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人:孟憲實 講師簡介:中國人民大學(xué)歷史系、國學(xué)院副教授。北京大學(xué)史學(xué)博士、南開大學(xué)歷史系博士后,主要從事隋唐史、敦煌吐魯番學(xué)研究,著有《敦煌百年》、《漢唐文化與高昌歷史》等論著。 內(nèi)容簡介:唐高宗,唐朝歷史上一個尷尬的皇帝,人們一提起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父親唐太宗李世民,以及他的夫人武則天,他本人的身影反倒模糊不清,有人說他是懦弱無能,有人說他是精明智慧。那么,他的真實形象是什么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回顧唐高宗李治的一生,早年的李治在他還沒有當皇帝甚至還沒有當太子的時候,他有什么樣的經(jīng)歷,他又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全文: 唐朝的皇帝一共有21個,如果包括武則天的話。不包括那就是20個,在20個皇帝里面,統(tǒng)治唐朝時間最長的是唐玄宗,46年。第二位是誰呢?唐高宗34年,高宗是怎樣的一個皇帝,不管你研究沒研究過歷史,不管你是從哪個渠道獲得的知識,在你的心中一定有一個唐高宗的形象。是個什么形象呢?四個字軟弱無能。那也可以說,你看他比他父親唐太宗就是無能,唐太宗千古一帝,那多厲害。比起他父親來唐高宗簡直就是大山生了個小孩子,太對不起他爹了。比起他后面的武則天好象也不如武則天威風(fēng)。習(xí)慣的說法影響大家最多的作品不論是小說《隋唐演義》,《唐史演義》還是正史基本上都堅持了這個觀點。說唐高宗軟弱無能的,那還是客氣的,你看看舊唐書的高宗本紀,新唐書的高宗本紀后面都有一個使臣曰。那就是給他做歷史的那些歷史學(xué)家他的一個評論。比如說《舊唐書》說,這個高宗沒當皇帝的時候還可以,有長者之風(fēng),一當皇帝簡直就換了一個人,要什么什么不行。舅舅被干掉了,忠臣被干掉了,然后奸臣甚囂塵上。最后把社稷荒廢了,差一點唐朝就讓他給滅了。到新唐書說這事就不說了,就不再一一列舉唐高宗的問題,那就不能再說了,只說他連累了他父親。 說連唐太宗這樣的英明之主對他的兒子也沒有識人之能,沒有看清他這個兒子,最后竟然讓他當了皇帝,結(jié)果呢不堪設(shè)想。所以新唐書說高宗是一個昏童,我們聽說過昏君,很少說昏童的。簡單的解釋,那就是傻小子,他立了這么一個傻小子當皇帝,你說這唐朝還有戲嗎,當然沒戲,具體的問題都不用說了。 在所有的書中幾乎都是一個強調(diào),雖然他通知唐朝那么長時間,但是很少有人說他好話。那我們今天開始講解唐高宗跟大家一起去分析去了解這個人。 真的像大家印象的那樣他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人嗎? 解說: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第三個兒子,也是大唐王朝的第三代皇帝。他真的是像一般演義小說和歷史史料中所寫的那樣,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人嗎?表面上看似乎是這樣,但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越需要謹慎求證,因為歷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文字的背后,那么還是讓我們回到唐朝那個時候,從李治的早年生活談起吧。 在他小的時候有著怎樣的特殊經(jīng)歷呢? 李治是有幸的生于帝王之家,不過早年的記載事跡不多,有那么幾件事。第一件出生,還是很清楚的,就是因為是李世民的兒子,出生這件事也會被記錄在歷史史籍之中。