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這么可愛的家伙也舍得下手! 歐美列強的世界里從來不缺少熊貓奴,很多傻老外一天啥事不干就在電腦前面死盯著直播看熊貓,生怕錯過國寶放屁打嗝的瞬間。 不過你不知道的是,一百多年前,美國曾掀起過一場令人痛心的捕殺熊貓狂潮。 故事要從19世紀一位天主教牧師armand david說起。1869年3月 ,熱愛鉆研小動物的david在中國傳教。直到有天,一位獵人給了他一張黑白相間的熊貓皮。 david當時眼都看直了。他收下這張熊貓皮后立馬安排人送回了巴黎(這張皮現(xiàn)在還在巴黎),并寫信告訴法國哺乳動物學家Alphonse Milne-Edwards:
其實在david將這張熊貓皮帶回去之前,西方就已經(jīng)有零星關于熊貓的記載,直到這張熊貓皮抵達西方的幾十年后,這種記載仍然少見。
至此,大熊貓第一次令西方人感到瘋狂,無數(shù)人東進天朝想把熊貓運到歐洲,但苦于當時的技術,沒有一只熊貓被活著運出中國。于是他們轉(zhuǎn)變了思路,進行了一個恐怖的“迂回”:
就這樣,無數(shù)的西方獵人組團來中國捕殺熊貓,這在當時掀起了一股“奔向天朝獵殺熊貓”熱潮。在這群人當中,最出名的是美國著名總統(tǒng)羅斯福的倆兒子:Kermit 和 Theodore Jr. 羅斯福兩兄弟 1929年5月,他們花了大約1萬美金在10個月內(nèi)穿越了印度,從西藏進入中國。舉著“科學研究”的大旗,他們未經(jīng)任何人同意就射殺了一只大熊貓。而他倆也成了第一組將熊貓射殺的西方人。后來這只熊貓被做成了標本,直到現(xiàn)在還在博物館展出。 當時的美國媒體曾“津津有味”地報道了他們的功績:
當時的媒體報道 除此之外,當時還有大量有關羅斯福兄弟“狩獵功績”的采訪。Kermit說:
后來在公眾的要求下,他們甚至還寫了一本書,名叫:《追蹤大熊貓》。 這本書現(xiàn)在還能買到 自那以后,狩獵大熊貓的比賽就備受鼓舞:演員Douglas Fairbanks曾三次來到中國找尋大熊貓,而他們的旅程也讓大熊貓在西方的標本數(shù)量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峰。但是直到這時,仍然沒有人能將活的大熊貓帶到西方。 直到一只名為蘇琳的熊貓出現(xiàn), Ruth與蘇琳 1934年,Ruth與丈夫威廉在婚不久后就去了中國,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去抓熊貓,不過這在當時受到了民國政府強烈譴責。 而在等待“政府審批”過程中,Ruth的丈夫一病不起,最后死在了中國。這事對Ruth打擊很大,她決定排除萬難完成丈夫的遺愿——捕捉一只活的大熊貓回美國。 當然,在隨后Ruth逗留中國窺視我們國寶的日子里,美國媒體也沒忘了爆Ruth的八卦,而關于她所有的八卦,基本都集中在了一個人身上——Quentin Young,一位22歲的中國自然主義者。 Quentin Young 在這位中國小伙的幫助下,Ruth很快便抓住了一只熊貓幼崽,并取名叫蘇琳。當然,這個說法在歷史上也有爭議,因為據(jù)“Ruth抓捕熊貓團”里的人交代,蘇琳其實是從中國獵人手里買的。 這些都不提,最后的結果就是Ruth從中國順利偷走了一只活的熊貓幼崽。 這只國寶要運出海關時,曾被“認真而又負責”的海關人員扣留過。但Rhth后來僅僅花了20美元,就把這位“認真又負責”的海關人員給買通了。 終于,在無數(shù)媒體提前預熱中,1936年的圣誕夜前夕,蘇琳正式到達美國紐約。 當蘇琳被抬出中央火車站的那一刻,記者奔走相告,社會名流也聚集在道路兩旁,他們想撫摸蘇琳但又不能靠近,于是只好在空氣中亂抓。街道兩邊的人當時的架勢,跟現(xiàn)在機場那群接機的追星族差不了多少。 當時的媒體報道 Ruth的旅程激起了美國的“幸??駸帷保缟飳W家George Schaller在書《最后一只熊貓》中寫的那樣:
大熊貓展出公告 到了1937年,Ruth將蘇琳賣給了布魯克林菲爾德動物園。在蘇琳初次亮相之后的六個月里,超過30萬人來到位于芝加哥布魯克菲爾德的動物園看它。甚至連羅斯福、海倫凱勒和艾爾卡彭都無法拒絕一睹其芳容的誘惑。 Su Lin(蘇琳) 到了20世紀30年代末,對熊貓的狂熱成了一種文化現(xiàn)象。在那之后,又有六只國寶被運到美國動物園。每只熊貓的到來,都會掀起新一輪狂熱的報道。 在經(jīng)濟利益的驅(qū)使下,追捕者爭先恐后來到中國抓捕大熊貓。等幸存的國寶到達美國之后,各式動物園則競相準備展覽,期盼著吸引那些即將付錢來觀看的人群。 由此帶來的后果就是,西方的熊貓獵手更無限制的來中國追捕大熊貓,但無奈被送出中國的國寶成活率實在太低,這就不得不逼著美國的獵手們加班加點的干活。這是個惡性循環(huán),不知道那些年有多少國寶死在了“偷渡”的路上。 這次西方最早的熊貓熱一直持續(xù)到了到了20世紀50年代早期。是冷戰(zhàn)使得美國動物園很難從中國再弄到大熊貓。1958年5月,一只大熊貓在北京拍賣時,中國政府明確表明不再賣給美國。在那之后美國大熊貓的數(shù)量一度降至零。 至此,美國第一次“熊貓熱”正式結束。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在這將近100年的時間里,西方人用自己的方式追捧著熊貓,雖然,這些追捧里充滿了銅臭和血淚。 (完) 文章來源:bbc smithsonianmag 譯:小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