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人:喻大華
講師簡介:先后畢業(yè)于遼寧師范大學、山東大學、南開大學,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遼寧師范大學教授。主講中國史學史、史學論文寫作、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等課程。出版著作《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道光皇帝》《嘉慶皇帝》、《咸豐皇帝》、《末代皇帝溥儀》、《囚徒天子光緒皇帝》等 內容簡介:嘉慶十八年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攪得森嚴神圣的皇宮天翻地覆,至此乾隆盛世時候的歌舞升平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經(jīng)濟停滯,吏治腐敗,社會矛盾尖銳,嘉慶帝在痛苦和焦灼中艱難度日,作為大清王朝一個承上啟下的帝王,他將給子孫后代呈現(xiàn)一個怎么樣的萬里江山呢?在他生命的最后又發(fā)生了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全文: 嘉慶二十四年十月,嘉慶皇帝六十大壽普天同慶,經(jīng)過大臣一再懇請,嘉慶皇帝同意從圓明園到西直門一共設了十三個經(jīng)壇;請一些和尚、喇嘛給皇帝誦經(jīng)祈福,當然這個經(jīng)不能白念;皇帝要向這些宗教人士發(fā)賞,念完之后一打聽行情嘉慶才知道一個經(jīng)壇至少要賞一千兩白銀否則拿不出手,嘉慶皇帝一生節(jié)儉感覺這回是當了冤大頭給宰了一把,極不情愿的付款之后十分生氣,在皇帝看來當初請求設立經(jīng)壇的那些大臣簡直就是這些和尚的托兒,再也不能上這個當啦!根據(jù)《清仁宗實錄》記載,嘉慶帝下了一道諭旨,他說“將來朕七旬萬壽時,讓軍機大臣給我記住,誰在提議設立經(jīng)壇一律不批準!”由此看來,嘉慶皇帝對長壽信心十足,這還不是在考慮七十大壽嗎?不能說這是盲目樂觀,他的家族有長壽基因,父親乾隆皇帝活了八十九歲,兩個哥哥儀親王永璇今年七十六歲,成親王永瑆今年六十九歲,身體依然硬朗,而且,根據(jù)《清仁宗實錄》記載截止到這個時候,嘉慶皇帝似乎沒有生過什么病?皇家御用的大醫(yī)院簡直成了一個閑散衙門,太醫(yī)們每天晚來早走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清閑的連自己都覺得無聊,看來七十大壽不是奢望,然而嘉慶皇帝能想到嗎?哪里還有什么七十大壽,這就是他一生中過的最后一個生日! 解說:轉眼到了第二年,即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對自己信心滿滿的嘉慶帝,決定搞一次木蘭休閑,也就是準備到木蘭圍場去打獵,木蘭秋狝這個制度形成于康熙年間主要目的是保持八旗子弟的習武本色,聯(lián)絡蒙古各部的王公貴族鞏固北部邊防,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軍事意義。沒有想到在這次木蘭秋狝的過程中嘉慶帝發(fā)生了意外。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嘉慶皇帝從圓明園啟程,帶著皇次子綿寧,皇四子綿忻還有王公大臣等人,踏上了行圍的征程。根據(jù)《清仁宗實錄》記載,嘉慶帝心情非常愉快,這個時候正好是北方金秋時節(jié),云淡風輕冷暖適宜,沿途滿眼豐收在望的莊稼,讓人一看非常欣慰,前往木蘭圍場的第一站是承德,今天從北京到承德走高速公路四個小時能到,清朝的時候要七天時間,雖然嘉慶皇帝主要是坐轎,但依然耗費了很大的體力而且飲食起居不必宮中,一路上還要處理政務,自然十分疲勞身體免疫力下降,二十三日午后嘉慶帝開始感覺身體不適,癥狀是頭暈,頭疼御醫(yī)立即前來診治,認為是“偶感暍暑?”