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這20年里,它在公眾的視野里時隱時現(xiàn)、若即若離,雖不像影視演員或娛樂明星那般頻頻亮相,但也確實貫穿了一代人的童年和青春,它的離去是這代人對童年的告別,也將與這代人的青春一同散場……(本文約1萬5千字,內(nèi)含3段視頻) 黑龍江漠河日全食、海爾波普彗星、香港回歸,這是在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對1997年僅存的三個印象。 那一年3月9日正好是個星期天,母親用蠟燭熏黑了兩塊玻璃,我倆坐在窗邊,舉著黑玻璃看日食,我老家當時距離全食帶一千多公里,天空不會完全黑下去,但我不懂,總是問媽媽“天啥時候黑呀”,也是從那時起,我和天文結了緣。 那一年4月1日,海爾波普彗星經(jīng)過近日點,那段時間每天前半夜都能在北面的天空中看到這顆明亮的彗星?,F(xiàn)在想起來對彗星的印象已經(jīng)不深了,而記得最清晰的是非要拉著爸媽到樓下去看,他們說從窗戶往外看看就行了,可我就是不樂意,非要下樓看。如果用今天的話來描述當時的情景,那就是“生活充滿了儀式感”。 那一年7月1日,香港回歸。晚上在家看電視直播,也許是當時還小,看到中國軍官說“你們可以下崗,我們上崗”那一幕時我還在心里納悶這人怎么能這么沒禮貌呢。 也許真的是因為當時我還小,甚至不記得那時的我是否認得“火箭”這個東西,不過在我的記憶中那一年真的沒有你…… 就是在那一年,人類和地球做了一筆交易:我們用1000噸的火箭,換你每秒11.2公里的自由翱翔。 發(fā)射升空 via Bing 1997年10月15日,一個多云的夜晚,你在火箭引擎的爆裂音中,從北美洲東部直沖云霄。 那一天,你離開了地球。 你并沒有急于飛向那個終極目標,而是一頭扎進了太陽系內(nèi)部,就像每一頭想要發(fā)起進攻的猛獸都要預先俯下身體,你也需要積蓄足夠的能量。你先后兩次從金星旁掠過,那里有抵達主帶所需的動能,但來自太陽的引力還是太過強大,你想要的是更多。 飛行軌跡 via Wikipedia 發(fā)射后的第672天,你比月球還要近地沖向地球,就像一個倔強的想要遠行的孩子回到了母親身邊,希望母親能給予他最后的支持,好讓他在前行的路上不畏艱難。 那是1999年8月18日,你頭也不回地飛向了宇宙深處,把地球遠遠地丟在身后,也是從那天開始,我們再也沒有見過你的真容,只能通過電子屏幕上的一個波形確定你是否還在,但在無邊的宇宙空間里這一絲的聯(lián)系已經(jīng)足矣。 臨行前,你留下了一張照片,以此證明你曾以相同的角度與人類一起仰望過月球。 地球引力助推時拍攝的月球 via Wikipedia 那時我還在小學,最喜歡上自然課,老師是一位年輕的女性,往往她說出前半句我就能接出后半句,從那時起有一個印象就在我腦海中慢慢形成:懂點兒天文學的女性都不失魅力。但盡管如此,當時的我仍然對你的史詩征途渾然不知。 我看著《海爾兄弟》《藍貓?zhí)詺?000問》和《還珠格格》無憂無慮地渡過了童年,而你正獨自奔向那漆黑寒冷荊棘叢生的小行星帶。 2000年1月23日,離開地球第830天。地球上,人類邁入21世紀,大部分人都在歡度千年。你以四倍地月距離的位置飛掠了2685號小行星并拍下了照片,雖然無法辨認表面特征,但天文學家據(jù)此確認了它的直徑在15~20公里。 2685號小行星 via Wikipedia 我小學畢業(yè),你已安全抵達木星,那時的“伽利略號”行將就木,此后的十幾年可能都不會再有探測器專程拜訪這位行星巨人。你立刻從休眠狀態(tài)復蘇,使出渾身解數(shù)想留下關于這次邂逅的每個瞬間,短短幾個月,你就為它拍攝了兩萬多張照片,這些照片的精細程度將在此后的十多年間令任何一臺機器都難于超越。 木星背景前的木衛(wèi)一 via Wikipedia 木衛(wèi)二 via Wikipedia 2002年10月21日,離開地球第1832天,距離目標2億8千500萬公里。你和土星之間剛好可以放下整個地球繞日公轉軌道,不知道是不是科學家有意這樣安排,你在這里給土星拍了第一張照片。此時土星的南半球正值盛夏,太陽很高,土星本體在光環(huán)上投出一個嬌小的半圓形影子,還為A環(huán)留出了一縷陽光。照片中另一個發(fā)光體是靠上的一個光點,無疑,那是土星最大、太陽系第二大的“月亮”土衛(wèi)六,它還有一個讓科幻作家們無比著迷的浪漫名字——泰坦。雖然這張照片細節(jié)并不多,遠不及“哈勃”來得震撼,甚至地球上很多愛好者的攝影作品也能望其項背,但要不了多久,你的作品就會讓地球附近的所有設備望塵莫及。 “開光”拍的第一張土星 via PHOTOJOURNAL 那年我上了初中,開始訂閱《天文愛好者》和《大科技》,期期不落。那時最想要的就是一架天文望遠鏡。 2004年5月18日,離開地球第2407天。你可能早已失去了對“天”的感知,甚至疑惑為什么要以24小時為一天,但就是這在地球人看來普普通通的一天,你察覺到了任何人都無法體驗的力量。那是來自土星的引力,第一次大于了來自太陽的!你無比興奮,小心翼翼地調(diào)整好姿態(tài),然后一切交給主引擎,它馬力全開,剎車減速,瞬間你感到一陣眩暈,但你曾奔向過太陽、穿越過主帶、邂逅過木星,最后的這點兒過載又算得了什么。1小時36分鐘24秒,完美的變軌,你沿著一條光滑的曲線泊入了環(huán)繞軌道,成為了第一個與土星相伴的機器人。多年之后,我偶然看到一部關于土星的紀錄片,和每一次行星探索任務一樣,在接收到你入軌信號的那一刻,NASA的辦公室沸騰了,平時嚴謹理性的科學家、工程師們有的像小孩子一樣歡呼雀躍,有的像看到自己的子女奪得了世界冠軍一樣熱淚盈眶,他們彼此握手、彼此擁抱、彼此慶祝、彼此慰藉,而此時在電腦屏幕的另一邊,我也已經(jīng)凝噎在喉直逼淚點。 