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潘鷹 王陽明心學研修院 群里的各位師友上午好,我來向大家第二次匯報王陽明先生的《示弟立志說》的學習心得,歡迎各位隨時提出問題和參與討論。 上一講先生強調(diào)了立志,尊師重道的重要性,定義了圣人的標準,提供了學習圣賢經(jīng)典的成圣之方。 夫所謂考諸古訓者,圣賢垂訓,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經(jīng)》、《四書》是已。 我所強調(diào)的考證于古訓的意思就是:圣賢諄諄教誨,無不是教人去私欲而存天理的方法,比如五經(jīng)和四書就是。 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則其展卷之際,真如饑者之于食,求飽而已;病者之于藥,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燈,求照而已;跛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記誦講說,以資口耳之弊哉! 我真心想要去除我的私欲,存養(yǎng)我的天理,卻找不到方法,所以在此尋求,那么打開書本的時候,就象肚子餓的人想要吃飯一樣,迫切地想吃個飽;就象得病的人需要藥一樣,迫切地想得到痊愈;就象處于黑暗中的人需要燈一樣,一心追求光明;就象坡腳的人需要拐仗一樣,只想企求行走。(求道之人一心想存養(yǎng)天理去人欲)哪里還會有依靠記憶背誦的講述解說,將義理流于口耳這樣的弊病呢。 先生這一段提醒我們,學習圣人之道,關鍵是要學存天理,去人欲的修行方法,“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如果我們沒有讓自己覺悟的極度渴望,沒有對成圣成賢的執(zhí)著追求,必然會止步于口耳之學。 入于腦,則流于口耳;入于心,則顯于行動。方法是用來踐行的,不是用來討論辨析的;境界是用來印證的,不是用來指責和炫耀的。 夫立志亦不易矣??鬃?,圣人也,猶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雖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豈可易而視哉? 立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子是圣人,仍然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學習,三十而立”。此處的“立”,指的就是“立志”。盡管最后達到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也是指志向未曾有所偏離,立志這件事,怎么可以等閑視之呢? 先生用孔圣人的話來舉例,說明立志并不是一件簡單和容易的事。說它不簡單,是因為志向不會憑空而來,孔圣人也是經(jīng)過了十五年的學習,有了人生的覺醒,才最后確立的志向;說它不容易,是因為志向一旦確立,這便是一條不歸路,不能回頭,不能偏離軌道,無論多少艱難險阻都不能放棄,需要我們用一生來執(zhí)著追求。 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則流息,根不植則木枯,命不續(xù)則人死,志不立則氣昏。 這一段先生把“志向”的重要性進行了強調(diào)。志向是一個人“氣的統(tǒng)帥”。 志向,是氣的統(tǒng)帥,人的性命,樹木的根,水的源頭。源頭不疏通則流水便會止息,樹根不培植則樹木就會枯萎,性命不接續(xù)則人就會死亡,志向不確立則神氣昏昧。 何為“氣”呢?一個人生命的維持,除了我們?nèi)庋酆蛢x器可以看到的各類器官運轉(zhuǎn),還有一樣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能量”,是我們的生命力,這個“能量”體現(xiàn)在我們身上就是“氣”。我們常常用“精氣神”來形容它,氣足的人便表現(xiàn)出精力旺盛,譬如兩三歲的嬰兒,似乎永遠不知疲憊;氣短之人便呈現(xiàn)出精神萎靡,就像吸毒的煙鬼,呵欠連天,昏昏終日。 先生說,這個“氣”的統(tǒng)帥就是志向,為什么這么說呢?先生舉的例子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沒有志向的人,就像沒有生命跡象的尸體,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枯萎和干涸是遲早的事。沒有成圣成賢的志向的人,便會天理不明,受私欲所捆綁,終日奔波在名利場,為一點點利益而患得患失,得之狂妄,失之沮喪;反觀有志之士,一生以服務為目的,為利益眾生而不遺余力,自己雖清心寡欲,卻容光煥發(fā),寧靜而安詳。先生之所以對“立志”如此看重,原因就在于此。 是以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志為事。正目而視之,無他見也;傾耳而聽之,無他聞也。如貓捕鼠,如雞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結(jié),而不復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氣精明,義理昭著。 所以說,君子學為圣人之道,無時無處不以立志為頭等大事。恭敬地睜眼去看,見不到其它事物;恭敬地傾耳去聽,聽不到其它的聲音。就像貓捕老鼠,就像母雞孵蛋,精神心思高度集中,身心融合凝聚在一起,而不再知道有其他外誘的存在,如此才能將此志向常立不失,才能神氣精明,義理明白顯著。 一有私欲,即便知覺,自然容住不得矣。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責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聽一毫客氣之動,只責此志不立,即客氣便消除?;虻⌒纳?,責此志,即不??;忽心生,責此志,即不忽;懆心生,責此志,即不懆;妒心生,責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責此志,即不忿;貪心生,責此志,即不貪;傲心生,責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責此志,即不吝。 一有私欲便能覺知,自然不會容它存在。如此凡是有一絲一毫私欲萌發(fā),就責備自己志向不立,這樣私欲便退去;聽到一絲一毫習氣萌動,就責備自己志向不立,習氣便消除。 或者生出了怠惰的心,責備自己志向不立,心便不再怠惰; 生出了輕忽的心,責備自己志向不立,心便不再輕忽; 生出了焦懆的心,責備自己志向不立,心便不再焦懆; 生出了嫉妒的心,責備自己志向不立,心便不再嫉妒; 生出了憤怒的心,責備自己志向不立,心便不再憤怒; 生出了貪婪的心,責備自己志向不立,心便不再貪婪; 生出了驕傲的心,責備自己志向不立,心便不再驕傲; 生出了吝嗇的心,責備自己志向不立,心便不再吝嗇; 蓋無一息而非立志責志之時,無一事而非立志責志之地。故責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陽一出而魍魎潛消也。 這樣沒有一刻不是在責求自已的志向,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在責求自已的志向。如此責求志向的功夫,就是在去私欲,有如烈火燒毫毛,太陽一出鬼怪悄然消失一樣。 先生將“立志”作為致良知的頭等功夫,一遇私欲習氣,便責求志向,志向一明,習氣頓消。 “責志之功”怎么責?每逢這個時候,我們不妨捫心自問:圣人此時會怎么想,怎么做呢? 如果我不按照圣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去做,還談何立志呢? 既然志向可有可無,這圣人之學還有必要學嗎? 那些往日的承諾就這樣自己吞回去嗎? 以后還好意思在學友面前口沫橫飛地談什么圣人之道嗎? 到底是做一個真君子呢,還是做一個偽圣人呢? 你就忍心將之前的努力就這樣付之東流嗎? 陽明先生龍場悟道,問自己的就是這個問題:“圣人于此又當如何?”答案很明確:“亦然”。所以說,先生悟到的就是:我們和圣人擁有同樣的道德價值判斷能力。把持住這個能力,便是在成圣的道路上。 今天先匯報到這里,謝謝各位的陪伴與聆聽. 此為潘鷹專欄的第6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