我最想感謝秦始皇?!卑牙蠋熃o氣得,心說:完了!我這課就砸在你這個秦始皇身上了。他臉一沉、眼一白:“秦始皇是個暴君,有什么好感謝的?拜托,給我動動腦子好不好?”第二個學生說:“我最想感謝第一個發(fā)現(xiàn)秦始皇兵馬俑陶片的農民?!崩蠋熜睦锬莻€急啊,甭提了!“農民?農民長什么模樣,你見過嗎?”“沒見過?!薄澳愣疾恢浪L啥樣,你感謝他干嗎?”第三個學生說“我最想感謝作者。沒有作者,我還不知道有秦始皇兵馬俑呢。”老師已經忍無可忍了,都快急瘋了,說“你這叫怎么說話?沒有秦始皇兵馬俑,哪來的文章?哪來的作者?”終于有個學生給出了老師想要的答案:“我最想感謝的是古代勞動人民?!边@下把老師給樂得,一個箭步竄過去,僅僅握住那孩子的手,說:“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瞧!符合標準答案的就是知音,不符合的呢,統(tǒng)統(tǒng)都是胡說八道。登上長城,就不能想想那些戰(zhàn)死沙場的將士們?為國捐軀的將士們就不是勞動人民的一份子?順著“武脈”這條思路,我想到了第二個“語文點”: “站在長城上,扶著成排的垛子,望著高聳的城臺,很自然地想起那些駐守邊關的將士來……”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薄扒Ф褢?zhàn)骨那知主,萬里枯沙不辨春。”“征人飲馬愁不回,長城變作望鄉(xiāng)堆?!边@個地方讓孩子們寫一寫 三、指向文本:微觀解讀文本秘妙 王崧舟老師主張用語文意識來觀照、統(tǒng)攝文本的細讀。語文意識”--就是關注文本“怎么寫”,“為什么這么寫”的意識??v觀兩天的課堂,幾乎每堂課,教師都滲透了語文意識,涉及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等。十之八九都設計了課堂練筆,折射出教師對學生進行扎實的讀寫訓練的理念。王老師覺得語文意識燭照下的語文教學之道是:細讀文本,參透“語”“文”秘妙,尋找言語訓練點,用語文的方式參透文本內涵,把語文意識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在讀寫互動中遷移孩子們的表達能力。 1 、細讀,文本秘妙 文本細讀,更重要的是要關注文本秘妙。如《一夜的工作》,“這是一個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個不大的寫字臺,兩張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這段文字的秘妙在于“這是一個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和后面的內容產生了一個巨大的落差,形成了一種張力。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使我們會有一種期待,期待它的富麗堂皇,想像該有什么?可是進去之后,眼前出現(xiàn)的是這樣的情景--不大的寫字臺……而這是中國第一代總理兼外交部長的辦公室,這樣大的落差,形成了文章強大的張力。 2、滲透,語文意識 王老師說,讀法決定教法,有什么樣的細讀姿態(tài)就有什么樣的閱讀教學….。而我們閱讀教學的任務則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語言表達的方法,體會作者思路,學習文章結構等,在閱讀中學習寫作?;叵胱约涸谄綍r的教學中,雖然也有潛意識地在閱讀中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寫作,但是具體實施起來卻又有些偏離初衷,在教學設計中也常會出現(xiàn)了“讀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你體會到什么?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了?說說你的體會?”這一系列問法,給人的感覺仍然是注重了太多的人文關懷。王老師的徒弟王春燕老師她就說:語文課程是為了形成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活動必須指向如何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只有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怎么說、怎么寫的形式,才能真正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水平?!彼凇逗锿醭鍪馈方虒W中,將你從文中哪些地方體會到石猴的聰明,勇敢,敢作敢當?shù)奶?/FONT>點,提煉為可以這樣問“課文為了體現(xiàn)石猴的聰明,勇敢,敢作敢當?shù)奶攸c,是怎樣表現(xiàn)的?”這樣既準確地表現(xiàn)了我們閱讀教學的目的性,也給學生以清晰的信號-我們學文的目的是要學習作者的思路,表現(xiàn)手法,在閱讀中學習寫作,這樣就能讓學生有目的地去學習課文。 