2004年6月30日,離開地球第2450天。為了知道土星環(huán)是用什么做的,你用紫外線相機給土星A環(huán)拍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的分辨率是“旅行者2號”的100倍!靠里的暗紅色區(qū)域是“卡西尼環(huán)縫”,靠外的紅色窄帶是“恩克環(huán)縫”。環(huán)上藍綠色部分是厚度更大成分更純凈的冰晶,而紅色部分厚度更小成分也更渾濁。 土星A環(huán)是用什么做的 (2014年“土星十年最佳作品”之一) via PHOTOJOURNAL 在你入軌的前一天,科學家們公布了一張名為“Ringworld Waiting”的照片,此時你面前的土星已經(jīng)太過巨大以至于單次拍攝根本無法呈現(xiàn)整個星球,你不得不分兩次拍攝再由后期拼接。你可以很輕松地在一張照片中拍到好幾顆微小的衛(wèi)星,打那時起,再也沒有誰能把土星拍得比你還棒!你曾在2004年6月發(fā)現(xiàn)了一顆新衛(wèi)星,土衛(wèi)三十三(帕勒涅),但富有戲劇性的是,在1981年8月“旅行者2號”飛掠土星時,就早已在一張照片中拍攝到了這顆只有2.5公里大的小衛(wèi)星。 Ringworld Waiting via PHOTOJOURNAL 2004年7月1日,離開地球第2451天,環(huán)繞土星第1天。 來自RTG的帶電粒子漫過每一寸電路,就像一顆有力的心臟將新鮮的血液注入僵硬已久的四肢,此時你已完全蘇醒,以飽滿的狀態(tài)迎接嶄新的工作。也是在這時,我第一次看到了你的樣子,那是初中時的一本《天文愛好者》雜志,封面是土星,旁邊就是你。 初中那段時光最喜歡看的課外書是《哈利波特》和《未解之謎》?!豆ㄌ亍穭偝龅降谒牟炕鹧姹!段唇庵i》里最愛天外之謎,UFO和外星人、黑洞和白洞,這些天馬行空的東西看多少都不膩。 來到這個新環(huán)境,你無比好奇和激動,瘋狂地沒日沒夜地工作,用光、電、磁各種感知宇宙的方式摸索著這個精致復雜的世界。上一次能夠在這么近的距離上觀察土星還是二十多年前,那時來自地球的兩位“旅行者”先后掠過土星,但可惜的是,當時的儀器相對簡陋,無法提供足夠的細節(jié),加之那是第一次造訪,它們攜帶的裝備根本無法穿透土衛(wèi)六上的迷霧,因為根本就沒人預料到在土衛(wèi)六上竟然還會有云層存在??赡悴煌?,你是專程而來,在土星六十多顆衛(wèi)星當中,土衛(wèi)六更是你的重中之重,為此你還專門帶來了一位“太空旅客”。 土衛(wèi)六泰坦 via Google 2004年12月25日,環(huán)繞土星第178天。這一天地球上剛好是圣誕節(jié),你釋放了這位“太空旅客”,它慢慢向那個“甲烷星球”靠近,它要在那里著陸。 “太空旅客” via Wikipedia 2005年1月14日,環(huán)繞土星第198天。這位“太空旅客”平穩(wěn)地降落在泰坦星上都區(qū),這是土衛(wèi)六表面一個和澳洲大小相近的區(qū)域,有沙丘、小山、河流和山谷?!吧隙肌边@個名字來自中國元朝一座叫上都的古城,傳說是元世祖忽必烈的避暑宮殿所在。這位“太空旅客”是第一個在衛(wèi)星上著陸的機器人,在下降途中,它搜集到了許多關于土衛(wèi)六大氣的寶貴信息。跟每個首次著陸在擁有濃密大氣的星球上的機器人一樣,我們事先不敢保證星球表面的光照情況,所以也為這位“太空旅客”安裝了探照燈,在距離土衛(wèi)六表面幾百米的地方,它會開燈照亮地表。類似的情況還曾出現(xiàn)在20世紀60至80年代的“金星計劃”中。這就像人類在地球上探索萬丈深淵,每當我們觸碰未知,都要與光明為伴。最終它還拍攝了一張舉世聞名的照片,這是人類首次看到彩色的土衛(wèi)六表面,當這張照片傳回地球時,曾讓人類的下巴掉了一地。 土衛(wèi)六表面 (2014年“土星十年最佳作品”之一) via Wikipedia 著陸后10分鐘,連接中斷,從此音訊全無。也許它會在那里等上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直到人類建起一座泰坦博物館。它的名字,叫“惠更斯號”。 也是在那一年,我初中畢業(yè),考上了當?shù)匾凰€算不錯的重點高中。爸媽說可以給我一個獎勵,讓我在電腦和天文望遠鏡之間選一個,毫不猶豫地,我選擇了入手我的第一架天文望遠鏡。這么多年過去了,我仍然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親眼看到放大90倍的月球環(huán)形山時有多么激動。那時多好,一個小小的激動就可以讓自己滿足。 2005年4月13日,環(huán)繞土星第286天。你在距離土星120萬公里的距離上拍到了神奇的一幕:直徑102公里的土衛(wèi)十二從土星的F環(huán)內(nèi)側經(jīng)過,在F環(huán)的表面留下了非常清晰的“波紋”,就像小船劃過水面留下的漣漪,但在這個畫面中,每一個漣漪都堪比一座巨大的山峰!也是在同年,你發(fā)現(xiàn)了土衛(wèi)二上的冰晶噴射,從此太陽系中被證實存在火山活動的天體數(shù)量從三顆增加為四顆。 “特洛伊衛(wèi)星”土衛(wèi)十二 via PHOTOJOURNAL 高中時,我認識了第一個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如果按照天文愛好者之間的叫法,這種人,叫“同好”。說來也巧,我們認識后她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土星為什么有光環(huán)”。從那以后,我們友誼地久天長,如果按照那個年代的說法,我們的關系應該叫“藍顏”。直到現(xiàn)在我們?nèi)匀辉诤献鲗懳恼伦鲆曨l。 