貞觀二年六月十三日李治出生了,貞觀二年。李世民又多了一個孩子,心情很高興,于是發(fā)了一個命令在今天宴請五品以上的大臣,同時又程度不同的賞賜,這是一個命令,李世民跟大臣們吃了一頓,喝了點酒,然后高興賞賜了些東西。同時向天下發(fā)出了命令,在今天同日出生的孩子都賞粟,就是給米不給錢,給米,給多少沒有記載。有一點普天同慶的意思,那畢竟是李世民的兒子,李世民生子高興,大家跟著一起高興,跟他同日出生的人也沾了點光。 第二件,轉(zhuǎn)眼就過了一年,李治一歲了,一歲的時候要舉行生日宴會或者是生日慶祝,其中有一個活動叫抓周。我們現(xiàn)在也有抓周這個事,孩子一周歲了,拿一些東西方在他面前,這是一種象征物,看看這孩子喜歡什么,抓什么,預(yù)測他未來會走哪條道路,會往哪個方向發(fā)展。現(xiàn)在我們這個儀式變成游戲性質(zhì)了,不必當真的。當時是不是也不必當真呢,也很難說,但歷史書有這個記載,說抓周這一天李治抓住了一只筆,然后有人在他面前放了一張紙,他就在亂畫。使勁兒畫,亂畫,他也不會寫字,當然他只能亂畫,畫畫畫出了問題,就是在紙角邊出來一個字,寫出來一個字,他不會寫字的人寫出一個字,寫出什么字呢?敕字,李世民一看大驚,李世民在場然后馬上發(fā)布了兩個命令,立刻把這張紙拿去燒掉,同時命令在場所有的人注意了,今天這事兒誰也不許向外人說,如果說了嚴肅處分。 怎么回事呢?為什么李世民發(fā)出這么嚴肅的命令呢?這跟唐代的制度有關(guān),這個敕字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寫的,大臣上來了奏疏,皇帝批準,或者是有什么奏議要求皇帝批準,皇帝同意或者不同意皇帝的命令的時候他就寫一個字,寫一個敕字,就是那個敕字,這個字寫完了表示皇帝認可了。所以皇帝平時的日常工作干嘛啊,就是畫敕,唐代就有這么一個詞匯,叫畫敕。重要的報告他要寫一個敕字,所以在敦煌出土的文獻中就有出土了這樣的東西,一篇文書這么些的都是小字,旁邊有一個大字,就是“敕”字,那是皇帝寫的。 所以呢寫敕字標志著皇帝特有的行為,可是李治一個一周歲的孩子,忽然寫出個敕字來,這有問題,有什么問題,不是抓周是表示田命預(yù)兆或者他以后怎么發(fā)展嗎?現(xiàn)在他寫出個敕字表示他有天命所在,以后他是不是要有關(guān)寫敕字,那以后是不是要當皇帝,可是現(xiàn)在當朝有皇帝,以后也有太子,這個小王子跟他沒什么關(guān)系,他寫出來,李世民就緊張了,所以才發(fā)出了那兩個命令。 我們現(xiàn)在的人已經(jīng)不信天命這個事了,當然我們認為人的一生有因果關(guān)系,不會有天命這種事。你前面做了什么后來怎么怎么發(fā)展,這是因果發(fā)展積累了你的人生路徑,但不是天命。唐代不一樣,這個天命這個事有的人信的多,有的人信的少,但在唐代多數(shù)人是相信的,所以有很多事在唐代是很神秘的,比如說天象,形象,看看星星怎么走向,這個就是保密的。星象方面的書是不許公開的,都是有關(guān)部門專門掌握。你沒事兒在今天咱們?nèi)タ纯葱窍?,看看天上織女星在那兒,織牛星在那兒,牽牛星在那兒,這表示我們有天文知識。但在那個時候就不成,如果你一個人跑到外面悄悄的看天象,半夜里被人發(fā)現(xiàn)那就成了重大的問題。 因為那個時候的人還是相信天命,相信天人感應(yīng),相信人間的事可以透過天象看得出來。所以像抓周這個事你可以不太認真當做游戲,那有人認真了這事就很麻煩,所以李世民下了這個命令。不過這個事究竟是有還是沒有,因為就有一條材料記載這叫孤證,也說不太清楚。 解說:從這里看李治小時候似乎還有一點與眾不同,抓周的時候用筆亂畫居然能畫出才有皇帝寫的敕字。這和新唐書中說李治是一個昏童的說法完全相反,那么李治小時候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呢?孟憲實先生又是怎樣分析的呢? 