如《慈母情深》一文中“背直起來了……”這一語段,“我的母親”出現(xiàn)了三次,而且還是出現(xiàn)在句子的后面??刹豢梢詫ⅰ拔业哪赣H”換過來,可讓孩子們展開想像,將語文意識滲透其中。這樣的節(jié)奏,在語速上是慢的,是一個慢鏡頭,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背?這是我母親的背嗎?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的背是……然而挺拔的背不見了……繼續(xù)看,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母親的臉是怎樣的?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的臉是這樣的嗎?怎樣的?這樣想像開去,再讓孩子們讀,讀出想像、細節(jié)、情感,最后告訴孩子,三次“我的母親能放在前面嗎?能出現(xiàn)一次嗎?”這是語文意識。 3、遷移,讀寫互動 將讀到的文本秘妙,遷移到生活中來,是讀寫互動,比讀寫結合更高層次?!顿u火柴的小女孩》的文章結構為“點燃火柴--出現(xiàn)幻覺--火柴滅了”。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小女孩僅僅只有這四個夢想嗎?肯定還有很多的夢想,讓我們幫幫她,讓曾經出現(xiàn)在他腦海中卻不曾實現(xiàn)的夢想都寫出來。學生想像寫話。假如我們的教學到此為止,是讀寫結合。還得走回來,這才是讀寫互動。教師可以問:孩子們,那么多夢想都無法實現(xiàn),為什么沒寫你們想像到的,而僅僅寫了文章中的四樣呢,為什么?答案其實在故事的第一大段,這是本文的文本秘妙,前有伏筆,后有照應。前面伏筆“凍得青一塊”是照應下文的“火爐”,“餓”對應“烤鵝”的幻想,“除夕,平安夜”照應了“圣誕樹”,“不敢回家,爸爸會打她”照應了“出現(xiàn)奶奶”的幻覺。小說本身就有伏筆,這就是經典,這樣的地方,應讓孩子們再去感悟。 四、《文本細讀,徜徉在語言之途》--王崧舟 1、直面文本 慢慢走,欣賞??! --朱光潛 很多老師上課前跟教材只打了個照面就去看參考書,結果就被教參、教學設計集萃之類的參考書先行遮蔽了自己的解讀,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文本細讀。讀法決定教法。語文老師怎么讀文本決定了他怎么教這個文本。文本細讀,要有一種從容的心態(tài),不急不躁,不溫不火,慢慢讀,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賞。品出文字之美,悟言外之意,聽弦外之音,賞出語言之妙。 2、字斟句酌 沉入詞語--南帆 詞語是能夠表達意義的最小的語言單位。沉入詞語,就是我們要把文本讀到最小。南帆先生說--“沉入詞語”,對,潛于語言文字之間一個詞語一個詞語地咀嚼; 王老師說的特別好語言文字是水,做語文教師要在“水中浸潤,在水中滋養(yǎng)”。語文養(yǎng)人,數(shù)學練人 。 3、審美自失 在漢語中出生入死--王遙 讀一個文本,進去是一個人,出來是另一個人,你的精神生命改變了,而這個改變的過程你自己感覺不到。 同一段文字落在兩個不同的語文老師手里就有了不同的命運。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領悟,跟作者一起身臨其境,把自己忘掉。 4、比較品評 穿行在多重話語之間--譚學純 細讀文本是一種“穿行”的方式,一種類似于“老牛犁地”的深耕細作的方式,而不像滑雪、滑冰那樣是一種滑行的方式。它要在語言的大地上犁過。 5、擦亮語言 從語言出發(fā),再回到語言--呂叔湘 文本細讀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什么?是語言。從語言進入思想內涵,再從思想內涵出來,回到語言,走一個來回。 6、還原場景 引發(fā)一種對語言的敏感--夏丏尊 在進入文本時,重要的是要始終保持一種全然進入的敏感和警覺。一定要打開自己的生命,去教參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讓自己的精神胸懷敞開再敞開,始終保持對文本言語的一種高度敏感和警覺,對每一句話,對每一個詞,甚至對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抱有那種黛玉進賈府式的敏感和警覺 。 7、尋找縫隙 傾聽文本發(fā)出的細微聲響--王尚文 文本中的細微聲響,往往就是文本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聲響,因為藏得深,所以聲響細;因為傳得遠,所以聲響微。來自靈魂深處的聲響,你只能選擇傾聽。 8、開掘意蘊 在字里行間閱讀--施特勞斯 字與字之間是空白,行與行之間是空白,在空白處閱讀,開掘文本的意蘊。人人看得見的不是秘妙。 王老師還舉了完整的一課《小珊迪》,講如何進行細讀。