2005年5月3日,環(huán)繞土星第306天。你與地球上的科學家聯(lián)合使用一種叫“無線電掩星”的方法測量了組成土星環(huán)的顆粒的大小,這種方法有點像醫(yī)院里的X光照相,不過你們用的是無線電波給土星環(huán)照相。在這張照片中,紫色部分由大于5厘米的粒子組成,綠色部分由小于5厘米的粒子組成,藍色部分由小于1厘米的粒子組成,B環(huán)中央最亮的部分由于粒子太密集沒有獲得有效數(shù)據(jù)但是看上去非常美。這張照片不但被選為當月25日的APOD,還被2014年公布的“土星十年最佳作品”收錄。 用無線電波給土星環(huán)照相 (2014年“土星十年最佳作品”之一) via APOD 第一次親眼看到土星是在高二,那是個冬天,爸媽幫我把望遠鏡搬到了樓下的一片空地,記得那晚看了火星和月球,準備收攤兒回家時爸媽發(fā)現(xiàn)東邊不高處有顆星很亮,就它自己在那周圍一顆星都沒有。他們問我那是什么星,其實我也不知道,等把鏡筒轉過去一看,我和我的爸媽都驚呆了。如果你讓一位天文學家形容土星,他可能會說“壯美、震撼”,但如果你去問一個剛剛用天文望遠鏡親眼看過土星的普通人,他的回答一定是“精致、玲瓏”!如豆般大小的土星本體外套著一圈光環(huán),這個環(huán)并沒有和本體接壤而是留有一段空隙,在環(huán)上還能隱約看到一條環(huán)縫,在土星附近還會看到一個泛著暗紅色的星點,沒錯那就是泰坦,在這將近10個天文單位的距離上普通的望遠鏡很難看到更小的衛(wèi)星了。如果說夜幕是一張黑色的天鵝絨,星星是鑲嵌在其上的寶石,那么土星就肯定是一顆經(jīng)過精雕細琢的寶石,而你也是這寶石的一部分,雖然你太小我看不到,但我知道你就在那,如果我的望遠鏡是一架天線我甚至可以聽到你的低聲耳語。 2005年7月14日,環(huán)繞土星第378天。土衛(wèi)二,這是一顆會講故事的星球,不但擁有一個全球范圍的地下海洋,還會將內(nèi)部的物質(zhì)以“冰火山”的方式射入太空,土星的整個E環(huán)就是它的杰作。土衛(wèi)二的英文名字是“恩克拉多斯”,在希臘神話中是巨人族的一員,因反對宙斯戰(zhàn)敗而死,后來被智慧女神雅典娜埋葬在埃特納山下。 土衛(wèi)二,一顆會講故事的星球 (2014年“土星十年最佳作品”之一) via PHOTOJOURNAL 2005年9月26日,環(huán)繞土星第452天。你感覺來到了洗澡堂,在你面前是懸浮在太空里的一塊巨大的“搓腳石”,土衛(wèi)七。在太陽系眾多不成球狀的天體里,它是最大的一個,大概每21天繞著土星轉一圈,自轉也十分混亂,在那上面根本沒有晝夜可循。 “搓腳石”土衛(wèi)七 (2014年“土星十年最佳作品”之一) via PHOTOJOURNAL 高二時曾立志要考南京大學的天文系,但沒過多久就被現(xiàn)實當頭一棒。那是一節(jié)生物課,講的是伴性遺傳,書上有一張插圖,圓形的點陣,密密麻麻,老師叫它“牛鹿圖”,醫(yī)學上叫石原測試,國際通行的辨別紅綠色弱的方法。大多數(shù)人看到的是牛,但會有7%的男性和0.49%的女性會看到鹿,我看到的就是鹿。色弱和色盲不同,不會完全失去對色彩的感知,但一個明顯的癥狀是當發(fā)光體很小或發(fā)光很弱的時候就很難辨別顏色。招生簡章上說色弱不能報考天文系,更諷刺的是一個喜歡看星星的人竟然看不到星星顏色,難怪一直以來我不借助望遠鏡看到的都是白星星,連火星都是白的。 牛鹿圖(左) via Bing 2007年9月10日,環(huán)繞土星第1166天。你從一顆長相令人耳目一新的衛(wèi)星上空飛過,奇特之處在于它的赤道上,有一個環(huán)繞整個星球三分之一比珠峰還要高5千米的山脊,所以有些人也叫它“大核桃”。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它朝向公轉軌道前方的那個半球顏色很深而另一個半球幾乎是白色,所以有些人也叫它“陰陽臉”。它,就是土衛(wèi)八,后來成了吾皇。這天你從1640公里的高度上經(jīng)過它,發(fā)現(xiàn)在它的表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隕石坑,也是這次飛掠,讓天文學家們對“陰陽臉”的成因有了更加合理的推測。 土衛(wèi)八“陽面” via PHOTOJOURNAL 土衛(wèi)八“陰面” via PHOTOJOURNAL 就在你飛掠土衛(wèi)八之前的半個月,地球上發(fā)生了一次月全食,國內(nèi)可見帶食月出,這是一次近乎完美的月全食,月球在十分靠近地球本影中心的位置上穿行而過。雖然正值暑假,但不巧當時已經(jīng)是準高三,不但要提前開學,還要上晚自習。之前的幾天曾和“藍顏”一起去找過班主任,問他可不可以在那天把我的天文望遠鏡帶去學校,讓同學們下課的時候到操場上去看一看。班主任讓我們先回去,他想一想。第二天的自習課,班主任走到我的座位旁說現(xiàn)在這個時期比較特殊,大家還是要以學習為主。我和“藍顏”面面相覷,第一次路邊天文就此泡湯,也是從那時起,社團的種子就此埋下。 雖然沒能和更多的人分享,但我并沒有錯過那次月全食,那是記憶中第一次看月全食。當天晚自習有個課間,是用來噓噓的十分鐘,鈴聲一響我和同桌直奔走廊盡頭一間沒人的空教室,只有那里窗外才不被對面樓遮擋。興奮地跑到窗邊,抬頭看到夜空上的那一幕時心里別提有多爽,活了十八年哪見過長成這樣的月亮! 2008年7月1日,環(huán)繞土星整整4年??茖W家們宣告你的主線任務全部完成,在土星的4年你帶來的驚喜不斷,豐富了人類對這個有環(huán)世界的知識,解開了很多科學謎題,為人類進一步探索土星規(guī)劃好了方向。 在地球上,這一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不僅僅是因為北京舉辦奧運會,還因為,這一年我高考。