李治很早就開始學(xué)習(xí)了,學(xué)什么呢?學(xué)孝經(jīng),孝經(jīng)是儒家的一個經(jīng)典,那么他這個孝經(jīng)學(xué)的怎么樣呢,學(xué)得好不好,你關(guān)心嗎,還是我關(guān)心我們都無所謂了,皇帝關(guān)心。李世民有一次就問他,問李治你在學(xué)孝經(jīng),這個孝經(jīng)你學(xué)得怎么樣,你覺得這本書里面哪句話更重要,讓他回答。李治應(yīng)該是童年的時候兩手一背回答得很痛快,說夫孝者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君子之事上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講了一頓,回答得比我回答得痛快,很流暢,都是標準答案。講什么呢?說這個孝經(jīng)什么更重要呢?他就回答他父親了,說孝這個事兒,是要在具體的事實中反映出來,最開始的時候,就表現(xiàn)在你對雙親的侍奉上是不是盡孝,后來呢,就是表現(xiàn)在你對君主的侍奉上是不是能表現(xiàn)出來。 最終呢,孝也是立身之本,如果你以孝的原則去侍奉君主應(yīng)該怎么做呢?到朝廷上的時候這就叫進,要考慮盡忠的事。退要思補過的事,君主做對的事你要將順其美,如果君主做錯了你也要想法補遺,補他的錯誤,回答的挺好,挺流暢像背書一下。李世民說不錯,回答的挺好,說如果這么做你就能夠做一個很合格的臣子了。 今天可以很好地侍奉你的父親,將來可以很好的侍奉你的兄長,所以這就是人子的角色。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什么呢?可以看到那個時候,李世民對這個小孩子的期望沒有什么過高的,其實就是想讓他好好的做一個臣子,現(xiàn)在能夠侍奉父親,以后能夠侍奉哥哥,因為他哥哥早已經(jīng)是太子了,這個地位早就確定了,所以這些事兒都可以看出來李治的早年其實是平淡無奇的,史臣們使勁找來找去也沒有找到太多的事。這么點事兒就趕快的記錄下來,其實呢,像這個回答孝經(jīng)的本意的時候,不過是回答了標準答案而已,背書背的好。史書說舊唐書的高宗本紀講說李治從小的時候就聰明,就仁厚。那么像孝這種事,當然是屬于善良的一部分,他沒有癡心妄想,僅僅想安于自己的本份,不過如此。這就是聰明善良,也算學(xué)習(xí)好算聰明,有一個很好心態(tài)就算善良。 這個事其實也是使臣找出來的故事,究竟能怎樣的表現(xiàn)李治本質(zhì)那也說不清楚,你說能夠通過他回答他父親這段話就說他一定是一個很孝順的孩子,以后做的也很好嗎,也很難證明,只不過是我們只能看到李治這點事。 李治九歲的時候發(fā)生了大事,就是他的母親長孫皇后去世,李治只有九歲,這件事對李治的打擊應(yīng)該是比較大的,李治四歲的時候就冊封為晉王的。應(yīng)該講從他冊封為晉王的時候,四歲的時候開始他就有了一個獨立門戶了,就是有一個王府,有一個王府的官員,他就搬出去自己住了?,F(xiàn)在到了九歲的時候他母親長孫皇后突然去世了,他的打擊應(yīng)該是很大的。所以當時他的表現(xiàn)哀痛傷絕,十分感人,就是他哭得很厲害,很傷心。左右的人們都覺得這孩子怪可憐的,也是很盡孝的,這么小孩子就這么懂得盡孝道了。唐太宗李世民對李治這個表現(xiàn)當時也很滿意,同時覺得李治才九歲就失去了母親怪可憐的,于是唐太宗做出一個決定,從現(xiàn)在開始他要親自撫養(yǎng)長孫皇后生的最小的兩個孩子,男孩就是晉王李治,女孩呢是一個小公主叫晉陽公主。那個女孩晉陽公主比李治還小,歷史書記載晉陽公主在他母親去世的時候他還不知事,他還不知道母親去世這件事是怎么回事,沒有說她幾歲,我們猜測大概就是兩三歲的樣子,一個小女孩。這個小女孩和晉王李治從此以后就跟他父親搬到一起住了。