他首先想到的是課題為什么叫《小珊迪》?因為文章當中,沒有一處文字提到“小珊迪”這三個字,出現(xiàn)“珊迪”也才8次,于是他的敏感點就聚焦到這個“小”字上。他想到:從年齡上來說,珊迪是個小孩子;從生理上說,珊迪身體相當弱小,發(fā)育不良,發(fā)育不良才會營養(yǎng)不良,營養(yǎng)不良是由社會處境造成的;從地位上來講,珊迪是窮人,是孤兒,是社會最底層的人。但是珊迪人雖小,地位小,個子小,精神形象卻是高大的,靈魂價值卻是偉大的。讀之細,思之深,讓人自嘆不如。最后,王崧舟老師說,細讀有法,但無定法。運用之妙,在乎一心。細讀文本的終極意義就是細讀自己。文本是一個美麗的倒影,你在這個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遠,你對文本細讀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遠,你對文本細讀就有多遠。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視野、言語稟賦、審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決定著你的細讀。從這個意義說,細讀不是從文本開始,而是從“自己”開始,從“此在”開始。這正是:“文本無語笑東風,細讀有情長思量。一粒沙子一世界,野花開處見天堂?!?/FONT> 五、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關注文本的言語形式 ?。ㄒ唬⑷娼庾x,充分挖掘 拿到一篇文本,首先要思考這篇文章在言語形式方面可以教給學生什么。運用自身已有的語言文學知識和閱讀經驗,從篇章結構、行文線索、命題立意、遣詞造句等諸方面對文本的言語形式進行一個全面細致的解讀。這其中,應尤為重視以下兩點:1.關注文體,把握文體特點。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特點。敘事,我們要關注情節(jié)、結構、人物;寫景,我們要關注畫面、情感、順序;詩歌,我們要關注意象、情感、韻律,等等。2.知人論世。一是要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身世際遇、寫作背景、個性特點等等,有助于我 們對文本的言語形式有獨到的、深刻的發(fā)現(xiàn)。二是要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 (二)、慧眼識珠,精心選擇 文章在言語表現(xiàn)形式方面,我們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選擇: 1.精妙傳神的字眼、內蘊豐富的詞句 從語言文字的細節(jié)入手,一個字、一個詞甚至一個標點符號,反復推敲斟酌,咬進文字的深層,嚼出文字的真味。用朱自清的話說,就是“體會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兒?!毙焐瓶±蠋熢谏稀饵S鶴樓送別》時抓住一個“孤”字,給所有聽課老師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薛法根教學《愛如茉莉》抓住一個“探”字,讓學生明白一切景語皆情語。《理想的風箏》課后有一道練習,讓學生讀一讀句子,體會帶點詞“泛”和“漾”的表達效果。讓學生深深體會到了“他”對生活的熱愛,“他”的樂觀、自信和堅強??梢哉f,一詞入口,百味皆生。有些詞語,孤立地看,平淡無奇,但放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一下子變得別有情味,境界大異。抓住這樣的字詞細細品味,既能品出濃濃的語文味,又能品出淳厚的人文感覺。 2.典范的、優(yōu)美的句式、語段 一、二年級要重點關注優(yōu)美的詞語、典型的句式;三年級要重點關注典型的語段;中高年級要關注文本中的細節(jié)描寫、景物描寫、場面描寫、心理描寫等等。 如《鞋匠的兒子》應重點選取林肯的三段話,讓學生仔細品讀,反復朗讀,體會個中真味。因為這三段話所表達的意思和蘊含的情感都很豐富,而且方式十分巧妙?!肚嗪8咴恢炅窇剡x取第五節(jié)描 寫柳樹的語段、第七節(jié)想象它頑強生長的語段(情感強烈)和第九節(jié)感情升華的語段(含義深且優(yōu)美)。《理想的風箏》要選取其中的景色描寫、細節(jié)描寫等。 3.新鮮的、獨到的、個性化的語言 例如《我和祖父的園子》中“太陽在園子里是顯得特別大。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黃花,就開一黃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就是一種非常率性、灑脫、天籟般自由純美的語言,有著作家自身性格的烙印。抓住這種新鮮的、獨到的、極 為個性化的語言讓學生細細品讀、積累,對催生學生個性化的語言大有裨益。 4.