按照之前的三次模擬考,我應該能考上二本,但從來沒有高過一本線。但鬼知道高考那一把我是撿了哪坨狗屎運,竟然比一本線高了十幾分,去了一所還算不錯的211,選擇了學物理。 這年夏天,我開始了嶄新的生活,你也接到了新的任務。你將開展延期兩年的深入探索,繞行土星60次,探測土衛(wèi)六21次,探測土衛(wèi)二7次,還有其他的數(shù)顆小衛(wèi)星。任務也有了新的名字,叫“春分點任務”,因為那時土星上正好是春分。 2009年7月8日,環(huán)繞土星第1833天。任務目標:土衛(wèi)六。這已經(jīng)是你第59次來到土衛(wèi)六了,對于人類來說這可能只是一次普普通通的例行飛掠,但你仍舊全神貫注不放過任何一處蛛絲馬跡。果然,有一個怪異的現(xiàn)象在之前的那58次飛掠任務中從未出現(xiàn)過,你看到了“鏡面反射”。土衛(wèi)六的北半球已經(jīng)被黑暗遮蔽了15年之久,隨著春分點的臨近,陽光重回這片冰凍已久的大陸,就是這樣的機緣巧合,使你在土衛(wèi)六的北極附近看到了一個明亮的光斑。剛剛回歸北半球的朝陽斜斜地打在這片光斑上,反彈回太空,又剛好射入了你的眼睛。有點兒常識的人都知道,要產(chǎn)生這樣的效果必須有一片光滑的鏡面,而在地球上,這種地方叫做湖面。隨著進一步的研究科學家發(fā)現(xiàn)土衛(wèi)六的北半球擁有更多更大的湖泊,還為你發(fā)現(xiàn)的這個湖泊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鏡泊湖。 土衛(wèi)六上的“鏡面反射” via Wikipedia 2009年8月11日,環(huán)繞土星第1867天。土星的光環(huán)寬度至少有6萬公里,而厚度僅有20米左右,就像太空中一張無比巨大的薄紙。土星春分這天,來自太陽的光線以非常微小的角度照射在土星環(huán)上,這使得科學家們可以更為精確地測量環(huán)上突起部位的高度和寬度,更好地研究土星環(huán)的結構。也是在這時,你拍了下面這張土星,雖然光環(huán)的亮度被后期人為增強,但在我看來這仍然是最美的一張土星照片。 土星的春分 via PHOTOJOURNAL 兩年的延期任務很快就結束了,你的狀態(tài)依然很好。2010年2月3日,人類決定將你的任務無限期延長,直至NASA倒閉或燃料耗盡。事實證明,還是后者先發(fā)生了。在古代,人們稱土星為鎮(zhèn)星,因為它的公轉周期比28年多一點,而天上剛好有二十八星宿,取了每年鎮(zhèn)一宿的意。這些年,你孑然一身跟著土星跑了大半個太陽系。如果說人類在這個世紀有什么夢想的話,成為星際物種應該算是一個。也許到了下個世紀,后代們會對我們這個時代充滿敬畏,因為在通往夢想的道路上隨處可見我們孤獨的身影。 2010年9月27日,環(huán)繞土星第2279天。你又一次接到了新任務,這次的任務叫“夏至點任務”,因為土星北半球的夏天馬上就要來臨了。同年12月5日,你在土星的北半球發(fā)現(xiàn)了一團奇特的風暴,外觀呈白色,科學家們將其稱之為“大白斑”,在接下來的兩年里這團風暴規(guī)模不斷擴大威力不斷增強,最終形成了一個幾乎首尾相連環(huán)繞土星一圈的超級風暴帶,科學家們估測當時這團風暴的強度甚至超過了木星大紅斑! 土星風暴“大白斑” (2014年“土星十年最佳作品”之一) via PHOTOJOURNAL 也是那年,已經(jīng)大三的我,經(jīng)過一波三折成立了天文協(xié)會。母校位于34.8°緯線上,所以這個天文協(xié)會叫“34.8°北極星”。高中時買的那架天文望遠鏡也帶到了大學,還和會員們一起籌錢為協(xié)會添置設備,每周組織一次路邊天文,每年舉辦一屆校園天文節(jié),終于可以和更多的人分享夜空,無比開心。我們還一起觀星、露營、守夜、光繪、狼人殺、拉外聯(lián)、去興隆、搞講座、看《浪漫追星社》、去天象廳認星座、去天文館做志愿者……那段時光,充實、豐富、多姿多彩。我想無論是哪一所學校,中學亦或大學,對于參加過“天協(xié)”的人,這兩個字應該都是沉甸甸的。而且,在天協(xié)我還遇到了初戀。 “天協(xié)”的兩架天文望遠鏡 大四那年,系里開了門物理學史課,老師說期末的時候能自己整理資料做報告的同學考試可以給加分,那會兒也正想著豐富一些天協(xié)的活動,我就試著做了一個“行星際探索”的分享,結果ppt越做越長,從幾十頁增加到了快兩百頁。一節(jié)課的時間當然講不完,我就只選了月球和火星兩個部分重點介紹,土星部分一帶而過。那節(jié)課下課,物理學史老師對全系同學說了一句讓我非常感動的話:“這位同學的分享,也讓我,看到了一個之前不曾了解的世界?!?/p> 2012年11月27日,環(huán)繞土星第3071天。你又有了新發(fā)現(xiàn),在土星北極,你看到了一團巨大的風暴,而且形狀怪異,是六邊形的。沒人知道這團風暴已經(jīng)存在了多少年,因為上一次我們看到陽光下的土星北極還是1981年“旅行者2號”拍到的照片,但完全看不出細節(jié)。你用近紅外濾光片拍下了最下面那張?zhí)貙?,紅色代表低處的云層,綠色代表高處的。從來沒有誰能像你這樣,把土星拍得像畫一樣美。 土星北極風暴 via Google 土星北極風暴特寫 (2014年“土星十年最佳作品”之一) via PHOTOJOURNAL 2012年12月21日,環(huán)繞土星第3095天。地球人在忙著搞末日大趴,不過地球“末日“與你無關,你有更要緊的東西要看。大概半年以前,也就是2012年6月6日,對于每個天文愛好者這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一天,地球上發(fā)生了本世紀最后的一次金星凌日。