所以李治在接受了母親去世的打擊以后,下面的一段生活其實是李治跟晉陽公主還有李世民這爺三其實是住在一個宮里,這個事很多人不注意,我覺得很重要的。 雖然是李世民不一定天天在家,跟這兩個孩子在一起,但是畢竟現(xiàn)在是爺三生活在一起。歷史上沒有記載,一個字都沒有記載,在這段生活里李治跟他父親發(fā)生過什么事,有了什么交流,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可以憑經(jīng)驗去想一想,李世民是皇帝,生活在父皇身邊的李治會是怎么樣跟他父親相處這種關(guān)系,可以推想的是李治一定是盡量要表現(xiàn)出一個好孩子的樣子,所以這段生活對李治一個更重要的影響就是很充分,很有機會地了解他父親,把握他父親的喜怒哀樂,從而更好的在父親面前表現(xiàn)。所以這段生活對李治個人的人格形成應(yīng)該是個很重要的事兒。 解說:李治的這段生活使他更能把握父親唐太宗李世民的心思,更容易在李世民面前表現(xiàn)自己,但當時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生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李承乾,二兒子李泰,小兒子李治。按照封建社會立嫡長子為皇太子的慣例,李世民的大兒子李承乾已經(jīng)被立為太子,李治再怎么在李世民面前表現(xiàn)將來也不可能當上皇帝,但是在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的位置突然出現(xiàn)了危機,唐太宗李世民開始喜歡二兒子魏王李泰,太子李承乾感受到自己位置不保,開始跟魏王李泰明爭暗斗,但結(jié)果卻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最后太子的位置落到了李治的頭上。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李治最后當上太子,這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但孟憲實先生對此卻提出的質(zhì)疑,那么孟憲實先生的看法是什么呢? 在李治16歲的時候,忽然,唐朝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就是太子這件事。對李治來說太子、皇太子這跟他很遙遠的事,很遙遠的關(guān)系,可是在貞觀十七年這個事發(fā)生了?;侍拥奈恢蒙鲜翘焐系粝聛眇W餅,砸在李治的頭上,你看他的兩個親生哥哥,一個比他大九歲,一個比他大七歲,那哥倆早就死咬在一塊了,現(xiàn)在說不清楚具體的李承乾和李泰的這種矛盾關(guān)系從哪一年開始的,但從貞觀十四年開始關(guān)系緊張了,互相采取了一系列的斗爭手段,太子和李泰他倆發(fā)生矛盾的時候什么因素是主要的呢?當然是皇帝,李世民立了太子以后,對太子也有欣賞,但他后來越來越傾向于喜歡魏王李泰,每一次他出巡的時候就讓太子在長安監(jiān)國,可是他把魏王帶在身邊,你說他對那個兒子親,他喜歡魏王李泰,魏王這個人讀書很多,很有才華,一手好的文筆,寫起文章漂亮,然后他談吐不凡,唐太宗特愿意跟他談話。長知道,長學(xué)問,看他進步自己就高興。 慢慢大家都看到了,這皇帝喜歡魏王李泰,這以后這太子的位置怎么樣呀,大臣們就聞風(fēng)而動,于是就形成了兩派,一派繼續(xù)擁護太子,一派擁護魏王,這事就出來了。以后太子也忙,太子也慌了手腳,他怎么辦,他要保住自己的位置,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千不該萬不該他采取了一個最極端的手段,搞了一個謀反的計劃,這是他千不該萬不該做的一件事,這個計劃當然是沒有實施,他是準備在特殊條件下實施,還沒有等他實施,他的計劃就暴露了,太子竟然搞了謀反計劃,這太子還能當下去嗎,所以從貞觀十七年四月一日開始這個案件暴露了,有人告發(fā)了太子。