就是輕度中暑,我覺得嘉慶皇帝和太醫(yī)都忽略了這一點,沒有重視這個先兆,如果立即停止前進在行宮靜養(yǎng),沿途有一些行宮嘉慶帝應該會有生機,但是君臣都沒有重視這一點,而是恰恰相反繼續(xù)向承德進發(fā),二十四日上午嘉慶一行抵達廣仁嶺承德官員,蒙古王公前來接駕,嘉慶帝身體欠安,但心情愉快下轎向東望去只見外八廟的金頂,尤其這個時候這個地方地勢平攤開闊,嘉慶一時心血來潮,也可能是為了顯示自己身體的硬朗和騎術的精湛,他決定棄轎換馬,群臣,太醫(yī),還有太監(jiān)紛紛勸阻堅決不同意皇上騎馬,但是嘉慶興致很高非騎不可,于是試馬大臣牽過來嘉慶皇帝御用寶馬,飛身上馬策馬奔馳了一圈;證明御馬狀態(tài)良好,然后撥轉馬頭跑回嘉慶皇帝的身邊,俯身在地嘉慶皇帝在群臣的扶掖之下,踩著試馬大臣的后背騎上了這匹寶馬良駒;一抖韁繩策馬飛奔,在嘉慶帝在走向死亡的過程中,我感覺這個環(huán)節(jié)十分關鍵。今天騎馬已經(jīng)成了一項體育運動,你別看那馬跑得氣喘吁吁,實際上那騎在馬上的人也很緊張和疲勞,嘉慶畢竟是年過六旬的人,平日里養(yǎng)尊處優(yōu),冷不丁來了一場大運動量,血壓,心肺肯定要承受很大的壓力,必然要熱汗橫流塞外的秋風一吹病情能不加重嗎? 解說:嘉慶帝一行歷時七天行程,終于在二十四日午后抵達承德,入住避暑山莊;避暑山莊是清代專門為木蘭秋狝而興建的皇家行宮,康乾時期由于皇帝經(jīng)常在這里休閑避暑,所以這里也逐漸成為大清帝國一個重要的政治中心;嘉慶帝做夢也沒有想到這里會成為他生命的終點,那嘉慶帝究竟是如何死亡的呢?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公歷是1820年9月2日,嘉慶帝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清朝五點,一夜未曾安寢的嘉慶皇帝起床梳洗完畢,開始閱讀祖宗的實錄,這是他幾十年間的一個習慣,不管工作多忙每天都要讀一卷實錄,讀完實錄用過點心,然后開始處理政務,快到中午的時候軍機大臣前來覲見,拿過皇帝批閱的文件一看,頓時說皇上不能再工作了,必須休息為什么呢?因為這個時候嘉慶皇帝寫的字大臣已經(jīng)很難辨認了,可見皇帝的思維處在混沌之中,這一勸嘉慶自己也感覺支撐不住,于是就在太監(jiān)的攙扶之下上床休息,結果一躺下,就陷入昏迷狀態(tài)!太醫(yī),皇子,群臣圍著昏迷的嘉慶皇帝團團轉,無計可施,據(jù)說躺在床上的嘉慶皇帝有的時候口鼻亂動,幾次想抬起手臂很顯然皇帝有話要說,但是終于沒有做出任何表示,群臣急得直跺腳,紛紛前往佛堂焚香叩拜祈求佛祖保佑皇帝,同時軍機大臣下令,避暑山莊戒煙,只許進不許出!氣氛十分緊張,人們的臉上都掛著重重的憂慮,晚上七點鐘的時候,避暑山莊的煙波致爽殿想起了一片哭聲,在哭聲在漆黑的夜晚,在寂靜的承德被傳得很遠很遠!主宰中國命運二十多年的嘉慶皇帝去世了,終年六十一歲。 解說:六十一歲的嘉慶皇帝,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突然去世,嘉慶帝死后,熱河行宮立即封鎖消息,避暑山莊大門緊閉,限制人員出入,兩天之后,留京的王公大臣才得知噩耗,此時所有人心中都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怎么本來好好的皇帝,為什么會突然死亡呢?宮闈之事向來保密,清朝當然不會對民間公開解釋皇帝的死因,可是后世的人們在各種史料中都查不到關于嘉慶帝死因的記載;這就讓嘉慶帝的死因更加撲朔迷離,那么裕大華教授將會怎么樣來分析嘉慶帝死亡的原因呢? 耐人尋味的是,當時向天下人頒布的嘉慶帝遺照,以及后來編成的《清仁宗實錄》《清宣宗》實錄,都沒有提及嘉慶的死因,按說嘉慶死的時候六十一歲,年齡不算很大,更關鍵是的突然死亡,你要不把死因向天下交待清楚,難免議論紛紛,但是嘉慶遺詔卻籠統(tǒng)地說:就說等到到了避暑山莊的時候覺得痰氣往上涌,堵得慌,我感覺應該是胸悶、胸痛,到了晚上是越來越重了估計是好不了啦!