那一天,全球的天文愛好者如朝拜一般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同時望向太陽,只為目睹“黑滴”浸入日盤。但是并非每個人都得老天眷顧,比如和我一樣的人,那天看到的是厚厚的積云一層卷著一層從天空碾壓而過,終日不得一縷陽光。如果又不幸錯失了八年前的那次金星凌日,比如還是和我一樣,那么很遺憾,這輩子基本上也就看不到了,因為下一次要等到2117年。但就在末日大趴這天,你在土星的位置,目睹了一場完美的金星凌日,從此又創(chuàng)造了一項太空紀錄:你是第一個在外太陽系觀測到金星凌日的機器人。這也算是你為地球上的人們實現(xiàn)的一個小小夙愿吧,有趣的是金星小了很多,跟地球上看到的水星凌日差不多大。 在土星看到的金星凌日 via Google 那年夏天,我畢業(yè)了,正式步入社會。我先回了老家,去了一個省級的科技館做講解員,試用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我還是過于內(nèi)向不太適合跟人打交道。之后開始斷斷續(xù)續(xù)地找工作,老家在東北的一座小城,有些蕭條,一直也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就天天在家里發(fā)霉變質(zhì),被爸媽養(yǎng)著,那應該算第一個人生低谷。后來我回到上學的那座城市,去了一家書商做文字編輯,這時才算經(jīng)濟獨立。那是一家有七八百人的私企,整個公司就像一臺巨大的機器,一個人就像一個零件一樣地工作,日復一日,機械地重復著,有時會讓人感覺像活在卓別林的無聲電影《摩登時代》里一樣,整個人是麻木的。 2012年圣誕節(jié),也許是平時的科研工作有些枯燥無聊,科學家們給你和土星換上了節(jié)日裝扮,你也成了一個上發(fā)條的玩具。 2012年圣誕節(jié)換裝 via NASA 2013年7月19日,環(huán)繞土星第3305天。這一天被科學家們定為了“地球微笑日”,科學家們發(fā)起了一項叫做“Wave at Saturn”的公眾活動。按照格林尼治時間當天晚上9點27分,你會運行到土星的影子里,屆時你將把相機對準太陽系內(nèi)側,給地球拍一張照片,拍攝過程將持續(xù)15分鐘??茖W家們真誠地邀請世界各地的人們在這個時間段內(nèi)朝夜空中的土星揮揮手,喊“茄子”,并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夜空,保持對宇宙的好奇。當這張照片傳回地球,你真的給了世界一個驚喜??吹竭@張照片,會立刻使人聯(lián)想到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號”拍攝的“暗淡藍點”,亦會讓人想起卡爾·薩根的那段名言。在這個小點上,每個你愛的人、你認識的人、你曾經(jīng)聽說過還是沒聽說過的人,都在那里過完一生。這里集合了一切的歡喜與苦難,每個英雄和懦夫、每個國王與農(nóng)夫、每對相戀中的愛侶、每個充滿希望的孩子、每對父母,都住在這里——一粒懸浮在陽光下的微塵。 “地球微笑日” (2014年“土星十年最佳作品”之一) via PHOTOJOURNAL “地球微笑日”(附標注) via PHOTOJOURNAL 在土星看到的地球 via Bing “暗淡藍點” via Google 雖然基本靠腦補,但當你拍下這張照片拍下這顆藍點時,在它上面真真切切地有成千上萬人在向你招手,你是否感覺到了來自地球暖暖的問候?科學家們還以這張照片為底,挑選了1600張從世界各地發(fā)來的照片,合成了另一張名為“The Faces of 'Wave at Saturn'”的馬賽克拼圖。 The Faces of 'Wave at Saturn' via NASA 那時的我工作很忙加班很多,有一種特別強烈的感覺,就是從一天的工作能一眼望到自己退休那一天。當時根本沒有想過能從事什么與天文有關的工作,能做的也僅限于在QQ空間寫寫跟天文有關的文章,在朋友圈發(fā)發(fā)和天文有關的狀態(tài)。 直到2014年的年末,我被一位“同好”引薦,加入了一個天文平臺的編輯部,開始在新媒體上寫一些和太空有關的文章。起初只是文字,之后也做些簡單的信息圖,后來和大家一起做天文視頻,再后來我牽線又跟幾位主播開設了一個「星空與詩」專欄。雖然大家在用各自零零散散的業(yè)余時間做著這件事,但每個人都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那段時間工作之外的精力幾乎全都放在這上面,廢寢忘食,有時還熬夜到很晚惹得前任不開心。 2014年,你完成了對土衛(wèi)六的第100次飛掠。也是在那年,你發(fā)現(xiàn)土衛(wèi)二的南極地底存在液態(tài)水海洋,使土衛(wèi)二成為了太陽系中有可能存在生物的星球之一。 2014年的美國獨立日,與其他節(jié)日一樣,覺得工作太無聊的科學家們要給土星換裝。從效果來看,這一年的作者應該是個吃貨,你扮演的是烤肉大廚。 2014年獨立日換裝 via NASA 與此同時,為了慶祝你抵達土星10周年,科學家們專門為你建了一個網(wǎng)站來展示你的重大發(fā)現(xiàn)和優(yōu)秀作品。 “土星十年最佳作品” via NASA 印象中從2015年開始,天文界就開始搞各種大新聞,“信使號”自毀、“新視野號”飛抵冥王星、“地球大表哥”開普勒452b、火星上淌鹵水、“垃圾”回收從火箭開始、太陽系暗藏“行星9號”、引力波強勢霸屏與二刷、FAST開眼、“朱諾號”入軌、“宮二”上天、“三體星”真實存在……一波未平一浪又起,讓人有一種明天就能移民太空的錯覺。 但實際上在太空中正常服役的機器人屈指可數(shù),你已經(jīng)算是鳳毛麟角了,可在那一連串將人類擊暈的“太空組合拳”中卻并沒有你的身影。