朝廷就開始醞釀,那么誰來做下一任的太子呢?矛盾錯綜復(fù)雜,幫派林立,各擁護各的主人,擁護晉王的人就突然出現(xiàn)了,原來晉王跟這個事沒關(guān)系呀,你想他比他哥哥小那么多,他沒有經(jīng)驗參加這種斗爭也好,這個劣勢現(xiàn)在就變成了優(yōu)勢,他沒有參與過斗爭,他一直在外面,置身事外,置身事外怎么樣,既安全又保險,然后還會贏得人們的好感。所以16歲的李治,在貞觀十七年,忽然成了爭奪太子的一匹黑馬。原來他最沒希望,現(xiàn)在那可就說不定了,太子肯定是下臺了,那么是讓晉王當太子還是讓魏王當太子,朝廷分成兩大派,互相都作用于唐太宗。結(jié)果唐太宗最早喜歡魏王,現(xiàn)在他開始動搖了。魏王失敗有幾條,后來魏王李泰失敗了。魏王只做皇帝的工作,太唯上了,平時跟大臣的關(guān)系不好,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魏王有過度的表態(tài),他看見李治有可能當太子,代替自己,所以就跟皇帝下決心做保證,寫了份決心書一樣,說以后我要當了皇帝以后,過多少年我就把我兒子殺掉,然后把皇帝的位置傳給李治,傳給我的弟弟。這一表態(tài)皇帝很感動,這兒子多好,對他弟弟這么好,連他自己的親生兒子都要殺掉,太讓我感動了。皇帝還把這個事當成好事,去跟大臣們講。大臣們立刻抓住不放,說這事不對,這是一個謊言,一挫就破的謊言,為什么呢?人心都是肉長的,人性是誰也改變不了的,究竟是跟自己的兒子親還是跟自己的弟弟親呢,你們說說誰更親,大家都會說那當然兒子更親。兒子更親怎么可能殺掉兒子把這個位置傳給弟弟呢,那時候都沒有人管得了他呀,他是皇帝,謊言,絕對的謊言,所以如果陛下要想讓魏王當太子,那現(xiàn)在就處置晉王李治,把他安排好了,要不然以后他肯定沒戲了,肯定讓人干掉,人性是基礎(chǔ),如果你超出了人性那完了,你這事情就麻煩了。 所以這是李泰過度表態(tài),這個沒有做好。 第三,當然還有前太子李承乾的拼命反對,李承乾說我已經(jīng)是太子了,我為什么要謀反呢,我是被魏王逼的,是呀,一想大家也能想通這個事。做太子的早就是法律法規(guī)的太子了,你還在忙活什么呀,干了那么多勾當干嘛呀,他說是魏王逼的,如果魏王代替我做太子,那所有的人都上了魏王的當。李承乾跟他弟弟真是拼了,所以最后死咬住不放又有道理,李世民也得思考思考。那大家都說后來李治當了太子,李治自己干什么了?好象沒干什么呀,所以好象大家都在為李治忙,李治沒什么事在那兒,是不是這樣呢?其實還真有一件事,就是有一次李泰,這個哥哥來找李治,說李治你跟漢王元昌關(guān)系那么密切,他現(xiàn)在出了那么大的問題,你覺得自己很安心嗎?這個事是什么事呢? 解說:這件事情還要從太子爭位的爭奪上說起,當時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一個想保太子之位,另一個要奪太子之位。太子李承乾明顯弱在下風(fēng),他最后孤注一擲想要謀反,當時他們的叔叔漢王李元昌也參與了太子李承乾的謀反,但李治并沒有參與。而李治和李元昌關(guān)系又不錯,所以魏王李泰就問李元昌出事了,李治你覺得安心嗎? 可是李泰說這話是什么意思?這是在給李治加碼,讓他退出太子競爭,說你有很大嚴重的問題,你跟漢王元昌,咱那個叔叔勾搭在一起,他有那么大的罪行,你也逃不了,你現(xiàn)在就趁早退出吧。其實話是這個意思,李治怎么表現(xiàn)呢?史書記載說李治就很緊張,很慌張,然后魂不守舍的樣子,天天不知道怎么做。李世民看李治怎么了,然后問他你有什么心事,沒事,沒事,再問,問了好幾天死問活問,最后李治:不得已說出了真相,說李泰跟我說漢旺元昌的事,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很緊張。 