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廣州的黃氏要尋根、認祖歸宗,都無法繞過黃村的幾座祠堂
子賢黃公祠坐落在一片池塘旁邊
祠堂的灰雕栩栩如生。
論知名度,東圃黃村的子賢黃公祠也許不及江西婺源的黃村百柱宗祠。但論“輩份”,黃村子賢黃公祠要比后者早兩百多年。在廣州的黃姓人氏要尋根、認祖歸宗,都無法繞過黃村的幾座祠堂,而子賢黃公祠,是其中規(guī)模最大、香火最盛,后人數(shù)量也最大的一間。
走進廣州祠堂之十六
走訪對象:子賢黃公祠
地址:天河區(qū)東圃黃村中心街19號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林濤
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陸明杰
歷史 躲避戰(zhàn)亂,扎根梅林
古時,黃村一帶因梅林遍布,又稱梅林??滴跞迥?,詩人黃登就在廣州東郊黃村辟探梅詩社。黃村建村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簡志達從車陂遷居黃村,為黃村最早的簡姓基祖。到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中原人士黃子俊、黃子賢定居黃村,成為黃村第一大姓。
為躲避戰(zhàn)亂而南遷,黃村開村至今已有23代。記者從黃村街道辦了解到,目前5000多名村民中,黃姓人口占90%以上。黃氏在這片梅林從新開始,并建立祠堂。根據(jù)黃村志,目前黃村內(nèi)有祠堂、祖祠及廳所共33間,其中以子賢黃公祠規(guī)模最大、香火最盛,子賢的后人數(shù)量也最多。
位于黃村中心街19號的子賢黃公祠,是為紀念黃村黃姓基祖黃子賢而建立,始建于元代末年,至今有600余年歷史。祠堂原本兩進,于明代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擴建為三進,其后在清朝也有多次修繕重建。
建筑 祠堂三進,處處乾坤
目前,子賢黃公祠已被納入?yún)^(qū)文物保護單位。祠堂保留有元明清三代的建筑風格和特色,更保存多處嶺南灰雕、木雕。
祠堂通深約50米、通寬14.5米,建筑面積超過700平方米,是村內(nèi)面積最大的古跡。進入祠堂,能看到一進天井欄桿墻腳有8幅明代擴建時制作的古老灰雕,而石雕畫為花崗巖料,造型古樸,雕工精致。多處檐下壁畫有山水花鳥、歷史故事,造型逼真生動。
二進中堂懸掛“狀元及第”牌匾和“翰林院庶吉士”牌匾。村志記載,“狀元及第”牌匾是紀念外地宗親黃居正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考得乙未科狀元,“翰林院庶吉士”牌匾則是黃子賢四世的次子和五子先后考取明朝洪武進士、欶授翰林院庶吉士。兄弟先后金榜題名,成為佳話。
據(jù)村中老人介紹,祠堂內(nèi)大部分可拆卸的物品都曾遭毀壞。唯一保存至今的石碑,是黃氏宗祠立義倉碑記,“明朝時立的,上面記載了當時擴建的事跡?!秉S村村民、江夏社區(qū)居委會副主任黃振英說,現(xiàn)在石碑已被定為文物,現(xiàn)在很多考古學(xué)家都會來拓印、研究碑文。
在第三進后墻正中有一處神龕,供奉著黃氏列祖列宗的神位,上有“積厚流芳”的木匾。
傳統(tǒng) 每年都設(shè)千叟宴
子賢黃公祠是黃村黃姓村民祭祀、議事、設(shè)宴的地方。隨著時代變遷,祠堂的功能也起了變化。據(jù)黃文秋介紹,1931年番禺縣第四區(qū)黃村國民小學(xué)創(chuàng)辦,設(shè)址子賢黃公祠。祠堂加上東側(cè)廂房,能容納數(shù)百人,“建國后學(xué)生越來越多,祠堂無法容納,村里就另選了地方建小學(xué),就是現(xiàn)在的黃村小學(xué)?!?/span>
之后,祠堂成為老人協(xié)會的辦公地。黃文秋說,重視孝道的黃村人至今仍延續(xù)著數(shù)百年的傳統(tǒng),每逢春節(jié)都會在祠堂大擺100桌千叟宴,為老人祝壽。
尋根 為戰(zhàn)國春申君后人
《元和姓纂》云:“黃,陸終之后,受封于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秉S姓遠祖陸終有六子,次子惠連因治水有功,被帝堯封邑黃國(今河南潢川縣)。公元前648年,黃國為楚國所滅,黃國子孫以國為姓,黃姓氏族一度衰落,直到戰(zhàn)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拜相,黃氏得到中興。漢魏時期,居于江夏的黃氏成為一帶的望族,被譽為“江夏黃氏,天下無雙?!备鶕?jù)黃氏族譜,歷史上黃氏累有杰出人士,在仕途上多獲功名,其中以戰(zhàn)國春申君黃歇、西漢定侯黃霸和唐黃峭山最為出名。
兩漢之后,大批江夏黃氏子孫離開江夏故地,向外地遷徙。南宋期間,黃文魁攜二子黃其煥、黃正春遷居廣州光孝街。南宋嘉定五年,黃其煥的兩個兒子黃子俊、黃子賢從光孝街遷居黃村,成為黃氏開村基祖。
(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