也許你早已想明白了這件事,服役快二十年了,你基本上已經(jīng)把自己該做的和能做的工作都做完了,雖然也偶爾有新發(fā)現(xiàn),但大部分時間還是修修補補查缺補漏打打醬油,不然天文學家們也不會用你的相機發(fā)自拍。 如果我也能像你那樣順順利利該多好,但人生從來就沒有捷徑,就像從地球到土星,該走的彎路躲也躲不掉。也是在2015年,因為家中變故,我辭去了那份文字編輯的工作,離開了那座生活了六年的城市。我再一次回到東北老家,后來又去了大連。之前那份工作,雖然枯燥,但至少穩(wěn)定,衣食無憂。而此時初到一座陌生的城市,還是有些不適應,工作換了幾次也沒穩(wěn)定,原本計劃去印尼追“黑日”也未能如愿,也是從那時起我和前任漸行漸遠。那應該是第二個人生低谷,而且比上一個還低。有一天在拼趣上看到了下面這幅圖,覺得還蠻有道理: 哲理圖 via 拼趣 此時,你已經(jīng)開始了和這個有環(huán)世界的成員一一道別。你去看它們最后一眼,為它們拍最后一張照片。 2015年5月31日,環(huán)繞土星第3986天。你為“搓腳石”土衛(wèi)七拍攝了最后一張照片。 2015年8月17日,環(huán)繞土星第4064天。你最后一次也是距離最近的一次飛掠土衛(wèi)四。這次飛掠主要目的是測量土衛(wèi)四的重力場,但你沒有放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為它拍攝了有史以來最為清晰的表面特寫。這些資料將有利于人類理解這個冰凍世界的內(nèi)部結構和地質(zhì)變化。 土衛(wèi)四 via PHOTOJOURNAL 土衛(wèi)四與土衛(wèi)二 via PHOTOJOURNAL 2015年10月28日,環(huán)繞土星第4136天。你最后一次也是最深入的一次從土衛(wèi)二的羽狀噴流中飛過,這次你嘗到了一股“甜味”,這讓科學家們意識到在土衛(wèi)二的冰層下可能存在“食物”,也許還有生命。 飛掠土衛(wèi)二羽狀噴流 via JPL 2015年12月19日,環(huán)繞土星第4188天。你在4999公里的高空第22次從土衛(wèi)二的上空飛過,與這顆迷人的星球道了一句“珍重”,然后永遠離開了這條軌道。 也是在這個時候,吾皇出現(xiàn)在了我面前。那時已是冬天,有一天下班我看到它趴在我家門口的腳墊上縮成一團,就把它抱進了屋,給它切了一根火腿讓它睡在暖氣邊。剛來時它有些感冒,淌著鼻涕打著噴嚏,瘦瘦的,看我吃什么都想嘗嘗。熟悉我了之后每天晚上告別暖氣就趴在我腿上睡覺。因為它也有張“陰陽臉”,所以就叫它土衛(wèi)八了。后來鄰居阿姨跟我說,土衛(wèi)八的媽媽是一只野貓,那年生了六七只小貓,最后只有土衛(wèi)八活下來了。也許每位第一次養(yǎng)貓的飼主都會經(jīng)歷一個任性期,有一次土衛(wèi)八去翻垃圾桶,我很生氣就打了它,然后它連著好幾天都不搭理我,我特么竟然有種失寵的感覺,從那以后我就再也沒有打過它,徹底淪陷為奴才。 吾皇土衛(wèi)八 2016年3月,換過幾個工作后還是去做了個文字編輯,試用期里,一個從上海打來的電話,成了我那段時期的轉折點。這是一家策展公司,要在2016年暑期辦一場太空主題展覽,需要一名策劃,于是我加入了這個太空項目。愛好也成為了工作,深感幸運,格外珍惜。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在天文上投入的精力漸漸地從線上轉移到線下。接下來的幾個月是高強度的工作,做大綱、寫腳本、找素材、開發(fā)衍生品、添加百科詞條、編寫講解員逐字稿,親身經(jīng)歷了一個占地4000平方米的太空主題展從無到有的全過程。同年7月,如期開館,身在大連的讀者也許去過那個在星海廣場旁,世界博覽廣場2層E館的太空展,它叫“太空嘉年華”,那段時間我?guī)缀趺刻於荚谡桂^里。后來我了解到,boss是在51job上利用反查功能找到的我,用了三個關鍵詞:天文、協(xié)會、大連。 太空嘉年華 via 百度百科 2016年的4月25日,環(huán)繞土星第4316天。此時距離土星北半球的夏至大約還有一年時間,你眼前的一幕就像夏天的風吹開了記憶的盒子,你瘋狂地在記憶芯片中翻尋著每一張關于土星的老照片……太陽位置很高,土星本體在光環(huán)上投出了一個嬌小的半圓形影子,還為A環(huán)留出了一縷陽光……沒錯,那是十三年前你為土星拍攝的第一張照片,那時你們之間剛好可以放下整個地球公轉軌道。不同的是那時太陽屬于南半球,而現(xiàn)在是北半球的盛夏。你與土星朝夕相處的這十三年,在南半球度過了夏天和秋天,又在北半球體驗了冬季和春季,這樣看來,短暫的一生也算完整。 土星北半球的盛夏 via PHOTOJOURNAL 你深知自己所剩時日已經(jīng)不多,就在拍完上面這張照片的同時,在這個喚起你回憶的位置,你用接下來的44個小時錄制了一段不到1分鐘的視頻。再一次,你的作品驚艷了人類。 2016年從夏天到秋天,我基本上每天都在“太空嘉年華”場館里,早上擠地鐵2號線灣家到會展中心,那時候最喜歡坐周六周日的地鐵,因為早上人少,有座。9點鐘展館開門營業(yè),最火爆時一天能來差不多一萬人,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頻繁、近距離、面對面的與如此多的天文受眾交流互動,這期間發(fā)生的一些事是之前在“天協(xié)”、在新媒體上都不曾想過也沒遇到過的,其中最明顯的一個就是在愛好者或?qū)<业难壑幸粋€很好理解的概念或觀點在普通的聽眾看來往往并不是這樣,想把一個觀點準確、通俗、直觀地傳達給聽眾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幾個月,每天早上土衛(wèi)八都從窗臺上直接蹦到我肚子上,以這種“謀殺未遂”叫我起床。