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要盡量少用典故。因為絕句的語言風(fēng)格應(yīng)該是真切、自然而有余味。這是為什么呢?一是絕句篇幅短小,不容許過多的修飾。二是絕句在唐代可以譜曲詠唱的,所以不能寫得古僻生澀,要適宜歌唱,要讓別人一聽就明白。因此絕句的語言一般比較真切自然,不故作晦曲,不濫加雕飾,而實情實景宛然如見。
比如: 春夜洛城聽笛聲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稳瞬黄鸸蕡@情。
全詩語言真切自然,語調(diào)舒長,讀起來或吟唱起來,朗朗上口。尤其是三四句,以問句做結(jié),以便一唱三嘆,更能收到語近情遙,有弦外之音,使人神遠的藝術(shù)效果。所以,清代的沈德潛在《唐詩別裁》卷二十中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這首七言絕句,正是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見長,使人從“吹玉笛”這眼前景、口頭語,聽到了詩人的弦外之音。但是,真切自然又不等于粗直淺露、直白、一覽無遺。還需講求含蓄與韻味,尤其是詩篇結(jié)尾處,要做到“語絕意不絕”,似乎話已說完又似乎還有千言萬語未曾說出,才能給人以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的美的享受。
下面我們繼續(xù)以李白的兩首絕句做比較分析: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的妙處在三四句。如說汪倫送我的情比桃花潭水還深,那就平淡無味了妙就妙在,詩人反過來說三千尺的桃花潭水反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深 所謂“六郎似蓮花”沒有“蓮花似六郎”比的妙的道理,和“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一樣的 。 但是,雖然這里用了一個比喻,但總覺情深意淺。 我們再讀李白另一首: 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的語言平淡自然,含蓄之深令人神往 。詩人把惜別的情感,藏隱在客觀景物的描寫中,特別結(jié)句,悠悠不盡的天邊流水又能容得下讀者多少黯然傷神的聯(lián)想 。和【贈汪倫】相比較,這里,他不是直接來傾訴自己的情感,也不是客觀的描寫景物,而是把情感和客觀景物有機地揉在一起,引發(fā)人的遐想。 相比較這首詩就有味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