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志的代前言《鄉(xiāng)村檔案需傳承》中曾經(jīng)提到過,為了我們共同生活的這片熱土擁有一份近似于完整的記錄,我們需要發(fā)愿者、記錄者、傳承者。因此,鄉(xiāng)村檔案需傳承!這是一份良心,更是一種責任。 如今,《新房村志》終于完成,雖然由于資料短缺和我們自身能力所限,村志還稍顯粗糙,但畢竟用力地記錄了過去,給村民們留下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本村發(fā)展脈絡。 此次修志,從開始籌劃到最后完成,歷時一年有余。中間雖然斷斷續(xù)續(xù),但到今天,終于完成了這本薄薄的村志,這是我們對發(fā)愿者和提供無私幫助的人們的一個交代。 修史修志,歷來都是一個大工程,需要眾人配合完成,以一人之力,想完成一段歷史或記錄一個村莊的前世今生,幾乎很難做到。今天之所以能夠交出這份薄薄的村志,當然離不開眾人的積極配合,對于他們的配合和無私的幫助,我們要道一聲感謝。 首先要感謝的,是新房村全體村民。一片土地,正因為有了人們的聚居,才會形成村落;正因為有了村民和他們先輩們的代代生息,才為這片土地注入活力。從我們爬梳的歷史來看,新房村曾是一個移民村莊,四面八方的人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經(jīng)歷了百余年的匯聚,終于形成了現(xiàn)在的村落。他們匯聚的緣起,生息的經(jīng)過以及建設這篇熱土的歷程,為我們書寫村志提供了必要條件,沒有他們,不可能有所謂村志的出現(xiàn)。 其次要感謝的,是村兩委的領導集體和李建安書記、李振氣村長。沒有他們首肯,修撰村志的計劃是很難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他們在百忙之中,依舊能想到修志,實在是懷有一顆對歷史敬畏的心。他們是村志修撰的發(fā)愿者,也是推動者,沒有他們的堅持和鼓勵,村志難以完成。 再次要感謝的,是為村志的修撰提供無償幫助的人們。他們是歷史的親歷者或知情者,他們或是他們的父輩經(jīng)歷了百年以來跌宕起伏的歷史發(fā)展,為我們今天記錄過去,提供了能夠準確依靠的口述資料和文獻記載。陳公孝先生、陳建華先生、杜永乾先生、仲志禮先生、杜永義先生、崔武學先生以及提供資料的其他先生,他們娓娓道來親身經(jīng)歷或回憶其先輩軼事時的場景,我們是很難忘記的。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些歷史的親歷者和知情人的回憶和幫助,才使得我們的村志變得有血有肉,鮮活起來。 最后要感謝的,是新房村監(jiān)委會主任李彩葉女士,她不辭勞苦,與我們一起赴未央?yún)^(qū)、長安區(qū)檔案館查找資料,并帶領我們前往各位親歷者和知情人的家中訪問,并認真、仔細地對全村人口、姓氏以及所提供的資料進行統(tǒng)計、核定,可以負責任地說,正是因為有了她的努力、幫助,村志才最終得以完成。 在本志的修撰行將結束時,曾經(jīng)為新房村發(fā)展建設做出極大貢獻的老書記陳同生先生不幸辭世,我們表示沉痛的哀悼,并想以這本薄薄的村志,告慰陳同生先生及為新房村發(fā)展建設做出貢獻的,已經(jīng)故去的人們的在天之靈,歷史不會忘記他們。 村志修撰行將結束的時候,村兩委決定,在文本村志的基礎上,拍攝一部記錄新房村人文歷史及發(fā)展現(xiàn)狀的“影像村志”。聽聞這個消息,我們不勝欣喜。文本村志限于篇幅等各種主客觀因素,只能抽象的記錄村子的發(fā)展。但作為立體的影像,卻能生動地為我們留下這個村子絕對真實的一面。影像村志中會大量用到老人們的口述,這些近于白話卻信息量十分豐富的內(nèi)容,正好可以對文本村志查漏補缺。文本村志與影像村志的完美結合,對新房村的歷史現(xiàn)狀,以及生活在這片沃土上的人們,是一個經(jīng)得住時間檢驗的交代。 新房村曾經(jīng)是一個普通的農(nóng)業(yè)村莊,但是隨著近年來西安市委市政府對浐灞地區(qū)的開發(fā),已然變成了一個勃興地帶的核心區(qū)域。雖然自2011年起,村民變成了城市居民,但他們的根,甚至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根都在鄉(xiāng)村,以村志的形式,精心地記錄鄉(xiāng)村的過去未來,不但有助于有朝一日我們對消失在城市化浪潮中的村莊的回憶,更會讓下一代看到他的父輩母輩曾經(jīng)生活過的狀態(tài),當然,如果村志中所提及的一些民俗民風能夠為社會學家提供研究的資料,則是我們非常高興的事情。 本志寫成后,由副主編李彩葉女士統(tǒng)稿并校閱全篇,同時,邀請新房村黨總支書記李建安先生,原大明宮鄉(xiāng)黨委書記、《大明宮鄉(xiāng)志》主編杜永義先生、新房小學退休教師賀芬菊女士等審稿糾錯,對于他們的審讀,我們表示感謝! 限于學識和資料的詳盡程度,我們深知,村志中還有很多不夠完善之處,對于這些,只能留待著日后不斷修訂的過程中去完善了。 |
|
來自: yzsr273 > 《修史纂志續(xù)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