每天晚上我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陪它玩丟紙團,一個小紙團我丟出去它撿回來,我再丟它再撿,那畫面感覺我養(yǎng)到了一只假貓。 2016年7月,一位名叫Kevin M. Gill的制片人利用你拍攝的紅外圖像合成了一張像油畫般的土星,美極了。 油畫般的土星 via NASA 2016年萬圣節(jié),覺得平時工作太無聊的科學家們給你們那土星一大家子換裝惡搞。但這一年的裝扮卻讓人看了心里有點兒難過。 2016年萬圣節(jié)換裝 via NASA 2016年11月19日,環(huán)繞土星第4524天。你再次來到“死星”土衛(wèi)一旁,巨大的赫歇爾撞擊坑向世人展示了天體撞擊的威力,土衛(wèi)一是幸運的,如此兇猛的撞擊竟沒有使它分崩離析。 “死星”土衛(wèi)一 via PHOTOJOURNAL “太空嘉年華”大連站閉幕,我也成為了這個太空項目的策劃總監(jiān),離開了大連跟著團隊一起回到了上海的總部,開始籌備要在寒假檔舉辦的第二站。2016年12月16日,“太空嘉年華·環(huán)球之旅”在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如期開館,成了那個寒假格瓦拉上為數(shù)不多的爆款展覽。那段時間依然喜歡坐周末早上的地鐵,因為不擠,但也未必有座。 2016年的圣誕節(jié),覺得工作太無聊的科學家們在換裝這件事上顯得很上心,因為畢竟這將成為你度過的最后一個圣誕節(jié)。 2016年圣誕節(jié)換裝 via NASA 離開大連后,我把土衛(wèi)八送回了老家,暫時交給了爸媽。那是它貓生第一次坐火車,行李房的女管理員說好漂亮的小貓,逗它玩了很久。到家后,爸媽把土衛(wèi)八當成我養(yǎng),每天早上五點就起床給它準備早飯,帶它去體檢、給它驅(qū)蟲、給它造房子、給它買玩具、買罐頭買小魚干,從六斤吃到了十斤,媽媽對爸爸說“你兒子小的時候你都沒對他這么好”,老爸說“那時我不是忙嘛”。也許就像《貓:懶得理你》中說的,“曾沒能好好給的,加倍補償在后來者身上。這樣看來,還是愛情?!?/p> 土衛(wèi)八和它的房子 在上海環(huán)球站,“太空嘉年華”有了它的升級,我也有了自己的突破。全息講座在國內(nèi)并不多見,也是“太空嘉年華”團隊的首次嘗試,觀眾看到的是主講人和影像虛實結合,實時交互,比常見的ppt講座更生動更有代入感。而這個主講人,就是我。我和團隊成員在兩個半月的展期里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去策劃、制作、演練、改進,最后的幾次彩排甚至在環(huán)球金融中心里干了個通宵。講座利用展期內(nèi)最后兩個周末一共做了四場,觀眾評價落地有聲,環(huán)球之旅完美收官。經(jīng)歷了這些事情后,我也從幕后走到了臺前,同事還給我起了個藝名叫“馬丁叔叔”。 全息講座現(xiàn)場畫面 全息講座合影 無論是在大連還是上海,我都不止一次看到過這樣的畫面。小太空迷身穿宇航服自備一身行頭,帶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來參觀“太空嘉年華”,這些小太空迷,今天知道了前輩們是怎么登月的,明天可能就是火星上的人類先驅(qū)。 “太空嘉年華”里的小太空迷 另一個好消息是,“太空嘉年華”要在2017年暑期開設永久固定的旗艦館,旗艦館仍然在上海。如果說我們有什么夢想的話,那就是把太空館開到全國各地,讓每一個為太空癡狂的人都能找到歸屬感,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疤占文耆A”從誕生的那天起就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升級,平面設計、U3D開發(fā)都是我們現(xiàn)在亟需的,未來可能還需要二維動畫,旗艦館建成后還需要日常工作人員,所以如果你有獨當一面的才華,或有好作品想要展示,或有好故事想用全息講座與人們分享,那么歡迎加入“太空嘉年華”團隊。 (p.s. 今年4月20-22日的上交會我們和中國航天一起做了個聯(lián)合展臺,那時“太空嘉年華”會有小規(guī)模展出,地點在上海世博展覽館,展臺號1G021) 雖然上面似乎神不知鬼不覺地插播了條廣告,但是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幸運的,愿每個人都能找對自己的位置。我的郵箱會留在文章結尾。 在“太空嘉年華”的全息劇場里,有這樣一段描寫你的臺詞: 下次開館,你可能已經(jīng)不在了,我已為你改好了對白…… 2017年的情人節(jié),覺得工作太無聊的科學家們再次為你和土星換裝,這次的換裝很浪漫。 2017年情人節(jié)換裝 via NASA 2017年3月7日,環(huán)繞土星第4632天。你第9次也是距離最近的一次飛掠“大餃子”土衛(wèi)十八,科學家們認為土衛(wèi)十八形成在土星環(huán)里,所以才會在它的赤道上看到那么高的“餃子皮兒”。 “大餃子”土衛(wèi)十八 via PHOTOJOURNAL “恩克”環(huán)縫中的“牧羊人衛(wèi)星”土衛(wèi)十八 via PHOTOJOURNAL 此時在太空中飛行了20年的你,所剩燃料已經(jīng)不多,為了保護土衛(wèi)二和土衛(wèi)六表面的原生環(huán)境,人類為你制定了一個偉大的任務…… 可能這就是機器的宿命吧,在完成了所有任務后,你們最終還要確保自己不會成為最后的威脅,因為人類自有文明以來,就不喜歡失控,也許將來這些都會被寫進AI的降生代碼。 