然后李世民立刻就改主意了,這個李泰太過分了,李治還是好孩子。你看這個李泰,這是在逼他弟弟,你著什么急呀,這個事要我定呀,你著什么急。你去逼他退,可能嗎,這跟他沒關(guān)系,你應(yīng)該跟我說對不對,你現(xiàn)在悄悄的逼你這個弟弟,你現(xiàn)在用這種話來逼你弟弟,以后真讓你做了太子,做了皇帝,你會怎么對你弟弟,你不會說你跟元昌關(guān)系好,現(xiàn)在你不行了。給你干掉,有沒有可能呢?有可能。所以李世民立刻就后悔了,后悔當初曾經(jīng)答應(yīng)李泰當太子。這件事要怎么分析呢?就是李治這個表現(xiàn),當李泰跟他說完了以后,他的那個表現(xiàn)是一種自然表現(xiàn)呢,還是一種深謀遠慮之后的表現(xiàn)呢?比如說如果李治是一個昏童,是一個傻瓜的話他有很多種可能,比如說李泰一問他就緊張了,他就跟李泰吵,什么呀,你跟他關(guān)系也不錯,我看,一吵壞了。兩個人的形象都破壞了,跟他針鋒相對,惡口相象不是好的選擇。因為會給自己降分的,到李世民那么直接告狀怎么樣,李泰今天跟我說了這個事,意思讓我算了,我就算了吧,或者怎么樣,也不行。為什么?那是打小報告,是告惡狀,那個意思也是在整自己的哥哥,雖然哥哥說惡話在前,你去向李世民報告那不就是希望李世民收拾哥哥嗎,對自己也不是加分的行為。 那他也可以裝做沒有這件事,若無其事行不行,沒有這事,表現(xiàn)得也很自然就像沒發(fā)生一樣,可以不可以呀,也可以。但是太便宜了李泰,所以這件事最佳方案是不露聲色的出賣李泰。顯得很無辜,很無奈,然后把李泰收拾了,然后自己還要得分,得正面分,你看好幾種方案他都可以采取,他最后采取的方案是對他最有利的方案,一副很無辜的樣子,很緊張的樣子,李世民怎么問他也不回答,就是不說不說,把李世民憋得沒辦法,你不說不行的時候,把真相說出來,說出來李世民說你看李治多好,不出賣他哥哥,有保護他哥哥的意思,你看李泰是什么東西,要收拾他弟弟,李世民立刻就改主意了,所以在李治當太子這個事情上天上掉下來的是餡餅,李治是伸手接過的,不是說一點貢獻都沒有的。有貢獻,也可能他這點貢獻就是不露聲色的出賣李泰這個貢獻,就是壓倒李泰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它是管用的那顆稻草,所以大家都說李治當太子沒有經(jīng)營,沒有自己經(jīng)營,因為李世民已經(jīng)決定了,自今太子失德,藩王窺視者,皆兩棄之,都不許當太子。所以這個太子之位不許經(jīng)營所得,就是大家誰也不要去主動的經(jīng)營。你盤現(xiàn)在看來太子是失德的,李泰是經(jīng)營的,只有我們李治同志是吧,表現(xiàn)最好,從來沒有經(jīng)營過,即使僅僅又一件事那也是被迫的,被逼無奈說出了真相。實際上是什么呢?實際上在皇宮這個后宮,這個道場太大,關(guān)系太復(fù)雜,什么人都可以在那練就一身本事。雖然李唐從高祖的時候就開始倡導(dǎo)道家,倡導(dǎo)老子。可是道家有一條叫做“無為無不為”用無為這種手段達到無不為的目的。誰做得好,我認為李治做得好,李治在爭取太子這個位置的時候不露聲色,讓所有的人替自己忙活。你看多英明的唐太宗最后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甚至想自殺,但是最后還是選擇了李治,而李治呢坐在后邊,是一個年輕的,16歲的一個小孩。 所有的人都替他轉(zhuǎn),都在為他工作,為他忙。所以李治太子之位他究竟經(jīng)營了沒有呢?我覺得他其實是經(jīng)營了,只不過是不露聲色而已。既然太子這個位置很好的經(jīng)營到手了,那當太子或者說后來當皇帝做得怎么樣呢?我們下次再講,謝謝。 |
|
來自: 墨香笙樵 > 《唐高祖退位、唐高宗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