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拾零》之三十五
北京香山公園的北側(cè),西山余脈聚寶山的東麓,有一座始建于元代、坐西朝東、風(fēng)格獨(dú)特的園林式寺廟——碧云寺。層層殿堂依山疊起,簇簇松柏碧色如云,身披霞光的金剛寶座雄踞在全寺最高點(diǎn)。在碧云寺,你能看到明代的石獅、哼哈二將和山墻壁塑;看到清代的石牌坊、石碑亭、雕有忠孝廉節(jié)歷史人物的石照壁;看到原產(chǎn)自印度、每杈七片樹葉的娑羅樹(俗稱“七葉樹”);看到羅漢堂五百零八尊形神各異的木雕羅漢;看到仿照北京五塔寺塔修建的藏傳喇嘛教金剛寶座;看到金剛寶座上神奇的“九龍柏”和孫中山先生的衣冠?!?。碧云寺里還有一處園中園,雖沒有如雷貫耳的建筑珍品,卻是黃鸝最喜歡的地方,每到碧云寺必去那里流連一番,那就是以自然取勝的“碧云寺水泉院”。
水泉院是碧云寺的北跨院,與南側(cè)的羅漢堂遙遙相望。一座月亮門把我們引入水泉院,嶙峋的山石上有一座攢尖頂?shù)男⊥ぷ?,檐下的“洗心亭”匾額據(jù)說是乾隆皇帝的筆跡。洗心亭的西側(cè)是一長方形廊亭,檐下也有一匾,上書“清凈心”三個字,與“洗心亭”相互呼應(yīng)。再往西行,可見一株枝干卷曲的虬柏與兩側(cè)的怪石“混搭”在一起,形成一道別致的“院門”,將水泉院隔成了內(nèi)外兩個庭院?!八阂郎骄蛣荩鲋绞?,亭臺池橋,峭壁如城”,是整個碧云寺景致最為清幽的院落。
水泉院因院內(nèi)的“卓錫泉”而得名,“卓錫”二字來自佛教。相傳某印度高僧思念西域的泉水,遂以錫杖卓地,所卓之處,泉水汩汩涌出,后人稱之為“卓錫泉”。不知那印度高僧是否真的光顧過水泉院,但水泉院的泉水的確是從山間的石隙中,從峭壁的巖縫里噴涌出來的。在卓錫泉水澆灌過的巖壁上,幾十株側(cè)柏和刺槐倔強(qiáng)地從巖縫中鉆了出來,緊貼峭壁朝天生長,遠(yuǎn)遠(yuǎn)望去頗像一隊(duì)守城的士兵。泉水匯聚成池,泉池周圍松柏參天,綠竹搖曳,池中泉水潺潺,魚翔淺底,整個小院充滿了靈動的生命氣息。因是活水流泉,我們曾在隆冬季節(jié)去看,泉水依然淙淙流淌,不會完全封凍。
據(jù)說這碧云寺最早是元代丞相耶律楚材的后裔耶律阿吉的宅子,后舍宅為寺,初為碧云庵,后改碧云寺,明代和清代均有擴(kuò)建,尤以清乾隆十三年的擴(kuò)建規(guī)模最大。不過聽碧云寺的工作人員說,正是乾隆年間的擴(kuò)建改動了碧云寺的水系,從此再也見不到巖壁上泉水洋洋的景象了,不禁令人唏噓。看來山水與土木一樣,斷不可擅動。
秋日里,又來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