2017年4月11日,離開地球第7118天,環(huán)繞土星第4667天 ——“終章代碼”。 這一天地球和往日一樣,有數(shù)以億計的電波雜亂無章的從地球逃逸,奔向太空,這里面有手機信號、有WiFi電波、有無線廣播以及各種機器產(chǎn)生的電磁垃圾,但與往日不同的是,其中有一條電波,在太平洋時間早上8點30分通過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的DSS 43號高增益天線徑直地射向了土星。就在這條電波離開地球的那一刻,整個宇宙就只有你才能讀懂它了。這條電波攜帶著一串代碼,一串專為你而寫的代碼,它為你規(guī)劃好了最后的那段旅程。一直以來你只知道自己的起點是地球北美洲東部的卡納維拉爾角,卻不知道自己的終點會在哪里,現(xiàn)在你終于看到了軌道的盡頭。此時土星與地球相距80光分。 80分鐘后,你讀懂了這串代碼,默默地執(zhí)行…… 而在你的推特賬戶下,早已炸開了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匯聚于此,為你寫下最后的祝福。 就像你接收過的每一條指令,“終章指令”也以科學探索為初衷??茖W家團隊會提出自己想要獲得哪些結果或想使用你攜帶的哪些儀器,再與飛行控制團隊和工程師團隊密切交流,最終制定出一份完整的飛行任務。你的“終章指令”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它的官方名稱是“序列99(Sequence 99)”,也簡稱“S99”。這是你收到的來自地球的第99條指令,在這條指令下,你將22次穿越土星本體與土星環(huán)之間的狹窄空隙,穿越D環(huán),最后進入土星的大氣層。在這一系列與土星親密接觸的過程中,你將以前所未有的視角去觀察土星的云層、結構、磁場和重力場,你還會從光環(huán)中穿過“品嘗”那里的冰晶顆粒,幫我們更好地理解土星環(huán)的成分和起源。 終章飛行(藝術畫) via NASA 2017年4月26日,離開地球第7133天,環(huán)繞土星第4682天。在環(huán)繞軌道的遠拱點附近,你的主引擎將再次點燃,你會感受到那熟悉的過載,與此同時,軌道的近拱點也將持續(xù)下降,越來越低,最終消失在土星的天空。在這之后的五個月,你將沿著這條最后的軌道,走向史詩般的輝煌。 2017年9月15日,離開地球第7275天,環(huán)繞土星第4824天。永別。 你會在進入土星大氣層之前的幾個小時拍攝最后一張照片,把它傳回地球。而當你墜入土星大氣,來自空氣的阻力也許會讓你不由自主地翻滾,即使這樣你仍然會使出最后的力氣以使天線對準地球,因為你攜帶的質(zhì)譜儀會堅持工作到最后一刻,對土星的大氣進行實地采樣,你要讓這最后的也是最有價值的信息安全地抵達地球,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在土星的天空,你會以獨有的色彩,化作土星天際的一顆流星。就在你消失的那一刻,土星也有了你的味道。 土星天際的一顆流星(藝術畫) via NASA NASA有一個叫“深太空網(wǎng)絡(DSN)”的網(wǎng)站,那上面會實時顯示地球上那些巨大的天線正在與哪個太空中的機器人說“悄悄話”。在這個網(wǎng)站上,你的代號是“CAS”。從2017年9月15日這天開始,來自“CAS”的波形將永遠從這個網(wǎng)站上消失…… DSN網(wǎng)站截圖 via DSN 在喬斯坦·賈德所寫的《蘇菲的世界》一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我們就是這個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燒的太陽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們每個人則是滿載基因航行過生命的一艘小船。當我們安全地把船上的貨品運到下一個港口時,我們就沒有白活了。 你本來就是一艘船,這話對你當然也適用,你帶著人類的好奇與敬畏抵達彼岸,又將未知世界的謎底安全地送返地球。也許你曾聽到在這顆渺小嘈雜的藍色星球上有人說造出你就是在浪費資源,不如去救濟那些饑寒交迫的人們,但今天我要堅定地告訴你,你的這一生并沒有白活! 在這趟漫長旅途的最后時刻,請你記得,你由人類制造,你的名字,是“卡西尼-惠更斯”。這是兩位偉大的天文學家的名字,他們曾在三百多年前為人類認識土星、探索宇宙做出了卓越貢獻。而今,你將以他們?yōu)槊?,與土星融為一體。 前不久《星戰(zhàn)外傳》剛上映,萊亞公主就去世了。最近這幾年,離開我們的還有白袍巫師薩魯曼、鄧布利多校、斯內(nèi)普教授,這些陪伴著一代人走過童年或少年的電影角色扮演者一個個地離開,就像一次次鐘聲,提醒著人們時間的車輪正在無情地推進…… 這20年里,“卡西尼-惠更斯”土星探測器在公眾的視野里時隱時現(xiàn)、若即若離,雖不像影視演員或娛樂明星那般頻頻亮相,但它確實貫穿了一代人的童年、成長和青春,它的離去是這代人對童年的告別,也與這代人的青春一同散場。 等到我兒女繞膝子孫滿堂,我定會跟他們分享你曾向我講述的土星傳奇。 土星的天空,是你的終點;而我,還在路上。 以上便是“卡西尼號”的一生, 以及我把愛好變成工作的歷程。 獻給每一位仰望星辰,不忘初心的人。 —— 馮中 相關資料引用自: NASA Facts:Cassini — The Grand Finale Cassini Timeline PHOTOJOURNAL APOD WIKIPEDIA |
|
來自: alayavijnana > 《科技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