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呀?《清宣宗實錄》記載得就更簡單了,就是說病了三天就病危了!大漸是帝王病危的專用詞,說得十分籠統(tǒng)模糊,語焉不詳,這造成此后中國史書一提到嘉慶皇帝的死因往往一筆帶過,《清史稿》就是這樣模糊處理的,嘉慶皇帝屬于猝死的,什么疾病可能導致猝死呢?讓我們分析一下子,當時,嘉慶皇帝處在四種狀態(tài)之中,咱們先說第一種狀態(tài)《清宣宗實錄》里邊記載有這樣一句話,說嘉慶皇帝“天體豐腴?!本褪钦f他比較胖,他這個人比較好喝酒,酒量在三四兩之間不算很大,但是經(jīng)常喝,我們還應該提一提皇帝的生活習慣,你比如說皇帝的飲食,這個清朝皇帝的飲食主要以雞鴨豬羊肉為主,其中又以豬肉為主,青菜吃得很少;海產品基本不吃,淡水產品吃得也少,他長期攝入高膽固醇,高蛋白的食物運動又很少,所以我感覺嘉慶皇帝很可能有高血壓的病史,你想,肥胖,嗜酒,高熱量的食物,又少運動;他能不得高血壓嗎?第二個狀態(tài),二十年來,嘉慶帝為治理這個龐大的帝國耗盡了全部的心血,沒有一天輕松;長期處在壓抑,煩躁,憂愁和勞累之中,這種疾病狀態(tài)對很多疾病都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對一個高血壓病人來說尤為不利!第三個狀態(tài),去世的前三天開始感覺不適,但是沒有引起注意,癥狀有兩個,一個是二十三日那一天開始感覺頭暈頭疼,再一個二十四日那天感覺“痰氣上涌”我理解為胸痛胸悶,這么兩個癥狀而且越來越嚴重;第四個狀態(tài),去世的時候畢竟是過了六十歲了;又經(jīng)過長途跋涉身體處于疲勞和興奮之中,在這種情況下猝死,我感覺他病因最有可能的是就是心臟病或者是腦淤血,從下午發(fā)病到傍晚去世,去世的前三天“偶感暍暑”,出現(xiàn)頭暈,頭疼的癥狀來看呢?腦淤血的可能性大!從痰氣上涌,感覺胸悶胸痛的這個角度來看呢,心臟病的可能性大!到底是哪一個的可能性更大呢?那就只能推測啦?我感覺心臟病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為什么呢?因為要是腦淤血的話,他只能頭疼,但是不大可能胸悶,胸痛,相反要是心臟病的話,他不僅是胸悶,胸痛,他同時還頭暈,頭疼;嘉慶皇帝很有可能是死于心臟病當中的冠心病,急性心功能衰竭! 解說:皇帝駕崩,是一件天崩地裂的大事,不過比這個事情更大的事情則是新一代君主人選的確定,清朝皇族家法規(guī)定,不立新君就不能為先皇發(fā)喪,所以當務之急就是確定新君主的人選但是嘉慶帝是突然死亡,臨終時對于繼承人人選的事情并未作出任何交待,嘉慶帝的四個兒子又各有所長;那么群臣們究竟如何擁立新君呢? 清朝從雍正開始實行秘密立儲制度,由皇帝生前準備一道發(fā)后發(fā)生效力的詔書;上面寫上自己的名字,按說嘉慶皇帝年過六旬了,不可能不考慮繼承人的問題,于是軍機大臣動手對嘉慶帝的遺體進行搜身,結果什么也沒有,又打開了太監(jiān)從北京帶來的十幾只箱子;翻了個底朝天,還是沒有找不到皇帝的立儲密旨。群臣急得團團轉,說難道壓根就沒有這道密旨嗎?不大可能,說能不能放在北京,那可能性更不大,因為要離開京城四五十天又沒有保險柜,你把這么個密旨放在北京,它也不安全,反正是找不到,大家都急得不得了!根據(jù)《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在這種情況下,內務府大臣禧恩提議決定不找了,立即擁立嘉慶皇帝的次子綿寧繼承,皇位嘉慶皇帝一共有五個兒子,長子早年夭折,沒有幾天就死了!連名字都沒有來得及起,此外四個兒子長大成人;分別是次子綿寧時年三十九歲,三子綿愷時年二十八歲,四子綿忻時年十六歲,五子綿愉時年九歲,綿寧和綿忻現(xiàn)在就在承德避暑山莊,另外兩個兒子留在北京,顯而易見綿寧的優(yōu)勢是突出的,他是次子,但是實際上是長子,又是嫡出,這兩點無可逾越,而且他的身份是智親王,爵位最高,在皇子里邊爵位最高;又在剿辦天理教攻打紫禁城的戰(zhàn)斗中立下大功,就算找不到嘉慶帝的密旨,難道嘉慶皇帝還會選擇其他人嗎?