精巧的構思、謀篇布局、精心的選材、命題 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應尤為關注篇章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給學生“類”的積累。也就是注重文體,從文體特點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和積累。魏星老師上《伊索寓言》,從寓言的共同特點出發(fā)三篇整合 來教。引導學生懂得:伊索寓言每個故事都有一個道理,都是格言式結尾,寫的都是小動物。 《鞋匠的兒子》這篇課文的題目別有意味。它既和第一件事相契合,同時也凸顯出林肯身上的可貴品質、出眾才華和偉大成就。這篇文章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如何選材:第二件事看起來和第一件事和題目關系不大,但實際有內在的關聯(lián)。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構思則頗為巧妙。開頭用一個特寫鏡頭先推出這株柳。用青海高原的蒼茫蒼涼來襯托它的高大、粗實、堅硬、蒼郁。用灞河柳的極易生長來對比高原柳為生存和生長所付出的難以想象的艱苦卓絕的努力。作者對灞河柳的感情由驚異的“啊”到“奇跡”,“頑強”的感嘆;再到“崇拜到敬畏的地步”,最后由衷的贊頌它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蔭,感情不斷升華。 5.富有特點的人物對話 《船長》中船長和大副的對話沒有任何提示語,是因為情況危急;《誠實與信任》中小紅車的主人和“我”的對話沒有任何提示語,是因為兩人在打電話。 課文中的選文往往是名家名篇,一篇文章往往會有很多方面的言語表現(xiàn)形式值得學習、積累。面對這么多的言語形式,到底該如何選擇?他認為要做到四個聯(lián)系: ?。?)聯(lián)系課標,以學段目標為導向。 課標對第三學段閱讀的要求中有這么一條: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那么高年級的閱讀教學在抓關鍵詞句的同時,還要抓篇章結構和文體特點。 (2)聯(lián)系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以貼近學生的臨近發(fā)展區(qū)為選擇標準。 如二、三年級學生只知道從外在的方面來狀物;在高年級,我們通過《青海高原一株柳》這篇文章的教學讓學生知道,怎樣把物寫豐滿,即不光寫看到的,還可以寫聯(lián)想到的,還可以抒情、議論;怎樣把物寫深刻,即可以借物喻人,寫出物的內在精神和品格。 ?。?)聯(lián)系文章的重點內容和作者的個性特點。 《我和祖父的園子》中為什么選取第十節(jié)為重點,因為這自由、率性、灑脫、詩意的文字帶有作者鮮明的個性特點。 ?。?)聯(lián)系課后練習設計,確定重點訓練項目。 課后練習是編者針對學段訓練重點和文本特點精心設計的,絕大部分都有其意圖和匠心。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后第三題意在讓學生把握文本的“意”,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第四題則是讓學生關注文本的“言”即言語表現(xiàn)形式。做到“言意兼得”。 ?。ㄈ⑶擅钤O計,靈活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言語形式,有一個由理解、領悟到積累一定的言語圖式再到運用的過程,不是這邊教,學生那邊就得會用。不是在課堂上專門給學生總結、概括寫作方法,機械“告訴”,而是把言語內容的理解和言語形式的學習有機融合。 教學中可以有以下兩種切入方式: 1、從領悟人文內涵入手,有機學習言語形式 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披文悟情,入情入境,與作者靈犀相通,產生情感共鳴;與此同時,關注文本的言語形式,學習表情達意的方式、方法,進行積累、運用語言的訓練。這種訓練不脫離文本內容,與內容的把握和情感的領悟水乳交融,和諧運行。如教學《鞋匠的兒子》:語言是有力量的。從參議員情感的變化中可以看出來,讓學生找出體現(xiàn)參議員感情變化的詞語:尷尬--羞辱--大笑--靜默--掌聲,其實這是帶領學生理清了文章的一條感情線。 2、由揣摩言語形式切入,將言語內容的理解滲透其中 如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問學生:把寫青海高原環(huán)境的第3節(jié)去掉,1、 2、5三節(jié)不就更緊湊了嗎?讓學生明白作者描寫青海高原的環(huán)境,是為了襯托這株柳的神奇。 那么,在實施過程中,具體手段和方法有哪些呢? 1、引導比較。很多的喚醒和點撥都是通過比較。如《長城》一課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發(fā)現(xiàn)書上不僅寫了見聞還寫了聯(lián)想,這樣就把眼前的物與過去的人聯(lián)系在了一起,顯得豐滿而厚重。 