但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認為事關重大,必須以立儲密旨為準,不能責怪他們的慎重,你畢竟是立太子的大事關系國家的穩(wěn)定,而且現(xiàn)在朝廷又不在北京了稍有閃失都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所以非得找到立儲密旨不可,禧恩跟他們爭得面紅耳赤,綿寧則呆在一旁,一邊哭一邊冷眼觀看著他們的爭吵;根據(jù)《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后來終于找到了立儲密旨,原來是在一個太監(jiān)的懷里揣著呢?上面果然寫的是綿寧的名字,于是大家停止爭議,擁戴綿寧為皇位繼承人,綿寧后來改名冥寧,年號道光,但是道光皇帝可不是這樣說的,他說嘉慶皇帝臨終召見大臣公啟鐍匣,放著立儲密旨的一個木頭盒子,大家一起把它開開,宣布立儲密旨,立他為皇太子,然后他遵旨繼位;他命人起草的嘉慶遺詔,他主持編纂的《清仁宗實錄》都是這樣記載的,您看兩種說法截然相反,那大家可能會問,兩個說法不一樣,總有一個是錯的吧!其實也有可能兩個都不正確,歷史上充滿了懸疑未解之謎,中國古代的政治是不透明的,越是重大的事件越是極少數(shù)人在極度機密的狀態(tài)下決策的,對于這些懸疑未解之謎史學工作者也普遍束手無策,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綿寧當皇帝就是道光帝,無論是當時還是后世史學界沒有質疑過他繼位的合法性,道光帝上父皇帝嘉慶皇帝謚號為睿皇帝廟號仁宗,道光元年三月下旬,葬嘉慶帝于易縣,現(xiàn)清西陵之昌陵;于是嘉慶皇帝與其時代就永遠付諸歷史長河的滾滾東流了。 解說:嘉慶王朝結束了,后世的史學家對嘉慶褒貶不一,夸他的人認為嘉慶帝親政初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清除了和珅,見識透徹,立場堅定,手段老到,恩威并用,處理得恰到好處,既順應了民意,又沒有引發(fā)大的政治動蕩,這是他政治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筆;貶他的人則認為嘉慶帝這一生除了誅和珅這一件事情以外,幾乎就找不出更為出彩的地方;因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平庸二字,那么面對嘉慶帝是一位平庸皇帝的說法,喻大華教授又將會有怎么樣的觀點呢? 嘉慶帝是清朝入關之后的第五代皇帝,此前經(jīng)歷了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祖先給他留下一筆豐厚的遺產,對嘉慶帝來說這些遺產,既是一筆財富,也是一個巨大的包袱;就此而論,嘉慶皇帝比列祖列宗面對的束縛要多得多,也艱難得多!應該明確祖先賦予嘉慶皇帝的使命就是守成,尤其是經(jīng)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雄才大略的帝王,一百多年大刀闊斧的建設,創(chuàng)立制度,開疆拓土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王朝進入到穩(wěn)定期,祖宗的遺產必須繼承,祖宗解決不了的問題,嘉慶帝也不用枉費心機地去琢磨解決之道,從這個角度來說平庸或許就是一個歷史的必然,或許就是他的歷史使命;另外,也應該指出所謂平庸與否都是相對而言,嘉慶是乾隆皇帝的兒子,人們也愿意拿他跟他爸爸相比,固然,從一個帝王所應具有的素養(yǎng)上看,你比如說應變能力,對國家的駕馭能力,嘉慶不如乾隆;但是嘉慶依然有很多優(yōu)點,你比如說在對國家的責任感上,在親政治國方面嘉慶不遜于乾隆,另外在為人本性上面,嘉慶帝甚至要比乾隆高上一籌,他為人寬厚,做事低調,任勞任怨,崇尚節(jié)儉,不制造冤假錯案,遇到委屈不遷怒別人,一輩子就大辦過一次生日六十大壽,為此十分內疚,不斷嘮叨下不為例,一想到父親乾隆皇帝曾經(jīng)四次普免天下錢糧,就是天下免稅,而自己在位二十多年卻做不到這一點,嘉慶帝就十分自責,十分內疚,他甚至下詔書向中國人民解釋他為什么不能夠給人民免一次稅的苦衷,在六十大壽的時候,無論國家財力多么緊張,堅持說服臣子,同意免除了臣民兩千多萬兩白銀的賦稅負擔,他一年收入才四千萬兩,免掉一大半讓人民得一些實惠,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君主是十分罕見的,所以他死了之后臣子給他擬定了“仁宗”的廟號,并且公認他像他太爺爺康熙皇帝;所以我認為嘉慶皇帝,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嘉慶是一個才敢平庸的皇帝,他是一個有一定才干,寬厚,仁慈的君主。在清朝入住中原之后的十位帝王中要論才干嘉慶次于康熙,雍正,乾隆能排在第四位,要論品格修養(yǎng),他僅次于康熙能排在第二位,綜合排名在清朝皇帝中居于中游偏上。 解說:嘉慶皇帝及其王朝在中國歷史上處在一個極其尷尬的地位,嘉慶帝一生被他父親乾隆的萬丈光芒所掩蓋,而史學家的目光又被道光年間天翻地覆的社會大變革所吸引,結果使得嘉慶皇帝極其王朝差不多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盲區(qū),因此有很多學者職責嘉慶皇帝在乾隆時期之后沒能夠審時度勢,使得清王朝轉危為安,繼而走上中興之路,于此喻大華教授又將有怎么樣的分析呢? 我感覺每一個人的機遇不同,命運不同,不能拿一個標準來衡量,嘉慶帝的不幸在于他無可選擇的處在王朝衰落的拐點上,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創(chuàng)造了史無前例的輝煌!他自己又耗盡了這一輝煌,實際上并沒有給嘉慶留下太多有價值的遺產,差不多是一個爛攤子!這個時候王朝已經(jīng)陷入危機,危機很多,你比如說人民吃不飽飯,沒有充足的土地耕種,流民,游民增多,秘密結社活動頻繁。而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導致災害頻發(fā),吏治腐敗又給這些危機火上澆油,結果反政府事件層出不窮,嘉慶帝解決不了中國當時的人口問題,他沒有能力使中國的國土面積大幅度擴大,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和國家動員能力他也難以應付越來越多的天災,至于延續(xù)了上千年的中國古代官僚體制,他同樣無法觸動,那么,我們能苛求他嗎?總之,他作為一個帝王被歷史性的賦予一個悲劇的命運,封建社會的沒落和王朝的沒落,重疊在一塊已經(jīng)注定他難有作為,如果誰認為一個人的品格能力足以扭轉一個王朝,已經(jīng)被賦予的悲劇性的命運,那他就小瞧了歷史規(guī)律的嚴肅性,當然嘉慶皇帝也不是沒有缺點,貪官污吏利用他的仁慈膽子越來越大,人民反倒了受了很多的苦難。官僚利用他的謹小慎微,阻擾,破壞了很多改革的進程!用一個古代帝王的標準衡量,他一生沒有明顯的過失,也沒有明顯的功績。符合一個守成帝王的標準,但是他對社會變革缺乏敏感,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挑戰(zhàn)一無所知,對鴉片的泛濫沒有能及早采取措施,為王朝埋下了隱患!嘉慶皇帝這位二百年前的主宰中國命運的最高統(tǒng)治者已經(jīng)成了古人了,我們怎樣評價他已經(jīng)跟他沒有關系了,不會給他帶來什么利益或者損害,只是反映了我們今天人的認識水平,我感覺無論是謳歌還是譴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從前人的歷程中汲取一些經(jīng)驗教訓,使得我們變聰明一些,這才是我們的用意所在,您說呢?謝謝各位觀眾,再見。 |
|
來自: 墨香笙樵 > 《努爾哈赤、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光緒》