2、以問促思。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詩一般的語言風格,我用紅顏色標出重復的句式,引導學生感受這種率性、自由、灑脫、詩意的文字。 3、巧妙練習?!痘ò觑h香》的題目很有韻味,很有深意。如何引導學生感悟到題目的巧妙?學完全文后可以設計這樣一個語言訓練: 這清香飄進了小女孩媽*的心里,小女孩的媽媽。 這清香飄進了作者“我”的心里,“我” 。 這清香還飄進了誰的心里?學生說還飄進了作者母親的心里,他的母親說:謝謝你,孩子!有的說,這清香還飄進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我懂得了要好好孝順我的媽媽。最后我說,這清香也飄進了老師的心里,我想起了一首歌《?;丶铱纯础?,還想起了孟郊的一句詩,與學生齊背“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還想到了兩個成語: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很自然地揭示了文章的內涵,積累了成語、名句,同時也受到了熏陶、啟迪。 4、品評鑒賞?!独硐氲娘L箏》是寫人的文章,但開頭卻是景色描寫。學完課文后我引導學生品評鑒賞:你認為這段景色描寫有哪些妙處?學生發(fā)現(xiàn)了點題、引起下文、生命、生機與劉老師的聯(lián)系,寓情于景,贊美劉老師等多種作用。 5、暗示、滲透?!独硐氲娘L箏》中有很多值得關注的言語表現(xiàn)形式,如過渡、詳略、敘事與抒情、細節(jié)描寫、由景及人等等。教學中主要突出細節(jié)描寫和寫景開頭,其他的采用暗示、滲透。 6、誦讀感悟。如《二泉映月》中描寫樂曲的語段非常優(yōu)美,就讓學生反復美讀。這樣的語言,我們只須誦讀吟哦,領略文字之妙、語言之美。 7、模仿借鑒。《珍珠鳥》一文的開頭是“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北脑u價:開頭“真好”讀著帶勁,結尾一句體會有味?!睂W完全文后讓學生用“真好!”為開頭寫一段話。 六、文本細讀的價值追求在哪里? 1、文本細讀要細致入微 文本細讀之“細”,乃關注細節(jié)、處理細致、環(huán)節(jié)細化、追求細膩。將一個個詞語、句子,還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將語言文字置于具體的語境之中,用作者的心、兒童的心、教者的心,去想象,去思考,去揣摩,去觀照,給平躺于書本的文字符號付諸感性的生命氣息。要引導學生靜思默想,細細咀嚼,理解意思、體悟意蘊、感受意境,在語言文字的奇妙世界里建構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2、文本細讀要有明晰的方向感 文本細讀講求“細”,但到了具體的教學行為,并不是面面俱到,更不能平均用力,要有明晰的方向感。畢竟課堂只有40分鐘,方向要集中,力量要集中,細讀的目光要聚焦到文本的關鍵處、精彩處,聚焦到文本的核心價值上,在“點”上做文章,做深、做透、做豐富,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 。 3、 文本細讀要有雙智慧的眼睛 夏丏尊先生說:“學習語文,就要引發(fā)一種對語言的敏感”。敏感,就是見微知著,就是洞察一切,就是要窺斑見豹,就是要見人所未見、發(fā)人所未發(fā)。那可能是一個不起眼的標點符號,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一個字,也可能是被你棄若敝屣的空白處,如果它能凸顯文本的主旨,你就要有雙智慧的眼睛,應該動用你敏銳的語感去揣摩、去發(fā)現(xiàn)。你發(fā)現(xiàn)了,就會興奮,就會驚喜。你的責任是,設法帶著你的學生經歷發(fā)現(xiàn)的過程、享受發(fā)現(xiàn)的愉悅。 敏銳的語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文本細讀中練就的。 4、 文本細讀要探尋表達形式的精妙 文本細讀,是一種方法,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策略。但歸根結底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課堂上要飄溢濃濃的語文味。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文本細讀的職責,探尋文本表達形式的精妙,更是語文課程對文本細讀提出的規(guī)定動作。教學中,既要帶著學生“潛進”語言文字之中,又要領著學生“ 走出”語言的叢林整體觀望,真正做到“在文本中多走幾個回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